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玉米蚜在吉林省的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我省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其以成、若蚜刺吸玉米叶片、雄穗和雌穗苞叶,还可传播病毒病等,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本文介绍了玉米蚜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玉米蚜是玉米上常见害虫之一,但2002年玉米蚜在静海县为害程度之重,为历史罕见。本文介绍了玉米蚜的发生特点及生活习性,分析了大发生原因,提出了农业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夏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试验田对夏玉米小斑病田问流行动态和垂直扩展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因素,摸清了夏玉米小斑病的田间发生、发展规律,明确了其发病严重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的因素影响外,主要取决于7—8月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光照时数,种植密度、种植期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影响发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上玉米种植品种和气候条件适宜,玉米褐斑病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本文介绍了2014年馆陶县玉米褐斑病的发生情况,详细叙述了玉米褐斑病典型症状、发病规律和发生原因,结合实际,提出了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余欣  陈曦 《农技服务》2013,30(7):712-713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蚜,对黔西南州玉米蚜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蚜的为害期是5月中下旬直至玉米成熟后,8月上旬至9月中旬是为害盛期,其为害期较长;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防治效果最佳,且持久性最好,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玉米蚜发生数量与玉米主要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系统调查了玉米田玉米蚜种群数量的自然消长动态,分析了玉米不同生育期植株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玉米蚜的种群消长动态随玉米品种(系)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抗蚜品种和感蚜品种(系)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玉米雄穗抽出之前,玉米蚜的种群密度较低;进入抽雄期后,发生量逐渐上升,至雄穗完全抽出时达到第一个发生高峰;进入吐丝期后,玉米蚜从雄穗转移至雌穗为害,至雌穗灌浆期达到第二个发生高峰;此后随着玉米雌穗的逐渐成熟及植株老化等,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供试玉米品种(系)不同生育期的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灌浆期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玉米蚜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单宁含量与4个生育期玉米蚜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单宁是抗性玉米品种的抗蚜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2015—2017年连续3 a的系统调查表明,天水地区危害玉米的病虫害有15目19科31种,其中以玉米螟、玉米蚜、玉米大斑病、黏虫、玉米锈病、玉米小斑病和玉米瘤黑粉病为害最严重。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时期、发生程度等与病虫害基数、温度、湿度、降水量因子相关。防治应以玉米螟、玉米蚜、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为重点。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河南省的玉米种植面积为300万hm2左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蚜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同时可以为害小麦、大麦、高粱、水稻等作物,还能在狗尾草、稗草、马唐等杂草上取食。近2年,玉米蚜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发生较重,甚至出现了空棵、秃顶现象,对玉米生产影响很大,需要加强监测防治。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2010年江苏省徐州市小麦穗蚜发生的特点,麦蚜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感蚜品种的大面积种植、适宜麦蚜种群生长的气候条件以及防治不及时等因素是导致2010年江苏省徐州市小麦穗蚜重发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控制小麦穗蚜发生的相关对策和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玉米蚜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河南省的玉米种植面积为300万hm^2左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蚜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同时可以为害小麦、大麦、高梁、水稻等作物,还能在狗尾草、稗草、马唐等杂草上取食。近2年,玉米蚜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发生较重。甚至出现了空棵、秃顶现象,对玉米生产影响很大,需要加强监测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筛选防治玉米蚜虫的有效药剂,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方法。[结果]双丙环虫酯分别与啶虫脒、联苯菊酯复配为增效;吡啶喹唑啉与啶虫脒、联苯菊酯复配为增效。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双丙环虫酯+啶虫脒(4.00+8.00 g a.i./hm2),双丙环虫酯+联苯菊酯(4.00+16.00 g a.i./hm2),吡啶喹唑啉+啶虫脒、吡啶喹唑啉+联苯菊酯(15.00+3.75g a.i./hm2),防效均在82%以上。[结论] 筛选出防治玉米蚜的有效药剂及配比,为防治玉米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玉米蚜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特征,并与相似虫害高梁蚜进行比较。同时总结了其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然后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该虫害的防治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化学防治的用药时期及用药量。  相似文献   

13.
在黄山风景区对黄山松细纹新须螨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细纹新须螨发生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均有一定的关系。与细纹新须螨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气候因子为月均气温和旬均气温,曲线拟合结果与实际较吻合,细纹新须螨发生数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当平均气温达到14℃以上,可用该曲线预测预报细纹新须螨发生的趋势;多个气候因子与细纹新须螨发生数量的回归分析表明,月均气温+月均降雨量+月均相对湿度、旬均气温+旬均降雨量、旬均降雨量+旬均相对湿度3个组合因子与细纹新须螨发生关系密切。采用旬均气温+旬均降雨量进行虫情预测预报,对指导防治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氧肟酸在植物抗虫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氧肟酸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禾本科植物的植物次生代谢物 ,与植物抗虫性关系密切 ,现已明确氧肟酸与欧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 (Hubner)、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 (Guenee)、玉米蚜Rhopalosiphummaidis (Fitch)、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 (Rondan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 .)、麦无网蚜Metopolophiumdirho dum (Walker)和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 .的抗性有关。丁布 (DIMBOA)作为氧肟酸的主要类型 ,主要通过抗生性或不选择性在植物抗虫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贵州威宁地区马铃薯田间蚜虫种类及消长动态,为蚜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4-7月田间黄皿诱蚜进行数量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威宁地区马铃薯田间有翅蚜共12种,其中桃蚜、玉米蚜、甘蓝蚜为主要种群.有翅蚜的消长动态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其中以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风速次之.4月中旬和5月中旬为有翅蚜发生的两个高峰期,6月中旬有翅蚜大量迁飞,建议该地区的蚜虫防治至少应包括这3个时段.  相似文献   

16.
采用孢子浴法测定了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KM0107菌株在RH85%、光周期L:D=12:12、不同温度(15、18、21、25、28℃)条件下的产孢量及其对桃蚜(Myzus persicae)、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豌豆长管蚜(Macrosiphum pisi)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的毒力。结果表明,在28℃条件下菌株KM0107的产孢量最高,培养30 min时产孢量为99.60±4.04孢子。该菌株对桃蚜、萝卜蚜、麦长管蚜、豌豆长管蚜和玉米蚜均具有一定的毒力,在高剂量82.42孢子/mm2的接种剂量下,麦长管蚜、豌豆长管蚜、萝卜蚜、桃蚜和玉米蚜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2.75±3.54)%、(73.33±4.32)%、(93.75±4.53)%、(98.21±5.46)%、(92.00±5.63)%;致死中分别为(2.3±0.42)、(3.2±0.35)、(2.7±0.35)、(2.6±0.32)、(3.5±0.25)d;接种处理后第7 d致死中量分别为1.61、1.72、1.63、1.53、1.59孢子/m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荔枝蝽臭液对常见蚜虫的室内药效,结果表明,荔枝蝽臭液对豇豆蚜Cowpea Aphid(Aphis craccivora Koch)、甘蔗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等4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蚜虫具有良好的触杀和熏蒸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荔枝蝽臭液对常见蚜虫的室内药效,结果表明,荔枝蝽臭液对豇豆蚜Cowpea Aphid(Aphis craccivora Koch)、甘蔗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等4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蚜虫具有良好的触杀和熏蒸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抗马铃薯晚疫病品种的选育、生产布局以及选择防治的最佳时机提供参考,根据2007和2008年在贵州西部地区水城的玉舍(海拔1950 m)、盘县的四格(海拔2250 m)和六枝的堕却(海拔1610 m)各3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贵州西部地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因子和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5月上旬至中旬,若日平均温度低于20 ℃,且连续3 d相对湿度超过75 %,同时连续降雨日超过5 d的情况下,一般在15~20 d后有晚疫病发生、流行.因此,建议以此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3 d内积极组织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晚熟哈密瓜对气候因子的敏感度,揭示气候条件的影响方式和影响量.[方法]利用新疆北部阿勒泰1998 ~2013年晚熟哈密瓜引种至大面积种植的调查资料,结合同期气候资料,采用相关系数t检验法,分析计算了64个气候因子,并应用t检验原理,逆向分析气候条件敏感度方法,研究了气候条件的影响方式和影响量.[结果]应用t检验方法筛选出4级(α=0.01、0.05、0.10、0.20)气候因子;对哈密瓜年景影响显著的关键因子有5个,分别是7月平均气温、6月上旬降水量、6月上旬>1.0 mm降水日数、6月上旬~8月上旬降水量、7月下旬降水量,其敏感度分别为0.6℃、6.7 mm、1.1d、20.0 mm、5.4 mm.[结论]生长期的降水量和大降水日数是影响哈密瓜年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