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秆隐性籼稻Grlc与籼、粳稻品种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秆稳性籼稻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交,配制正反交F_1代,分析杂种优势表明:Grlc所配杂种一代优势普遍存在,而株高全为负优势;籼籼组合的单株粒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千粒重等性状为正优势;籼粳(广亲和)组合的单株粒重、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等为正优势,单株粒重优势与籼籼组合相当,单株穗数、千粒重优势越过籼籼组合,而每穗实粒数为负优势;普通籼粳组合的每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和千粒重为正优势,而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为负优势,单株粒重优势远低于籼籼、籼粳(广亲和)组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杂交小麦组合及其亲本苗期叶片的光合特性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早期筛选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个恢复系和4个不育系及其配制的6个杂交小麦组合为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测定小麦苗期叶片的光合特性,包括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绿素含量、Rubisco活性及其大小亚基编码基因rbcLrbcS相对表达量;调查成熟期的产量性状,包括株高、主穗穗长、单株地上生物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单株籽粒产量、主穗小穗数、千粒重、收获指数,并分析杂种优势以及光合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杂交小麦苗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表现出显著的超高亲优势,其中净光合速率的平均超高亲优势为15.4%,气孔导度为21.3%,蒸腾速率则为11.46%,净光合速率值高的恢复系所配制的杂交组合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和杂种优势,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则少数有负向优势。成熟期有效穗数、单株籽粒产量及单株生物量具有较高的超高亲优势,其中穗数的超高亲优势值达到最高,平均优势值为34.21%。相关性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单株生物量和单株籽粒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可辅助筛选高光合小麦,同时苗期净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密切。叶绿素含量、Rubisco活性、大小亚基编码基因rbcLrbcS相对表达量的杂种优势差异较大,其中杂交小麦Rubisco活性均高于双亲,且具有显著的超高亲优势,平均超高亲优势为5.38%。编码基因中,与rbcL相比rbcS具有更高的超高亲优势和中亲优势,而叶绿素含量主要表现为负向优势,少数表现出中亲优势,极少数表现出超高亲优势,且各项指标与净光合速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杂交小麦在苗期已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尤其是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而净光合速率与单株产量、单株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因此结合小麦杂交组合的田间表现,苗期净光合速率高低可以作为早期预测杂交组合的产量潜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豆杂交组合F1代优势及亲子代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个广西优良大豆品种(系)为母本,4份巴西大豆种质作父本,配组12个。研究F1代各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以及F1代与中亲值,F2代间的关系。大多数组合F1代在产量性状上存在不同程度正向超亲,少数组合向超亲,各性状平均正向超亲大小依次为:单株产量>单株荧数>单株粒数>株高>百粒重>生育日数。F1代与中亲值在株高、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上达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F1与F2代在株高和单株荚数上极显著正相关,在单株粒数、单株产量上达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籼粳杂种一代优势强度及其与亲本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7个籼粳杂种一代12个主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强度及其与亲本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单株颖花数,单株生物量重,全生育期,单株穗数,株高和每穗着粒数等性状具很强的超高新优势和超对照(汕优63)优势,千粒重优势较弱,结实率表现明显的负向优势。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单株穗数,穗长,每穗着粒数,着粒密度,千粒重,单株生物量重和全生育期与中亲值和大值亲本的相关与回归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用高秆稳性籼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交,配制正反应F1代,分析杂种优势表明:Grlc所配杂种一代优势普遍存在,而株高全为负优势;籼籼组合的单株粒重,每穗料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千粒重等性状为正优势;籼粳组合的单株粒重、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为正优势,单株粒重优势与籼籼组合相当,单株穗数、千粒重优势超过籼籼组合,而每穗料数为负优势。  相似文献   

6.
杂交中粳稻优势表现及亲本配合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代表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组合,测定F1株高,生育期,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粒重等9个性状的相对优势;估算参试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1)杂交中粳稻F1的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优质较强(2)多数性状的优势形成与其双亲平均值或个别亲本之一相关密切。(3)利用配合力相对效应选拔亲本和预测组合优劣,较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7.
1992、1993年连续2a分别选用5个籼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和6个粳型广亲和品种(WCVs),按Line×Tester交配方式,配成60个互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分析了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和抽穗期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正(TGMS/WCVs)反(WCVs/TGMS)交组合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分别为13.9%和20.4%;每穗粒数的优势最突出,竞争优势分别为26.8%和29.9%;结实率的杂种优势(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为负值.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正反交株高的竞争优势平均分别为-0.8%和-3.0%;抽穗期的竞争优势平均分别为-0.8%和-0.5%.单株产量主要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株高和抽穗期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提高结实率增加有效穗数,同时改善籽粒饱满度,是发挥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潜力的关键.选用株高一般配合力低(或负值)的亲本,可以起到降低亚种间杂种株高的作用;选用生育期一般配合力低(或负值)的亲本配组,对防止亚种间杂种生育期偏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Q型杂种小麦杂种优势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农业科学》1996,(5):198-200
利用多年回文选育的3个Q型雄性不育系与3个Q型恢复系配成8个杂交小麦组合,研究杂种优势表现和产量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杂种组合的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均表现正向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具超标优势的组合数达75%以上,其中产量超标优势达20%以上的组合有3个。单株穗数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对穗粒重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此认为,强优势组合组配模式以多穗型×多粒重穗型或多穗大粒型×多粒重穗型较有利。  相似文献   

9.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性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了给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15个具有超高产(单产超过汕优63)潜力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和对照汕优6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单株粒重)、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等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组合在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两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个别组合在生物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依赖经济系数的提高也可比对照显著增产;2)超高产杂交稻产量的增加不是依赖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而是必须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每穗粒数以扩大库容,并保证源的有效供给以提高籽粒充实系数;3)每穗实粒数分别与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同步增加正是超高产育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以广亲和两系不育系9311S的40个中熟中粳稻及由其配置的40个杂交F1为材料,分析播始天数、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单株产量、糙米率、长宽比、粒长、粒宽、透明度、垩白粒率、垩白度等18个性状的超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表现.结果表明,生育期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单株产量等8个性状存在正向超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而结实率与千粒质量表现出负向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品质性状中长宽比、粒长和垩白粒率存在正向超优亲优势,而糙米率、粒宽、透明度、垩白度表现出负向超优亲优势.长宽比、粒长存在正向竞争优势,糙米率、粒宽、透明度、垩白粒率、垩白度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与父本相比,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以及穗粒数明显增加,但是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明显降低,提高父本千粒质量是恢复系产量性状改良的重点.杂交组合品质优于父本是因为杂种的粒型变长,粒宽变窄,长宽比增加,有利于提升稻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中矮秆高粱杂交种杂种优势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改良恢复系与不育作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成15个中矮秆类型杂交种。对杂交种单株产量、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长、叶面积、开花期、成熟期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法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性状杂种优势的厌上在组合间的分布各不相同。可将组合的分布分为两大类,即中亲值类型和超高亲类型。(2)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成熟期,穗长,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而叶面积、株高与产量呈负相关。(3)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较大的是千粒重和穗粒数。以这些性状作为选择指标直接选择,并协调好与穗长的关系,可以选育出高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12.
46个棉花三系组合杂种优势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2 ̄1994年研究了46个组合的产量,产量组成及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结果有半数左右组合的产量及单株铃数、单铃子棉重表现超高亲优势。有20%组合的衣分表现超高亲,但幅度不大,绒长及比强度多表面超高亲和偏高亲,麦克隆值多表现偏低亲,研究的8个性状,双亲间差异越大,超高亲优势越小。  相似文献   

13.
培矮64S配制杂粳组合经济性状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矮64S配制杂粳组合,后代超亲优势明显.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单株有效穗和每穗粒数的增加.生育期和株高超亲以及千粒重和结实率的负向优势限制了产量优势的发挥.增强F1代产量优势的关键在于选择具有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等经济性状优良,且与培矮64S亲合力好、配合力高的粳稻品种或品系为父本.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在广东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或新选育的5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亲本所配系列组合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中亲优势的表现,并对中亲优势间的关系、中亲值与中亲优势间的关系,以及中亲优势与组合性状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选育的广恢998所配系列组合和天A所配系列组合的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中亲优势强。对亲本(恢复系和保持系)的选择应选每穗粒数多、结实率相对较低的材料,而对测交后代的选择则重点放在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中亲优势上,这样才能选育出杂种优势强且产量高的组合。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杂种F_2代主要性状遗传进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杂交组合的F2代主要性状广义遗传力、相对遗传进度、相关遗传进度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义遗传力和相对遗传进度因性状、组合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凡双亲某性状差异大的组合,其F2代该性状遗传力较高,相对遗传进度较大。就性状的平均结果而言,广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株高>抽穗期>主穗长>百粒重>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相对遗传进度大小顺序为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抽穗期>株高>主穗粒数>主穗小穗数>主穗长>百粒重。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也因组合、性状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综合来看,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均小于100%,因此,通过选择某一性状来间接选择单株粒重的效果一般不如直接对单株粒重进行选择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5个光温敏不育系与10个恢复系(或常规品种)分别配成的组合为材料,从产量性状上对所配成的50个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存在显著的个体杂种优势,在主要农艺性状尤以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的杂种优势明显;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单株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成正相关,且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杂种一代优势及亲本选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9个冬小麦亲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20个组合进行研究表明,杂种一代的千粒重、单株籽粒重和单株穗数有较高的超标优势,单株粒重优势是产量三因素优势互相补充、累积的结果;亲子间性状遗传相关程度与中亲值和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间相关高低趋势基本一致,选择单株粒重、生物学产量、千粒重性状值高及配合力高的亲本杂交,可获较强的杂种优势;强优势组合各种遗传效应的相对贡献差异较大,不能忽视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中包含的品种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18.
大豆杂种F2代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亲本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14个优良的大豆进行杂交,配成16个组合,所得F2代进行发要种优势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F2代各性状普遍呈负向优势,百粒重呈正向优势,F2代分离广泛,类型丰富,且存在较大的超亲分离,F2代主茎分枝数与高新(HP)、低亲(LP)及中亲值(MP)均呈显著正相关;主茎节数与HP、LP及MP,百粒重与HP和MP都 呈显著正相关。F2代的单株粒重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  相似文献   

19.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30个F_1代组合的穗部性状进行超高亲优势分析,并对配组的60个亲本的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0个组合F_1代材料的穗粒重、穗粒数、穗长、总小穗数、有效小穗数均有不同程度的超高亲优势,且穗粒数、有效小穗数的超高亲优势达极显著水平。子代与亲代材料穗部性状间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穗粒数与穗粒重、穗粒数与总小穗数、穗粒数与有效小穗数、穗粒重与穗长、穗粒重与总小穗数、穗粒重与有效小穗数、穗长与总小穗数、穗长与有效小穗数、总小穗数与有效小穗数间相关性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小麦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个小麦品种间20个杂种F1的13个性状分析表明,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较强,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较弱,其中产量性状的杂种优良最强,其顺序为单株产量>株粒数>株穗数>穗粒数。株高偏高值亲本遗传,成熟期偏晚遗传,二者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和干、湿面筋含量趋中亲或低亲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