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为研究建立大鼠脂肪肝体外模型的方法,试验采用原代肝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培养大鼠肝细胞.对正常贴壁培养的肝细胞用1.0,2.0,3.0,4.0,5.0 mmol/L DL-乙硫氨酸处理,分别测定处理前及处理后24,48小时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以及细胞裂解液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结果表明:贴壁培养的正常肝细胞用DL-乙硫氨酸处理后,培养基中ALT、AST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5.0 mmol/,L处理组升高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4.0,5.0 mmol/L组的细胞裂解液中T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说明试验建立了大鼠脂肪肝药物损伤的体外模型,可以为在细胞水平筛选治疗脂肪肝的药物提供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敲除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Nrf2)对高脂饲粮诱导小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选择雄性野生型(WT)和Nrf2基因敲除(KO)ICR小鼠各20只,分别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10只。1组WT和1组KO小鼠饲喂普通饲粮,为对照组,另2组饲喂高脂饲粮,为高脂组。试验期8周。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WT和KO高脂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总蛋白(TP)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但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2)WT高脂组小鼠肝脏表现出小泡性脂肪变性,KO高脂组小鼠肝脏表现出严重的大泡性脂肪变性和温和的小泡性脂肪变性。3)与对照组相比,WT和KO高脂组小鼠肝脏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WT小鼠相比,KO高脂组小鼠肝脏中MDA含量增加49%,但GSH含量及SOD、POD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与WT对照组小鼠相比,KO高脂组小鼠肝脏中SOD、POD活性和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GSH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高脂诱导Nrf2基因缺失小鼠发生较严重的脂肪变性,同时高脂饲粮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肝脏发生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SD大白鼠高脂血症及脂肪肝模型,试验将SD大白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正常饲料、高脂饲料,连续饲喂30 d,测定SD大白鼠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胆汁酸,取SD大白鼠肝脏称湿重,计算肝脏指数(肝脏湿重与SD大白鼠体重之比),并取一小块肝脏组织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血清TC、LDL-C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高脂模型组血清HDL-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高脂模型组肝脏指数、第30天胆汁酸指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高脂模型组SD大白鼠肝小叶结构轮廓基本消失,肝细胞形态不规则,大部分肝细胞肿胀呈气球样变,并可见肝细胞空泡变性,部分肝细胞出现溶解性坏死。说明采用高脂饲料饲喂SD大白鼠30 d可出现高脂血症,并且导致肝脏肿大、脂肪肝及部分肝细胞出现溶解性坏死。  相似文献   

4.
紫苏叶提取物对家兔脂肪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饲喂法建立家兔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紫苏叶提取物低剂量组(0.17 g/kg)、中剂量组(0.50 g/kg)、高剂量组(1.50 g/kg)血清中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计算肝脏系数,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3个用药组血清中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第8周末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高脂模型组(P<0.01);高脂模型组肝脏系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用药组与高脂模型组比较仅高剂量组的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0.05);病理切片显示各用药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均小于高脂模型组,其中高剂量用药组脂肪变性程度最小.因此,紫苏叶提取物具有抗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家兔形成脂肪肝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脂有关.收稿日期:2008-01-29;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矢车菊素(CY)对发生脂肪变性的L02肝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各组首先以30mg/mL软脂酸在体外处理24 h使L02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各组分别添加0、0.01、0.1、1 mg/mL的矢车菊素,连续处理8h后,检测各组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表明,在体外CY可以使发生脂肪变性的L02肝细胞内SOD、GSH-Px活性及T-AOC升高,并降低MDA含量.其中,培养体系中添加0.1 mg/mL CY能显著提高细胞内GSH-Px活性和T-AOC(P<0.05)并降低细胞内MDA含量(P<0.05);培养体系内添加1 mg/mL CY能够极显著提高细胞内SOD、GSH-Px和T-AOC活性(P<0.01);并极显著降低细胞内MDA含量(P<0.01).上述结果可知,在体外CY能有效增强脂肪变形时L02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缓解脂肪变性时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探明小檗碱(Berberine,Ber)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作用及其对miRNA表达差异和脂滴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吸取法获取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0.1%透明质酸酶脱除颗粒细胞的未成熟卵母细胞为GV组,以TCM-199培养液为体外成熟液作为对照组,添加中药单体成分Ber为Ber组,观察卵母细胞成熟效果,基因芯片技术分析Ber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miRNA的差异变化,尼罗红染色测定脂滴含量变化,RT-PCR检测候选基因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含量。结果表明:Ber组卵母细胞颗粒细胞扩散率(P0.05)和第一极体排出率较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1);相比于对照组和GV组间的差异miRNA,Ber组上调4个在卵母细胞成熟中差异表达的miRNA,下调1个miRNA;Ber组卵母细胞脂滴含量明显少于对照组;Ber组卵母细胞中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对照组卵母细胞极显著低于GV组(P0.01)。Ber可能通过影响miRNA及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降低猪卵母细胞中脂滴的含量,进而促进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相似文献   

7.
探讨枳椇水提液不同极性萃取组分对乙醇诱导的人体HL7702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体外培养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设立空白对照组、乙醇模型组和枳椇不同极性萃取液干预组,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检查细胞内TG、ALT和AST的含量。结果 0.6%乙醇诱导HL7702细胞24 h成功建立脂肪变性模型。同空白对照组相比,乙醇模型组细胞内TG、ALT和AST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模型组比,枳椇乙酸乙酯层萃取液干预的细胞TG、ALT和AST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有减轻乙醇细胞损伤和降低肝细胞脂肪变性作用的最佳组分是乙酸乙酯萃取层。  相似文献   

8.
大鼠模型研究乳酸菌调节血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酸菌制剂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预防性高脂血症模型,将实验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6#动物双歧杆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Qq08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45d,观察两株乳酸菌制剂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饲料连续喂养45d后,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G和TC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药45d后,1)6#动物双歧杆菌低剂量组TG和TC显著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TG和TC极显著地降低(P<0.01);2)Qq08菌低剂量组TG和TC显著降低(P<0.05),Qq08菌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清TG和TC极显著地降低(P<0.01);3)各剂量组大鼠血清HDL-C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株乳酸菌制剂都具有辅助降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两组,正常对照组(10只)喂养普通饲料,模型组(30只)喂养高脂饲料,两组同时饲喂12周之后,观察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肝脏病理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肝脏呈棕黄色。肝内灶片状肝细胞有脂肪变性。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脂肪病变严重,正常对照组肝细胞未发生脂肪变性,肝脏呈暗红色;模型组肝脏指数(TG、ALT、AST、LDL—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C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本试验证明:用改良的高脂饮食饲喂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成功且稳定。  相似文献   

10.
将320只14日龄青脚麻鸡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雌激素模型组和高脂结合雌激素模型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共处理28 d.造模14、28 d,测定肝脏氧化应激、血清肝功能和内皮功能相关参数,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鸡肝脂含量增加、肝细胞脂肪变性,肝脏血管损伤,出现典型的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LHS)病变;与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肝脏MDA含量升高(P<0.05),SOD和GSH-Px活性降低,血浆AngⅡ含量增加,血清NO含量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肝脏脂肪变性程度与肝脏MDA含量正相关(P<0.01),与肝脏SOD和GSH Px活性呈负相关(P<0.01);肝脏MDA含量与肝出血分数和血浆AngⅡ含量皆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肝脏SOD和GSH-Px活性与肝出血分数呈负相关(P<0.01或P<0.05),与血清NO含量的变化均呈正相关(P<0.05);血浆AngⅡ含量与肝出血分数呈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FLHS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参与了内皮功能紊乱的形成,血管损伤可能与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