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稻米垩白率不同的 6个粳稻品种 ,以 Grif f ing双列杂交方法 4配制 15个杂交组合及部分反交组合 ,对杂种 F1及 F2 稻米垩白率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稻米垩白率正反交 F1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稻米垩白率除受细胞核基因的作用外还受细胞质基因的作用 ,以垩白率较低的品种作母本 ,其 F1垩白率较低 ,部分组合还表现超亲优势 ;中亲值与 F1、F2 稻米垩白率平均值间以及 F1与 F2 稻米垩白率平均值间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各组合 F2 均出现了超亲变异 ,其超亲变异既有偏向于低垩白率方向的组合 ,也有偏向于高垩白率方向的组合 ,在双亲垩白率差异小的组合中 F2 群体出现垩白率低于低亲的单株多 ;在大部分组合中垩白率与千粒重呈正相关 ,与单株产量既有呈正相关的组合 ,也有呈负相关的组合  相似文献   

2.
水稻垩白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稻米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试验主要调查了15个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面积,并对稻米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供试15个不同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率,垩白面积次之,最后为垩白度,并且垩白率和垩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粳稻品种,其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淀粉粒的分布和垩白性状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品种之内, 垩白米与无垩白米的淀粉粒有明显差异,垩白稻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稻米的淀粉粒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类型北方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中肥节水灌溉、高肥节水灌溉、高肥正常灌溉、中肥正常灌溉处理对垩白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水处理对不同类型品种影响不同,直立穗型、半直立穗型>杂交稻和弯穗型品种;随施氮量的增加,垩白率降低,氮肥处理对垩白率的影响大于水分处理;不同品种垩白度对氮肥反应不同,"沈农8801"在中肥节水灌溉处理垩白率最大,而"奥羽316"正好相反;"辽优18"在中肥正常灌溉处理垩白率最大。氮肥处理对其影响差异显著,肥水之间存在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省1995年早籼稻品种试验区域6个试点参试品种的外观品质测定结果为试验材料,用多元分析法探讨了籽粒长、粒型、垩白率、垩白面积和透明度5个外观品质的品种(基因型)、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和各效应内外观品质间相关关系;剖析了各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并用作者提出的品种互作效应简易检验方法对参试品种的外观品质作了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的5个性状均以品种效应为主,而且品种效应依次以粒型权重相对最大,透明度、籽粒长性状次之,垩白率、垩白面积最小;环境对垩白面积、垩白率有较大影响.相关分析显示,外观品质间有相关关系,而且相关分别来自遗传(品种)和环境(地点)效应.将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分解为各品种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发现多数品种垩白率、垩白面积、透明度均存在基因型×地点交互作用,多数品种粒长、粒型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2009年区试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2009年水稻区试的62个常规粳稻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苏省粳稻稻米品质主要性状是垩白率和垩白度,不同品种类型之间以早熟晚粳品种类型米质相对较好.相关分析表明:整精米率越高,垩白率和垩白度会降低;要进一步提高江苏省稻米品质整体水平则应加强对垩白率和垩白度性状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的联合因子、籽粒性状因子以及直链淀粉贡献率之和占到61.98%,为主要因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稻米垩白率加性效应、上位性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探讨稻米垩白率的遗传特点和不同群体检测QTL的效率。【方法】利用由粳稻品种越光和籼稻品种Kasalath杂交衍生的BIL群体和以越光为背景、Kasalath为供体的CSSL群体,对2005年和2006年南京的稻米垩白率QTL及其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 CSSL群体检测到5个垩白率QTL和2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BIL群体检测到3个QTL和4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其中,qPGWC-6a在2个群体中重复出现,1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在CSSL群体中2年均被检测到,在BIL群体中,所有QTL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P<0.01)。在第3和4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新的垩白率QTL。【结论】上位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在垩白率遗传中同样重要。垩白率QTL和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与环境的互作普遍存在,但效应小于相应的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利用不同群体分析垩白率QTL,有利于全面揭示稻米垩白率的遗传互作网络。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早籼稻近期区试品种(系)外观品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区试中多品种(系)、多年、非平衡、无重复分析值的早籼稻外观品质性状数据,用作者提出的模型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八五”期间参试的早籼稻品种(系)垩白率、垩白面积、透明度较“七五”参试品种有所改善,但多数品种这3项外观品质及籽粒形状仍达不到优质米标准。各外观品质性状的改良,首先应注意品种的主效,参试品种中有87.5%其垩白率〉90%。选育长宽比值大的品种(细粒)有利于降低垩白率,不同熟期品种间外观品  相似文献   

8.
对区试中多品种(系)、多年、非平衡、无重复分析值的早籼稻外观品质性状数据,用作者提出的模型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八五”期间参试的早籼稻品种(系)垩白率、垩白面积、透明度较“七五”参试品种有所改善。但多数品种这3项外观品质及籽粒形状仍达不到优质米标准。各外观品质性状的改良,首先应注意品种的主效。参试品种中有87.5%其垩白率>90%,选育长宽比值大的品种(细粒)有利于降低垩白率,不同熟期品种间外观品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东北主要粳稻品种品质的若干性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东北地区55个水稻品种为试材,对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做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整精米率偏低、垩白率偏高是制约东北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龙稻3的优质米达标率最高,6项重要指标达到了国家部颁优质米1级指标;长白9的碾磨品质最好;莎莎妮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最小;龙稻3的蛋白质含量最低,成分分析仪显示的食味值高;沈稻1的品尝食味值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与垩白率、胶稠度及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食味仪测定的食味值极显著正相关.垩白率与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食味仪测定的食味值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的水稻品种的品尝综合食味值较高,但垩白率偏高,整精米率偏低.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用8个水稻品种,于抽穗期标记每个分蘖的具体抽穗时间,在成熟期取样考查垩白性状,包括垩白率、垩白面积、垩白度.将垩白性状与不同抽穗期作X,Y散点图,得出r2值,通过rα值检测,确定回归方程的真实性.结果表明,水稻不同的抽穗期对试验所选8个试材垩白性状的影响以垩白面积最大,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到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水稻谷粒外观性状和粒重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粒性状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阐明其遗传规律,对水稻品种改良有重要意义。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直立穗水稻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粒长、粒宽和粒重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粒长和粒宽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重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长和粒宽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粒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控制这3个性状的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在育种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水溶性有机肥料对水稻产量和镉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水溶性有机肥料对水稻抗氧化酶活性及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水溶性有机肥料可提高稻谷产量,显著降低水稻孕穗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灌浆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稻米镉含量,降低率为2.9%~21.5%,提高稻草镉含量,提高率为26.8%~99.1%。以750倍稀释液喷施增产幅度最大,达43.1%,基施(0.16 m L·kg~(-1))配合喷施(750倍稀释液)处理稻米降镉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稻米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稻米蛋白质的分子结构、遗传机制、变化机理以及影响蛋白的环境因素、稻米蛋白质研究中常用的测定和提取方法的研究概况,提出目前在高蛋白质含量水稻品种的选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育种新法,为水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5个杂交粳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配组的25个组合的研究表明:粒重对产量影响显著,粒重高的组合产量也较高,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粒重对产量的贡献较大;粒重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稻谷耐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目前有关稻谷耐储性的评价指标、老化机理及耐储性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阐明与稻谷耐储性相关基因的协同作用机制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Cytokinin oxidase regulates rice grain production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Most agriculturally important traits are regulated by genes known a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derived from 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s. We here show that a QTL that increases grain productivity in rice, Gn1a, is a gene for cytokinin oxidase/dehydrogenase (OsCKX2), an enzyme that degrades the phytohormone cytokinin. Reduced expression of OsCKX2 causes cytokinin accumulation in inflorescence meristems and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reproductive organs, resulting in enhanced grain yield. QTL pyramiding to combine loci for grain number and plant height in the same genetic background generated lines exhibiting both beneficial traits.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strategy for tailormade crop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挖掘控制水稻粒形和千粒质量的QTL位点,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有利资源。【方法】以水稻大粒品种大粒稻和小粒品种东北小粒种杂交获得的256个单株F2群体为材料,利用124对亲本间多态性SSR标记对控制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质量等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F2群体粒形性状均呈现连续变异的双峰分布,且粒长、长宽比和千粒质量分布均偏向于大粒亲本。相关分析表明,粒长、粒宽和千粒质量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共检测到17个QTL位点,与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质量有关的QTL位点分别为6,3,5和3个,分布于水稻第2、3、4、5、9、10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4%~18%。贡献率大于10%的主效QTL位点有4个,分别为qGL-2-1、qGW-2-2、qGW-2-3和qL/W-2-1,其中qGW-2-2、qGW-2-3和qL/W-2-1与克隆的粒宽基因GW2在同一区间内,可能为同一基因,qGL-2-1可能是新的控制粒形的主效QTL位点;其余贡献率小于10%的位点也可能有新位点。【结论】检测到的QTLs具有稳定性,可用于控制水稻粒形性状表现的基因精细定位及克隆。  相似文献   

18.
巨胚稻胚重与糙米粒形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分别选取57个粒形差异较大的籼型巨胚稻品系和籼型非巨胚品系,对其糙米的绝对胚重和相对胚重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粒重诸粒形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巨胚稻相对胚重与粒长、粒宽、粒厚和粒重有显著关系,选择粒重较小、粒长较短而粒厚适中的粒形可提高巨胚稻胚的相对重量;对非巨胚稻的相对胚重起显著作用的是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对巨胚稻,粒重的作用极显著,长宽比的作用不显著;而对非巨胚稻,粒重的作用则不显著,长宽比的作用极显著.本文还就巨胚稻及小胚稻的遗传改良及育种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收集来自韩国的91份杂草稻(由世界各地收集)和195份粳稻品系,分析稻米铁锌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结果表明:杂草稻和粳稻品系稻米的铁锌含量均存在数倍的含量差异,部分基因型材料的铁或锌含量达云南粳稻推广品种含量的2倍及以上。杂草稻的平均铁锌含量明显高于粳稻品系、云南推广品种的铁锌含量,粳稻品系锌含量明显高于云南推广品种的锌含量。稻米铁锌元素多富集在米皮层,杂草稻精米中的铁、锌含量仅为糙米的35.5%和71.2%,铁、锌含量在糙米和精米中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粒重是水稻产量的构成因子之一,增加粒重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现阶段有关水稻粒重的遗传效应特点,粒重与粒型及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粒重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与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并对水稻粒重基因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同时提出加强开发易受多环境因素影响、效应较小的千粒重QTL,挖掘与水稻其他性状如抽穗期、稻米品质等相关联的粒重QTL等方法将是提高水稻育种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