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根据2000-2017年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9%和1.87%,且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差异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技术水平、城镇化率对区域农业碳排放影响显著。分区域看,东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城镇化水平推动农业碳减排,中部农业技术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能抑制农业碳排放增长,西部农业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水平造成农业碳排放量增长快。  相似文献   

2.
魏赟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4):220-224,227
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对1995—2018年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用电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大牲畜存栏数及农业人口数等的投入量对该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最为重要.同时,根据Fisher最优分割法,将张掖市甘州区1995—2018年的农业生产发展分为3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情况.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碳排放情况,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低碳化、高质量发展,以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翻耕和灌溉等6类碳排放源测算201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碳排放量,并利用LMDI模型对影响农业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碳排放量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碳排放量增加起促进作用的因素为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劳动力规模和农业结构,对其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生产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粮食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化肥施用量、劳动力投入与粮食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民收入状况则成为检验乡村振兴实施的效果,通过对对可能影响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针对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因素提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林畜牧渔总产值;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支持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大力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等相关政策建议,帮助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农业结构调整增空间,精准扶贫补短板,返乡创业拓渠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续增长,连续7年"跑赢"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2%。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万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高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至2.72,比2015年收窄0.01。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98-100
基于2005~2016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础数据,核算了在此期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并利用Tapio脱钩指数分析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在此期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绝大多数处于脱钩状态,脱钩状态较为理想。因此,安徽省应大力发展减排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在稳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实现安徽省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科学分析我国农业碳排放的时序特征、空间格局、演变模式、脱钩关系和绩效评估等问题,为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加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依据。【方法】构建我国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碳排放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基于2007—2020年我国省域农业碳排放的系统测度指数,采用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化椭圆可视化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趋势,选用Tapio模型考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构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报告我国和七大经济区的农业碳排放绩效及分解效率。【结果】2007—202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区位差异明显,等级分布稳定。东部地区减排效果最优,中部地区出现“两极化”分布,西部地区减排压力较大。空间格局整体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导,并向东北和西北方向趋向分散化。我国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已保持在弱脱钩水平并向强脱钩水平突破,可划分为平稳期(2007—2016年)和突破期(2017—2020年)两个阶段。农业碳排放绩效呈现出“迅速上升-缓慢下降-平稳改善”趋势,其中大西北经济区和北部沿海经济区分别居于首位和末位,农业生产技术变化(T...  相似文献   

9.
农业碳减排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借鉴IPCC和其他研究机构、学者提供的碳排放因子系数,从农业物资投入、农地活动、水稻种植、牲畜养殖等12种主要碳源,测算了江西省2001-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并利用LMDI分解法将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为效率因素、结构因素、经济发因素、劳动力因素。结果表明:江西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从2001-2020年呈波动下降-上升-下降-持续上升-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并在2016年达到顶峰。相比于2001年,农业碳排放量增长20.68%,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47.75%;效率因素与劳动力因素对农业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分别减少351.02%、426.26%的碳排放量。结构因素与经济因素对农业碳排放有促进作用,分别增加33.55%、843.92%的碳排放量。文章最后就农业碳减排措施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1991—2021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及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五个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通过Eviews软件对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为显著。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17年中国西部地区12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了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揭示了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的时序演变和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进而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农业碳排放的EKC假说进行检验,并着重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占比等经济变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2000—2017年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呈现出"快速上升—急剧下降—缓慢上升—快速下降"的4阶段特征;中农业碳排放区和低农业碳排放区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高农业碳排放区和偏高农业碳排放区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演变趋势;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的EKC假说不成立,农业碳排放与农村居民收入呈正U形关系;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存在明显的惯序性,与第三产业占比的关系呈现倒U形。得到启示,持续推进西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模式,甚至绿色化、智能化模式转型发展,以及增加农村居民非农就业收入,是实现西部农业碳减排,推进大开发下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疫情冲击下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增长率波动存在差异。使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2020年分季度统计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及其波动进行统计检验和数据分析,发现在90%的置信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SC结构变动冲击不显著;在93%的置信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波动幅度存在显著SC结构变动冲击,在疫情背景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波动幅度较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波动幅度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2014—2016年《甘肃发展年鉴》的数据,对甘肃2010—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构成变化、增长趋势和区域分布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甘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构成主要是经营性净收入,其次是工资性收入,两者合计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2.8%。在经营性净收入中,来源于第一产业农业经营的净收入占82.0%。甘肃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经营性净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甘肃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其中河西走廊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农业生态条件的限制,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推进土地流转和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厘清耕地绿色利用状况,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耕地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化,运用LMDI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缓慢下降”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高-高聚集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高聚集区分布于中游地区,低-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于上游地区;区域内农业碳排放的促进因素是农业经济水平,抑制因素主要是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是农业生产结构,最后是农业劳动力规模。为此,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差异显著,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碳减排策略和土地利用管制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区域联动,推进低碳农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1—2017年江西省农业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碳排系数法对农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并对其进行特征分析,运用LMDI模型考察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经济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对江西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江西省农业碳排强度持续趋于下降且2015年后农业碳排总量趋于下降;江西省农业碳源以化肥为主,其占比接近50%,且化肥、农药、农用柴油、农膜投入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经济水平是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增加最主要驱动因素,农业生产效率是该地区农业碳排放减少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而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劳动力规模整体上对农业碳排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劳动向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农业碳排监管机制将成为江西省农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12142亿斤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粮食产量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业的稳步向好,鼓了农民的“钱袋子”。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2.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兰州市农村居民1995—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末总人口数、耕地面积、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是对兰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最大的投入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是对兰州市粮食总产量影响最大的投入量。最后,根据Fisher最优分割法,将兰州市1995—2018年的农业生产发展分为4个阶段,并通过数据分析指出了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等6种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为碳源,运用IPCC提出的碳转化系数法测算了1985—2012年重庆市农业碳排放量,同时运用LMDI模型分析法对农业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来看,1985—2012年重庆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上升一平稳一上升"的变化特征;(2)从碳排放结构来看,各类型碳源对农业碳排放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农业碳排放贡献大小依次为化肥农业灌溉农膜农药农用机械使用翻耕,其中化肥和农业灌溉占碳排放总量的76.36%;(3)从因素分解结果来看,以1985年为基期,农业生产结构因子、效率因子及劳动力因子分别累计实现了3.06%、350.71%和115.76%的碳减排,农业经济因子却累计产生了620.91%的碳排放增量。针对农业碳排放特点,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型农业投入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快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厘清新疆农业碳排放与各驱动要素间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LMDI指数分解模型,对新疆1993—202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对驱动要素进行分解,总结农业碳排放随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VAR模型进一步梳理各驱动要素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累计效果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碳排放在短期内能促进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但也会阻碍农业生产结构的协调;长期来看农业生产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结构都会抑制碳排放的增长;从方差分解来看农业碳排放能自解释31.55%,各驱动因素合计解释68.45%。  相似文献   

20.
可支配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性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金额与比例都呈现出了巨大变化。本文以河北省为例,选取了省农村居民1992年—2015年间,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其消费需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寻求能够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