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野生仔麝的养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野生仔麝的养育康发功(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展人工养麝,是保护麝类资源的重要措施。过去采取从野外直接捕捉成年麝,以解决种麝来源,但捕捉成年麝所需人力及耗费甚大;死亡率高,一般均在50%以上;性野,驯养难度较大。因此,我们从1990年开始,每年...  相似文献   

2.
笔者根据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从麝香的重要作用,麝香来源,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的比较,野生麝资源状况和发展麝资源等几个方面对麝香资源与应用进行了概述,针对麝香长期供不应求,直接影响医疗用药的问题,根据我国50多年的人工养麝经验,指出人工养麝是保护野生麝资源和实现天然麝香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并就我国人工养麝概况,人工养麝发展存在的问题,突破人工养麝的瓶颈问题,实现产业化养麝保障麝香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林麝属于国家濒危、珍贵的一级保护动物,其雄麝所产的麝香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药材,也是一种昂贵的香料。近年来由于野生林麝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加上人们对野生林麝的滥捕滥杀,使得野生林麝数量和麝香产量急剧下降。为了减少对野生林麝的捕杀和可持续满足人们对麝香资源的需求,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便开始了林麝的人工驯养,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林麝的生活习性、圈舍建设、饲养管理技术、繁殖技术、以及常见疾病防治进行简述,供各林麝养殖户或养殖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野生林麝资源日渐枯竭,濒临灭绝。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组织把麝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Ⅱ调整为附录Ⅰ,我国政府于2003年2月将麝属所有种列入一级保护动物。于是,人们开始从事野生林麝人工饲养,以求保护和扩大种群,合法、科学地利用资源。但过去捕获的野生林麝人工驯化饲养多归失败。为了探索野生林麝抢救驯养的方法技术,我们将群众捕获的受伤野麝调往凤县林麝养殖。截至目前,该野生麝生长发育正常,已与原有麝群合群饲养,抢救驯养获得成功,在宝鸡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5.
林麝是我国目前人工养殖数量较多的麝属动物之一,其主要分布区为我国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区)。其主要产品麝香,是名贵中药材与高级香水生产的重要原料。近年来由于滥捕、滥猎致使其数量锐减,麝香产品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有效地保护麝资源、合理地使用麝香产品,开展规范化人工养麝是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就林麝生活习性、图合设置、饲养繁殖、疾病防治及管理方法进行简述,以供养殖争参考。  相似文献   

6.
麝又名香獐、麝香鹿等,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其主要产品麝香是珍贵的药用材料和香料。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及过度的捕杀.野麝资源濒临灭绝.麝香资源濒于枯竭.麝香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人工养麝前景十分广阔。为了麝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人工养麝已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也列入了《中国中药现代化产业(四川)基地》的...  相似文献   

7.
马麝(Moschus sifanicus)属青藏高原特有动物。其雄麝所分泌的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多年来,虽然在马麝的人工驯养及繁殖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也实现了可持续的活体取麝香,但仍存在驯养生产力低下等问题。目前,对于马麝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如孟秀祥等[1]比较了圈养马麝夏秋活动格局,分析了其行为多样性;蒋应文[2]观察了驯养马麝的繁殖与行为,这些都对马麝的驯养有很大的帮助。但目前还缺少关于马麝行为的确切描述和定义,因此,马麝行为谱的构建,对研究怎样提高马麝的存活率及分泌麝香状况有很大帮助。1研究地点及动物此次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麝资源现状及救护措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麝资源现状及救护措施盛和林(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上海200062)我国是世界上麝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麝香产量占全球的90%以上。当人们一旦获悉:麝即将在我国绝迹,以麝香为原料的百余种传统中成药可能被迫停产;或为拯救麝的命运,国际组织象虎骨和犀角那样禁...  相似文献   

9.
麝香 资源有限,货源不足,价格高涨。主产地是我国,产量和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每年的收购量仅有900~1200公斤,麝是野生动物,近年来进行人工驯养。每只雄麝每年能产湿香20克(干香约10  相似文献   

10.
项平 《野生动物》1995,(4):13-15
浅谈家庭养麝项平(安徽省霍山县磨子潭医药站)雄麝特有的麝香腺囊所分泌的麝香,是医药、香料及日用化工工业的重要原料,在国内外市场一直供不应求、相当紧缺。而解决麝香来源和提高麝香产量的根本方法不外乎有:一要加强野麝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措施,确保野麝得以...  相似文献   

11.
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生境选择的有关资料为参考,对植被类型、食物、水源、人为干扰、气候五类主要影响原麝生境选择的生态因子加以分析,探讨原麝生境选择的生态机制,为合理保护原麝种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家养林麝常见病诊断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家养林麝几种常见病的发病规律、临床症状及剖解结果等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并对药物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筛选出作用效果明显的药物种类、使用剂量及配伍方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中草药防治疾病策略,深入剖析了养麝场做好疾病预防工作的关键所在。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上述技术研究与应用,林麝成活率由85%左右提高到95%左右,麝群年增长率提高了11%。本研究旨在为生产实践中疾病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粗放式管理条件下饲料营养水平与麝香品质的关系,2008--2010年间对山西省宝鸡市凤县一养麝场泌香期雄麝饲料调整前后麝香的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调整后泌香期雄麝饲料主要营养成分为粗蛋白22.5%、粗脂肪4.8%、粗纤维9.1%、灰分5.7%、无氮浸出物56.7%,Ca:P为1:1,饲喂调整饲料后,麝香的麝香酮含量为3.2%(标准〉12.0%)、总灰分为4.2%(标准≤6.5%)、含水量为51.4%(标准≤35。0%),麝香性状符合中国药典中的麝香标准指标,表明调整后饲料营养水平符合泌香期雄麝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14.
Owing to poor breeding success in captive alpine musk deer,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of musk deer in captivity is importan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June 2004 to January 2005 at the Xinglongshan Musk Deer Farm, which is located within Xingl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Gansu Province, China. Focal sampling and continuous recording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behaviors of 51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42 of which had completed a single estrus cycle and nine of which had completed two or more estrus cycles. All animals were adults that had been born and raised in captivity. The durations of 12 behavior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sniffing, moving and feeding, were recorded during the non‐breeding seasons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were compared.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of females that had completed a single estrus cycle and females that had completed multiple estrus cycle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potential behavioral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males who had only one complete estrus cycle demonstrated more resting behavior, but less feeding and locomotor behavior than females who had completed multiple estrus cycles. Furthermore, single estrus cycle females demonstrated tail‐rubbing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The results may yield useful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used in developing better musk deer farm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5.
依据秦岭地区林麝场天然树叶种类,测定了秦岭地区饲喂林麝常用的17种树叶氨基酸含量,并计算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比值(E/T)、必需氨基酸/非必须氨基酸含量比值(E/N)、氨基酸比值(RAA)、氨基酸比值系数(RC)及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结果表明,E/T比值41.0%~45.0%,E/N比值为0.71~0.81,分别高于WHO/FAO提出的蛋白质参考模式40%和0.60.因此,总体上17种树叶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含量较高.但按RC值,亮氨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含量相对过剩,蛋氨酸+胱氨酸含量及部分植物的赖氨酸相对不足;按SRC值,仅一种植物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其余16种植物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结合秦岭林麝实际饲喂树叶情况,建议有针对性补充蛋氨酸+胱氨酸含量高的食物种类.同时针对秦岭养麝业依赖天然树叶的现状及其林木毁坏问题,提出营造林麝饲料林以解决林麝天然食物来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麝养殖场选择和圈舍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麝养殖场提出科学规范的选场、圈舍建设方案,通过多年对麝养殖圈舍布局和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拔、纬度、气温、植被等是选场的重要因素。场址及圈舍结构与养殖效果关系密切,建在海拔2600m以上的养麝场养殖效果差;建在海拔1200~1500m的养殖效果好,成体麝成活率达95%以上,比前者提高约20%,幼麝成活率达93%,比前者提高约23%。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野生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瘤胃、小肠和大肠微生物组成和抗生素抗性基因。采集野生林麝消化道3个区段(瘤胃、小肠和大肠)的内容物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常规物种注释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3个区段共有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瘤胃中主要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小肠中主要优势菌属为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埃希氏菌属(Echerichia),大肠中主要优势菌属为梭菌属(Clostrid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基因常规注释显示各个区段微生物基因在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和抗生素抗性上差异较大。抗生素抗性基因注释显示macB、sav1866和bcrA绝对丰度最高,且都来自于大肠细菌;瘤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绝对丰度最大的是Aminocoumarin_resistant_alaS,小肠中是adeG,大肠中是macB。通过对野生林麝消化道微生物组成分区段比对,发现瘤胃、小肠和大肠微生物组成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大肠和小肠中细菌与野生林麝的多重耐药性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8.
2000年6月~2001年2月,对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麝场性活跃程度不同的雌麝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对圈养环境的敏感度及育幼投资的不同,性活跃雌麝在非交配季节的站立凝视行为持续时间为(109.50±24.56)s,显著地多于性不活跃雌麝(56.58±15.60)s(P<0.05);在交配季节,性活跃雌麝的站立凝视行为持续时间为(103.15±14.48)s,也同样地显著多于性不活跃雌麝(48.00±27.60)s(P<0.05)。性不活跃雌麝在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的环境探究均显著多于性活跃雌麝,而且前者在交配季节的冲突行为也显著较多,推测可能与圈养环境下的刻板行为发育有关。此外,性活跃雌麝在交配季节通过蹭尾行为的表达加强了信息标记。在驯养实践中,雌麝站立凝视持续时间的相对长短可以作为种麝遴选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9.
克隆林麝(Moschus.berezovskii)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9K,SalⅠ酶切后转化毕赤酵母GS115,G418抗性筛选高拷贝克隆,再由酵母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用甲醇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在诱导至第6d的酵母上清浓缩液中,检测到与预测林麝IL-2分子量相接近的,分子量约为18Ku的诱导表达带;TRIzol提取表达期间的酵母总RNA,并通过RT-PCR扩增IL-2 mRNA,发现表达期的重组酵母细胞中存在IL-2 mRNA,而对照没有检出,表明林麝IL-2存在低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甘肃省连城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在保护区内布设61台红外相机并开展调查工作。结果共记录到兽类4目9科15种,鸟类4目18科42种,其中梅花鹿(Cervus nippon)、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青鼬(Martes flavigula)、荒漠猫(Felis biet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相对丰富度最高的5种动物为狍(Capreolus pygargus)、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赤狐(Vulpes vulpes)、猪獾(Arctonyx collari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兽类和鸟类物种数月变化均较为明显,2018年6月最多,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受冬眠和迁徙影响相对较低。本研究提供了甘肃省连城自然保护区部分地栖兽类和鸟类资源的最新现状,同时丰富了祁连山鸟兽调查数据,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及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红外相机在调查大中型兽类、地栖性鸟类以及夜行性动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对于小型兽类和非地栖性鸟类则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