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风速率对土壤中四氯化碳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重要岩溶地下水源地受到四氯化碳的严重污染,为此采用土柱通风试验模拟土壤气相抽提(SVE)净化四氯化碳污染物的过程,对通风速率为40mL·min-1和70mL·min-1两种条件下土壤四氯化碳的去除过程进行了试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土柱通风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的四氯化碳污染物,通风条件下土壤中四氯化碳的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土壤中四氯化碳浓度C的对数值ln[C(/μg·L-1)]与时间t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通风速率为40mL·min-1的土柱A各取样口四氯化碳去除反应速率常数k值在0.0132~0.0155h-1之间,通风速率为70mL·min-1的土柱B各取样口k值在0.0178~0.0222h-1之间,说明增大通风速率能提高土壤中四氯化碳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2.
蒸汽强化土壤气相抽提是近期发展并具良好应用前景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以6种挥发性苯系物(BTEX)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抽气速率、搅拌速率、土壤温度、蒸汽加热功率等对土壤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及抽提过程特征。结果表明,调质药剂(0~40%)、搅拌速率(60~300r/min)、土壤温度(60~150℃)和加热功率(100~400 W)对污染物的去除影响较大,而抽气速率(3.0~15.0L/min)影响较小。较佳的工艺条件为:抽气速率6.0L/min、调质药剂40%、搅拌速率300r/min、土壤温度100℃和加热功率200 W。此条件下土壤气相苯系物浓度遵从一级衰减动力学模型,其速率常数与污染物沸点呈负相关;伴随冷凝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6d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初始6.998%下降至2.741%,污染物整体去除率均超90%。研究表明,该技术是BTEX污染粘性土壤的一种快速、有效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用一维土柱模拟地下土壤环境,对不饱和区甲苯的2种污染形式的去除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结果计算表明,土壤中污染物甲苯的总修复效率达到95.1%~98%,甲苯在土壤中以水相和非水相液体(NAPL)存在时,修复时间分别是220h和500h.约有42%和20.6%的甲苯是被微生物降解。由于NAPL试验初始阶段较高浓度甲苯对微生物有毒性或抑制作用,在试验初期主要是通风修复,试验后期生物降解作用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强化生物通风修复柴油污染土壤影响因素的正交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通风是继SVE后又一项主要的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为寻求最佳修复效果的最优组合,采用生物通风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正交土柱实验,对影响生物通风修复效果的5个主要因素(污染强度、土壤含水率、C:N:P、通风的孔隙体积数、通风方式)进行了定量化.结果表明,利用强化生物通风可以在柴油污染土壤的治理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方差分析各因素均无显著性影响;极差分析得到影响强化生物通风柴油去除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为土壤含水率、污染强度,次主要因素为C:N:P、通风的孔隙体积数,而通风方式对去除率的影响很小;在实验的不同阶段有些因素的最优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总体来说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分别为:土壤含水率为4.88%,污染强度为40000mg·kg-1,C:N:P为100:20:1,通风的孔隙体积数为4,而通风方式的两种水平对去除率的影响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5.
电动修复Cd污染土壤的DBLM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模拟Cd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使用阳离子交换膜,在电场强度为1 V·cm^-1的条件下研究了电动修复过程中土壤中不同位置pH值和Cd浓度的关系,建立了一套与阳极距离相关的线性模型。该模型表明,阳离子交换膜阻止阴极产生的0H^-进入土壤,阳极产生的H+在土壤颗粒表面不断发生吸附-脱附过程并达到平衡,土壤各剖面pH值与该剖面和阳极的距离成反比。此外,在电动修复初期,土壤中Cd分布较为均匀,不同位置Cd去除速率与该位置和阳极的距离成反比。由修复实验的相关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的结果也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r^2〉0.94)。有助于预测不同位置的电动修复效果,了解土壤中Cd的迁移过程及制约因素,为增强修复效果及改进电动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污泥堆肥演变规律并优化污泥气流膜堆肥工艺参数,以园林垃圾和玉米秸秆作为辅料,通过对堆肥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及可溶性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等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了3种不同辅料配比、3档通风速率对气流膜堆肥过程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堆体相比,在辅料配比为7∶3∶1 (污泥∶园林垃圾∶玉米秸秆)、通气速率为0.9 m3·h-1的条件下,堆体总氮含量相对上升了9.65%,腐植酸类物质的荧光强度相对百分含量增加了76.62%,此条件下堆体内氮素向稳定的可利用含氮物质中迁移最多,堆肥效果最佳。研究表明,辅料添加量越大,高温阶段持续越长,无害化处理效果越好,但腐熟效果不佳;通风速率对堆肥过程中氮素的稳定化转移影响较大,合适的通风速率能使氮素向有利的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室模拟修复研究了接种量为103~108 cfu·g-1的降解菌群在土壤中生长的湿度条件和存活状况、对土著菌群的影响作用以及对石油烃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的石油烃降解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99.75%)-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99.49%)-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99.36%)-莫拉氏菌科(Moraxellaceae,87.33%)-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87.32%)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12.04%)-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2.00%)组成。利用筛选的降解菌群在土壤湿度为5.4%、接种量为108 cfu·g-1土的条件下对污染土壤修复60 d,石油烃去除率为10.61%;在土壤湿度为15.0%、接种量为107 cfu·g-1土时对石油烃去除率为18.67%。在5.4%和15.0%湿度下接种7 d,土壤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由28.22%增加至57.98%~66.35%,不动杆菌属相对丰度由0.04%增加至25.86%~30.25%,假单胞菌属由初始时的0.26%增加至5.03%~30.87%,说明在不同湿度条件下,接种的降解菌均能迅速生长为土壤中的优势菌;接种60 d时,其仍保持存活状态。研究表明,降解菌群的接种改变了土壤菌群结构,使土壤菌群的alpha多样性明显降低。土壤污染物的去除不仅依靠某种优势菌的特定降解功能,还需要土壤菌群的协同代谢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电动-微生物修复土壤系统内种植植物(高羊茅),研究植物对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电流变化、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及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实验设置4类处理:(1)电动-微生物修复(EK+BIO);(2)电动-植物修复(EK+P);(3)植物-微生物修复(P+BIO);(4)电动-植物-微生物修复(EK+P+BIO),修复系统运行60 d。结果表明:高羊茅对电动修复系统内电流的衰减具有明显的延缓作用;与未施加电场的处理组相比,施加电场的处理组高羊茅生物量显著提高(P0.05);实验进行15 d时,EK+P+BIO组的微生物数量以及脱氢酶活性较初始值分别增加了22.23%和23.36%;30 d和60 d时,各处理组的微生物数量以及脱氢酶活性均有所降低,但EK+P+BIO组测定结果在各处理中始终保持最高水平;EK+P+BIO处理对土壤中总石油烃的去除率达48.2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因此,在污染土壤电动-微生物修复系统中,种植高羊茅可有效延缓电流的衰减趋势,为微生物提供有利的根区环境,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提高电动-微生物修复系统中总石油烃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9.
选用重铬酸钾作为污染物,配制Cr(Ⅵ)初浓度为100mg·kg-1的模拟污染高岭土,用电动技术对铬污染高岭土进行修复试验,研究了电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液体、施加电压、处理时间、含水量以及阴极电解产生的OH-的控制。结果表明,电动修复可以去除土壤中存在的铬,最高去除效率可达97.8%;土壤中六价铬[Cr(Ⅵ)]以含氧阴离子存在,电动修复过程中向阳极区域迁移;控制阴极电解产生的OH-可以提高其去除效率,同时随着施加电压、处理时间、含水量的增加,去除效率增高。  相似文献   

10.
生物修复对黄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作用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微生物法对石油污染黄土壤进行实验室模拟修复研究,通过测定修复过程中的不同组分烃、不同形态氮和有效磷含量,石油烃降解菌数量对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经过5周的修复处理,生物刺激法处理的土壤中总石油烃、烷烃、多环芳烃的去除率分别为14.54%、21.98%、33.14%,土壤铵态氮含量由初始添加的210.4 mg·kg-1降低至97.2 mg·kg-1,土壤硝态氮含量在修复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经过生物刺激修复的土壤中石油烃、烷烃、多环芳烃降解菌数分别为1.60×105、3.09×105、7.08×103,而未经修复处理的土壤中三种烃降解菌数量分别为2.69×10~4、2.57×10~4、4.07×103。结果表明利用生物刺激法可有效去除黄土壤中的石油烃。影响石油污染黄土壤生物修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为土壤中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与未经修复处理的石油污染土壤相比,生物刺激处理使土壤中烃降解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薛旭艳  田奕丰 《油气储运》2019,(10):1182-1185,1194
目前中国对放空立管与天然气站场的间距按照GB 50183—2004《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来确定,但该规范未对放空量大于4×10^4 m^3/h的立管与站场的间距做出相应规定。在考虑了放空立管与站场间距的主要影响因素风速与允许辐射热强度的情况下,利用挪威船级社过程危害分析软件工具PHAST分别计算了冷放空天然气的扩散、点火放空天然气燃烧辐射热影响强度与范围,并给出了50%的爆炸下限(Lower Flammable Limit,LFL)浓度边界空间分布以及允许热辐射强度为4.73 kW/m^2的辐射热影响范围。研究结果确定了放空立管与天然气站场的间距,并为站内设备操作区、人员住宿区、控制室、值班室等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站场征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输天然气管道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由于改造或检修作业的需求,对干线管道进行放空是其服役期间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比国内外输气管道的3种放空降压方式,并经过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管网集中动火工艺处置实践的验证,总结了一种利用输气管道压缩机进行多管段连续降压后放空的阶梯式降压方法。实践证明:与传统直接放空方法或外接压缩机降压放空方法相比,阶梯式降压法能够大幅减少天然气放空损耗量和缩短放空时间,降低放空噪音对周边生产、经济活动的影响,具有高效、经济、安全、环保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长距离输气管道多管段连续集中检修作业时的降压放空操作。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放空对气源和用户均会造成显著影响,同时在工程实践中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因此放空是输气管道维修施工及应急处置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基于天然气管道实际情况及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采用科学工具确定放空关键参数是确保放空安全经济性的关键。通过对中缅天然气管道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其放空初始压力、选择可行的放空方式、计算放空时间、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并对中缅干线管道放空实践等进行论述,为合理组织输气管道维修施工、提高输气生产调度决策水平提供了实践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丁乙  刘骁 《油气储运》2012,31(4):318-319,327
中国石化榆济输气管道在试运行过程中,因发生水合物冻堵事故,西源祠阀室、石门阀室、杨家峪阀室压力变化异常,通过分析上下游管道的运行参数和统计管道工程遗留的裸管段,初步确定两处裸管段为线路冻堵点:1#冻堵点位于西源祠阀室和石门村阀室之间的爬坡段,2#冻堵点位于石门村阀室和杨家峪阀室之间的U形弯管段。根据现场实际,在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基础上,将加注醇类抑制剂、管道天然气放空、全线降压运行和加装电伴热4种方法结合使用,很快缓解了冻堵现象,确保了管输安全。  相似文献   

15.
王洪喜  孙盛  吴中林  关中原 《油气储运》2012,31(5):363-365,406
天然气长输管道增压站和分输站放空主要包括紧急抢修放空和计划性放空,前者具有随机性,单次放空量大,不具备回收的技术条件,后者主要指分离器排污放空和压缩机定期检修放空,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一定的规律性,具有良好的回收基础条件和回收价值。西气东输管道站场压缩机检修和分离器排污两项放空量之和占总放空量的50%以上,对放空天然气进行回收是可行和必要的。为此,设计了一套以CNG压缩机为核心的站场放空天然气回收工艺系统,可对站场因设备维修、排污等产生的放空天然气进行回收并重新注入上游管道、下游管道或分输管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赵翠玲  李小瑜  王晓红  许莉  董征 《油气储运》2012,31(3):235-237,247
针对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工艺设计中钢管低温脆性、管道水压试验、阀门压力等级和材质选择、放空立管防雨水功能4个代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在低温时,通过采取保温措施、控制材料低温韧性或制定相应站场操作原则,避免管道出现低温脆性断裂;关于管道水压设计,设计方在提交给钢管厂家的技术条款中应增加现场强度试压的压力值和试压所维持时间的信息项,钢管厂家投标时应将工厂内的水试验压力指标列入标书中;在选择阀门压力等级和材质方面,采用标准磅级、特殊磅级、提高磅级或者中间额定4种方案,以解决阀门不满足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要求的问题;针对目前中亚项目放空立管防雨水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新的放空立管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IPV6产生的社会原因,阐述了国外发达国家下一代Internet的发展状况和中国下一代Internet的发展状况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19.
孙淑芬 《北京农业》2011,(3):208-209
吉林省通榆县向海水库为通榆县水利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分析向海水库发展的现状,认为要加强对向海水库的管理,因地制宜,通过向海这一品牌发展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20.
猪场空气细菌数量与猪高热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01年入夏以来,浙江、上海等许多地区的猪群中流行以持续高热、气喘、皮肤发红为主要特征的猪"高热综合征",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到目前为止,其主要病原依然未被确定.为了研究空气中细菌含量与该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浙江省几个不同规模、不同发病情况的猪场的空气细菌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该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猪舍内空气的细菌含量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