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转基因技术为培育抗黄矮病小麦提供了一条有力的途径,综述国内外在小麦抗BYDV的转基因研究进展。探讨目前主要基于BYDV自身的外壳蛋白基因、复制酶基因、运动蛋白基因以及蚜虫传毒相关蛋白基因进行的抗BYDV小麦转基因研究现状和成果,并对未来培育抗黄矮病小麦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我国小麦抗BYDV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证了小麦抗 BYDV育种的重要性 ,阐明了自 5 0年代发现 BYDV以后 ,科学家们首先将抗BYDV基因由小麦近缘种导入普通小麦 ,育成双二倍体 ,再作为中间材料培育成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 ,进而利用 Ph突变体、组织培养、分子原位杂交等途径 ,育成易位系材料 ,最终应用于抗病育种的过程 ;明确了不同偃麦草与不同小麦杂交 ,导入的抗 BYDV基因位点不同 ,从而扩大了抗源的多样性 ,同时也引起了遗传规律的差异 ;提出了现阶段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经介体蚜虫传毒和植株病毒含量测试,中5,中4和多年生1号对小麦黄矮病(BYDV)表现高度抗病,系首次鉴出的小麦黄矮病抗源材料。对主要病毒株系组成GPY和DAV株系均抵抗,属于成株期抗病性,并且兼抗小麦黄叶病(WYLV)。  相似文献   

4.
经介体蚜虫传毒和植株病毒含量测试,中5,中4和多年生1号对小麦黄矮病(BYDV)表现高度抗病,系首次鉴出的小麦黄矮病抗源材料。对主要病毒株系组成GPY和DAV株系均抵抗,属于成株期抗病性,并且兼抗小麦黄叶病(WYLV)。  相似文献   

5.
小麦种质资源及品种对小麦黄矮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黄矮病是中国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得到抗小麦黄矮病种质资源及品种,2007-2008年,采用诱发行早播的方法鉴定了383份小麦种质资源,并对252种小麦品种使用堆测法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得到182种抗病种质资源和17种抗病品种.经重复鉴定,从中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23份,抗病品种15种.小麦感染BYDV后,临203、晋麦47具有一定的恢复现象,并结合受害品种的产量损失来确定其耐病特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威胁小麦生产的条锈病和黄矮病两大主要病害 ,采用染色体工程技术 ,将小麦近缘植物中抗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 ,进行了选育抗条锈病与兼抗黄矮病的小麦普通种质资源的研究。经过对已获得的抗病株系 (品系 )进行抗性与农艺性状的全面鉴定 ,筛选出了 82WR(96 ) 2 2 1 2 1等 5个抗条锈病和兼抗黄矮病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7.
小麦外源抗黄矮病基因的RFLP标记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L1作抗源选育而成的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642、Yw443、Yw243、Y980704,其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染色体7X。利用Yw642×中8601的F#-2分离群体,对由易位系Yw642筛选出的RFLP标记进行连锁分析,确定了RFLP标记psr687和wg380分别与7XL上的BYDV抗性基因共分离。利用上述2个RFLP标记,对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抗病易位系Yw443、Yw243、Y980704等进行了Southern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抗病系均具有7XL的抗病特异带,缺失小麦7DL特征带,说明这些抗病系是小麦-中间偃麦草7DS·7DL-7XL易位系,psr687和wg380可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8.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兼抗白粉病、条锈病、黄矮病小麦新种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选育和推广多抗、兼抗型小麦品种是今后小麦育种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回交,将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Pm4 +Pm13 +PmV、抗条锈病基因YrX(源自YW243)、抗黄矮病基因Bdv2向优异农艺亲本转育。利用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聚合了3~5个抗病基因的兼抗白粉、条锈和黄矮病的冬性小麦新种质和春性小麦新种质,其中聚合Pm4 +Pm13 +PmV +YrX +Bdv2等5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材料1株,聚合Pm4 +Pm13 +YrX +Bdv2d 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2株、3株,聚合Pm4 +PmV +YrX +Bdv2等4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6株和18株,聚合Pm13 +YrX +Bdv2、PmV +YrX +Bdv2等3个抗病基因的春性材料分别为7株和46株。本研究可为小麦多抗、兼抗育种提供遗传组成明确的丰富抗源和快捷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9.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243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新品系YW243黄矮病毒田间接种鉴定、细胞遗传学分析和分子原位杂交(GISH)的结果表明:YW243高抗黄矮病毒GPV、GAV株系,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21Ⅱ,为小麦-中间偃麦草T7DS·7DL-7XL易位系,含有一对来自中间偃麦草的抗黄矮病基因;YW243抗性和农艺性状遗传稳定,可作为抗黄矮病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0.
利用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乡1985—1992年小麦黄矮病(BYDV)发生量的调查数据,建立了黄矮病发生程度与上年秋苗蚜虫量、早春蚜虫量间的回归模型。对模型的分析表明,上年秋苗蚜虫量和早春蚜虫量与黄矮病发生程度呈正相关。利用该模型对1993—1999年当地小麦黄矮病发生程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程度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1.
西科麦6号是西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所,利用E?G?S?C选育技术,以抗病、白皮、大粒大穗的绵阳95-325号为母本,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具有6V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生态远缘材料92R-135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经多年多地培育成功的集优质、丰产、抗病、籽粒商品性好于一体的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四川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9.6%、9.7%。2008年9月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陈慧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3):198-200
分析了小麦赤霉病近年在濉溪县小麦生产中频发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施药防控、提高施药技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加大抗病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等一系列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分析城乡居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的消费需求,研究分析了小麦育种资源的状况,制订了适合麦田两熟种植的小麦优质高产育种目标。按照既定育种目标选配亲本,以优质品系郑州891、丰产品系周麦8836、适应性及综合性状较好的冀麦5418为亲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连续定向选择,培育成粗杆抗倒穗大粒多、耐旱抗逆、广适抗病、优质高产的小麦新品种豫麦56号(郑优6号)。  相似文献   

14.
小麦近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抗病、抗逆和抗虫等基因,是小麦育种的优异基因源。通过远缘杂交可以将近缘植物优异基因转移给小麦,创制包括双二倍体或部分双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等在内的小麦-近缘植物异染色体系。这些含小麦近缘植物血缘的异染色体系是研究物种染色体行为与进化、基因定位与作图的重要素材,也是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抵御小麦重要病虫害、增加小麦产量和提升小麦品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小麦远缘杂交概况及小麦近缘植物抗病基因向小麦的转移,也为今后小麦远缘杂交研究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文中对小麦族物种分类、小麦远缘杂交的定义与意义、小麦族山羊草属、黑麦属、偃麦草属、簇毛麦属、冰草属、大麦属、披碱草属、赖草属、新麦草属以及旱麦草属物种与小麦远缘杂交现状和异染色体系创制情况进行了概括,并对来源于小麦近缘植物被正式命名的17个抗条锈病基因、35个抗叶锈病基因、30个抗秆锈病基因、41个抗白粉病基因、3个抗赤霉病基因、1个抗麦瘟病基因、1个抗叶枯病基因、1个抗颖枯病基因、4个抗褐斑病基因、2个抗眼斑病基因、1个抗梭条花叶病基因、2个抗线条花叶病基因和2个抗禾谷类黄矮病基因向小麦的转移情况及其所在染色体的位置信息进行了归纳。小麦-黑麦1RS·1BL易位系、1RS·1AL易位系和小麦-偏凸山羊草2NS/2AS易位系等抗病优良种质的育成与利用在世界小麦育种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这仅仅得益于对少数抗病基因的利用。与目前已经被命名的基因数量相比,被利用到小麦育种中的抗病基因相对较少。文中分析了当前已命名抗病基因利用情况比例偏低的原因,并对今后如何利用这些抗病基因提出了建议。同时,还列举了已克隆的源自小麦近缘植物的抗病基因,并对克隆这些基因的方法以及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加强无遗传累赘的小麦-近缘植物易位系的创制与应用仍可能是今后小麦育种材料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明确大赖草染色体对小麦农艺性状、抗病性和耐热性的效应,为进一步利用大赖草优异基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黄矮病、白粉病、条锈病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鉴定抗病性,以分期播种模拟高温胁迫环境,通过千粒重变化评价耐热性,收获后调查农艺性状、再生性,对小麦-大赖草二体附加系、代换系和亲本‘中国春’进行农艺性状效应鉴定。【结果】结果表明,10个异染色体系苗期对白粉病菌株E09均表现高感,温室成株期白粉病抗性好于对照普通小麦‘中国春’;对条锈病抗性表现均优于‘中国春’。大赖草H染色体有增加穗长、小穗数、提早抽穗期、增加黄矮病抗性的正向效应。大赖草H、A染色体具有增加耐热性的正向效应;大赖草J染色体对粒长、粒宽和粒厚均有正向效应。大赖草A、L染色体含有控制芒的基因,大赖草F具有再生性和复小穗基因,【结论】10份异染色体系中未发现含高抗小麦白粉病基因的大赖草染色体,大赖草附加系DALr#A、DALr#F、DALr#H、DALr#J可用于小麦农艺性状、抗黄矮病、条锈病和耐热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16.
58 winter wheat breeding lines and 4 widely popularized varieties in Huaihe River wheat production regions of Anhui were used to screen resistant germplasms to Fusarium head blight. Incidence, disease index, percentage of infected kernels and DON content in the kernels were measured for each variety or line following artificial inoculation of Fusarium spp. pathogens. Reactions of wheat to Fusarium infection varied among genotyp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resistanc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for each variety or line highly cor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colonization after infection. DON content was more correlated to the percentage of kernels infected than to the overall incidence or severity. The selected control varieties were all susceptible to FHB, while seven breeding lines demonstrated good resistant performance. New FHB resistant winter wheat varieties appealing to the actual needs are expected from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