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古茶树资源具有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各种优质基因,是开发茶叶新产品、丰富茶产品结构的宝库。探明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资源鲜叶品质成分及不同工艺对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制成茶品质的影响,为开展地方特色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及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六盘水蟠龙镇古茶树鲜叶为原料,采用绿茶工艺、红茶工艺、红茶创新工艺、绿茶创新工艺共4种不同加工工艺试制茶叶,分析比较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总糖、酚氨比及儿茶素等生化品质成分和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感官品质。【结果】蟠龙镇古茶树茶青水浸出物含量44.17%~53.58%,茶多酚含量28.45%~34.98%,咖啡碱含量2.43%~3.36%,氨基酸总量2.19%~5.35%,可溶性总糖在4.50%~6.58%,酚氨比6.54~14.64。各主要品质成分大致呈绿茶工艺绿茶创新工艺红茶工艺、红茶创新工艺的趋势,感官审评得分呈绿茶工艺绿茶创新工艺红茶工艺红茶创新工艺。绿茶工艺制作的茶样感官品质最佳,较协调地保留了生化品质成分;绿茶创新工艺制作的茶样茶香气最好,且各品质感官审评得分和生化品质成分含量仅次于绿茶工艺。【结论】蟠龙镇古茶树主要适制绿茶,初步确定绿茶工艺为古茶树的最佳加工工艺;绿茶创新工艺也适合蟠龙镇古茶树的加工。  相似文献   

2.
武夷名丛白鸡冠和红鸡冠红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促进武夷名丛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武夷名丛白鸡冠和红鸡冠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鲜叶及红茶中主要生化成分,结合感官审评研究其红茶适制性。结果表明:白鸡冠鲜叶中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1.20%、茶多酚含量为36.11%、酚氨比值为22.43,均高于红鸡冠,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低于红鸡冠;白鸡冠加工的红茶,其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均高于红鸡冠,氨基酸含量低于红鸡冠;红茶感官审评综合得分白鸡冠高于红鸡冠。综合生化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白鸡冠比较适制红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大叶种茶树品种加工成晒红茶的生化成分含量以及综合品质特点,优选出最适制晒红茶的品种。[方法]选用10个不同品种的大叶种茶为试验材料,利用相同的加工方法,制成晒红茶并对其内含成分进行分析,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感官审评结果表现为群体种>清水3号>73-11>云茶普蕊>73-8>云抗37号>云抗14号>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抗10号,常规生化成分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为清水3号、云茶普蕊和云抗37号。茶色素含量较高的品种为云茶普蕊、长叶白毫和云抗43号。[结论]云茶普蕊、清水3号和云抗37号表现出较好的晒红茶适制性。  相似文献   

4.
为毛峰茶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以福鼎大毫、中茶108、福鼎大白、金观音、龙井43、梅占6个茶树品种为材料,观察各品种茶树芽叶性状,对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毛峰茶的主要理化成分进行测定与感官品质审评,分析不同品种的适制性。结果表明: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的叶色绿、茸毛多,2个品种感官审评综合得分较高,分别为91.6分和90.0分;金观音香气最好;龙井43和梅占综合品质稍弱,中茶108生长势强。品种间品质成分存在差异,其中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的差异较大。适制毛峰茶的品种有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龙井43适制扁形茶,梅占适制红茶和乌龙茶,生产上以金观音制作红茶可能品质更佳,中茶108为兼用型品种。  相似文献   

5.
红茶是云南的三大茶之一,运用云南大叶种制出的红茶具有香气鲜爽,滋味浓强,富有刺激性,其以浓、强、鲜为特色著称与世。但是,长期以来,云南红茶以中低端茶叶为主,有时为了追求产量,而忽略了对茶叶品质的筛选,导致优质高效益的红茶生产较少,与其他名优茶产销两旺的状态反差较大。研究以50份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内含成分分析,选出茶多酚含量较高的材料,再对高茶多酚材料通过对红碎茶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的鉴定、评价。筛选出了5份红碎茶品质优良且内含物质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这为将来的专用名优红茶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茶叶的采摘期与茶叶的品质密切相关,为获得品质佳的春茶,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采摘期取茶树的一芽二叶,进行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和叶绿素等活性成分的分析,并在同一加工工艺下将其制成绿茶进行茶叶感官审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采摘期的延后,春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持续上升,在4月27日采摘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分别达24.62%和110.33mg/g;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持续下降,在3月23日采摘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52%和4.81%;叶绿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波动较大。清明前茶样的感官评价综合得分最高,之后随采摘期的延后,品质综合得分逐渐下降。结论:不同采摘期茶树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进而影响茶叶品质,以清明前(4月5日之前)加工所制春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云南省不同茶树品种加工成云南红茶的品质特点,通过测定7个具有代表性的茶树品种制成的红茶样品的水分、灰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理化指标,结合感官审评对7个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7个样品中有3个茶树品种所制成的红茶样品外形与内质相似,另外4个样品的外形与内质各不相同,特征性明显,区别于其他样品。  相似文献   

8.
贵州野生茶树优系适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野生茶树优系为材料,分析6个野生茶树优系春梢、夏稍的芽叶性状和春季绿茶、秋季红茶的品质特征。结果显示,6个材料制作绿茶的茶多酚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3、6号材料制作的绿茶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品质好,为适合制作绿茶的材料;1、2号材料制作的绿茶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品质较好,也适合制作绿茶;5号材料制作的红茶茶多酚、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品质好,具有高品质红茶特征;4、2号材料茶多酚和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审评较好,也适合制作红茶。  相似文献   

9.
适制红茶茶树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杭州市的茶树品种进行加工红茶适制性试验,经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检测等的综合分析,结果筛选出龙井长叶、迎霜、龙井43、浙农113、鸠坑等品种适制红茶,而浙农139、茂绿品种适制春季红茶。  相似文献   

10.
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生化成分与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优选5号、优选8号、优选9号等3个杂交育成的高茶多酚茶树的生化成分与品质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一芽二叶的生化成分含量丰富,芽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云南大叶,其中茶多酚含量比云南大叶高8.70%~10.03%,芽叶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表现为夏茶>春茶>秋茶,儿茶素含量表现为夏茶>秋茶>春茶,咖啡碱、氨基酸含量表现为春茶>夏茶>秋茶,3个品种均适制高档红茶;此外,3个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鲜叶产量特别高(比云南大叶高34%以上)、栽培适应性强(移植成活率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丰富适制红茶的茶树品种资源,对安徽黄山当地8个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进行了探究。采摘‘祁门槠叶种’、‘浙农117’、‘浙农139’、‘皖茶4号’、‘皖茶91’、‘舒茶早’、‘凫早2号’和‘翠绿1号’共8个品种的一芽一叶新梢,采用祁门红茶工艺加工成红茶。在感官审评基础上,对所制红茶的多酚、氨基酸等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并对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和GC-MS检测。结果表明:‘祁门槠叶种’红茶审评综合得分最高,茶多酚含量较高,具有最优的色香味形品质;其次是‘浙农139’红茶,其具有甜花香,带蜜香,滋味甜醇的特点。生化成分与感官审评相关性分析显示茶多酚与红茶干茶滋味、汤色呈中度正相关,与审评总得分呈强正相关。因此,‘祁门槠叶种’和‘浙农139’具有更高的祁门红茶适制性;干茶香气分析表明‘皖茶4号’茶树品种具有仅次于‘祁门槠叶种’的香气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即使是加工工艺相同,加工出来的茶叶无论是理化成分还是感官品质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只有了解品种的特性,才能充分发挥鲜叶的经济价值,制出品质优良的茶叶。目前,针对云南大叶种适制性的研究,较多是加工普洱茶和滇红茶,对加工烘青绿茶的品质试制性研究较少。本试验以10个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1芽2叶鲜叶为原料,加工成烘青绿茶样品。测定样品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多酚、可溶性糖含量、儿茶素含量;按照烘青绿茶品质特征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发现各品种之间品质差异明显,较适宜制烘青绿茶的茶树品种是"云梅"、"云抗10号"、"长叶白毫"3个品种;"紫娟"、"矮丰"、"云瑰"、"普茶2号"、"普茶1号"5个品种烘青绿茶试制性一般;"普景1号"和"木兰1号"较不适宜制烘青绿茶。其中,"云梅"咖啡碱含量只有1.13%,远低于大多数茶叶内的咖啡碱含量(2%~5%),适宜制作大叶种低咖啡碱烘青绿茶产品。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稀有茶树品种"紫娟"茶芽叶为原料,通过品质成分分析结合感官审评,探讨了用"紫娟"茶芽叶生产名优红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紫娟"茶芽叶中的简单儿茶素、咖啡碱含量较云抗10号芽叶高,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相近,氨基酸含量较低;用"紫娟"茶芽叶加工的"紫云红"茶其感官品质略优于用云抗10号芽叶加工而成的红茶,其滋味、汤色表现尤为显著。并阐述了新产品"紫云红"茶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4.
茶叶是云南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茶在云南茶产业中占有很大比例,且目前呈上升趋势。随着近年来红茶热度提升,云南各地涌现出不同品种制成的红茶,由于对品种的适制性研究较少,导致生产的红茶品质参差不齐。本课题针对目前秋季红茶生产现状,选用在云南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10个云南大叶茶无性系品种开展秋季滇红茶的品质差异研究,做好秋季滇红茶的开发,筛选出秋季适制优质红茶的云南大叶茶茶树品种,为云茶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持。通过对10个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制作的秋季红茶内含成分分析及感官审评,"木兰1号"、"长叶白毫"、"矮丰"及"云瑰"4个品种适制秋季优质滇红茶,"云梅"、"普景1号"和"短节白毫"3个品种制作的秋季滇红茶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茶树良种“紫鹃”不同茶类适制性,以茶树良种“紫鹃”为供试原料制成六堡茶毛茶、绿茶和红茶,通过茶叶品质分析及感官审评方法综合评价了“紫鹃”茶树品种的茶类制适性。结果表明:“紫鹃”春季1芽2叶鲜叶中内含物丰富,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分别为达到49.25%、3.65%、4.57%、23.22%;制六堡茶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制红茶汤色红亮、甜香显、滋味甜醇;制成的绿茶具有栗香、汤色浅紫带粉,滋味醇爽稍涩。研究认为,“紫鹃”更适合制作六堡茶和红茶,制成的绿茶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特异茶饮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数控发酵与大叶种红茶风味物质变化的关系,提升大叶种红茶的综合品质,进一步推广大叶种红茶数控发酵技术。分别采取数控发酵和传统室温发酵的方式,以云抗10号、矮丰、雪芽100、长叶白毫4种无性系大叶种红茶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大叶种红茶,通过感官审评、理化检测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比分析所制大叶种红茶在生化成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和芳香化合物上的差异。数控发酵有利于增加大叶种红茶风味物质的含量,提高大叶种红茶的综合品质。数控发酵大叶种红茶的优势为:在传统室温发酵的基础上水浸出物含量平均提高7.76%,茶多酚含量平均提高2%,游离氨基酸含量平均提高0.4%,咖啡碱含量平均提高8.84%,茶多糖含量平均提高6.23%;数控发酵相比传统室温发酵,云抗10号芳香化合物高出1.21%,矮丰高出2.19%,雪芽100号高出5.17%,长叶白毫高出4.42%。就4个品种而言,又以云抗10号数控的综合品质表现最优,其在感官审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方面与传统温室发酵相比,均表现出差异极显著,且在芳香化合物方面检出其含有香气物质α-法尼烯。本研究为优...  相似文献   

17.
陈义 《河南农业》2016,(21):49-50
茶鲜叶的适制性是形成茶叶优良品质的前提,以不同嫩度的信阳群体种茶鲜叶: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信阳红与信阳毛尖加工工艺制成红茶与绿茶,从感官审评和主要化学成分两个方面对不同嫩度信阳群体种红、绿茶适制性进行分析,给不同嫩度的信阳群体种茶鲜叶生产红绿茶提供一定的依据,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云南红茶品质特点的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发挥云南红茶独特的品质优势,通过对云南主要红茶产区进行实地调查,并收集不同产区、不同生产厂家的部分红茶样品,测定红茶样品的水分、灰分、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主要理化指标,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对云南红茶的品质特点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茶中的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含量较高;工夫红茶中临沧地区的茶叶感官审评品质优于其它地区;灰分含量红碎茶稍高于工夫茶,茶多酚含量则相反;整体上云南红茶品质较好,地区之间有所差异,而以临沧地区的红茶品质较优。云南红茶在风味和地域性的香气组成及特点等方面值得更深入地去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陈年祁门红茶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陈年红茶的品质特征,以2006年祁门红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的检测与分析。试验得出,2006年的祁门红茶感官品质明显下降,含水量、可溶性糖、茶褐素和有机酸含量有所增加,而决定茶叶品质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等物质含量均有所降低。以祁门红茶品质特征而言,陈年(2006)祁门红茶的品质已失去原有品质风格。  相似文献   

20.
不同绿茶原料对茶叶提取物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的绿茶原料与其提取物进行感官评价和儿茶素组成、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分析,研究了绿茶原料与茶叶提取物之间的关系.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绿茶速溶茶以中小叶种绿茶原料的适制性较好,但制率低于大叶种原料26.75%.大叶种原料的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量分别高出小叶种的40.27%和39.71%,适合生产高含量儿茶素的速溶茶和儿茶素提取物.以云南和广西大叶种绿茶为原料,通过三个不同的拼配方案提制速溶绿茶,可利用茶叶原料的互补性,在保持较稳定和较好品质的前提下将制率提高1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