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粳稻品种(系)抗稻瘟病特性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日本7个粳型单基因鉴别菌系将黑龙江省的一些粳稻品种(系)初步划分为8个抗性基因型:砦1号型、PiNo.4、Zenith型、福锦型、杜稻型、下北型、关东51号型、爱知旭型;根据供试品种(系)对黑龙江省四个优势小种的反应,将其划分为8个抗性类群,用日本鉴别菌系鉴定属于同一类群的品种,而用黑龙江省优势小种鉴定又被划分为不同类群,这说明同一抗性类型的品种可能含有相同的抗性基因,也可能含有不同的抗性基因。此外,在供试的粳稻品种(系)中没有发现对黑龙江省优势小种呈全抗反应类型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粳型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和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黑龙江省139个菌株进行鉴定研究,并通过这3套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39个稻瘟病菌株被中国7个鉴别品种划分为6群14个小种,被日本清泽12个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划分成58个小种,被中国6个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分成26个小种;日本清泽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和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鉴别作用优于中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别作用明显;在黑龙江省可用于抗病育种的基因有Pi-zt、Pi-b和Pi-t;在黑龙江省应该提倡应用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来自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和中国的10个稻瘟病菌单基因鉴别品种,将59个湖南稻瘟病菌株分别划分为20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为H531.1、H511.1和H501.1,对抗性基因Pi–CO39、Pita、Pi3、Pi12、Pia具有致病性。各个稻区生理小种组成和优势小种存在差异,其中,湘东、湘中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优势小种的变化最为明显,说明这2个稻区的抗源基因正逐渐变得匮乏,甚至丧失。鉴别品种C101LAC(Pi1)和C101A51(Pi2)对59个湖南稻瘟病菌菌株抗性频率均为100.0%,说明这些抗性品种(基因)可作为湖南稻区稻瘟病的抗源材料(基因),Pi1、Pi2可直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供体抗源基因。品种关东51(Pik)、C105TTP–4L23(Pi4–b)和C101PKT(Pita)在湖南各稻区的抗性水平表现存在差异,可以作为选择性抗源材料(基因)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4.
用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粳型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国际水稻所CO39籼型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对105个四川稻瘟病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①中国鉴别品种将105个菌株划分为7群18个小种;②CO39NILs鉴别品种将105个菌株分成19个小种,鉴别作用优于中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③日本清泽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将105个菌株被划分成103个小种,鉴别作用明显;④用CO39NILs和日本清泽单基因系混合鉴别品种进行鉴定,105个菌株被划分成104个小种,鉴别作用明显;④聚类分析表明,中国鉴别品种划分的小种致病型与其它2套鉴别品种划分的种群比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及日本的具已知基因鉴别品种,研究了日本的稻瘟病菌鉴别菌系,我国北方稻区辅助鉴别菌株及保存5~10年菌株的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的致病性受其自身致病基因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在众多的菌株中仍有稳定菌株存在。讨论了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性。提出了稻瘟病菌稳定菌株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鉴别体系对福建省稻瘟病菌的鉴别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鉴别体系对福建省稻瘟病菌株的鉴别效果,以期筛选出适合福建稻瘟病菌研究的鉴别体系及其水稻鉴别品种,利用不同鉴别体系对福建省189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对进行了致病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菌株被全国统一生理小种鉴别品种、CO39近等基因系和LTH近等基因系分别划分为15、17、21个致病型,优势致病型分别为ZB13、I34.1和J76.2,出现频率分别为58.72%、47.08%和28.57%,反映的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80 9、0.737 1和0.863 8,其中采用全国统一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和CO39 NILs作为福建稻瘟病菌株的鉴别体系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采用3套鉴别品种,即用7个中国统一的鉴别品种、12个日本清泽鉴别品种、33个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已知单基因系对宁夏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小种的毒力研究,基本上查清了近几年宁夏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种类和优势小种。经测定宁夏有3群9个中国小种,ZA1、ZC17、ZC7小种为优势小种;根据稻瘟病菌与日本1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互作亲和性的结果,区分为18个毒性类型,其中637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分布广且毒力频率高,成为宁夏的优势小种。中国小种ZC17及637小种是目前宁夏水稻生产上值得密切关注的小种。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普感特性的研究和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 (以下简称 L TH)是云南粳型地方品种 ,也是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体系的 7个鉴别品种之一。在 1976~ 1979年 ,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协作组筛选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和生理小种鉴别期间 ,L TH对来自全国各地的 2 46 0个菌株表现高度感病反应。此后 ,经 2 0多个省 (区 )市 30多个研究单位近 2 0年的广泛接种鉴定 ,L TH对被测菌株都表现感病反应 ,没有发现任何非致病性菌株。 1980~ 1982年在日本用 2 0 0个菌株鉴定 ,1994年在菲律宾用 80个代表性菌株鉴定 ,1983~ 2 0 0 0年我课题组用中国南北方稻…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证明籼、粳稻上分离的菌株致病性不同,稻瘟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1973~1975年筛选出12个鉴别品种,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进行了初测。1975~1985年应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760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作7群49个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为优势小种。小种研究的结果,已在品种抗性丧失预测、指导品种合理布局、抗源筛选和加速抗病育种等方面开始应用。文中还对稻瘟病菌变异和小种研究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适于目前江苏地区稻瘟病的水稻鉴别品种,区分不同菌株的毒力,该研究用江苏地区19个主要稻瘟病菌群的菌株,分别在水稻苗期和孕穗期以人工接种的方法,对水稻稻瘟病的中国鉴别品种(CRDS)、日本清泽单基因系鉴别品种(TMGLs)、中国农业科学院构建的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LTHNILs)和国际水稻研究所构建的C039系列近等基因系(C039 NILS)进行鉴定。病情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苗瘟与穗颈瘟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599,P0.01)。清泽单基因系和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对各菌株的抗性差异都较明显,可作为较好的鉴别品种。江苏地区目前毒力较强的稻瘟病菌群是ZD1和ZF1生理小种,尤其是ZF1菌群,这4套稻瘟病鉴别品种对该小种的4个菌株均表现较高的感病率。根据目前江苏地区的水稻品种和稻瘟病菌群特征,将LTHNILs和TMGLs的爱知旭、K3、福锦、K59搭配使用,较适宜作为江苏地区的水稻稻瘟病鉴别品种。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国际公认的鉴别寄主SugarBaby、CharlestonGray和CalhounGray的病株率作为抗性分级标准,对采集于河北省西瓜种植区46个县(市)的西瓜枯萎病菌系进行了致病性测定。根据鉴别寄主对供试菌系的抗感反应,将46个西瓜枯萎病菌系划分为0号、1号和2号3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分别包括8,30和8个菌系,占供试菌系的17.4%、65.2%和17.4%;0号生理小种菌系致病性最弱,仅使品种SugarBaby感病,以冀中和冀南居多;1号生理小种菌系致病力中等,使鉴别寄主SugarBaby和CharlestonGray感病,而使CalhounGray抗病,分布在整个河北省西瓜种植区;2号生理小种的菌系致病力最强,使3个鉴别寄主均能感病,主要分布在冀中和冀北。  相似文献   

12.
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广抗13A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广抗13A生产上对稻瘟病菌表现抗谱广、抗性强的特点,于2003年10月通过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借助5个以CO39为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和1个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组成的基因分析体系,对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广抗13A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鉴定分析.接菌试验选用4个致病性稳定的稻瘟病...  相似文献   

13.
用日本鉴别品种和相对应的鉴别病菌小种对长白9号(吉89-45)品种进行了稻瘟病真性抗性基因鉴定,结果表明,长白9号对鉴别菌株小种的反应和日本的鉴别品种新2号基本相同,因此,长白9号的稻瘟病真性抗性基因可以推断为Pi-Ks,即+。不过,长白9号对个别菌株小种的反应与新2号相比略有差异,表现为病斑小或者小的感病性病斑中伴有褐点。总的看来,长白9号发病程度略轻,病斑数目也相应稍少,因此,长白9号除了含有主效抗性基因Pi—Ks外,还可能含有其它微效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4.
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2008年采集的稻瘟病标样进行分离、鉴定。鉴定的100个单孢菌株中,优势种群为ZE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1,其次是ZG1和ZA57。并用9个单基因系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致病性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5.
 试验测定了新筛选的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云玉1号、高粱稻、关东51号、楚粳1号、滇榆1号、滇榆1号×福锦、大理782、单86-3、城堡1号的基因等位性.利用日本单基因鉴别品种新2号、爱知旭、藤坂5号、草笛、露明、福锦、K1、PiNo.4、城堡1号与新筛选的鉴别品种相对应的杂交,在F2代苗期喷雾接种对亲本非致病的菌系.结果均无感病性状分离,表明新筛选的鉴别品种与日本的鉴别品种的基因是各自等位的.  相似文献   

16.
应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80~1981年由我省7个地区37个县(市)采集分离的387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29个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为优势小种。 1975~1978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区系组成相似,至1981年便发生了变化。但主要小种类型并无什么变化,而是小种组成比和地理分布范围的变更。其特点是侵染我省大面积栽培的珍尢系统品种的ZB群小种迅速增加,地理分布范围扩大。至1981年全省7个地区均以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上升为优势小种,取代了过去致病力弱的优势小种ZG_1。文中还对稻瘟病菌的变异和稳定性作了讨论。关键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中国鉴别品种;珍龙系统品种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但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的变异、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及其消长规律的研究,是抗瘟育种品种布局和品种坑性变化预测的重要基础工作。在1973~1978年对我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报导了1980~1981年福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1978、1981年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丹东地区稻瘟病发生历史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4年,从上年秋在丹东地区水稻17个品种(系)上采集的103份惠颈瘟标样中,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16个单孢菌株,分别在中、日两套鉴别品种鉴定出5群8个生理小种,用日本单基因临别品种鉴定出14个小种。明确了1993年丹东地区稻瘟病菌优势小种为中国的ZF1和ZD1两小种及日本的004.5和537.5两小种。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丹东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水稻品种抗性丧失及其对当地主栽品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黑龙江省水稻抗稻瘟病资源,利用日本的7个致病性稳定的菌系对黑龙江省部分粳稻品种进行了抗瘟性分类。通过与12个鉴别品种的反应型比较分析,推断了部分品种的基因型。将141份品种划分为39个品种群,并初步推断了60个品种的基因型,为育种者提供抗源,也为开展抗病基因分析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稻近等基因系的育成及其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能力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是一个普感品种。以它作为轮回亲本 ,日本清泽鉴别品种草笛、梅雨明、K1、Pi4号、K60和 BL1作为抗病性供体亲本 ,通过杂交、回交和抗性鉴定 ,培育了一套单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这套近等基因系、它们的供体亲本、清泽鉴别品种、国际水稻研究所近等基因系等对菲律宾菌株的生理小种鉴别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为 :( 1 )近等基因系的生理小种鉴别能力比其供体亲本强。 ( 2 )中国近等基因系比清泽鉴别品种的小种鉴别能力高。 ( 3)中国近等基因系的生理小种鉴别能力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近等基因系相似或较强。但是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近等基因系不适用于鉴别粳稻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而中国近等基因系既适用于籼稻区 ,也适用于粳稻区 ,是可以在国际上通用的鉴别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棉枯萎镰刀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6~1997年在我国10个主要产棉省(区)采集的84个棉枯萎镰刀菌代表菌系进行了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总体上生理小种类型和分布与1985年报道的基本相同,仍为第3、7、8号3个小种,其中7号小种占83.3%,是我国毒力强的优势小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棉区;3号和8号小种分别局限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和湖北新州地区。同时发现局部地区有些菌系出现了变异,特别是1991~1994年采集的3号小种5个菌系出现了对鉴别寄主萨克尔的致病力明显减弱的变异型。鉴于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中的所有棉属寄主均被7号小种菌系高度感染,不能明显区分不同菌系间的致病力强弱,笔者增加了我国抗、感性不同的棉属辅助鉴别寄主,并改用病情指数划分棉属鉴别寄主3个反应型(R,W,S),依据平均病指大小将7号小种内的菌系分为强、中、弱3个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