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省不同穗型超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选择思路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通过对我省现有小麦超高产材料进行分析表明 ,小麦由高产 (666 7m2 产量 50 0kg左右 )到超高产(666 7m2 产量大于 60 0kg)主要是因穗数的增加。在超高产大穗型品种中 ,对产量起首位作用的是穗数 ,而多穗型品种起首位作用的则是穗粒数。在超高产材料的选育中 ,大穗型材料应该重视多穗性的选择 ,而多穗型材料则应该注重大穗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不同穗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对产量结构的调查、分析和探讨及其有关性状的研究,找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证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并提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并对今后黄淮北片麦区小麦高产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济南和龙口为例 ,对我省不同地区和年际间的气候变化对高产小麦 ( 6 6 6 7m2 产 45 0~ 70 0kg)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穗型高产小麦群体建成的数量和质量与其所处的光温资源条件有关 ,大穗型品种的群体数量建成主要受冬前光温资源的影响 ,越冬后的光温资源主要影响其穗粒数和千粒重 ;光温资源对多穗型品种的效应则主要通过单株成穗率的变化进行表达 ,而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的关系,为今后弱春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12年河南省审定的32个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随着年份增加小麦平均产量呈递增趋势,而产量构成中仅仅千粒重呈上升趋势。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为:生育期(0.67362)〉穗数(0.43068)〉千粒重(0.20986)〉株高(-0.41054)〉穗粒数(-0.56406);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1.2466)〉千粒重(1.1301)〉穗粒数(-0.0342)。[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和河南省目前生态条件及种植条件,弱春性小麦高产育种应注重中多穗型品种,兼顾穗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市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所用的品种类型作材料,分析了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在700kg/667m2超高产栽培中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互间的影响表现,指出在700kg/667m2高产栽培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重来实现的。大穗型品种超过35万穗/667m2因穗粒数剧烈下降而穗粒重表现明显下限趋势,中穗型品种超过45万穗/667m2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明显下降,穗粒重也表现出大幅度降低。但在各品种适宜的群体穗数范围内,中穗型品种穗粒重最稳定。在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中,中穗型品种小麦为首选品种,其次是多穗型品种,在栽培中确保合理群体穗数,主攻穗粒重。  相似文献   

6.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提高小麦单产的必要性,及以往小麦高产育种依靠多穗夺高产存在的弊端和依靠大粒夺高产的不稳定性,进而提出了以“稳定穗数,争取大穗多粒高粒重,提高单穗重”为主要选择目标的选育策略,为超高产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麦"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栽培高产途径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基本苗,增加分蘖成穗,并大力提高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群体的光合生产量,达到穗足、穗大、粒多、粒饱、高产的目的。文章主要探讨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元相关、多元回归方法 ,分析了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不同水肥条件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提出山西中部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的产量要素组成。小麦生产要达到 6 0 0 0kg/hm2 以上的高产水平 ,其产量要素的组成必须按照基本苗 375万~ 4 50万株 /hm2 ,穗数 6 70万~ 750万穗 /hm2 ,穗粒数 2 5~ 2 8粒 ,千粒重 35~ 4 5g的指标进行鉴定和选育 ;小麦产量在 4 50 0~ 6 0 0 0kg/hm2 水平上 ,有多种增产途径 ,但都不能显著增加或减少某一因素 ,以保证足够的穗数为基础 ,稳定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小麦“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栽培高产途径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基本苗,增加分蘖成穗,并大力提高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群体的光合生产量,达到穗足、穗大、粒多、粒饱、高产的目的。文章主要探讨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商洛地区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以15个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对其穗粒数、667 m穗数、千粒重、生育期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生育期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穗粒数,其次是667 m穗数,而生育期对产量的负向效应最大;在通径分析中,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为穗粒数>667 m穗数>株高>基本苗>千粒重>穗长>生育期。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一致表明,穗粒数是影响小麦高产育种的主要因素,其次为667 m穗数,生育期对产量的副作用最大。因此在新品种的选育时,选择熟期偏早,穗粒数和667 m穗数多的品种(系),更容易获得高产。该研究为商洛地区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