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矮密早模式下中棉所23号棉花蕾花铃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良荣  杜娟 《新疆农业科学》1998,(6):253-254,258
对中棉所23号单株进行蕾、花、铃时空分布调查,统计不同果枝节位蕾、花、铃总数并计算开花率、成铃率。结果表明:1.不同节间、果节间蕾花铃数差异这极显著水平,第6、7、8、9节为结铃高峰部位,第5、16、17节则现蕾、开花成铃很少,不同果节间随离主茎越远现蕾、开花、成铃呈迅速下降趋势。2.单株开花率、成铃率是下部最高(54.92%,56.91%),中部次之(38.51%,30.39%),上部最低(16.57%,12.71%)单株铃数以中下部节位第一果节为主。3.不同节位间蕾铃脱落率不同,第10节脱落最重,1~8节落铃大于落蕾,9~13节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高产制种棉田棉花的发育特性与产量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面积高产制种棉田为基础,结合定点调查与室内考种,研究高产制处棉田棉花的发育特性与产量构成。结果表明,苏北地区高产制种棉田的生育进程与一般高产棉生产田基本一致,果枝果节总量较少,而现蕾开花强度相对较高,最高峰时单株日开花量可达1.5个以上。结铃的时空分布特性是伏桃比例占总结铃数的70%以上,中部果枝的结铃数占总结铃数的50%左右。其产量构成,不仅与结铃数、铃重有关,而且与僵花率和虫籽率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82个南疆棉花品种(系)果枝数、果枝分布、果节数及果枝果节与成铃的关系,研究南疆早中熟棉花品种果枝数、果节数选择指数,为棉花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品种对比试验方法,收集比较新疆不同遗传背景的182个品种(系),测试不同品种(系)果枝数、果枝分布、果节数、成铃数等性状,分析南疆棉区气候条件下果枝、果节构成及果枝果节与成铃关系。【结果】182个南疆棉花品种的果枝数为4.6~10台, 果节数为7.6~21个,结铃数为5.4~12.2个,内围铃∶外围铃=3∶1;不同品种的果节数和单株结铃,随着果枝数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显著;果枝数与果节数、结铃数、内围铃数、上部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节数与结铃数、内围铃、外围铃、下部铃及中部铃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结论】在南疆气候条件下,应选择果枝数为8~10台果枝、果节量为18~20个的棉花品种,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南疆有限的热量、积温条件,形成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短季棉多茎株型成铃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以短季棉常规株型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播期条件下,短季棉多茎株型成铃及单铃重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短季多茎株型单株开花结铃时间晚,结铃集中,优质铃结铃期和优质铃部位的成比常规株形象明显增加;单铃重比常规株型同时间开花的成铃高,但比常规株型同节位的铃重低。综合来看,多茎株型单株成铃显著增加,但平均铃重较低。  相似文献   

5.
对聊城市棉花花铃期阶段结铃性进行调查与分析,可知:7月25日及其之前的单株铃数与上阶段单株蕾花数总果节数均呈线性正相关显著或极显著,而8月5日及其之后的单株铃数与上阶段的单株蕾花数总果节数呈正相关不显著负相关不显著或基本无相关关系,并据此提出棉花增结优质铃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不同施肥水平下杂交棉泗阳329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理机制研究发现,在氮肥施用量为20 kg/667m2、钾肥施用量为25 kg/667m2时,果枝始节位最低,果枝台数最多,有利于早发及果枝形成。在此条件下,叶面指数、功能叶光合速率、现蕾数、现蕾强度、单株成铃、成铃强度均较高,这是其高成铃和提高产量的基础。在生产上应用此肥料运筹模式,有利于实现该品种高产高效,并充分发挥其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挂花试验,分析运城地区棉花时空优化成铃规律。结果表明,棉铃在空间分布上,第3~10果枝1~2节位的棉铃单铃籽棉质量、皮棉质量、棉铃体积增长速率高于单株平均值,即内围铃和中部铃为优势铃;在时间分布上,优势棉铃开花成铃时间集中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吐絮时间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中早熟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抗虫棉品种鲁棉研28为材料,设6个密度处理,研究了密度对中早熟抗虫棉成铃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基部、中部、上部果枝和内围果节的成铃数以及伏前桃、晚秋桃数有增加的趋势,伏前桃和早秋桃则在中等密度下较多;中、低密度处理的基部和中部果枝的成铃数占总成铃数的比例较大,高密度处理的上部果枝成铃比例较大.随着密度增加,内围果节的成铃数占总成铃数比例增加,外围果节的成铃比例则下降;伏前桃和晚秋桃的比例增加,而伏桃和早秋桃的比例明显下降.当密度为5.10万株/hm2时,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霜前花率较高,僵烂花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F02-6是我公司于1998年用自育品系98-1与中381杂交选育而成,于2002年稳定。一、特征特性株高66.5厘米,果枝着生节位5.39节,单株果枝数8.86台,果枝Ⅱ型,较紧凑,植株筒型;叶色浓绿,叶片较大,普通叶型;结铃性强,单株平均成铃7.8个,铃大,卵圆形,单铃重6.35  相似文献   

10.
一、早衰症状棉花早衰是指棉花尚处于开花结铃盛期,但其根系已提前衰老。其外部表现为叶色褪绿变黄,主茎红茎到顶,其后期成铃不能正常吐絮,而且植株矮小,蕾、铃脱落严重,僵瓣、干铃增加,果枝果节少、封顶早,生长无后劲,上部空果枝多,提前吐絮。调查表明,早衰棉田的果枝比正常棉田少40%,总铃数比正常棉田少30%以上。二、早衰原因1.根系早衰宽膜及超宽膜种植,造成地膜棉侧根多,根量  相似文献   

11.
棉花叶枝发生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发育追踪法,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了叶枝发生发育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只有主茎上第4节及其以上节位的叶才能发育成有效叶枝,且叶民铃数与其着生节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枝经打顶后,地枝铃主要以伏桃为主。在1-4个叶枝范围内,叶枝数与全株成铃烽呈显著间接正相关关系,当达到3个叶枝时,单株成铃数达到本试验条件下增产显著所要求的铃数。但叶枝数超过一定限度后,全株成铃数会减少。随着果枝始节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The developmental behavior was examined for flowering and boll setting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at different boll-setting sites and blooming periods. Conventional and conditional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heterosis by an additive-dominance model with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GE) interaction effects. Positive general heterosis was significantly detected on middle-lower nodes at positions 1 and 2 for a number of flowers and bolls per plant. Deviation between HPBE1 and HPBE2 was relatively large for a number of flowers per plant at positions 3, 4, and 5, but much smaller for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 There was increase of heterosis before the end of July, and the highest heterosis was observed at 22 DAF (22 days after flowering) for flowers and at 16 DAF for bolls, and then declined.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versity of interaction heterosis for flowers as well as for bolls during blooming stages, but deviation between HPBE1 and HPBE2 was smaller for number of bolls per plant than that of flowers per plant. The cross of DP-15 (late-season variety)' HG-H-12 had positive general heterosis since 19 DAF, and negative HPB was observed for the cross of GL-5 (early-season variety)' HG-H-12 after 37 DAF. Interaction heterosis was mostly not significant for cross DP-15' HG-H-12, but the reverse was true for cross GL-5' HG-H-12. Positive conditional HPB was detected since 16 DAF until 43 DAF for cross DP-15' HG- H-12, and before 13 DAF for cross GL-5' HG-H-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新疆棉花主推品种的机采农艺性状研究,筛选出适宜机械化采收的品种类型。【方法】对100个新疆棉花生产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12个农艺性状中变异大于10%有7个性状,分别为叶枝(64.0%)、吐絮铃数(25.8%)、上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20.2%)、吐絮率(17.1%)、中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16.8%)、单株结铃数(16.0%)和果枝始节高度(11.5%)。生育期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铃数、吐絮铃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果枝数、果枝始节高度和单株结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枝(中部夹角,下同)夹角与中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铃数呈显著负相关。果枝始节与果枝始节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叶枝与上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1.15%,主要和生育期、株高、果枝夹角、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有关。将100个棉花品种在遗传距离为44.0时划分为7类,初步筛选出第二类群中的11个品种更符合机采品种性状要求。【结论】筛选出11个更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4.
对霜前皮棉产量与其它相关数量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结铃数、衣分均与霜前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果枝数对霜前皮棉产量有较高的综合正效应;籽指与霜前皮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单铃重与霜前皮棉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正向较高,但与其它性状互作后产生的综合效应为负向;其它性状对霜前皮棉产量的效应有正负之分,但影响甚微。因此,棉花育种应着重于单株结铃多、单铃重及衣分适中、早熟不早衰等性状的选择,并将霜前皮棉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佳范围,形成动态平衡,充分发挥各因素的优势作用,以选育出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品种糜子各性状指标对光周期的反应,通过遮阴棚处理,设置6、9、12 h光照和自然光照(对照)4个光周期环境,调查15份糜子材料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短日抽穗促进率的光反应特性,以11个性状指标的相对敏感度值分析各性状指标的光周期敏感度,并采用2种综合评价方法对15个糜子品种的光周期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糜子在三叶期进入光敏感期,12 h光照处理为糜子短日处理标准。与自然日照相比,短日处理缩短了糜子抽穗期,株高、分蘖数、穗长、主穗小穗数、千粒质量、主茎节数和产量随着日照时数的缩短整体上呈递减趋势,日照时数低于6 h或高于12 h均会减少糜子叶片数、缩短糜子穗颈长度,降低糜子有效穗数,短日出穗促进率相对较低的品种表现为更强的适应性。11个性状指标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值在-0.7~1.6之间,株高和主穗小穗数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最强,其次是有效穗数、生育期、主穗长,叶片数和千粒质量的敏感度较弱,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和主穗小穗数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主穗长和生育期可作为参考评价指标,千粒质量和叶片数不适合做为评价光周期敏感性指标,光周期综合指标评价D值显示‘赤糜2号’和‘固糜21号’为光周期低敏感型糜子品种。  相似文献   

16.
海岛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岛棉种质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关系及筛选优异性状的海岛棉种质,为海岛棉优异性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75份海岛棉12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权重和利用隶属函数产生综合评价值D进行海岛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结果】表型性状变异范围在6.40%—28.10%,海岛棉类型较丰富;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7—2.05,各性状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小,国内外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国内,新疆与疆外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将12个表型性状转换为3个综合因子,贡献率分别为49.34%、18.03%和10.63%,累计贡献率为78.00%,第一主成分荷载较大为株高、始节数、始节高、有效果枝数、铃数、有效铃数、单株籽棉重和单株皮棉重,代表生长及有效产量因子;第二主成分荷载较大为衣分、单铃籽棉重和单铃皮棉重,代表单铃产量因子;第三主成分荷载较大为蕾铃脱落数,代表蕾铃脱落因子;海岛棉资源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外极端种质差异不大,表现中等的海岛棉资源材料国内较多,在国内,疆外极端种质所占比例较高,新疆与疆外中间型种质差异较小;通过聚类分析将175份海岛棉资源分为4个类群,Ⅰ类群是矮秆、低产的较差种质;Ⅱ类群是高衣分、单株皮棉重较高的潜在增产种质;Ⅲ类群是综合性状较好的优异种质;Ⅳ类群低重心、衣分较高的极端特殊种质,综合评价筛选到综合性状较优的2个品种:XH30和270;利用逐步回归筛选到海岛棉种质评价的5个关键性指标(株高、始节高、果枝数、单铃皮棉重和单株籽棉重)。【结论】参试海岛棉种质资源类型较丰富但遗传多样性较差;株高、果枝数、衣分和单株皮棉重在各基因型中呈正态分布,其余性状呈偏态分布;参试种质分为4个类群;株高、始节高、果枝数、单铃皮棉重和单株籽棉重5个指标可作为海岛棉种质评价的关键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棉花叶枝结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种植密度为 375 0 0株 /h 左右的棉花群体 :(a)保留植株下部的叶枝 ,具有增加单株现蕾数量的作用 ,单株保留叶枝数与单株现蕾总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r =0 970 6 ) ;(b)单株留叶枝数与单株蕾铃脱落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 (r=0 96 0 4)。可见 ,保留棉花叶枝带来促进现蕾数量增加的作用能被脱落率的增加抵消。不同留叶枝数的研究结果证明 ,棉花单株留叶枝数在 1~ 2条时 ,适当控制水肥措施 ,有利于抓住叶枝上的早期花蕾 ,促进单株现蕾数增加 ,也可避免过多叶枝引起的蕾铃脱落。  相似文献   

18.
在黄淮海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不同部位铃重和结铃数的影响,探讨了黄淮海地区棉花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途径。结果表明:在正常气候年份下,低密度1.5万株/hm2与高密度9万株/hm2处理下均不利于群体产量的提高,中等密度6万株/hm2处理下群体产量则能够保持较高水平。试验表明,增加密度能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但密度过高削弱了棉株个体发育,造成单铃重降低,不利于提高棉产量。棉铃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均集中于3-10果枝,因此提高中部果枝铃重对棉花生产意义很大。农业生产中要注意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以获取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不同密度下短季棉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短季棉中棉50号为材料,设2.25万、4.50万、6.75万、9.00万、11.25万、13.50万株/hm2 6个密度处理,在麦后移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对短季棉成铃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均以第6-10果枝(占38.45%以上)和第1果节(占43.22%以上)为成铃的主体.种植密度对...  相似文献   

20.
高金权  王景怀  王瑞卿  刘强  张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53-13754,13812
[目的]发现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大的化控关键时期。[方法]试验设置不同时期的化控处理组合,研究化控时期与棉花成铃结构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棉花花铃中期时的化控对促进棉花中部果枝成铃至关重要,花铃后期的化控对顶部果枝成铃有利;从盛花期开始进入棉田化控的关键时期,盛花期及其以后时期的化控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大。[结论]盛花期以后是棉花化控关键时期,这可为棉田化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