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25%氟磺胺草醚水剂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较长,对后茬作物影响较为严重,后茬作物苗期均出现失绿黄化等现象。当25%氟磺胺草醚水剂使用剂量为1300mL/公顷时,对玉米的出苗率有较大影响,并伴随着黄化现象。15.8%精喹禾灵乳油、330g/L 二甲戊乐灵乳油,在土壤中代谢速率较快,供试的后茬作物苗期生长正常。  相似文献   
2.
为防治玉米大斑病,复配不同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剂筛选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试验,测定不同复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氟菌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质量比1∶7时,共毒系数极值为495.33,有效成分量为250 g.a.i./hm2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达84.88%;氟嘧菌酯与氟环唑质量比5∶1时,共毒系数极值为439.19,有效成分量为120 g.a.i./hm2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达83.95%。氟菌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氟嘧菌酯与氟环唑复配防治玉米大斑病具有增效作用,可有效控制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3.
以3个野生稻品种(系)和常规稻品种吉粳301(CK)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对野生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对野生稻和常规粳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NaCl浓度≤0.3%时,盐胁迫对3个野生稻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没有影响,但促进吉粳301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NaCl浓度≥0.5%时,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3个野生稻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幼苗的根长、苗长、根冠比逐渐变小;NaCl浓度与3个野生稻种子发芽率有一定的负相关性;NaCl对野生稻幼苗根的抑制作用强于对苗的作用;不同野生稻品种对NaCl溶液的耐受能力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MY-3、延引红、HY-1。  相似文献   
4.
用8种药剂对朱砂叶螨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种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说明供试药剂浓度与死亡率相关系数极显著,有7种药剂浓度与死亡率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由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综合分析,在防治朱砂叶螨时首选5%阿维菌素,其次是35%狂杀宝、20%哒螨灵.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牡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孢子活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牡丹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受温度条件影响较大,16~28℃较适宜菌丝的生长,菌丝生长量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其中28℃最适合菌丝的生长。4~28℃时,病菌孢子的萌发率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最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8℃。温度对牡丹链格孢菌的孢子活力有明显影响,45℃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孢子活力明显下降,60℃以上时孢子失去活力。说明温度对牡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孢子活力均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生物量测定,研究不同温度、酸碱度及光照对榆白涩病病菌菌丝、病原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榆白涩病病菌菌丝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以生长;最适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pH值3~11范围内病原菌丝均可生长;菌丝生长最适的pH值为9。榆白涩病病菌孢子萌发率与温度呈正相关,5~35℃温度范围内病原孢子均可萌发;最适于榆白涩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0℃;最适孢子的生长pH值为8。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不同光照试验表明光对孢子萌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条件处理下,对菌丝生长和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不同温度及pH对榆白涩病病菌菌丝、病原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榆白涩病病菌的生长速率受温度条件影响较大,5~30℃,菌丝生长量与温度呈正相关,25℃最适合菌丝生长;5~35℃,病原孢子的萌发率与温度呈正相关,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0℃。pH值在3~11范围内病原菌丝均可生长;菌丝生长最适的pH值为9,pH值在3~11条件下孢子能够生长;最适孢子生长的pH值为8。  相似文献   
8.
割苗和密度互作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割苗(割苗处理为A1,不割苗处理为A2)和密度(6.0万、7.0万、8.0万、9.0万、10.0万株/hm~2,分别用B1、B2、B3、B4、B5表示)互作对吉林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高密度栽培条件下提高春玉米产量提供新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生育进程推后,生育期延长1~7 d,株高、穗位高增加;茎粗、叶绿素含量、单株叶面积、棒三叶叶面积均降低;穗部性状有变劣的趋势,除百粒质量外,割苗处理在B1、B2、B3条件下各性状差异总体上均不显著,且优于常规种植(A2B1)处理;产量、穗收获率总体上均呈降低趋势,籽粒含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相同种植密度下,割苗使春玉米生育进程推后,生育期延长2~3 d;株高、穗位高、茎节数、单株叶面积、棒三叶叶面积、秃尖长(A1B5处理除外)降低;叶绿素含量、根数、茎粗、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质量、穗粒数、籽粒含水量均增加;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根冠比增加;穗收获率提高;产量极显著提高,其中,A1B1、A1B2、A1B3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A2B1处理增产13.81%、24.13%、21.85%,其他处理均低于A2B1处理。综上,在种植密度6.0万~8.0万株/hm~2条件下,适时割苗能增加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结合室内测定与田间观察的研究方法,探究了桦潜叶蜂在中国分布区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桦潜叶蜂(Profenusa thomsoni)在吉林地区1 a发生2代。93.22%的老熟幼虫在树下0~10 cm深的土壤中做土茧越冬。桦潜叶蜂5月下旬化蛹,蛹期5~10 d; 6月上旬始见1代成虫,成虫寿命为1~2 d。桦潜叶蜂成虫产卵于桦树近地面嫩叶的表皮中,每叶可见产卵痕1~10个。日平均温度为15~20℃时,卵经过5~7 d可孵化。桦潜叶蜂幼虫期为20~25 d,老熟幼虫一部分脱落叶片潜入浅土,一部分在叶片为害部位化蛹,蛹期5~8 d。7月上旬,2代桦潜叶蜂成虫羽化,卵产于桦树中、上层嫩叶内。2代桦潜叶蜂对叶片的为害较重,为害占比为72.32%。8月中旬,以老熟幼虫脱叶潜入土中形成土茧越冬。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筛选防治玉米蚜虫的有效药剂,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方法。[结果]双丙环虫酯分别与啶虫脒、联苯菊酯复配为增效;吡啶喹唑啉与啶虫脒、联苯菊酯复配为增效。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双丙环虫酯+啶虫脒(4.00+8.00 g a.i./hm2),双丙环虫酯+联苯菊酯(4.00+16.00 g a.i./hm2),吡啶喹唑啉+啶虫脒、吡啶喹唑啉+联苯菊酯(15.00+3.75g a.i./hm2),防效均在82%以上。[结论] 筛选出防治玉米蚜的有效药剂及配比,为防治玉米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