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鱼类柱形病(Columnaris disease)是淡水鱼类养殖中的一类严重的细菌性疾病,该疾病分布广泛,曾有马鞍病、烂鳍病之称。对其病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早在密西西比河发现并命名,由于菌体为一种细长杆菌且能形成柱状堆积,将其命名为柱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olumnaris)。随后,又经学者们多次分离不同鱼类柱形病的病原菌,将其命名为柱形粒球黏细菌(Chondrococcus columnaris)与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等。到20世  相似文献   

2.
(2)斑点叉尾鮰柱形病(Columnaris Disease)病原:斑点叉尾鮰柱形病,又称冷水病(Cold-wa-ter disease)、细菌性鳃病(Bacteral rot gill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是由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is)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3.
柱形病是一种破坏性严重的细菌性疾病,曾有马鞍病、棉丝病、口腔棉丝病以及烂鳍病之称。早在1922年,Davis就首次对柱形病进行报道,并将其病原命名为柱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olumnaris)。  相似文献   

4.
(2)斑点又尾鲥柱彤病(Columnaris Disease) 病原:斑点义尾蛔柱形病,又称冷水病(Cold—water disease)、细菌性鳃病(Baeteral rot gi11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是由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nJnaris)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5.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与防治对策(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柱形菌病 柱形菌病也称为细菌性烂鳃病(bacterial rot gill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和柱状屈桡杆菌病。这种疾病的病原菌为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当池水水质恶化,有机物含量过多时,水体中的细菌数量增加,就可能引发该病。  相似文献   

6.
<正>在黄颡鱼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环境恶化等原因,黄颡鱼病害时有发生。常见有车轮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出血性水肿病等细菌性疾病,但柱形病引起黄颡鱼体表溃疡的病例鲜有报道。柱形病一般多见于斑点叉尾,其病原菌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一般危害鱼鳃。鱼类自然感染柱状黄杆菌一般发生在水温高于20℃的水环境中,虽然当水体温度为6~12℃时,淡水鱼也可感染发病,但报道不多。2014年12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  相似文献   

7.
采用半致死浓度法,对4种鲤(东平湖鲤、建鲤、俄罗斯鲤及德国镜鲤)对柱状黄杆菌引起的柱形病(即烂鳃病)的抗病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采用1×104、2×104、4×104、8×104、1.6×105 cfu/mL浓度的柱状黄杆菌G4菌株菌液浸泡攻毒1h,参考Reed-Muench法计算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东平湖鲤LC50为104.7174 cfu/mL;建鲤LC50为104.6821 cfu/mL;俄罗斯鲤LC50为104.6414cfu/mL;镜鲤LC50为104.5694 cfu/mL,表明不同品种鲤鱼对柱形病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四种鲤抗病力大小依次为东平湖鲤建鲤俄罗斯鲤镜鲤,其中东平湖鲤和建鲤无显著差异,二者和镜鲤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养殖鳜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从湖北省某养殖场患烂鳃病鳜鱼体内分离出一株柱状黄杆菌。经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确定其为柱状黄杆菌。为确定10种中草药对鳜源柱状黄杆菌的抑菌效果,分别采用10种中草药的水提物进行抑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诃子、乌梅、连翘、五倍子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诃子抑菌效果最好;五味子、秦皮、鱼腥草、牡丹皮、青蒿、穿心莲的抑菌效果较差。本研究可为开发中草药防治鳜柱形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金  邹红  姚卫建  聂品 《中国水产科学》2011,18(5):1100-1107
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淡水鱼类的柱形病的病原。目前对该病原菌遗传操作系统的研究进展较慢,而寻找高效稳定的启动子来调控外源基因在细菌体内的表达,有可能促进该细菌遗传操作系统的构建。本研究获得了柱状黄杆菌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acetyl-coenzyme A synthetase gene,acs)的编码序列及其上游调控序列,该基因全长2 323 bp,编码635个氨基酸。通过序列分析,发现在该基因起始密码子ATG的上游存在核糖体结合位点(ribosome biding site,RBS)序列TAAAA,和启动子–7和–33的保守基序TATTTTCG和TTG。将acs的上游调控序列(promoter sequence,Pacs)置于氯霉素抗性基因(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的上游并导入柱状黄杆菌G4株后,cat基因得以表达,并使宿主细胞产生稳定的氯霉素抗性。通过5′RACE技术,确定了外源的cat基因和内源的acs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都是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46 bp处的T。通过删减分析调控序列Pacs,发现起...  相似文献   

10.
患病草鱼具备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1],首先对病鱼进行临床诊断,初步判定草鱼烂鳃病病原类型为细菌型,为进-步确定病原菌,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生化检验或免疫学检测[2-4],确定病原为柱状噬纤维细菌。  相似文献   

11.
斑点叉尾鮰的主要细菌病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养殖斑点叉尾鮰的细菌性传染病频繁暴发,危害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柱形菌病、出血性败血症、烂尾病等常见细菌病的病原、流行情况、病理变化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的常见疾病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义 《水产养殖》2002,(4):25-26
1 烂鳃病1.1 病原 柱状纤维粘细菌。1.2 症状及流行情况 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少食或不食;鳃分泌大量粘液,鳃丝腐烂,严重时鳃丝上附有污物。黄颡鱼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6月为发病高峰,可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半致死浓度法,进行了草鱼野生群体(江西群体)、多代养殖群体(本地群体)及子一代养殖群体(湖北群体)3个群体对柱状黄杆菌引起的柱形病(即烂鳃病)的抗病力比较。试验水温约为26℃,分别采用1×10^4、2×10^4、4×10^4、8×10^4、1.6×10^5CFU/ml浓度的柱状黄杆菌G4菌株菌液浸泡攻毒1小时,参考Reed—Muench法计算半致死浓度(LD50)。结果表明,江西群体的LD50为104^65SCFU/ml;湖北群体LD50为10^4.62CFU/ml;本地群体LD50为10^4.575CFU/ml,其中江西群体和本地养殖群体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可见,不同群体的草鱼对柱形病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3个群体的抗病力以野生群体为最强,子一代群体次之,多代养殖群体最弱。  相似文献   

14.
草鱼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自然状态下以吃水草为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投喂各类喜吃的水草、陆生禾本科草类和各类精饲料。现将草鱼的病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草鱼发病病原及症状 草鱼常见病有2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相似文献   

15.
草鱼常见病有两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则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相似文献   

16.
<正>病原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e columnaris)。临床症状被感染的病鱼缓游或静止于池塘下风处,体色变黑。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孔,俗称"开天窗"。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鲫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此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水产动物致病菌,是中国重要养殖鱼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鳜(Siniperca chuatsi)等烂鳃病的病原。本研究以1972年从患"烂鳃病"草鱼上分离的两株冻干柱状黄杆菌G4和G18菌株为研究对象,并将G4株再次分离纯化得纯化菌株,命名为G4R3。对草鱼鱼苗浸泡攻毒结果显示,G4R3的LD50至少比G18的高3个数量级,因此G4R3为"强毒株",G18为"弱毒株"。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柱状黄杆菌强毒株G4R3和弱毒株G18的胞外蛋白,经过双向电泳并结合图像分析,共发现了34个点是差异表达的蛋白。胶内酶解、肽质量指纹图谱和串联质谱分析后,鉴定出其中的7个蛋白点,代表滑动蛋白K、腺酐甲硫氨酸合成酶和一种可能的膜蛋白等3种蛋白,它们可能是柱状黄杆菌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8.
五、黑鳃病 其病原主要是柱状曲桡杆菌感染引起。病虾鳃呈桔黄色或褐色,后逐步变暗,最后变成黑色,故称黑鳃病。开始一般由细菌、真菌感染,造成组织病变,呼吸困难,然后水流带来许多有机碎片附着鳃丝上,加之寄生聚缩虫等,更加重了呼吸困难,使虾体消瘦,游动停滞至死亡。病虾浮于水面,不久即死,主要危害对虾幼体。  相似文献   

19.
<正>五、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症状:病鱼体色发黑,俗称乌头瘟,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往往充血发炎,中间部位常糜烂成一透明小窗;鳃丝肿胀,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附着许多黏液、污泥、藻类等。防治方案:第一天上午使用"三效底改"调节水质,如有寄生虫可两小时后泼洒立克净或伊微乳;第二天全池泼洒"渔丰碘""复合碘溶液"消  相似文献   

20.
<正>鲫鱼细菌性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又名柱状曲桡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引起的鱼类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淡水鱼类,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区域内。2014年5月,重庆市万州区某垂钓中心养殖鲫鱼发病并逐渐死亡,其死亡率高达45%以上。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