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为明确种子包衣处理对小麦全生育期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室内种衣剂筛选和田间多地应用试验,测定了种衣剂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种供试种衣剂均对小麦茎基腐病有很好的室内防治效果,且防治效果均随种衣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28 d后的防治效果为92.6%~100.0%,其中4.8%苯醚甲环唑·咯菌腈FS在2 m L/kg (种子)和4 m L/kg (种子)用量下防治效果均达到了100.0%。4.8%苯醚甲环唑·咯菌腈FS在4 m L/kg (种子)用量下对冬前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小麦茎基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防治效果与病害发生程度有关,在病害较轻地块上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重病地块。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移,种衣剂的防治效果均呈下降趋势,种衣剂处理对小麦苗期茎基腐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均最高,分别为60.4%~100.0%和45.5%~100.0%。  相似文献   

2.
通过评价3种生物制剂对黄芩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叶片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可为黄芩白粉病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黄芩白粉病发病初期采用常规喷雾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施药2次后黄芩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药2次后,10亿个/mL(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悬浮剂防治效果最好,达84.75%,与其他两个生物制剂处理比较差异极显著;施药2次后,黄芩白粉病发病叶片中总黄酮类成分及黄芩苷的含量均高于发病未使用药剂处理的叶片,但总黄酮类成分含量未恢复到未发病叶片水平,黄芩苷含量较未发病叶片有显著提升。10亿个/mL(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悬浮剂是防治黄芩白粉病的有效药剂;生物制剂可提高黄芩白粉病发病叶片中总黄酮类成分及黄芩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适度规模种植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江苏省小麦种植大户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的防治情况。结果表明,430 g/L戊唑醇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15%三唑酮防治效果较差。4种药剂对小麦旗叶的防治效果高于倒二叶、倒三叶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班治)悬浮剂1 500 mL/hm2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显著;59.7%咪锰窑多菌灵(百功)可湿性粉剂600 g/hm2、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900 mL/hm2和36%多窑酮(护穗)可湿性粉剂600 g/hm2,按使用说明书最高推荐用量,在小麦抽期扬花期喷雾1次,防治小麦赤霉病也有较好效果,但效果低于50%多菌灵(班治)悬浮剂。各种试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以36%多·酮(护穗)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治效果为82.62%;59.7%咪锰·多菌灵(百功)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5.
15%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15%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最佳使用剂量,进行了本次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5%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悬浮剂135 g/hm~2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始盛期第1次用药,间隔7~10 d进行第2次用药,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92.98%,高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20%三唑酮乳油的防效。  相似文献   

6.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卫红 《现代农业科技》2010,(1):165-165,168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几年在黄淮麦区危害较重,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由于长期使用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致使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对其产生一定的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为筛选出高效对路农药防治小麦白粉病,笔者在鹿邑县做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以12.5%禾果利450g/hm2、25%奥宁450g/hm2、25%科惠600mL/hm2效果较好,防效达90.0%、82.5%、79.6%,明显高于三唑酮的66.9%,增产率也分别达到16.7%、14.0%、11.3%,其速效性、持续性都比较明显,且用量少,对环境污染小,是替代三唑酮的最佳药剂。  相似文献   

7.
对本实验室选育出来的抗性较好的48份材料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白粉病鉴定,结果表明:小麦对白粉病抗性在苗期与成株期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从苗期到成株期抗性呈上升趋势的有33个品系(占68.8%);5个品系(占10.4%)抗性表现一致;8个品系(占16.7%)的抗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对小麦抗感白粉病品种苗期、成株期叶片进行了还原糖,蔗糖、淀粉和总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测定。结果表明,小麦苗期叶片还原糖、蔗糖和总可溶性糖含量在抗感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与病情指数也无明显相关。在成株期,抗感品种叶片的蔗糖、淀粉和总可溶性糖含量也无明显差异,与病情指数也无显著相关。但抗病品种的还原糖含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6740)。  相似文献   

9.
对本实验室选育出来的抗性较好的48份材料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白粉病鉴定,结果表明:小麦对白粉病抗性在苗期与成株期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从苗期到成株期抗性呈上升趋势的有33个品系(占68.8%);5个品系(占10.4%)抗性表现一致;8个品系(占16.7%)的抗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BTH对小麦产生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化学诱抗剂BTH(benzothiadiazole)分别处理幼苗期和成株期小麦后,再接种小麦白粉病菌,以研究BTH诱发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性抗性的能力。结果表明,用BTH处理幼苗期小麦后,小麦白粉病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降低,BTH诱发小麦幼苗对白粉病产生抗性的最佳浓度为0.20~0.25mmol/L,最佳时间间隔应大于6d。对于成株期小麦,在分蘖中期和后期以0.20mmol/LBTH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60.82%,较对照增产16.00%。说明BTH可以诱导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获得抗性,并可用于田间白粉病防治。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明确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田间防效,为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济麦229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用药量和不同用药次数的小麦田间试验,研究其对小麦白粉病田间防效和产量的影响。使用该药剂450、675和900ml/hm2(制剂用药量)于扬花末期喷施1次,对小麦白粉病田间防效依次为37.06%、47.25%和50.00%;于扬花初期、末期间隔8d喷施2次,对小麦白粉病防效依次为61.27%、72.60%和84.84%。产量结果表明,喷施该杀菌剂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千粒重和产量,与不喷施相比,喷施1次增产比例分别为18.54%、21.49%和22.13%,喷施2次增产比例分别为23.77%、25.05%和28.43%。防治小麦白粉病可根据发病程度,使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在开花前后连喷2次,增产和防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型杀菌剂氟苯醚酰胺与同类型杀菌剂在黄瓜白粉病上防效的差异。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法和大田常规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0%氟苯醚酰胺SC的EC_(50)值为0.817 mg/L,对黄瓜的白粉病有很强的防效,显著优于50%啶酰菌胺WG等同类药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下,3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效,其中30%氟苯醚酰胺SC在制剂用量为415.5 mL/hm~2和499.5 mL/hm~2时,防效显著,其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83.31%和86.07%。由此可见,30%氟苯醚酰胺SC对防治黄瓜白粉病有效。  相似文献   

13.
用棉籽饼提取物配制的杀菌剂,分别对黄瓜霜霉病(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he ) 和小麦白粉病( Erysiphe graminis )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0倍处理1周后,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为55.5%;750倍和1000倍处理1周后,可以使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分别减少28.22%和42.01%。  相似文献   

14.
250g/L丙环唑EC防治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昌家 《农学学报》2016,6(2):39-43
为探明250 g/L丙环唑EC对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合理使用剂量,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开展了250 g/L丙环唑EC防治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春季条锈病流行期间,用250 g/L丙环唑EC 600 m L/hm2、450 m L/hm2和300 m L/hm2连续施用2次,对小麦条锈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8天和18天防效均在98%以上,且各使用剂量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对小麦白粉病亦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8天防效均达100%,但持效期仅10天左右,药后18天,防效显著下降,用250 g/L丙环唑EC 600 m L/hm2防治效果仅78.4%,用250 g/L丙环唑EC 450 m L/hm2及以下剂量,防治效果在41%以下。在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发生不重情况下,使用最佳剂量为300~450 m L/hm2,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农残污染,节约防治成本。但在白粉病偏重及以上发生和条锈病混发麦地,须连续2次用250 g/L丙环唑EC 600 m L/hm2,以确保防治效果。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和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250 g/L丙环唑EC,用量相同防效没有差异,且国内和国外公司生产的250 g/L丙环唑EC质量没有差异。从节约防治成本考虑,最好用国内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50 g/L丙环唑EC。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褐藻双寡糖对小麦产量以及小麦白粉病的影响,本文设置了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舞钢、嘉县和新乡),共设喷施褐藻双寡糖处理(AFOPC)、喷阿泰灵处理和空白对照处理。通过测定小麦产量、病斑面积和发病指数等指标,得出以下结果:喷施褐藻双寡糖蛋白粉剂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了7%-10%,千粒显著提高4.7%-4.8%,病情指数和病斑面积分别显著下降46.8%-48.6%和17.4%-48.5%,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为46.1%-48.6%。喷施褐藻双寡糖蛋白粉剂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要素,显著降低小麦白粉病的病斑面积和病情指数,可减少30%的农药使用量,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长速率法对 1 1种重要病原菌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三唑·锰锌为一种高效内吸性广谱杀菌剂 ,可防治多种植物病害。田间药效试验证实 ,三唑·锰锌对梨黑星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条锈病等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且均优于目前常用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17.
卢杰  沈运河  宁早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896-8897,8899
[目的]探究36%多·酮悬浮剂对小麦田白粉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36%多·酮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当36%多·酮悬浮剂施药量为2250ml/hm2时,药后7、14d对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油菜茵核病的防效均最佳,同时使油菜产量提高了32.00%。[结论]为36%多·酮悬浮剂的进一步开发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有效防治辣椒白粉病的新方法,将筛选得到的多个不同的抗病诱导因子进行配伍,组合成新的诱导组合体,研究其诱导辣椒苗对白粉病的抗病性影响。结果表明:诱导组合体的诱导效应比单一因子高;用不同的诱导组合体遗行相继诱导和循环诱导,进一步提高了诱导效应,对辣椒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80o.4以上,高于常规杀菌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疆不同区域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情况,筛选对白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药剂,为荒漠绿洲生态区白粉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方法,调查新疆不同生态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情况。运用随机区组方法,定点调查各小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结果】新疆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较重,病情指数分别为35.65、35.63和30.82,显著高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塔城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塔城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较轻,病情指数分别为9.95和6.00。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和19%啶氧·丙环唑SC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84.94%和82.77%。23%醚菌·氟环唑SC、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和40%腈菌唑WP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64.57%~71.12%。【结论】新疆南部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显著重于北部地区,发生程度为3~5级。新疆北部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相对较轻,发生程度多为1~2级。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19%啶氧·丙环唑SC、23%醚菌·氟环唑SC、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和40%腈菌唑WP可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