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目前国内关于学者知识库的构建情况,指出了高校及科研机构构建“学者知识库”的必要性.并以“辽宁大学学者知识库”为例,分析了构建学者知识库的流程以及构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杂23是利用雄性不育与单、双低优质油菜品种资源杂交、转育测交筛选和连续回交定向培育而成的甘蓝型三系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抗(耐)菌核病和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2000多hm2大田生产示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赣两优二号"是用甘蓝型油菜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26S"与恢复系"C-189"杂交选育而成的双低优质两系杂优组合。介绍了其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及制种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4.
盆栽实验表明 :光照时数和温度对甘蓝型油菜两用不育系 5 0 1 8S的育性转换起主导作用 ,可初步认定光照时数为 13h ,温度为 11℃是该两用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作用的临界点 ,同时 ,环境湿度对其育性转换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业活动对表层岩溶泉溶解无机碳及稳定碳同位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农业活动强度不同的3个表层岩溶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泉点溶解无机碳(DIC)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DIC)的变化,探讨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农业活动影响下的柏树湾泉DIC浓度最高(332.45 mg/L),少量农业活动影响下的兰花沟泉DIC浓度次之(235.13 mg/L),农业活动影响强烈的后沟泉DIC浓度最低(203.52 mg/L);随农业活动强度增加,δ13 CDIC值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柏树湾泉(-9.84‰)<兰花沟泉(-8.06‰)<后沟泉(-5.72‰).进一步分析3个泉点DIC浓度与δ13 CDIC的关系,发现DIC浓度与δ13CDIC的相关性也与农业活动干扰强度有关,即在无农业活动影响条件下(柏树湾泉),DIC浓度与δ13 CDIC呈较好的正相关,随着农业活动干扰的增强(兰花沟泉),DIC浓度与δ13 CDIC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在农业活动干扰强烈时(后沟泉),二者基本无任何相关关系.综上,农业活动不利于岩溶碳汇,在遭受全球变暖威胁的当代,为利于岩溶作用的碳汇效应,岩溶区应退耕还林,以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南川区柏树湾表层岩溶泉及其出露地表后形成的溪流柏枝溪为例,对碳酸钙沉积时的地球物理化学指标和生物作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岩溶溪流碳酸钙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碳酸钙沉积主要受到泉口处 p (CO2)、泉水流量、脱气速率和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制约,①泉口处 p (CO2)较低,表明泉水从出露到达泉口已发生较充分的脱气作用.②水流量小的旱季,溪水流速慢,扩散边界层薄,水体扰动剧烈,加上较高的C a2+浓度,这些都有利于碳酸钙沉积.③较大的水力坡度加快了脱气速率,促进碳酸钙的沉积.④生物具有岩溶沉积作用,但同时其释放和自身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不利于碳酸钙的沉积.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市南川区柏树湾表层岩溶泉及其出露地表后形成的溪流柏枝溪为例,对碳酸钙沉积时的地球物理化学指标和生物作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岩溶溪流碳酸钙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碳酸钙沉积主要受到泉口处p(CO2)、泉水流量、脱气速率和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制约,1泉口处p(CO2)较低,表明泉水从出露到达泉口已发生较充分的脱气作用.2水流量小的旱季,溪水流速慢,扩散边界层薄,水体扰动剧烈,加上较高的Ca2+浓度,这些都有利于碳酸钙沉积.3较大的水力坡度加快了脱气速率,促进碳酸钙的沉积.4生物具有岩溶沉积作用,但同时其释放和自身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不利于碳酸钙的沉积.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中梁山为例,通过野外埋放标准溶蚀试片、土壤CO2收集装置和进行亮蓝染色示踪试验,测试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土壤CO2浓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和孔L隙度等性质,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下溶蚀速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形成特定的岩溶微环境,进而影响土下不同层次的岩溶作用:土壤CO2浓度是影响林地和草地旱季土下溶蚀速率的重要驱动力;土壤含水量和供水能力是影响旱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溶蚀速率的关键因素;菜地产生的酸性物质较多,土壤pH值最低,其平均溶蚀速率高于林地;土壤DOC随水下渗迁移性强,是林地土下50 cm处溶蚀速率高于土下20 cm处的原因之一.该文为西南岩溶区土下岩溶机理、岩溶碳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直播密度试验,研究赣油14号种植密度与群体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赣油14号在密度为1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 227.5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与群体产量变化较大;均表现先增后减,变异系数分别为17.70%和3.40%,每角粒数与千粒重变化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1.37%和1.44%.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几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实施途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针对我国生态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把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地采取最有效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该文构建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基本框架,并根据生态农业产业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了适宜于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实施途径,即要素优化组合的综合发展型、市场导向为主的经济型和资源约束为主的保护型3种实施途径,同时,结合典型案例,重点探讨了各实施途径的适宜范围和实施方案,以期对我国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转型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