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削减过剩的捕捞能力已成为世界渔业管理面临的一大任务大陆0年代以后我国的海洋捕捞强度迅速增长,主要是:捕捞效率高的渔具渔法迅速增长,海洋机动渔船数量和功率膨胀,渔民数量迅速上升,为控制捕捞强度,我国逐步采用了一些渔业管理措施,然而效果不明显,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我国控制海洋捕捞强度所面临的问题:1、我国渔业管理措施的局限性;2、渔区产业结构单一;3、大量“非渔业劳动力”入渔;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调整渔业产业结构;2、严格执行国家海洋捕捞强度控制指标。3、实施渔船报废制度与赎买计划;4、加快实施捕捞限额制度;5、发展渔民组织。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99—2014年海洋捕捞统计数据,对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999年以来,中国海洋捕捞主要鱼类产量呈下降趋势,鱼类渔获物结构趋向平均化,优势种单种产量逐渐降低;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呈下降趋势,渔船总功率、总吨位及专业劳动力数量均呈缓慢上升趋势,渔船向大型化发展;海洋捕捞总产量与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专业劳动力数量关联度高,而与总吨、总功率关联度低。讨论分析认为: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已达到开发利用极限,建议继续实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建立完善的海洋捕捞指标体系、强化渔业补贴政策的管理、优化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进一步限制渔船功率和吨位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削减过剩的捕捞能力以养护和管理渔业资源,这也是国际渔业管理的普遍趋势。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我国实施渔船削减计划的必要性,即: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捕捞能力过剩,可作业的海域面积缩小。并就如何实施该计划,提出了以下建议:(1)调整渔业产业结构;(2)严格执行控制捕捞强度的政策;(3)实施渔船报废制度和回购计划。  相似文献   

4.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削减过剩的捕捞能力以养护和管理渔业资源,这也是国际渔业管理的普遍趋势。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我国实施渔船削减计划的必要性,即: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捕捞能力过剩,可作业的海域面积缩小。并就如何实施该计划,提出了以下建议:(1)调整渔业产业结构;(2)严格执行控制捕捞强度的政策;(3)实施渔船报废制度和回购计划。  相似文献   

5.
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应对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及中日、中韩、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的实施给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安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渔业主管部门于2001年制定和实施了沿海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政策。论文首先分析了转产转业政策实施4年来,渔船报废补助、渔民转产培训补助、渔业产业项目扶持及渔业税减免等措施对促进渔民转产转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然后对措施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与渔民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及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调整和完善渔民转产转业政策的建议:(1)制订总体规划;(2)延续补助政策;(3)建立海洋捕捞渔民的养老保险制度;(4)落实渔业权保障渔民权益。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及中日、中韩、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的实施给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安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渔业主管部门于2001年制定和实施了沿海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政策。论文首先分析了转产转业政策实施4年来,渔船报废补助、渔民转产培训补助、渔业产业项目扶持及渔业税减免等措施对促进渔民转产转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然后对措施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与渔民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及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调整和完善渔民转产转业政策的建议:(1)制订总体规划;(2)延续补助政策;(3)建立海洋捕捞渔民的养老保险制度;(4)落实渔业权保障渔民权益。  相似文献   

7.
<正>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获悉,农业部发布的《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自今年起实施。根据规定,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的对象包括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辅助渔船不作为补助对象。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国实施捕捞限额制度的必要性和管理目标,以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实施捕捞限额制度的设想。我国捕捞限额制度应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实施,在实施初期可根据历史渔获量确定总可捕量,将总可捕量进行两级分配,并综合其他管理措施系统地进行管理。建议在实施捕捞限额制度前应进行准备:(1)严格执行现有的捕捞管理制度和措施;(2)建立渔获物上岸和交易管理系统及其信息网络系统,提高渔业监督监测能力:(3)编织开展比较系统全面的渔业调查:(4)制定并实施长远的管理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9.
我国实施捕捞限额制度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实施捕捞限额制度的必要性和管理目标,以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实施捕捞限额制度的设想。我国捕捞限额制度应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实施,在实施初期可根据历史渔获量确定总可捕量,将总可捕量进行两级分配,并综合其他管理措施系统地进行管理。建议在实施捕捞限额制度前应进行准备:(1)严格执行现有的捕捞管理制度和措施;(2)建立渔获物上岸和交易管理系统及其信息网络系统,提高渔业监督监测能力:(3)编织开展比较系统全面的渔业调查:(4)制定并实施长远的管理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有关南海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状况相关资料,对1979—2017年南海区(广东、广西、海南)捕捞作业量、捕捞作业结构以及捕捞产量的变化趋势和现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洋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实行总量控制(简称"双控")制度全面实施后,虽然南海区渔船数量上升势头得到控制,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渔船总吨位和总功率却基本呈上升趋势。自2002年以来,南海区机动捕捞渔船总吨位增长了45%,总功率增长了13.7%,2017年44.1 kW以下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占77.5%。南海区海洋捕捞产量由不断上升至近年逐渐得到控制,近5年南海区的捕捞产量约为340万~380万t,对渔业资源破坏力大的拖网和刺网产量占72%~74%。南海区海洋捕捞渔业存在捕捞生产数据统计不规范、渔业资源面临衰竭和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议依托渔港建立健全渔获物统计和核查体系,压减近海捕捞能力,稳定外海渔业,同时加强科学调查研究,从而优化南海区捕捞作业格局。  相似文献   

11.
IUU捕捞严重阻碍了有效的渔业资源管理和养护。治理IUU捕捞需在诸多环节付出努力,其中港口国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IUU渔获物的上岸机会来治理IUU捕捞,2016年生效的《港口国措施协定》为各国采取港口国措施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本文分析了《港口国措施协定》的主要内容以及有关国家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已采取的相关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港口国措施的有效性及其局限性,其有效性主要是可以减少IUU捕捞活动的发生,提高发现IUU捕捞的可能性,弥补船旗国管辖的不足;局限性主要是很多国家的执行能力不足将导致短期内港口国措施难以有效实施,而且协定并未对渔获物可追溯信息做出规定,致使在港口确认IUU捕捞行为面临困难。对我国而言,港口国措施可降低悬挂我国旗帜的船舶从事或支持IUU捕捞的可能性,加入协定可促进健全我国捕捞监督管理体系;但我国采取港口国措施将面临港口监管体系、渔业监督体系的全面改革的挑战,以及港口国措施的能力建设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搜集了国内外有关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的资料,结合实地的调查,从事故的数量、类型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的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状况,并通过与国内其他行业、国外同行业的比较,认为目前我国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渔民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有:渔民的总体素质下降;渔船的适航状态差;渔港状况与安全生产现状不相符;渔场范围缩小;管理体制和手段落后、管理力量不足;资源恶化;数据统计不完全、不统一等。最后对如何改善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状况提出了几个建议:(1)完善渔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2)优化渔民结构;(3)提高渔船质量;(4)加强渔港的监督管理与建设;(5)加强渔业事故的统计与分析;(6)建立合理高效的救援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了国内外有关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的资料,结合实地的调查,从事故的数量、类型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的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状况,并通过与国内其他行业、国外同行业的比较,认为目前我国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渔民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有:渔民的总体素质下降;渔船的适航状态差;渔港状况与安全生产现状不相符;渔场范围缩小;管理体制和手段落后、管理力量不足;资源恶化;数据统计不完全、不统一等。最后对如何改善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状况提出了几个建议:(1)完善渔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2)优化渔民结构;(3)提高渔船质量;(4)加强渔港的监督管理与建设;(5)加强渔业事故的统计与分析;(6)建立合理高效的救援体系。  相似文献   

14.
总结概括我国海洋捕捞渔民群体存在的收入问题表现,并从资源状况、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造成问题的本质:有限的海洋渔业资源不足以支撑严重过剩的捕捞产能,而且当前的外部环境又在加重这种失衡,相应的管理措施不能同时兼顾改善海洋渔业资源状况、降低过剩捕捞产能、维持捕捞渔民收益、缩小渔民收入差距。因此,为解决捕捞渔民群体收入问题,促进海洋捕捞渔民增收,应强化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保证海洋捕捞渔民的生产物质基础;建立健全传统捕捞渔民渔业权益保障机制,保障海洋捕捞渔民公平发展的权利;完善渔业管理政策制度,确保海洋捕捞渔民权利的均等性;加强对传统捕捞渔民新技术和其他劳动技能培训,提高捕捞渔民综合素质,拓展就业渠道,强化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海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现存海龟仅有2科6属7种,且都处于濒危状态,国际上十分重视海龟保护工作。在海洋渔业捕捞活动中,经常误捕到海龟,捕虾拖网、刺网、延绳钓渔业对海龟资源的误捕和伤害性最大。目前,国际上已形成了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为主导,各区域性渔业组织及捕鱼国政府部门为管理主体的法律政策框架,制定通过了一系列有关海龟养护、减少海龟误捕及伤害的决议性文件。主要的管理手段有:渔民培训、渔具渔法优化设计、信息收集与交流、港口检查措施、观察员制度、规范渔捞日志等。在技术措施方面,拖网捕捞中的"海龟逃生装置"、刺网捕捞中的"窄网"和提高拉杆长度、延绳钓渔业中采用的圆形钓钩和鲐鱼饵料,都产生了积极的效应。我国的渔业管理制度对减少渔业活动中的海龟误捕伤害涉及不多,研究很少,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来指导,亟需完善。建议:(1)普及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方法和理念;(2)不断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3)制定可行的管理标准,并使用市场机制;(4)相应的控制手段要适当,并与其他措施相结合;(5)渔民培训与保育观念的宣传。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发展可持续性渔业,为进一步规范海洋捕捞、减少对海龟等珍稀物种的伤害误捕提供了契机,如何与国际社会的管理"接轨",实现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渔民生计的"双赢",都是需要管理部门着重考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