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席草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提高席草品质与产量的效果。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席草分蘖和生长整齐度,对提高席草品质有明显效果,但是产量与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从营养生长期到工艺成熟期的200多天内,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平均苗数比对照增加116.9%,比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分别高10.7%、34.3%。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91~100cm席草针茎比例平均比对照增加8.2%,而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处理分别比对照高5.9%和3.4%。  相似文献   

2.
陇东旱塬土壤施肥培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旱塬覆盖黑垆土上5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随施用年限延长,作物产量呈上升趋势;单施氮肥易造成土壤磷失调,单施磷则造成氮失调;氮磷肥配施增产效果显著,有较好的培肥作用;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兼有提高产量和培肥土壤的作用,因此它是陇东旱塬土壤培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提高黄土高原旱地抗逆减灾能力的肥料定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土旱塬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随施用年限延长,作物产量呈上升趋势;单施氮肥易造成土壤磷失调,单加磷则造成氮失调;氮磷肥配施增产效果显着,并有较好的培肥作用;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具有较好的增产和土壤培肥作用,是提高旱地抗逆减灾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氮磷用量对豫北地区小麦产量的交互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氮磷不同用量与配比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产量与小麦不同生育期各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磷施用存在最佳配比,当氮磷肥用量分别相当于220kg(N)·hm-2和160kg(P2O5)·hm-2时,小麦产量最高。小麦产量与根系活力、开花期酸性磷酸酶活性和拔节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密切相关,根系活力、酸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小麦吸收的氮磷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系活力、酸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磷肥用量增加而提高,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先提高后下降,因此过多的氮肥施用通过降低小麦根系活力、酸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等,减少小麦对氮磷吸收,进而降低产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提高席草品质与产量的效果。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席草分蘖和生长整齐度,对提高席草品质有明显效果,但是产量与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从营养生长期到工艺成熟期的200多天内,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平均苗数比对照增加116.9%,比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分别高10.7%、34.3%。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91~100 cm席草针茎比例平均比对照增加8.2%,而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处理分别比对照高5.9%和3.4%。  相似文献   

6.
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4,自引:17,他引:64  
在南方红壤区双季稻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等氮、磷、钾量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氨挥发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显著地降低稻田氨挥发,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单施化肥(尿素),其氨挥发损失达37.8%,而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各半配合施用,氨挥发损失分别为0.7%-1.0%和7.2%-18.2%。田间氨挥发持续的时间,早稻约在施肥后20d,晚稻为9-10d。虽然有机无机肥各半配合施用的水稻产量与单施化肥的相近,均比对照提高约70%,但前者的氮损失少,其氮肥利用率为34.9%,高于化肥处理(33.2%)和有机肥处理(28.0%)。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提高水稻产量和降低氮肥环境负效应的综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条件下氮磷钾营养元素与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黄绵土单施磷肥增产效果显著,春小麦产量可提高44.6%,单施以增产效果不显著,但氮,磷,钾配合施用,春小麦产量可增加55.4%;施磷或氮磷配合可显著地促进春小平的生长发育,增加植株高度和叶面积系数,促进春小麦结实小穗发育,提高结实率,磷与钾配合施用可促进春小麦光合产物积累和运转;  相似文献   

8.
在缺铁的黄淮海平原浅层咸水型盐渍化土壤上施用铁肥对各种农作物都有显著的增产作用。自1987-1990年的该类土壤上进行的铁肥增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农作物产量与根外喷施的铁肥浓度间存在有非线性回归。喷施硫酸亚铁的最适浓度为0.8%-1.0%。喷施适宜浓度硫酸亚铁,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且对作物产品品质也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栗褐土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艳菊  王改兰  张海鹏  赵旭  熊静  黄学芳 《土壤》2013,45(3):426-429
采用Bowman-Cole提出的土壤有机磷分级体系对长期定位试验耕层土壤有机磷的形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除单施氮肥处理(N)外,各处理磷的有效率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增加,高量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处理(M2NP)增加最多,增加了5.59%;氮磷肥合施(NP)、单施低量有机肥(M1)、低量有机肥与氮肥配合施用(M1N)、低量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M1NP)、高量有机肥与氮肥配合施用(M2N)和M2NP处理有机磷总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2.7%、133.8%、133.9%、191.3%、172.1%和201.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除N处理外,各处理有机磷组分中以活性有机磷增加地最为明显,较对照增加了205.1% ~ 420.5%,其中以M2NP增加最为显著增加了420.5%;中活性有机磷与中稳性有机磷是栗褐土有机磷的主体,约占有机磷总量的70%;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表明,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对速效磷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0.
分别选取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硅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硅素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揭示施用硅肥提高不同类型土壤供硅能力、改善植株硅素营养及增加产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抽穗期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后又逐渐升高。施用硅肥可明显提高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尤以高炉渣与葡萄糖配合施用和单施高炉渣两个处理效果最好,极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在酸性水田土壤上施用硅肥的增产效果较为明显,高炉渣与葡萄糖配施处理的增产率高达16.99%,且成熟期水稻植株含硅量与稻谷产量间存在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在中性水田土壤上施硅则无显著增产效果。总之,高炉渣与葡萄糖配合施用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的供硅能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其在酸性水田土壤上的施用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有机肥处理对小麦根系生长、活力和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通过温室砂培、室内分析,研究了有机肥、无机肥和有机无机配合对小麦根系活力、根系酸性磷酶活性、根尖呼吸作用、根系ATP酶活性,以及磷的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增加了小麦根系的活力。单施有机肥在培养初期能显著提高根系活力,培养时间增长,效果明显下降,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能较长时间保持根系有较高的活力。有机无机肥配合,使小麦磷吸收动力学参数发生变化,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使Imax增加,Km减小。结果说明,有机肥除提供小麦营养外,对其根系活力、生理代谢和吸收能力都有影响,从而直接促进了小麦对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制度对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定小同施肥制度下小麦土壤微生物量C、N的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小麦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肥、单施有机肥、单施化学肥料相比,有机肥与化学N、P、K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C、N,促进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增长,增强了土壤养分容量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区小麦施用磁性复合肥增产效果显著。其主要表现是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增加有效分蘖,提高亩成穗数,提高千粒重,最高产量施肥量为2502kg/hm^2,经济最佳施肥量为934.5kg/hm^2。磁性复合肥处理产量为最高。比对照增产72.0%,增产2410.5kg/hm^2。比处理等量氮磷肥化肥增产11.4%,增产589.5kg/hm^2。比未磁化肥处理增产10.6%,增产550.5kg/hm^2。  相似文献   

14.
施肥结构对砂质潮土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砂质潮土上10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及N、P、K等养分在土体中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N肥小麦减产21.1%~34.3%,玉米则增产155.9%~209.7%;单施P肥小麦增产29.3%~39.7%,玉米减产50.4%~63.0%;而N、P肥配施小麦、玉米分别增产3.43~5.79倍和3.04~4.23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而N、P  相似文献   

15.
北京褐潮土肥力监测研究的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褐潮土肥力监测基地是计委和农业部在全国建立的九个监测基地之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主持下,于1990年建立,经过匀地和四年运转,初步的结果是,施用NPK和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效氮、有效磷有机质起重要作用。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对缺磷土壤NP肥配合施用提高作物产量2倍以上,提高玉米、小麦的全氮量达10%左右,改善作物品质。氮磷配合还可提高氮磷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以冬小麦品种小偃2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和施肥方法对小麦光合能力、光合产物积累、运转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或氮磷配合可显著增加小麦的叶面积系数、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单施磷肥对小麦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没有明显的调节效应,而施用氮肥、采用垄沟和垄脊覆膜栽培后,延长了冬小麦顶三叶的功能期,提高了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的生产能力和花后同化产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垄沟栽培条件下,未覆膜处理的垄下施肥法较常规施肥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光合生产能力和花前物质调用能力;垄脊覆膜后,常规施肥能显著增加小麦花后物质积累并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作物在黑垆土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产量变化趋势,寻求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获得高产的黑垆土科学施肥模式,以1978年在陇东旱塬建立的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增产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6 a不同施肥处理下,各平衡施肥处理均使作物增产,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尤为显著,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小麦与玉米增产分别达120.57%、193.14%;单施氮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单施厩肥呈上升趋势,而氮磷肥配施、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氮磷肥与秸秆配施的增产贡献率则在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依托1978年开始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陇东旱塬长期不施化学钾肥条件下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麦田不同时期土壤速效钾在剖面的分布特征。试验包括6个处理:不施肥、单施氮肥、氮磷肥配施、秸秆与氮磷肥配施、单施有机肥、氮磷与有机肥配施。结果表明,与习惯氮磷配施比较,氮磷与有机肥配施大幅提高了作物总产22.57%,秸秆与氮磷配施也有增产效果,单施有机肥产量接近。施用有机肥提高了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秸秆还田可以缓解土壤钾素消耗,但不能抵消作物携出的钾素,单施氮肥、氮磷肥配施导致土壤速效钾严重耗竭。无有机肥投入各处理在孕穗期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低,在夏闲期则中层土壤相对较低。与试验前初始值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0~20 cm土层速效钾有较大提高,秸秆还田以及其他各处理则明显降低。仅施氮肥或仅氮磷配施处理36年后土壤速效钾含量接近黄土高原大田作物钾素临界值,应及时考虑对土壤的钾素补充。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西北地区代表性的灌淤土、栗钙土上连续13年施用钾肥和小麦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学钾肥和小麦秸秆还田能显著增加宁夏轮作种植制度下作物产量,表现为:氮磷钾肥配合秸秆还田只施用氮磷钾肥氮磷肥配合秸秆还田只施用氮磷肥;且作物种类对施钾措施的显效时间上有差异,而钾素投入对青海点小麦产量无显著作用。宁夏点作物年际间产量变异系数低于青海点,小麦的产量变异系数大于玉米但钾肥产量效应却低于玉米。两定位点除氮磷钾+秸秆还田外,其余处理土壤钾素均表现亏缺,轮作制度下土壤钾素亏缺量较小麦单作制大。两定位点施钾或秸秆还田处理的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和全钾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只施氮磷处理;除矿物钾外,其余几种形态钾比例均高于氮磷处理,特殊吸附钾不受施钾措施的影响。与定位开始相比,两种类型土壤各形态钾含量和比例随时间变异特点不同,与原始土壤钾素状况及种植制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红壤连续施用绿肥和有机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方法,探讨旱地红壤施用氮磷肥、绿肥和有机肥对红壤旱地养分的影响及玉米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施用等量N肥的基础上施P2O596 kg/hm2,玉米产量是N肥的1.59倍,说明磷是红壤旱地的主要障碍因子,施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氮磷化肥与绿肥或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维持土壤钾素平衡;长期施磷,显著提高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磷肥与绿肥或有机肥配合施用,能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氮磷肥与绿肥或农家肥配合施用,是改良培肥旱地红壤,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