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地棉品种对多个大丽轮枝菌菌株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几个陆地棉黄萎病抗源用多个菌株分别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对不同菌株的抗性可能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例如R01中有多个抗不同大丽轮枝菌菌株的抗病基因;R18能抗4个落叶型菌株,且表现一致,这说明R18的抗病基因与R01的抗病基因在本质上可能不同。R01和R03中的2个株行能抗或耐所有试验用菌株尤其是落叶型菌系。R18的选择过程为选育棉花高抗黄萎病品种提供了可能参考的实例。抗源材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品种或株行的抗性鉴定必须进行两次以上,在感病株行中分离出来的抗病单株,是新品种、新材料的希望所在,也是不能遗传的假抗病材料(诱导性抗病)的最大怀疑对象。  相似文献   

2.
棉花抗黄萎病新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棉黄萎病菌系及枯萎病菌系,对新种质川737、川2802进行病圃抗性鉴定及不同区域的抗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川737、川2802对我国棉黄萎病三大生理型11个不同菌系的抗性均好,又抗落叶型棉黄萎病,并高抗棉与枯萎病,是我国抗棉黄萎病多菌系,且高抗枯萎病的新抗源种质,在棉花抗病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和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收集的2004年以前的462个陆地棉品种(杂交种)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分析;其中抗耐枯(黄)萎病品种占49%,抗棉铃虫和优质纤维品种各约占10%,低酚棉及彩色棉共占9%,杂交棉组合占15%。现按抗病、优质、抗虫、夏播、低酚、彩色棉品种(杂交种)性状作简要分析。1抗病性状1.1抗病品种分布在黄河流域棉区育成兼抗枯、黄萎病品种30个,抗枯萎、耐黄萎品种74个,抗枯萎、感黄萎品种27个,抗黄20世纪50~60年代已开始抗病育种工作,育成品种大都属于抗枯萎、耐黄萎类型,兼抗枯、黄萎病品种也主要在这两个棉区育成。辽河流域棉区育成的品种达到高抗水平,与重…  相似文献   

4.
在均匀一致的黄、枯萎病病圃中,分别对1259份、426份品种进行黄萎、枯萎病抗性的鉴定。结果是:黄萎病高抗材料为8份,占0.64%,抗病材料79份,占6.27%;枯萎病高抗材料3份,占0.70%,抗病材料8份,占1.88%。在重复鉴定的152份材料中,134份结果一致,占88.16%。  相似文献   

5.
抗黄萎病新品系中植棉KV-3抗性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自育高抗黄萎病陆地棉新品系中植棉KV-3作亲本,高感黄萎病品系KV9-1作母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对6个世代群体(P1、P2、F1、BC1、BC2和F2)在北京田间人工病圃进行抗性分离鉴定,研究其抗黄萎病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高抗黄萎病品种中植棉KV-3对黄萎病菌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和2对加性基因控制,且加性基因起主要作用。当2个加性基因都存在时,植株表现出抗病,当只有1个加性基因存在时,植株表现出耐病,当不存在加性基因时,植株表现出感病。  相似文献   

6.
川棉65来源于川棉239×川棉243杂交后代,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该品种是抗黄萎病、抗枯萎病、抗红铃虫兼抗棉叶螨的多抗病虫型优质丰产棉花新品种。1998-1999年通过四川省棉花品种区试,2000年通过四川棉花品种生产试验,并同时获得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项目资助。2002年6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经济性状特性如下。抗病兼抗虫1998-1999年四川省区试鉴定,川棉65黄萎病指18.5,枯萎病指6.8。1999-2001年经华中农业大学鉴定…  相似文献   

7.
吴征彬  刘艳红  王长征  王新军 《种子》2001,(3):50-51,73
对参加1999年度长江流域国家级抗虫棉区试和春棉区试的17个品系种)在人工并且现圃分别进行了棉花抗枯黄萎病鉴定,抗枯萎病鉴定结果,高抗1个,占5.9%,抗组成5个,占29.4%,而病3个占17.6%,感病8个,占47.1%,抗黄萎病鉴定结果,抗级2个,占11.8%,耐病8个,占47.1%,感病7个,占41.2%,参试品系对枯萎病的抗性优于对黄萎病的抗性,但它们的相对抗性指数IR和相对抗病效果ER成显著正相关(r=0.5426*)。  相似文献   

8.
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评价和广谱抗源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60-264
对中国南北方大豆品种和新品系进行抗灰斑病鉴定,旨在为抗病育种提供优良抗源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大豆生育期进入R3~R4阶段对593份大豆材料进行人工接种灰斑病菌。结果表明:北方高抗材料比例明显高于南方材料;在高抗材料中品种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品系和资源,抗病材料中资源所占的比例高于品种和品系;不同区域品种、品系均有抗灰斑病的材料;高抗和抗病品种为92份,高抗和抗病品系为57份。对200份材料多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有55份材料抗5~10个生理小种,其中抗5~7个生理小种的材料为48份。南北方大豆资源中均有抗灰斑病的材料,北方高抗材料比例明显高于南方材料,抗病材料南北方持平。  相似文献   

9.
高产优质抗病甘薯新品种鲁薯8号鲁薯8号是山东省泰安市农科所以高产、高抗根腐病品种徐薯18为母本,高产优质高抗茎线虫病品种群力2号为父本杂交育成,原代号872062。1994年4月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产量表现鲁薯8号具有双亲高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抗病新品种仪宁小麦仪宁小麦是江苏省1993年4月审定通过的小麦良种,原称8165,由仪征种子公司和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合作育成。经10年8个省20多个病区毒源鉴定及在江苏、河南、安徽等省大面积推广种植,均表现高抗小麦梭条花叶病(WSSM),因而广抗参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陆地棉与异常棉、辣根棉、旱地棉、雷蒙德氏棉、黄褐棉等野生棉的远缘杂交和回交等,育成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农艺性状鉴定结果 ,这些种质系的株高平均值与陆地棉品种处于相同水平,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平均值均低于陆地棉品种,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均高于陆地棉品种,马克隆值均低于陆地棉品种。落叶型黄萎病菌系V991人工病圃抗性鉴定结果,从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中获得5份抗黄萎病的棉花新种质系,其中苏远040、苏远045、苏远061病情指数分别为8.33、4.35、7.79,高抗黄萎病;苏远030、苏远034病情指数分别为12.35、13.70,抗黄萎病。追踪陆地棉抗黄萎病新种质系的亲缘关系发现,苏远040和苏远045为陆地棉与雷蒙德氏棉杂交后代,苏远061为陆地棉与黄褐棉杂交后代,苏远030和苏远034为陆地棉与旱地棉杂交后代。这些优质、抗黄萎病新种质的育成,拓宽了陆地棉的遗传基础,为我国棉花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2.
棉花黄萎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性品种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感黄萎病品种冀棉11作对照,对14份转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抗黄萎病基因材料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研究表明:试验材料的发病程度年份之间差异较大,但趋势基本相同;棉花整个生育时期的发病程度不同,从前、中、后期呈逐渐加重之势,后期黄萎病发生最重。且材料之间差异很大,后期鉴定应作为黄萎病鉴定的主要时期,前、中期也应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供试材料中鉴定高抗黄萎病材料1份。抗病材料1份。耐病材料9份,说明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抗黄萎病基因对黄萎病具有一定抗性,且可在棉花植株内表达;抗病好的材料皮棉产量不一定最高。品种选育过程中,一定要统筹兼顾。抗病性是重要依据。产量才是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维管束的严重病害,从陆地棉、海岛棉及近缘野生种杂交后代中筛选抗黄萎病种质能有效拓宽陆地棉抗源基础。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强致病力、落叶型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株Vd991,对包括海岛棉(G.barbadense)、陆地棉(G.hirsutum)和瑟伯氏棉(G.thurberi Todro)三元杂种衍生系在内的42份棉花种质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并以棉花Gh ACTIN14(Gen Bank:AY305733)为内标,设计抗病相关基因Gb DIR1、Gb DIR2、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q 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特异引物,使用SYBR Green PCR试剂盒标记反应产物,在Applied Biosystems 7500 Real-Time PCR System上采用2-ΔΔCt法分析高抗黄萎病的三元杂种衍生系海陆野96-5受黄萎病菌侵染的调控表达特征。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6份抗黄萎病种质中有2份高抗种质和12份抗病种质均为陆海瑟三元杂交种衍生系或衍生品种;q RT-PCR分析表明高抗病品系海陆野96-5受黄萎病菌侵染1 h时,Gb DIR1、Gb DIR2和β-1,3葡聚糖酶即开始上调表达,Gb DIR1到8 h时上调最高,达到处理前20倍,Gb DIR2则在24 h和96 h表达量较高,分别上调15倍和29倍,β-1,3葡聚糖酶在8 h和48 h时上调表达2倍以上。本研究结果为高抗黄萎病资源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8个陆地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黄萎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黄萎病高抗品种新陆早33和易感品种新陆中36为对照,采用无底营养钵浇根和田间自然病圃相结合的鉴定方法,用发病率、病情指数、抗指、抗效4个鉴定指标为依据,在新疆植棉模式下对来源于同一背景的8个陆地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抗黄萎病性进行了初步检测和鉴定。结果表明,抗指所鉴定的反应型与病情指数鉴定的反应型一致,抗效的鉴定反应型的标准要低于抗指的鉴定反应型标准,花铃期的鉴定标准要低于苗期的鉴定标准;代号为CSSL155的置换系的反应型为抗病类型,可以作为抗病品种资源进行利用;对苗期的鉴定指标和花铃期的鉴定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可以用苗期的鉴定预测成株期的发病情况,为常规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新与抗病基因挖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抗病种质在抗病育种中的地位不可替代。远缘杂交材料创新是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种质创制的重要基础;基因工程提供了创造变异的新技术,但由于抗病机制复杂,导入一、两个主基因的效果还不明显;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机制,发掘棉花抗病基因和病程相关基因,有助于剖析棉花-黄萎病菌互作机制。本文概述了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制、抗病品种选育的成就,介绍了棉花黄萎病抗性机理与功能基因发掘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抗病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棉花黄萎病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介绍了黄萎病病菌致病机理、棉花黄萎病抗病机理及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现状,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制约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因素,提出了加快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海岛棉抗黄萎病基因SSR标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以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Pima 90-53和高感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中棉所8号的182个F2单株为标记群体,在田间病圃中鉴定F2单株,并通过培养室人工接菌法鉴定F2:3家系,以进一步确定相应F2单株的抗病性,经χ2c适合性测验,抗病、感病植株比例符合3∶1。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SA)对768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发现引物BNL2440和BNL3255在抗、感DNA池呈现多态性,其中BNL3255在抗、感DNA池之间扩增出一条大小为208bp的多态性片段,定名为BNL3255-208。以Mapmaker/Exp(Version3.0b)软件分析F2单株检测结果,BNL3255-208标记与棉花黄萎病抗性位点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3.7 cM。  相似文献   

18.
新疆审定棉花品种枯黄萎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5年来新疆审定通过的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抗枯、黄萎病鉴定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我区新审定棉花品种抗枯萎病性较强,近84%的品种鉴定达到抗病标准,仅4%的品种鉴定感病;而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较弱,有28%的品种鉴定抗病,32%的品种鉴定感病.  相似文献   

19.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徐理  朱龙付  张献龙* 《作物学报》2012,38(9):1553-1560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维管束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常规的防治手段可以局部控制但不能有效防治,采用传统的抗病育种策略培育抗病品种成效缓慢,因此对其防治一直是棉花生产上的难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方面。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抗病研究进展从抗病基因介导的信号路径、乙烯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中的作用、棉花对黄萎病菌的生理生化抗性以及棉花组织结构与黄萎病菌的抗性等4个方面总结棉花抗黄萎病的机制,以望对棉花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辽棉18号是农六师农科所2003年从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引进的抗病早熟棉,并于2003年、2004年对该品种进行了示范推广。该品种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以87—7109为母本,1038—6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经人工病圃多年定向筛选育成的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早熟陆地棉新品种。2002年12月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辽棉18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