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综述了牡丹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种在分类、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及系统演化,以及与中国栽培品种群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分类历史和存在的分歧,展示资源调查结果;多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结合证明该亚组牡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系统演化复杂;总结得出革质花盘亚组牡丹野生种中除四川牡丹外,其余野生种均参与栽培牡丹的起源;最后,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该亚组牡丹野生种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牡丹远缘杂交亲和性及杂交后代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牡丹(Paeonia lutea)为亲本进行了10年杂交育种试验,包括肉质花盘亚组内杂交、与革质花盘亚组间杂交、与芍药组间杂交,共计杂交组合111个,获得333株杂交后代。结果表明:(1)肉质花盘亚组内杂交,结籽数和成苗数均较高,但后代观赏性一般;黄牡丹与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种和栽培品种亚组间杂交,以黄牡丹为母本,以花形简单的牡丹栽培品种为父本的组合方式效果较好,后代观赏性状优良;黄牡丹与芍药组间杂交,部分组合可以结实,但出苗率很低。(2)通过对花粉与柱头相互作用的观察发现,不亲和花粉会导致花粉管及柱头组织中胼胝质沉积,阻碍花粉管生长。(3)对后代形态特征观察发现,花盘革质,心皮被毛,叶裂片加宽可作为黄牡丹为母本的亚组间杂交后代形态鉴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基于Adh 基因家族序列的牡丹组( Sect. Moutan DC. ) 种间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测定了牡丹组7 个种10 个野生居群共10 份样品的全部Adh1A、Adh1B 和Adh2 基因序列。结合前人已报道的牡丹野生种的A dh 基因序列, 以芍药组(Sect . Paeonia) 和北美芍药组(Sect . Oneapia)的种作外类群, 用PAUP 3 (4.0 b 4 a) 计算机程序构建了牡丹组全部8 个种的A dh1A、A dh1B 和A dh2基因树(最大简约树和邻接树) , 同时进行了Adh1A、Adh1B 和Adh2 基因序列的合并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组的8 个种分为两个具有90%以上自展值支持的单系分支, 分别对应Stern (1946) 根据形态划分的革质花盘亚组(Subsect . V aginatae) 和肉质花盘亚组(Subsect . Delavayanae) 。在革质花盘亚组内, 本研究结果支持银屏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ssp. yinpingmudan) 和凤丹( P. ostii ) 、紫斑牡丹( P. rockii ) 和四川牡丹( P. decomposita) 以及矮牡丹( P. jishanensis) 和卵叶牡丹( P. qiui ) 各种之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但有关牡丹复合体( P. suffruticosa complex) 内各种间更进一步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Adh 基因树并结合前人的结果对牡丹组的种间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牡丹5个管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技术从牡丹组7个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中分别克隆得到泛素延伸蛋白基因(ubiquitin,UBI)、素环蛋白基因(cyclophilin,CYP)、肌动蛋白基因(Actin)、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基因(glucose-6-phosphate 1-dehydrogenase,G6PD)和β–微管蛋白基因(beta-tubulin,TUB)等5个管家基因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序列比对分析发现,5个管家基因序列均相对保守,其在牡丹7个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中的保守性在99.04%~99.69%。利用5个管家基因分别构建了其在牡丹组8份材料中的系统进化树。5个系统进化树均将8份材料分成两组,即革质花盘亚组和肉质花盘亚组;由于5个管家基因核苷酸序列各自的保守性不同,在区分亚组成员间略有差异。综合分析5个管家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知,杨山牡丹(Paeonia ostii)和栽培牡丹(P.suffruticosa‘Luoyanghong’)常聚为一支,二者亲缘关系较近,因而推测杨山牡丹可能参与了栽培牡丹的形成;紫斑牡丹(P.rockii)和四川牡丹(P.decomposita)一直聚为一支,推测二者亲缘关系较近;黄牡丹(P.lutea)和紫牡丹(P.delavayi)一直聚为一支,推测这二者亲缘关系较近。狭叶牡丹(P.potaninii)与黄牡丹和紫牡丹分化较早,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建议将狭叶牡丹作为一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5.
正黄牡丹(Paeonia lutea Franch.)属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Sect.Moutan)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至西北部的昆明、大理、丽江、中甸等地区,另外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及西藏东南部也有分布,是芍药属牡丹组肉质花盘亚组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个分类群,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芍药属黄色品种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  相似文献   

6.
<正>"伊藤牡丹",即牡丹与芍药的组(种)间杂种,亦即此类(此系列)品种或品种群的总称。人们通常所说的牡丹(或芍药),是指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牡丹(或芍药)原始种或者栽培品种(又称"牡丹组"或"芍药组")间的杂交种,或经过自然变异获得的品种后代。而"伊藤牡丹"则是牡丹与芍药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不同组(种)间杂交得到的杂种。由于她最早是大约在1948年,一位名叫伊藤东  相似文献   

7.
 对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紫斑牡丹(P.rockii)、大花黄牡丹(P.ludlowii)、四川牡丹(P.decomposita)、杨山牡丹(P.ostii)、卵叶牡丹(P.qiui)、滇牡丹(P.delavayi)和芍药(P.lactiflora)等8个分类群中雄蕊瓣化瓣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对仅出现在牡丹、紫斑牡丹和芍药花中的雄蕊筒状花瓣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在牡丹和紫斑牡丹中雄蕊筒状花瓣出现的频率低,且形态单一;而在芍药中其出现频率较高,且形态多样。(2)在解剖结构方面,雄蕊筒状花瓣从基部到顶部存在一系列的转化,与牡丹和紫斑牡丹相比,芍药中筒状花瓣的解剖结构更具多样性。(3)维管束边缘分生组织的不断分化和维管束数量的不断增多,在雄蕊原基转向雄蕊筒状花瓣的发育中起到关键作用。(4)雄蕊筒状花瓣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原基分化、转化发育、筒状花瓣形成和筒状花瓣成熟4个阶段。   相似文献   

8.
对7个亲缘关系较远的胡萝卜常规品种的花序类型、形态特征及相应的种盘类型、种子产量和质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7个品种盛花期钟铃型花盘所占比率最多,半铃型稍次之,平盘型最少。钟铃型花盘的面积、总小花数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花盘。结实后,钟铃型花盘多形成平头型种盘,平盘型花盘多形成闭合型种盘,半铃型花盘则多形成平头型与杯碗型种盘。比较3种种盘类型的种子产量和质量,平头型种盘各指标均优于闭合型和杯碗型种盘,其单种盘产量最高,种子最大,最为饱满,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电导率最小。  相似文献   

9.
1980年,我们通过有性杂交和组织培养途径获得了萝卜—白菜属间杂种一代,该材料是选育胞质型白菜雄性不育系的原始材料,但种株的孕性很差,后经我所单倍体育种及组织培养课题组采用组织培养技术才获得了回交一代,因此,属间杂种又有面临丢失的危险。为了保存和迅速繁殖回交一代,我们进行了扦插试验,获得了成功。其中不带芽的茎生叶切段及幼叶材料,通常只有通过组织培养才能出苗,现已通过扦插获得成功,并且其中有一株克服了原母株的不孕性,产生了有利变异,结了种子,这在十字花科作物无性繁殖和保存远缘杂种后代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紫斑牡丹和变异紫斑牡丹的叶片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对变异紫斑牡丹红色叶和紫斑牡丹绿色叶的色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分析2种叶片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变异紫斑牡丹红色叶的颜色发生变化主要是芍药花素-3,5-二葡糖苷和天竺葵素-3,5-二葡糖苷含量上升与叶绿素含量下降的共同作用结果;变异紫斑牡丹红色叶中单体酚含量(绿原酸、芦丁、儿茶素、表二茶素、二氢杨梅酮、对香豆酸和二氢槲皮素)比紫斑牡丹绿色叶中的高;变异紫斑牡丹红色叶较紫斑牡丹的绿色叶相比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具有潜在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牡丹组野生种间亲缘关系和栽培牡丹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野生牡丹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详细回顾了有关栽培牡丹起源的时间、地点、方式及祖先种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现有证据,并分析和讨论了栽培牡丹“多地”、“多元”起源的观点,认为栽培牡丹的起源途径是最初通过野生种的直接驯化获得原始品种,在此基础上通过突变和人工选择发展出古代和传统品种。除衍生出古代和传统品种的野生祖先种外,其它野生种通过自然与(或)人工杂交的方式参与现有品种群(亚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寻找栽培牡丹起源的有力证据,不同栽培品种群(亚群)与野生种的分子系统学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搜集了近30年来我国自主培育的切花菊新品种123个,对其花色、花型等形态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自育切花菊品种在花色方面形成了红、黄、绿、青、粉红、紫、白、间色8大色系,花型涵盖了芍药型、莲座型、荷花型等20个花型,形成了主要以大菊为主,自然花期从夏天到冬天的各类品种。这些育种成就为我国切花菊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草莓属低倍性野生资源在育种中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鸿翔  陈佩度 《果树学报》2003,20(4):305-309
草莓低倍性野生种中蕴藏着丰富优良性状的基因资源,由于染色体倍性差异,将野生低倍性种质优良性状基因向栽培种凤梨草莓转移存在一定障碍。对采用有性杂交结合染色体加倍、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融合获得种间杂种的技术作了综述,并对种间杂交后代的鉴定作了简介,同时展望了我国原产草莓低倍性野生种质导入栽培品种的意义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栽培芍药与几个近缘种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郭先锋  王莲英 《园艺学报》2005,32(3):473-476
 对我国芍药的27个栽培品种和5个近缘种选用了21个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5个野生种中, 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与栽培芍药的遗传距离最近; 其次是草芍药( P. bovata) 、美丽芍药( P. mairei) ; 川赤芍( P. veitchii) 、块根芍药( P. anomala) 与栽培芍药的遗传距离则最远, 说明栽培品种与芍药的亲缘关系最近, 而与川赤芍、块根芍药的亲缘关系则最为疏远。该结果与比较形态学研究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Immature fruit of cultivated species of eggplant (Solanum melongena L.) are commonly used as a summer vegetable in India. Rich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exists among the cultivated species of eggplant in different growing regions of the country. We have characterised 24 breeding lines of Solanum spp., including 20 eggplant cultivars and four wild species of eggplant, based on 1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using Mahalonabis D2 statistics. All 24 breeding lines of Solanum spp., including the 20 eggplant cultivars and four wild species, were grouped into four clusters by agglomerative clustering. Cluster II and Cluster IV contained the most accessions (eight each), while Cluster I and Cluster III had four accessions each. The highest inter-cluster (D2) distance (158.33) was observed between Cluster I and Cluster II, followed by Cluster I and Cluster III (108.48), and Cluster II and Cluster IV (102.96), which indicated that accessions in Cluster I and Cluster II were more divergent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clusters. The highest intra-cluster distance (5.80) was observed in Cluster IV, with eight genotypes, and the lowest intra-cluster distance (2.21) was observed in Cluster II, also with eight genotypes. The intra-cluster distances in all four clusters were lower than the inter-cluster distances, which indicated that genotypes within the same cluster were closely related. Genotypes in Cluster IV had the maximum number of flowers per cluster (3.63), the highest number of fruit per cluster (3.25), and number of fruit per plant (208.63), which revealed that genotypes could be selected from Cluster IV for these characters. The first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 (PC1, PC2, and PC3) accounted 73.99% of the total variation among the 24 genotypes. These phenotypic data increase the feasibility of prioritising breeding lines in a crossing programme based on the uniqueness of their desirable morphological traits.  相似文献   

16.
选取菊科蔬菜中5个不同类型的栽培品种为试材,利用解剖镜对其种子形态进行观察,同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核型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纯香油麦菜的核型公式为2n=2x=18=10 m+8 sm,核型分类属于2A型|大速生的核型公式为2n=2x=18=8 m+10 sm,核型分类属于2A型|八甲唛和花芽甜唛菜的核型公式均为2n=2x=18=4 m+14 sm,核型分类均属于3A型|花叶苦苣的核型公式为2n= 2x=18=16 m+ 2 sm,核型分类属于1A型。在种子形态上,大速生和纯香油麦菜的种子形态相似,八甲唛和花芽甜唛菜的种子形态相似,花叶苦苣的种子形态特殊。根据核型分析和种子形态观察的结果,对上述几种菊科蔬菜作物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切花育种的中国姜花属野生植物观赏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考察的方法,以传统的切花品种白姜花和综合性状优良、在国外广泛应用的切花品种金姜花为参照,对收集到的25个野生种、变种、变型进行了以切花为应用目的、以观赏价值评价为主的育种资源评价。评价方法采用加权评分法,各性状指标以9分制赋分,性状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最后计算出各分类群的总分并排序。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感官评价一致,筛选出综合观赏价值较高的5个野生种,明确了各分类群在各性状上的优势和需要改良的性状,可作为育种亲本形态学选择的参考依据,亦为姜花属切花花卉的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林顺权 《园艺学报》2017,44(9):1704-1716
(1)种质资源调查、搜集和保存:调查国内14省区,确定有枇杷属(Eriobotrya)植物野生资源20种,并调查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搜集6个种。对上述26种枇杷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迁地保存。(2)整理和分类、鉴定和评价:发表1个新种,薄叶枇杷(E.fulvicoma ChunLiao);订正1个种,大渡河枇杷(E.×dadunensis H.Z.ZhangW.B.Liao);重新描述1个种,广西枇杷(E.kwangsiensis Chun);记录4个分布新记录种,确认并出版了26种枇杷的图谱。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小叶型、柱头数少(2、3或4)的窄叶枇杷、小叶枇杷、细叶枇杷是枇杷属植物基出类群,普通枇杷(栽培枇杷)与麻栗坡枇杷和椭圆枇杷等大叶型、5个柱头的种属于同一类群。对上述26个种的50余个性状进行了较全面的鉴定,并评价了部分种的交配亲和性、核型、三萜酸含量、根系生长特性、叶斑病抗性、花期和果实品质。(3)野生种利用研究:筛选出香花枇杷、怒江枇杷和椭圆枇杷及其种间杂种可作为栽培枇杷砧木;检测枇杷属植物叶片熊果酸等止咳关键药用成分三萜酸类,发现台湾枇杷、香花枇杷等多种野生枇杷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等药用物质高于栽培枇杷;进行了百余个种间和近缘属间组合的杂交,了解其杂交亲和性和转移优良性状给栽培枇杷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20.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凤仙花属(Impatiens)总状花序组(sect. Racemosae Hook. f. et Thomson)23种植物的种子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总状花序组植物的种子为椭圆体形、倒卵形和狭卵形;长宽比多在1.4 ~ 2.3;种皮表面具网状纹饰和指状隆起两种类型,指状隆起又可分为排列疏松和紧密两类。该组的种皮微形态与宏观形态性状相关性较小,但网眼内是否有颗粒物、指状隆起的排列密度、隆起物上是否有颗粒状附属物或凹陷小孔等特征具有种水平上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对该组植物的种间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