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标准加湿处理、手工脱粒种子发芽情况及落粒数的测定,研究了白粒小麦耐穗发芽能力的选择效果。降雨模拟器在促使群体平均值向高耐性水平漂移中是有用的,但在防雨条件下较大的基因型×年份工作使得对单个基因型未能作出准确的估计。最准确的估计是利用落粒数(t2=80.7%)和手工脱粒种子的发芽情况(t2=38.4%)得出的结果,这里没有基因型×年份的互作。种子休眠与降雨器中处理3天的落粒数的变化显著相关(r=-0.56)。在1992年的模拟降雨试验中,穗发芽指数与种子休眠试验指数不相关(r=0.20),但在1993年的发芽试验中,这两个指数间则为强相关(r=0.73)。在相同试验各年份的比较中,落粒数(未作降雨处理)和种子休眠指数两年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8和r=0.9,而两年间的穗发芽指数无相关(r=-0.03)。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软粒红皮冬小麦基因型Auburn和Howell的种子体积和水势对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在生长室中用甘露糖醇溶液做种子发芽试验,发现种子体积不影响种子发芽率(GP),但渗透压为0和-100kPa的处理发芽率分别为88%和89%,而在-300kPa处理下发芽率降为69%。在温室土壤中,来自大粒种子(35mg/粒)的4周令幼苗,其茎干重(SDW)、根干重(RDW)和分蘖数(NT)均高于来自中粒(26mg/粒)和小粒(17mg/粒)种子的幼苗。在土壤水势为-300kPa的处理下,幼苗的SDW、RDW和NT均比对照(-10kPa)的低。低水势降低了温室试验中的种子发芽率,但种子体积对发芽率没有影响。SDW和RDW存在显著的基因型×水势的工作,但GP和NT的基因型×水势的互作不显著。Howell较Auburn对水分胁迫敏感。土壤水势为-10kPa时,长自小粒种子的4周令幼苗,其SDW、RDW分别比长自大粒种子的幼苗低30%和39%,而在-300kPa时,小粒种子幼苗的SDW和RDW分别比大粒种子幼苗的低75%和78%。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Tai(1975)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值,V1,V2,V3三参数,测定麦套花生产量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用Shukla(1972)的稳定性参数δ^2i及EberhartandRussell(1996)的bi和s^2di二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除开44-22和濮花7号外,其余品种均具有平均稳定性,已审定豫花7号,豫花8号的两品种对百果重的反应较敏感,推广中应在栽培措施上发挥要的增产  相似文献   

4.
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Toluca田间试验站对分离和稳定品系进一步筛选和评估,这些品系是在澳大利亚植物育种研究所(PBI)人工降雨条件下筛选出来的。田间评估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以确定筛选出的耐穗发芽品系的有效性。试验小区在生理成熟后的10和21d抽样,确定可观察到的发芽百分数,并计算发芽指数。最后一次抽样过后,收获并确定落粒数。标准偏回归系数说明同一家系内成熟度对发芽率的影响最大(r=0.80***),生理成熟后10d最低温度的波动对无论是利用同一家系内(r=-0.78***)还是所有数据(r=0.52**)所得的耐穗发芽力影响均最大。温度、降雨和成熟度对落粒数的影响不很清楚,生理成熟前最低温度和生理成熟后的最高温度与落粒数相关性分别为r=0.22***和r=0.27***,生理成熟度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1993年在PBI人工降雨条件下确定的耐穗发芽力同1994年在Toluca确定的耐穗发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软粒红皮冬小麦基因型Auburn和Howell的种子体积和水势对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在生长室中用甘露糖醇溶液做种子发芽试验,发现种子体积不影响种子发芽率,但渗透为0和-100kPa的处理发芽率分别为88%和89%,而在-300kPa处理下发芽率降为69%。在温室土壤中,来自大粒种子的4周令幼苗,其茎干重、根干重和分蘖数均高于来自中粒和小粒种子的幼苗,在土壤水热-300kPa的处理,幼苗的S  相似文献   

6.
籼型杂交晚稻农艺性状及综合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1991 年和1992 年籼型杂交水稻区域试验的中稻迟熟组的数据为资料,采用朱军等提出的方法分析产量、生育期、米质和抗逆性等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以及单一性状和综合性状的稳定性表现。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多数性状存在年份×地点的互作,一些性状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地点互作和基因型×年份的互作。对籽粒产量和综合性状的组合间比较表明,广优4号、汕优63、Ⅱ优62-16、W6154/特三矮和汕A/CDR22五个组合的产量较高。汕优63、W6154/特三矮和马协优63三个组合的综合性状的表现较好。对不同地区选育的品种产量和综合性状进行了线性比较。此外还分析了各组合产量和综合性状对环境指数的反应敏感程度和稳定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本是对作是1991年用PAGE技术检测甘肃省大豆时发现的SBTi-A2电泳谱带新类型的遗传研究结果之一。对Ti^b×Ti^F1单株上收获的212粒F2种子的电泳检测结果进行了卡方测验,符合孟德尔1:2:1基因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8.
玉米稀土拌种定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 ̄1995年在沈阳地区耕型壤质草甸土上进行3年玉米稀土拌种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处理每公斤种子拌3g、5g、8g、12g均比对照增产极显著,每公斤种子拌稀土5g又优于其它几种处理,故5g为最佳稀土处理,年份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处理×年份互作不显著,稀土处理的增产效果与各年份的增产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玉米子粒容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玉米子粒容重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子粒容重遗传表达主要受胚乳基因效应(VAe+VDe)、胚基因效应(VAo+VDo)所控制,其中三倍体胚乳基因效应占重要地位.基因型×环境互作表现为胚显性×环境(VDoE)、胚乳加性×环境(VAeE)和胚乳显性×环境(VDeE)互作.在普通遗传率中,以胚乳遗传率h2Ge为主,其余为零.在互作遗传率中,以胚乳互作遗传率h2GeE为主。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本研究采用Eberhart及Russell模型(1966)就7个橡胶无性系在巴西圣保罗州5个不同植胶环境中的茎围生长和干胶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试验中茎围生长及干胶产量分别测定了10个和4个年份。研究结果显示, 年份×地点及地点为基因型×环境互作的主要变异来源。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 GT1和IAN873分别为茎围生长和干胶产量稳定性最高的无性系, 其回归系数均接近1(β=1), 并且都具有最低的离回归均方(S2di)。 不仅如此, 二者的决定系数(R2)分别高达89.5 %和89.8 %, 也印证其稳定性非常之高。相比之下, 无性系PB235、PB261和RRIM701在茎围生长, 以及GT1在干胶产量上的回归系数β均显著大于1, 故在该2个性状上这些无性系各自都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茎围生长, 干胶产量, 基因型×环境互作, 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早籼稻近期区试品种品质性状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浙江省1995年早籼稻品种区域试验6个试点13个参试品种11项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研究了各品质性状的品种(基因型)、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相对变异。除整精米率性状以外,其余各品质性状均以品种效应为主,而且品种效应以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粒型相对较大;整精米率以环境效应相对最大,环境对糊化温度、垩白面积、垩白率、精米率也有一定影响;将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分解为各参试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发现,某些品种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面积、糊化温度存在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野生大豆(G.soja)脂肪含量的多样性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徐豹  李福山 《大豆科学》1993,12(4):269-274
根据原产中国各地5147份野生大豆种子的脂肪含理分析结果,发现:1.脂肪含量与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04^***)。2.4162份野生型(百粒重≤2.5g)脂肪含量为9.23%,542份半野生Ⅰ型(百粒重2.51-5g)为13.01%,443份半野生Ⅱ型(百粒重>5g)为15.23%。3.野生型脂肪含量与原产地经度(°E)呈显著负相关(r=-0.8862^***),与原产地纬度呈单峰曲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制种中,由于九二○的大量使用,促使种子在母株上过早地突破休眠,加上种子本身颖壳封闭不严,颖壳过薄,裂壳粒多,种子易吸水,从而促使种子在成熟后期收获之前即发芽。据调查,杂交水稻制种一般年份穗发芽率为2%~5%,特殊年份芽谷率可选5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杂交早稻米质性状的直接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杂交早稻的7个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7个品质性状都受到种子直接遗传效应和母体效应的控制。其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和碱消值的遗传变异主要归因于母体加性效应和直接加性效应,前3个性状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碱消值则以直接加性效应占优势。这4个性状的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之间还有显著的负向遗传协方差。垩白等级主要受母体加性效应控制,直接显性效应也有影响。粒宽和长宽比的变异主要归因于直接加性×环境和母体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以后者为主,此外还有显著的直接显性效应。遗传效应预测值的结果表明,恢复系湖大242为改良杂交早稻品质的较好亲本  相似文献   

15.
硬粒小麦-偏凸山羊草六倍体类型(简称硬偏麦六倍体类型)来源于硬粒小麦(T.durum Dest,2n=4x=28,AABB)与偏凸山羊草(Ae.uentricosa,2n=4x=28,DDM^vM^v)杂交并自然加倍的八倍体类型,其染色体组成还不清楚。为了研究偏麦六倍体的染色体组成,用中国春(AABBDD)与之杂交,对杂种F1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分析,观察到大多数花粉母细胞有14对二价  相似文献   

16.
粳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1  
应用莫惠栋等新近提出的P十q+2Pq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模型杂种9个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试验材料P=4,q=7。结果表明:(1)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粒宽和垩白率6个性状的遗传受母株基因型控制,它们在F2米粒间(着生在F1植株上)没有发生遗传分离,而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3个性状在民米粒间有显著的遗传分离,因此主要受胚乳基因型控制。(2)除直链淀粉含量外,其余8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加性方差为主。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3个性状中,种子性状分离方差都占有较高比例,进一步证明了F2种子的这3个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胚乳自身的基因型决定的。(3)正反交测验的结果表明,9个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细胞质效应,但细胞质遗传方差仅占遗传总方差的2.49%(糊化温度)~29.3%(精米率),多数性状集中在2%与5%之间,所以品质性状的细胞质遗传效应在总体上是不大的,但在性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山西晋北三种类型大豆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贵全  杜维俊 《大豆科学》1999,18(4):294-299
本文对山西省北部三种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小黑豆、大黑豆、黄豆)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大豆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0,主要由中间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三种大豆只有一对粒位于最长染色体上的随体,而且随体染色体形态相近,三种大豆的核型公式分别为:小黑豆2n=2x=40=28m+12sm(2SAT);大黑豆2n=2x=40=6M+18m+12sm+4st(2SAT);黄豆2n=2x=40=2M  相似文献   

18.
东农303(S.Tuberosum)核型为:2=4x=48=5×(4)+5×(4)SM+1×(4)ST+1×[(2)ST+(2)],组型为:2n=4x=11Ⅳ++(1Ⅱ+1Ⅱ)=5M(B、E、G、K、L)+5SM(A、C、D、H、J)+1ST(Ⅰ)+1[(T+ST)(F)]。S4-5-3-6-5-1-50-(10)(S.Tuberosum)核型为:2n=4x=48=4×(4)M+6×(4)SM+1×(4)ST+1×[(2)ST+(2)T],组型为:2n=4x=11Ⅳ+(1Ⅱ+1Ⅱ)=4M(E、G、K、L)+6SM(A、B、C,D、H、J)+1ST(Ⅰ)+1[(T+ST)(F)]。A组与F组带有髓体,两份供试材料的对应组中染色体略有分化,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7产量表现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杂交中籼协优57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推广速度快,效果显著,已通过安徽,陕西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其单产10.5t/hm^2的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25万 ̄285万/hm^2,每穗总粒数170 ̄180粒,结实率83% ̄85%,千粒重27g,据此提出了培育适龄壮秧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以辽宁省2004~2005年中晚熟水稻区试参试品种为试材,分析了水稻品种在不同试点的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差异,方差分析表明:水稻品种产量的变化主要受环境效应影响,年份×地点互作效应是影响产量的主要随机因素。每穴穗数、每穗总粒数、成粒率、千粒重都与产量有显著线性效应,每穴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每穗总粒数通过每穴穗数对产量表现为显著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