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利用小麦温光型核不育系C49S-87作为父本,96B-138为母本进行转育,通过早代和冬、夏播不同条件对育性进行连续选择和鉴定,育成对强光照钝感、适应昼夜温差大的高原气候特点的新不育系K78S和K1564S。育性研究表明,K78S和K1564S的不育期比C49S-87长15d以上,抗生和异交结实性也有明显改善,在云南海拔1600m以上的多数生态区都可实现安全制种。  相似文献   

2.
两个温光型核不育小麦品系的育性表现及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温光型核不育小麦品系C4 9S - 89、C4 9S - 87在湖北的育性表现 ,同时以两个不育系为母本 ,6个恢复系为父本配制 12个F1代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两不育系在自然条件下育性转换明显 ,育性转换播种期均在 11月 5日 ,在 10月 2 0日前播种 ,均表现全不育 ,可用于制种 ;在 11月 2 5日以后播种 ,育性基本恢复正常 ,可用来繁殖。与推广的常规小麦相比 ,两个不育系的杂交种具有超标优势 ;各组合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的差异显著 ,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表现为正向和负向两类 ,表明这些性状在各基因型效应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3.
小麦温光敏两用核不育系C4 9S - 87是一个分蘖力极强的不育系材料,在稀播繁殖中单株最高分蘖数曾达4 1个,成穗31个。不育系的分蘖力强,组配的杂交小麦组合也具有明显的分蘖优势,如云杂3号(C4 9S - 87/98YR5 )的最高成穗可达2 4穗/株。但另一方面,不育系较多的分蘖,在制种中若控  相似文献   

4.
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表达主要受温度控制,光照长短也起一定作用,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不育,温暖长日照条件下可育,它的制种、繁殖技术与三系杂交小麦差异甚大,必须在适合它的温光条件下才能达到制种和繁殖的目的。近几年  相似文献   

5.
对温光型两用核不育第C49S87和6个云南典型恢复系剑叶平展-抽穗-开花各发育阶段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原生态条件下C49S-8与恢复系在剑叶平展后至开花期间具有不同的阶段发育进度,但只要父母本主穗和群体剑叶平展时期基本一致,后期不需对花期进行大的调节即可达到花期相遇。因此,剑叶平展期中作为制种中后期花期预测的一个主要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6.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B09):F0003-F0003
基于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两系法杂交小麦是我国独创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以重庆C49S-87为基础,通过14年的研究与实践,转育了突破性的第二代温光敏核不育系K78S等,以此建立了成熟、稳定、实用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V型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个V型小麦不育系和两个恢复系进行了杂种小麦制种试验。初步研究了不同不育系的制种产量、柱头生活力延续时间、花期相遇情况、行比及人工辅助授粉方式等问题。结果表明,一些优良组合制种产量可达3000~4500kg/hm~2以上;母本群体柱头生活力可延续15d左右,大约可分为初、盛、后、末4个阶段;父本盛花期相遇于母本盛花后期较好;父母本行比以1:2(6行:12行)最佳;人工辅助授粉对花期相遇不好的组合有明显提高结实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992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报道育成小麦温光敏两用核不育系,这是近40年来世界杂交小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过去10年中,中国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在不育系、强优势组合、制种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长江上游麦区正逐步走向大面积生产,该技术体系已成为目前进展最快、最有发展前景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本文总结了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同时对该技术体系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多效唑及赤霉素在杂交小麦制种生产中的作用。【方法】以小麦温敏不育系"A河10"及其恢复系"389"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不用激素处理为对照,研究多效唑(75,90,105,120,135,150 g/hm2)和赤霉素(0,120 g/hm2,喷药液量375 kg/hm2)2种激素配合使用对不育系生长发育、花器性状、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用75~150 g/hm2多效唑拌种,能够使成穗数、株头外露率、雌蕊长度和颖壳张开角度分别增加24.88%~66.51%,0.88%~4.57%,2.64%~6.16%,6.93%~14.35%,从而提高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与未喷施赤霉素相比,喷施赤霉素后,雌蕊长度显著增加,柱头外露率、颖壳张开角度、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均极显著降低。其中以135 g/hm2多效唑拌种、不喷施赤霉素为最佳处理,其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35.63%和2 142.0 kg/hm2。【结论】在杂交小麦制种中,可以通过多效唑拌种来优化群体组成及不育系异交特性,增加制种产量,使杂交小麦制种技术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0.
两系杂交早稻八两优96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两系核不育系810S与优质品系96-1测配而成的八两优96,是一个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米质好的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以及栽培和制种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赣两优二号"是用甘蓝型油菜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26S"与恢复系"C-189"杂交选育而成的双低优质两系杂优组合。介绍了其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及制种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2.
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是提高水稻产量最有效的技术。比较三系两系不育系遗传、选育,恢复系选育以及杂交水稻组合选育,对于正确认识三系两系杂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三系两系不育系遗传和选育、三系两系恢复系选育、三系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展,并比较了中国水稻数据中心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产量差异。笔者认为三系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不同,但两系三系杂交水稻不存在优劣之分。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包括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机理、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材料创新与育种技术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进一步研究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机理;加强三系两系亲本改良,聚合更多的优良基因,有更强的配合力;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分子育种,提高三系两系亲本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选育出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1985年至1996年用低温敏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以新恢复系559为父本,配组育成了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两优559。该组合参加2000至2001年湖南省中稻超级杂交稻区试,平均产量9.6t/hm^2,比三系对照组汕优63增产5.3%;全生育期135.4d,比对照短3.2d;抗稻瘟病;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米品质及再生能力均强于对照,并易于制种。2002年3月已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优质两系杂交油菜“赣两优5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赣两优5号"是用"66S"与"03C-9"杂交选育而成的双低优质油菜组合,其种子芥酸含量为0.51%,硫甙含量为26.2μmol/g,含油量达42.5%。在2009~2011年度江西省油菜区域试验中,赣两优5号的平均产量为2090.85 kg/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43%。介绍了赣两优5号的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及制种要点。  相似文献   

15.
胡麻两系杂交亲本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胡麻两系杂种优势的亲本配合力遗传基础,为胡麻两系杂交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份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和11份国内外主栽油用及纤用亚麻优良品种为亲本材料,按照遗传交配设计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77(7×11)份杂交组合,利用DPS软件分析两系胡麻杂交亲本14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主要表现为加性基因效应遗传的性状有: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分枝数、每果粒数、千粒重和含油率、油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共同影响的性状有:单株果数、单株产量和亚麻酸组分。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分别为:工艺长度>千粒重>株高>每果粒数>分枝数>单株产量>分茎数>单株果数;含油率>亚麻酸>硬脂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在同一亲本(组合)的不同性状间和同一性状的不同亲本(组合)间存在较大差异,且亲本的GCA效应与SCA效应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供试的18份亲本材料中,不育系113S、16-1-1-2、24-1-1-1、T-11和1S,恢复系陇亚10号、天亚9号、轮选3号、Macbeth和AC Watson在某些农艺和品质性状上具有较突出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是较优的亲本材料。所组配的77份杂交组合14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存在广泛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优势大小因性状而异,其竞争优势与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亲本GCA的相关性多高于SCA,与恢复系的GCA相关性多高于不育系,强优势组合的特点是双亲或亲本之一具有较高的GCA效应,或具有较高的SCA效应。此外,亲本GCA效应,特别是恢复系的GCA效应对杂种优势的贡献要明显高于不育系。【结论】胡麻两系杂种优势表现与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紧密相关,其亲本一般配合力(GCA),特别是亲本一般配合力(GCA)高的恢复系的选配,是组配强优势胡麻两系杂交育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航2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优质两系不育系SE21S与恢复系航2号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好、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米质优。介绍了两优航2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7.
早熟两系杂交油菜"秀油杂610"是利用甘蓝型早熟油菜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6S"与优质早熟恢复系"C10"杂交筛选而成的早熟两系新组合,具有熟期早、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等特点,2013~2015年参加江西省早熟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 949.7 kg/hm2,比对照"龙油668"增产21.16%,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平均产油量811.65 kg/hm2,比对照龙油668增产22.45%,芥酸含量为0,硫甙含量14.43μmol/g,含油量41.63%。2015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两系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鉴定与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鉴定中国生产上应用的两系不育系所携带的光温敏核不育基因,揭示两系杂交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演变过程。【方法】收集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材料共90份,包括农垦58S、安农S-1和株1S等衍生系。采用改良CTAB法从水稻叶片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光敏不育基因所含突变设计1个功能性CAPS标记,用引物NK-F(5′-ATCCCACAAATCCTTTAGCA-3′)和NK-R(5′-CCGTTATAGATAGACCCGAGA-3′)扩增包含该突变位点的片段,用内切酶RsaⅠ酶切并检测,可清晰区分纯合光敏不育系(lncR m)(329 bp)、纯合野生型(lncR wt)材料(414 bp)和杂合型(lncR m/lncR wt)材料(414和329 bp)。温敏不育基因RNZ的分型则采用功能性dCAPS标记dCAPS-rnz,待测材料分别用引物对RNZ1F(5′-ACCGCGCCGCCACCGGGTCGGCCGGAG-3′)/RNZR(5′-TGAAGAGGAACTCCTGCGAGACGG-3′)和RNZ2F (5′-ACCGCGCCGCCACCGGGTCGGCCCAAG-3′)/RNZR扩增,产物分别用内切酶HinfⅠ和StyⅠ酶切,酶切产物经电泳分离检测,纯合温敏不育系(RNZ m)不能被上述2种内切酶所酶切,纯合野生型RNZ tcRNZ gc可分别被HinfⅠ和StyⅠ完全酶切,而杂合型RNZ m/RNZ tcRNZ m/RNZ gc可分别被HinfⅠ和StyⅠ不完全酶切。采用上述功能性分子标记鉴定两系不育系所携带的光敏(lncR m)和温敏核不育基因(RNZ m),并结合不育系的系谱信息和中国水稻数据库的年度推广面积数据分析lncR mRNZ m在中国两系杂交稻生产中应用的历史与现状。【结果】以农垦58S为唯一不育基因源的47个两系不育系中,12个携带lncR m,29个携带RNZ m,2个同时携带lncR mRNZ m,4个不携带这两个基因;衍生自安农S-1和株1S的18个不育系则均携带RNZ m;由农垦58S衍生系(如培矮64S)与安农S-1复交育成的不育系也全部携带RNZ m;由培矮64S与株1S复交育成的2个不育系中1个携带RNZ m,而另1个则同时携带lncR mRNZ m;另外16个与农垦58S、安农S-1及株1S无血缘关系的独立起源两系不育系中有6个携带lncR m,9个携带RNZ m等位基因,1个(衡农S-1)则既不携带lncR m也不带RNZ m。综合这些不育系携带光温敏基因的鉴定结果,结合不育系选育的系谱资料,绘制了包含92个两系不育系所携带的光温敏基因图。另外,根据这些两系不育系所配制组合的种植面积数据(分品种),发现1993-2012年中国两系杂交稻中不育基因的利用经历了从光敏到温敏的演化过程,携带RNZ m的不育系所配制组合及推广面积在生产中的应用迅速增加,2012年温敏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已占两系杂交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形成了以携带RNZ m的不育系为主的局面。【结论】系统明晰了中国两系水稻不育系携带的光温敏不育基因及其与品种系谱之间存在的不一致性,从光敏不育系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了温敏不育水稻,且携带RNZ m的不育系已在目前两系杂交稻生产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能降低制种风险;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两系杂交稻制种"三个安全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以往生产上盲目选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问题;研创了株系育性鉴定方法和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采用该方法生产原种能降低原种生产世代数,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通过以上研究可从种性、种源和制种地三方面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杂交种纯度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油研七号、油研十号设置5个纯度处理,研究了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杂交种的纯度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纯度每降低1%,该品种的产量下降0.5%左右;不育株率为5%,即种子纯度为90%,减产幅度在5%以上,减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