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牛支原体是严重危害世界养牛业的重要病原之一,可导致牛患肺炎、乳腺炎、关节炎等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给全球养牛业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牛支原体的致病机理尚不清楚,黏附是牛支原体感染宿主并影响宿主细胞膜功能的关键步骤,而黏附相关因子是牛支原体黏附不同宿主细胞的主要参与者,与牛支原体的致病性相关。本文主要论述了牛支原体黏附相关因子及其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牛支原体致病机制的阐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牛支原体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支原体是引起牛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论文对近期国内外关于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牛支原体肺炎的防控提供参考。对牛支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可为研制有效的疫苗和新型绿色药物及其他防控途径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在临床上有效控制牛支原体引发的疾病。论文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牛支原体黏附蛋白的黏附作用;二是牛支原体在黏附基础上其代谢产物对宿主细胞的损伤和相关蛋白介导的宿主细胞凋亡;三是免疫学致病机制,包括黏附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逃避机制、宿主的免疫应答及炎症损伤和宿主的抗炎反应及免疫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牛支原体可引起牛肺炎、乳腺炎和关节炎等多系统炎症,关于其黏附宿主细胞的机理有待深入研究。本试验以牛支原体08M株和牛肾细胞MDBK为研究对象,抗牛支原体多克隆抗体为一抗,FITC标记的兔抗牛IgG为二抗,通过优化牛支原体黏附滴度、黏附时间及一抗、二抗工作浓度,建立牛支原体黏附宿主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最终确定牛支原体的最适黏附滴度为1×109 CFU/mL,黏附时间为4h,一抗最适工作浓度为1∶250,二抗最适工作浓度为1∶250。本试验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可用于牛支原体黏附宿主细胞的检测,为牛支原体体外感染的检测及黏附机理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牛支原体是严重危害养牛业的重要病原体,阐明其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有助于防控技术的研发。内肽酶O(PepO)参与肺炎链球菌在猪体的致病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PepO在牛支原体中是否具有毒力相关功能。利用巢式PCR将牛支原体PepO中的色氨酸密码子TGA突变为大肠杆菌的色氨酸密码子TGG,进一步克隆至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成功表达重组蛋白PepO。利用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针对PepO的高免血清,经Western-blot分析显示出多抗血清结合,可激活PLG的结构域,从而发挥降解特异性底物S-2251的纤溶酶功能。比较分析牛支原体PepO突变菌株T5.37与野毒株HB0801的生长及对牛肺上皮细胞EBL的黏附特性,其结果显示PepO缺失显著降低牛支原体对EBL的黏附。本研究证实了牛支原体PepO具有活性,参与宿主细胞黏附过程,是一个潜在的毒力相关因子,为进一步研究阐明牛支原体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牛支原体膜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蛋白是牛支原体的重要结构,在牛支原体与宿主间的互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据报道牛支原体可变表面脂蛋白在病原黏附力及致病性中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主要综述了牛支原体膜蛋白和可变表面脂蛋白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牛支原体的黏附力以及其膜蛋白在牛支原体检测上的应用,以期为今后牛支原体膜蛋白的研究、疫苗和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是能够感染牛的一种重要的致病性支原体。牛支原体能够在宿主中持续存在并引起慢性疾病,包括肺炎、乳腺炎、耳炎、生殖障碍、关节炎、脑膜炎以及角膜结膜炎。由于临床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以及缺乏商业可用的敏感性诊断工具和有效的疫苗,牛支原体引起的疾病很难预防和控制。牛支原体能够造成长期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其通过表面抗原高频率变异、规避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入侵宿主细胞、形成生物膜以及调节宿主免疫应答等方法逃避宿主天然和适应性免疫。深入理解牛支原体的免疫逃避机制有助于研制更好的牛支原体诊断工具和疫苗,也将进一步促进牛支原体预防与控制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vis)是引起牛乳腺炎和小牛肺炎等多种牛病的重要病原体。黏附蛋白通常被认为在该生物体的致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以牛支原体株贵州株(GZ-2)的4个假定蛋白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M27、M32、M498、M663;分别在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E3(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及纯化、亚细胞定位及黏附性研究。结果显示:成功表达和纯化重组M27、M32、M498和M663蛋白;M27、M32和M498蛋白均在牛支原体总蛋白、胞膜蛋白与胞质蛋白中均出现特异印迹条带,而M663未被检测到;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的免疫染色结果显示,M27、M32、M498和M663蛋白和牛支原体都能黏附在胚胎牛肺细胞(EBL)上,兔抗M27、M32、M498和M663血清抗体能够抑制蛋白M27、M32、M498和M663对EBL细胞的黏附,也能抑制牛支原体对EBL细胞的黏附。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与其一致,得到了进一步证实。综上所述,M27、M32和M498蛋白是牛支原体的黏附相关蛋白,而M663在Western blot中未被检测到,但它仍能黏附在EBL...  相似文献   

8.
细菌黏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黏附(bacterial adherence)是一种普遍存在和十分重要的生物现象,也是细菌寄生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细菌黏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细菌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细菌表面的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之后,细菌便能牢固地黏附于宿主细胞上,并在该局部组织定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或侵入深部,损伤或破坏组织,引起疾病或造成隐性感染.细菌的黏附作用需有许多物质参与,但最基本的物质是黏附素和受体.  相似文献   

9.
牛支原体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支原体(Mycoplasma)是最小、最简单的能够自我复制的原核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中一些种属是许多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病原体~[1]。支原体是由有细胞壁的细菌(更确切地说是真细菌中的革兰氏阳性菌)进化而来。至今被确定的支原体已超过200种,至少有20种可以感染牛~[2]。牛支原体是能够感染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病原体,1961年在美国首次被分离~[3]。相较于其它支原体,牛支原体具有很高的宿主特异性,目前在养殖牛、北美野牛  相似文献   

10.
新孢子虫是一种传播范围极广的寄生性原虫,是导致母畜流产、死胎,新生胎儿运动或神经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论文详细介绍了新孢子虫表面抗原、致密颗粒抗原及棒状体抗原等侵入相关抗原,并对新孢子虫黏附、侵入、繁殖、释放的过程和相关侵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探讨了虫体侵入宿主后增强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状况及所引起的相关Th1/Th2型免疫应答,阐明了宿主妊娠期间抵抗新孢子虫由强至弱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并对未来犬新孢子虫的相关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pMGA多基因家族主要编码一类黏附素/血凝素蛋白,存在于鸡败血支原体的细胞表面,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支原体黏附到宿主细胞上.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发现,编码pMGA的基因数量从32~70不等,主要在转录水平上通过(GAA)n基序的数量改变引发pMGA基因的选择性转录,造成pMGA蛋白的抗原发生变异,从而干扰宿主正常免疫功能的发挥,使支原体对宿主产生严重的免疫逃逸.其中,(GAA)n基序已被证实在pMGA基因表达调控中起重要作用.这一三联体重复基序数目的多少直接影响到pMGA基因的ON/OFF转录.本文通过对鸡败血支原体pMGA多基因家族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浅要综述,以提出pMGA基因可能的转录调控机制.这对研究鸡败血支原体的分子致病机理及其免疫逃逸机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旨在初步分析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PG45菌株0580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前期测试发现牛支原体PG45菌株、08M菌株、07801菌株都有溶解鼠红细胞的现象,根据NCBI中对PG45菌株的基因注释,筛选到1个假定与溶血素相关的基因MBOVPG45_0580。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经预测具有4个跨膜区,全长表达困难,故构建了不含跨膜区的C端截短体原核表达载体Pcold III-0580-C,进行诱导表达以及纯化,并在小鼠中制备0580-C端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对0580-C重组蛋白溶红细胞能力、多克隆抗体效价及特异性、是否影响菌株黏附细胞的能力进行了探究。PG45菌株中假定的与溶血素相关的蛋白0580在牛支原体中的相似性高达100%,去除4个跨膜区的重组蛋白0580-C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7 ku;鼠红细胞溶血试验发现0580-C重组蛋白没有溶血活性,但黏附及黏附阻断试验发现该蛋白有助于提高牛支原体黏附EBL细胞的效率,0580-C蛋白鼠源多抗能有效阻断牛支原体对EBL细胞的黏附。制备的0580-C蛋白鼠源多克隆抗体效价达211,且...  相似文献   

13.
牛支原体病是由牛支原体引起的,以肺炎、结膜炎、关节炎、中耳炎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牛支原体的致病机理和毒力相关因子还不是很清楚,但有研究发现可变表面脂蛋白、黏附因子等可能与致病性相关。目前国内外用于确诊牛支原体病的主要方法包括病原体的分离鉴定、核酸诊断和血清学检测等;牛支原体疫苗被认为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可检测的Ig M、Ig G1、Ig G2、和Ig A等抗体反应。预防该病可通过加强牛群引进及饲养管理,对已发病牛群进行疫病控制与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pMGA多基因家族主要编码一类黏附素/血凝素蛋白,存在于鸡败血支原体的细胞表面,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支原体黏附到宿主细胞上。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发现,编码pMGA的基因数量从32-70不等,主要转录水平上通过(GAA)n 基序的数量改变引发pMGA基因的选择性转录,造成pMGA的抗原发生变异,从而干扰宿主正常免疫功能的发挥,使支原体对宿主产生严重的免疫逃逸。其中,(GAA)n基序已被证实在pMGA基因表达调控中起重要作用,这一三联体重复基序数目的多少直接影响到pMGA基因的ON/OFF不,本文通过对鸡败血支原体pMGA多基因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浅要综述,以提出pMGA基因可能的转录调控机制,这对研究鸡败血支原体的分子致病机理及其免疫机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阐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免疫原性蛋白Sz P的功能,试验采用Real-time PCR分析Sz P的体内诱导表达特征,同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与纯化马链球菌兽疫亚种表面相关蛋白Sz P,研究其免疫保护功能,并试图解释其保护机制,通过流式细胞术与黏附抑制试验探索Sz P对小鼠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结果表明:Sz P是一个重要的体内诱导抗原,并且能在S.zooepidemicus表面表达,属于细菌表面蛋白。重组蛋白Sz P能够黏附于LA-4细胞表面,而这种黏附作用可以竞争性抑制S.zooepidemicus黏附宿主细胞。说明Sz P在S.zooepidemicus黏附侵入宿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猪鼻支原体(Mycoplasma hyorhinis)可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肺炎及中耳炎等多种慢性炎症,感染率极高,且与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关,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已有研究表明猪鼻支原体表面可变脂蛋白(vlp)家族参与支原体黏附宿主细胞的过程,本试验主要详细研究vlp家族成员之一vlpA的黏附细胞功能,特别是其Ⅲ区重复片段重复次数变化对其黏附能力的影响。根据GenBank中已公布的vlpA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菌体DNA中扩增获得vlpA基因,或者人工合成Ⅲ区重复片段重复次数不等的一系列vlpA基因,均克隆至pET-32a(+)质粒中进行表达,获得目的蛋白质。同时利用固相合成法制备含两段Ⅲ区重复片段的多肽。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微孔板黏附试验检测所制备的各种重组vlpA蛋白和多肽的黏附功能。通过诱导表达和镍柱亲和层析纯化,成功获得纯度较高的各个目的蛋白质。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vlpA可以黏附宿主细胞;利用微孔板黏附试验定量检测不含Ⅲ区的重组vlpA0蛋白及Ⅲ区重复片段多肽的黏附能力,结果发现vlpA0可黏附细胞,而Ⅲ区重复片段多肽无明显黏附能力;进一步利用微孔板黏附试验检测含Ⅲ区重复片段次数分别为3、6、9、12次的重组蛋白vlpA3、vlpA6、vlpA9、vlpA12的黏附能力,结果显示四种重组蛋白质均可黏附细胞,但黏附水平均低于不含Ⅲ区的重组vlpA0蛋白,且随着Ⅲ区重复片段重复次数的增加黏附能力下降。本研究结果提示vlpA为猪鼻支原体黏附因子之一,其Ⅱ区含有黏附位点,而整体分子的黏附能力随着Ⅲ区重复片段重复次数的增加明显减弱。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猪鼻支原体的黏附及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牛支原体(M. bovis)是牛的重要病原体,能够引起牛的乳腺炎、关节炎和肺炎等疾病。牛支原体已在全世界传播,对全球范围内的养牛业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目前,由于牛支原体的耐药性有增强的趋势,同时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这严重阻碍了牛支原体感染的控制。预防、控制甚至清除牛支原体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有效的疫苗。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获得新兽药证书的牛支原体疫苗,但相关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根据多年来牛支原体疫苗研究的相关资料,从牛支原体感染与免疫机制、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牛支原体疫苗的研制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18.
牛支原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vis)是一种造成全世界范围内育肥牛和奶牛多种疾病综合征的重要病原体。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长期性肺炎及多发性关节炎(CPPS)、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乳腺炎及生殖器官疾病。牛支原体能感染多种组织和器官,也能从健康的牛体内分离,是威胁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病原体。由于临床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预防或控制牛支原体感染最好的选择是研发有效的商业可用的疫苗。牛支原体疫苗的研究已历经多年,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文章对牛支原体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及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疫苗设计的优化方案,为合理设计和研发有效的牛支原体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牛支原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vis)是一种造成全世界范围内育肥牛和奶牛多种疾病综合征的重要病原体。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长期性肺炎及多发性关节炎(CPPS)、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乳腺炎及生殖器官疾病。牛支原体能感染多种组织和器官,也能从健康的牛体内分离,是威胁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病原体。由于临床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预防或控制牛支原体感染最好的选择是研发有效的商业可用的疫苗。牛支原体疫苗的研究已历经多年,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文章对牛支原体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及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疫苗设计的优化方案,为合理设计和研发有效的牛支原体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黏附素是具有黏附宿主细胞能力的细菌表面结构的统称,是直接介导细菌对宿主细胞黏附的物质,故又称定居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在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侵袭宿主组织并引起宿主发病的过程中,黏附是病原菌接触和感染细胞的第一步,因此,黏附素黏附宿主上皮细胞并使宿主致病的作用机理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论文通过对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黏附素的组成成分、黏附机制、种类、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应的黏附素受体等进行相关综述,为研究禽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机理及对该病进行免疫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