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鱼类柱形病(Columnaris disease)是淡水鱼类养殖中的一类严重的细菌性疾病,该疾病分布广泛,曾有马鞍病、烂鳍病之称。对其病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早在密西西比河发现并命名,由于菌体为一种细长杆菌且能形成柱状堆积,将其命名为柱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olumnaris)。随后,又经学者们多次分离不同鱼类柱形病的病原菌,将其命名为柱形粒球黏细菌(Chondrococcus columnaris)与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等。到20世  相似文献   

2.
<正>8.柱形病(Columnaris)病原:柱形病是危害罗非鱼养殖的主要病害之一。柱形病的病原为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一种严格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细长弯曲的柱状,具有滑动能力和团聚性,在世界范围  相似文献   

3.
(2)斑点叉尾鮰柱形病(Columnaris Disease)病原:斑点叉尾鮰柱形病,又称冷水病(Cold-wa-ter disease)、细菌性鳃病(Bacteral rot gill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是由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is)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4.
采用半致死浓度法,对4种鲤(东平湖鲤、建鲤、俄罗斯鲤及德国镜鲤)对柱状黄杆菌引起的柱形病(即烂鳃病)的抗病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采用1×104、2×104、4×104、8×104、1.6×105 cfu/mL浓度的柱状黄杆菌G4菌株菌液浸泡攻毒1h,参考Reed-Muench法计算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东平湖鲤LC50为104.7174 cfu/mL;建鲤LC50为104.6821 cfu/mL;俄罗斯鲤LC50为104.6414cfu/mL;镜鲤LC50为104.5694 cfu/mL,表明不同品种鲤鱼对柱形病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四种鲤抗病力大小依次为东平湖鲤建鲤俄罗斯鲤镜鲤,其中东平湖鲤和建鲤无显著差异,二者和镜鲤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柱形病是一种破坏性严重的细菌性疾病,曾有马鞍病、棉丝病、口腔棉丝病以及烂鳍病之称。早在1922年,Davis就首次对柱形病进行报道,并将其病原命名为柱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olumnaris)。  相似文献   

6.
本病早在1948年Borg就报道过海水饲养的细鳞大麻哈鱼尾柄部皮肤坏死,与柱状屈挠菌病病鱼患部的征象相似,也查见类似细菌,1954年Rucker et al研究海水饲养的大鳞大麻哈鱼柱状病,分类归之为好盐性粘细菌,本病特征在嘴、体表、尾鳍的表皮坏死腐烂,而鳃、内脏无异常,因此又名腐嘴病(mouth rot)、腐鳍病(fin rot)、烂尾病(caudal rot)。  相似文献   

7.
(2)斑点又尾鲥柱彤病(Columnaris Disease) 病原:斑点义尾蛔柱形病,又称冷水病(Cold—water disease)、细菌性鳃病(Baeteral rot gi11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是由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nJnaris)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正>在黄颡鱼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环境恶化等原因,黄颡鱼病害时有发生。常见有车轮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出血性水肿病等细菌性疾病,但柱形病引起黄颡鱼体表溃疡的病例鲜有报道。柱形病一般多见于斑点叉尾,其病原菌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一般危害鱼鳃。鱼类自然感染柱状黄杆菌一般发生在水温高于20℃的水环境中,虽然当水体温度为6~12℃时,淡水鱼也可感染发病,但报道不多。2014年12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  相似文献   

9.
斑点叉尾鮰的主要细菌病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养殖斑点叉尾鮰的细菌性传染病频繁暴发,危害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柱形菌病、出血性败血症、烂尾病等常见细菌病的病原、流行情况、病理变化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半致死浓度法,进行了草鱼野生群体(江西群体)、多代养殖群体(本地群体)及子一代养殖群体(湖北群体)3个群体对柱状黄杆菌引起的柱形病(即烂鳃病)的抗病力比较。试验水温约为26℃,分别采用1×10^4、2×10^4、4×10^4、8×10^4、1.6×10^5CFU/ml浓度的柱状黄杆菌G4菌株菌液浸泡攻毒1小时,参考Reed—Muench法计算半致死浓度(LD50)。结果表明,江西群体的LD50为104^65SCFU/ml;湖北群体LD50为10^4.62CFU/ml;本地群体LD50为10^4.575CFU/ml,其中江西群体和本地养殖群体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可见,不同群体的草鱼对柱形病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3个群体的抗病力以野生群体为最强,子一代群体次之,多代养殖群体最弱。  相似文献   

11.
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患细菌性烂鳃病的草鱼病灶分离得滑动细菌M_(165),经多次水中感染(及反复分离、再感染),能使草鱼及多种池塘鱼类显症、死亡。M_(165)的生物学特性与鱼害粘球菌相似,但不能用Dworkin法快速诱生小孢子。该菌DNA碱基比为35.3%,与粘球菌有明显差异,采用柱状屈桡杆菌学名Fiexibacter columnaris (Davis)Leadbetter。  相似文献   

12.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病毒病(CCVD)、肠道败血症(ESC)、柱形病(Columnaris)、“肠套叠”症(Intestinal intussusception symptom)的流行情况、病原体、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草鱼常见病有两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则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相似文献   

14.
多种接种途径对翘嘴鳜细菌性烂鳃和败血症的免疫预防效果陈昌福,周文豪(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陈昌福等(1995)先后用从患细菌性烂鳃病的翘嘴鳜(SinipercachuatsiB.)上分离的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column...  相似文献   

15.
汪开毓 《科学养鱼》2001,(11):40-40
随着集约化养鲤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大,鲤鱼养殖上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以鲤鱼体表局灶性溃烂和穿孔为特征的疾病,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群众称之为“穿孔病”。日本也曾有报道,称为“洞穴病”。一、病原日本曾从病鱼体表溃疡处分离到柱形屈桡菌和气单胞菌。国内对该病的研究尚少,据四川农大汪开毓等报道1993,从病鱼体表的病灶处分离到气单胞菌。二、流行情况国内该病的发生近年来才日趋严重,特别是鲤鱼主要养殖区多有发生。四川是集约化养鲤的高产省之一,也是该病的高发区,据内部资料,成都市青白江区流水养鱼场、…  相似文献   

16.
鲤鱼细菌性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 Reichenbach),又名柱状曲挠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 Leadbetter)引起的鱼传染病。在全国养鱼地区普遍存在,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类,严重时引起鱼大批死亡。病鱼的主要特征为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水面。  相似文献   

17.
<正>鲫鱼细菌性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又名柱状曲桡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引起的鱼类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淡水鱼类,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区域内。2014年5月,重庆市万州区某垂钓中心养殖鲫鱼发病并逐渐死亡,其死亡率高达45%以上。我们  相似文献   

18.
对虾的鳃病是由几种病害侵袭引起的综合症,其中任何一种病害都可导致对虾的死亡。病原学论证表明,导致对虾鳃病包括一种属于镰刀菌(Fusarium)的半知菌,至少两种类型的环纤毛虫(聚缩虫Zoothammium sp.和瓶体虫Lagenophrys sp.),以及一种外形类似毛状白丝菌(Leucothrix mucor)的丝状细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虾红腿病致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红腿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菌种鉴定、人工感染、药敏试验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确认引起中国对虾“红腿病”不是单一的菌,不仅有海产弧菌(Vibrio marinus),而且还有产碱假单胞菌和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反硝化产碱菌反硝化亚种(Alcaligenesdenitrificans Subsp·denitrifi—cans)、争论产碱菌(Alcaligenes Paradoxus)。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养殖鳜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从湖北省某养殖场患烂鳃病鳜鱼体内分离出一株柱状黄杆菌。经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确定其为柱状黄杆菌。为确定10种中草药对鳜源柱状黄杆菌的抑菌效果,分别采用10种中草药的水提物进行抑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诃子、乌梅、连翘、五倍子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诃子抑菌效果最好;五味子、秦皮、鱼腥草、牡丹皮、青蒿、穿心莲的抑菌效果较差。本研究可为开发中草药防治鳜柱形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