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温度、光、pH值对茶尺蠖病毒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结果表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悬液经80℃(水浴)、干多角体经120℃(烘箱)恒温处理15分钟时,多角体失去活性。夏季,干多角体薄层经阳光直射24hr后几乎失去活性。病毒悬液的pH值在4~8之间对病毒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茶尺蠖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分布于我国各茶区,经常在局部茶园暴发成灾,对茶叶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茶尺蠖病毒是控制茶尺蠖自然种群消长的重要因子,主要包括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茶尺蠖小RNA病毒。本文综述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生物学特性、扩繁、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定性定量检测技术的建立、重组NPV病毒和茶尺蠖小RNA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为更好的利用病毒防治茶尺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二、茶树害虫病毒大田应用效果目前,在大田做过防治应用试验的有茶小卷叶蛾和茶卷叶蛾颗粒体病毒及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蠖和云尺蠖等核型多角体病毒,其中,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4.
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可以感染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致其死亡。文章介绍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形态特征、作用机理和使用技术等,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e nucleopolyhedrovirus, EoNPV)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并从感染该病毒的虫体中提取EoNPV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该基因片段与载体pMD18-T连接,转化入大肠杆菌TG1中,经单克隆菌落筛选及测序鉴定后得到重组质粒,以该质粒为荧光定量PCR标准品模板稀释后建立标准曲线。构建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89,检测范围为103~108拷贝/µL,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该方法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病毒拷贝数,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虫体内增殖动态的研究和病毒制剂的质量检测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6.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产工艺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萃  朱俊庆 《茶叶》1993,19(2):23-26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较强,适宜于作为杀虫剂用于茶尺蠖防治。但要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首先必须解决工厂化大量生产问题。因此,我们在饲料筛选、病毒增殖条件等研究基础上,对该病毒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探索。现将主要流程概括如下。一、健虫饲养1.健虫室及养虫器具消毒健虫室在每次使用前5~6天,用蚕室蚕具消毒剂——消特灵(杭州江南植物生长素厂生产)澄清液喷布消毒,并打开室内紫外光灯照射2小时。养虫用500g 装玻璃果酱瓶、2×9cm 平底玻管,置120~150℃下高温干燥消毒1小时,其他木结构养虫器具用消特  相似文献   

7.
在茶尺蠖的研究与防治中,如增殖核型多角体病毒、繁殖寄生蜂、进行农药的药效鉴定等,都需要大量发育整齐的幼虫,这些幼虫一般通过室内连续群体饲养而获得,但在群体饲养过程中,由于个体发育的差异,幼虫化蛹,成虫羽化、产卵均具有持续性,因此,子代卵的孵化及幼虫发育不整齐。本研究通过取卵与冷藏来克服以上弊病,获得发育整齐的茶尺蠖幼虫。现将研究结果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昆虫化学信息素诱集绒茧蜂控制茶尺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主要依赖化学防治,许多茶园每年施药5~10次,只少量茶园偶尔使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制剂。但NPV制剂的防效易受环境温湿度、紫外线、制剂质量、虫口密度和虫龄等因子的影响。殷坤山等[1]分离鉴定了茶尺蠖性信息素,经生物测定,发现主要组分(Z,Z)-3,  相似文献   

9.
通过确定不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EoNPV)毒株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毒力水平的差异,为有效提高茶尺蠖病毒的防效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浸渍法,测定EoNPV浙江毒株(EoNPV-ZJ)和江西毒株(EoNPV-JX)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毒力水平;通过克隆测序,多重比较分析EoNPV-ZJ和EoNPV-JX毒株同源重复区(hrs)。结果表明,EoNPV-JX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3龄幼虫14 d的LC50分别为5.95×106 PIB·mL-1和3.14×106 PIB·mL-1,EoNPV-ZJ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3龄幼虫14 d的LC50分别为1.13×107 PIB·mL-1和5.04×106 PIB·mL-1。EoNPV-JX和EoNPV-ZJ的hr1大小均为1 795 bp,含有11个完全回文序列,hr3大小均为665 bp,含有3个完全回文序列,与已报道的安徽毒株(EoNPV-AH)无差异;而hr2差异较大,其中EoNPV-JX hr2为864 bp,含有7个完全回文序列,EoNPV-ZJ hr2为1 168 bp,含有12个完全回文序列,均少于EoNPV-AH的18个完全回文序列。综合分析显示,EoNPV不同毒株对茶尺蠖的毒力水平高于其近缘种灰茶尺蠖;EoNPV-JX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高于EoNPV-ZJ毒株,造成EoNPV不同毒株毒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其hr2序列回文序列个数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茶园小区药效试验结合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测定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湖北株(EoNPV-HB)的致病力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应用浓度5×106 PIB·mL-1的病毒液对不同世代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对茶尺蠖1~6代的防效依次为100%、79.5%、26.1%、11.4%、23.3%、72.4%;温度能显著影响EoNPV-HB的致病力,温度高于27℃时,EoNPV-HB后致病力明显下降.因此,田间应用EoNPV-HB宜在茶尺蠖第1、2、6代发生期,且以防治第1代为好.  相似文献   

1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农药混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与几种杀虫剂混用的杀虫效果。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Bt)与EoNPV混用时,表现有一定的颉颃作用,而且Bt浓度越高,往往颉颃作用越强。敌灭灵、喹硫磷与EoNPV混用,虽然有协同作用,但无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浙江上虞地区天香茶园设置吸入式太阳能杀虫灯和黄色诱虫板开展茶园绿色防控工作,并以当地无特殊管理措施的金家茶园作为自然条件下茶树虫害发生模式参照,调查2018年6月-2020年8月期间两处茶园的茶小绿叶蝉、螨类、茶尺蠖、蓟马、蚜虫的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天香茶园和金家茶园茶小绿叶蝉、螨类、蓟马和蚜虫的虫口高峰期均出现...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的敏感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羽  殷坤山  肖强 《茶叶科学》2011,31(2):100-104
采集来自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苏省的7个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浙江杭州种群和江苏宜兴种群对EoNPV的敏感性较高,饲毒后11d幼虫全部死亡,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8.32×104PIB/mL和8.61×104PIB/mL;其他5个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的敏感性较低,饲毒后11d的死亡率均在30%以下,致死中浓度LC50在1.35×107~6.03×107PIB/mL之间;其中敏感性最低的浙江衢州种群和敏感性最高的江苏宜兴种群毒力差异达724.5倍。  相似文献   

14.
类免疫球蛋白(Hemolin)是一种鳞翅目昆虫特有的免疫相关蛋白,也是唯一的无脊椎动物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本实验应用RACE技术获得了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类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EoHML(GenBank登录号:KM885983),并分析了相关生物信息学特性,检测了病毒感染后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EoHML基因序列全长1β772βbp,包含1β239β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1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大小为45.8βkD,等电点(pI)为8.297,属于典型的分泌型蛋白,且具有昆虫Hemolin基因保守的4个Ig功能区和2个N-glycosylation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与目前已知的类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序列的亲缘关系都较远,与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类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为53%。荧光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感染茶尺蠖幼虫后该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最高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的36.5倍,表明茶尺蠖EoHML基因可能参与了茶尺蠖对EoNPV的免疫代谢反应。  相似文献   

15.
王俊奇  程永祥  丁洁平  程挚 《茶叶》2021,47(1):43-44
近半个世纪茶尺蠖在临安茶区呈间断性暴发,本文根据生产中监测数据和调查考证情况,分析每次茶尺蠖暴发与气候、茶园生产管理的改变和迁徙等因子的关联性,找到关联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指导生产中及时采取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控制茶尺蠖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16.
信阳地区茶园常见害虫和天敌种类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长期的调查了解到信阳地区茶园常见害虫种类和天敌的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摸清了茶尺蠖、茶毛虫、小绿叶蝉三种常见害虫的发生规律;针对信阳地区茶园害虫种类和天敌资源丰富的特点,我们在进行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防治害虫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生物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茶尺蠖是茶园中一种重要的鳞翅目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危害茶树叶片,给茶叶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茶尺蠖在寻找配偶、产卵地以及觅食活动中其嗅觉系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嗅觉系统中的一个普通气味结合蛋白——EoblGOBP2为研究对象,在克隆得到的EoblGOBP2基因基础上,通过对EoblGOBP2进行原核表达、分离纯化后,利用1-NPN的荧光竞争结合法研究了体外重组EoblGOBP2与茶树挥发物的结合生理功能。Scatchard方程显示EoblGOBP2与1-NPN的解离常数KD为2.310 μmol·L-1。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中,7种待测配基均能使1-NPN的相对荧光强度降低到50%以下,表明与EoblGOBP2均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而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结合能力最强,KD值达到4.353 μmol·L-1。本研究7种配基均为茶树叶片挥发物,表明EoblGOBP2在茶尺蠖嗅觉系统对茶树挥发物的信息识别结合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苦参碱·印楝素EC(托盾),防治茶树害虫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均有较好防治效果,可以大力在郴州市茶叶绿色食品、有机茶产区推广应用,喷施浓度以托盾800倍液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