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新疆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具备生产优质春小麦的生态优势,小麦产量潜力大、品质优,但品种退化严重,因此,筛选出适宜本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春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引进的春小麦品种新春35号和本地主栽品种新春14号在同水平下通过大田对比试验比较生育期、茎蘖动态、  相似文献   

2.
侯晓娴  肖生祯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23-124,126
通过进行景电灌区枸杞引种、丰产栽培等技术试验,总结出了景电灌区枸杞栽培的相关技术,并通过示范推广,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利用便携式叶绿素测定仪,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宁夏灌区春小麦主栽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整个发育期,两个春小麦品种"宁春4号"和"5909"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呈二次曲线形式,叶片叶绿素含量存在品种间差异;此外,春小麦"宁春4号"植株不同位置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同一叶片不同部位的叶绿素含量也同样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洪水河灌区春小麦节水灌溉田间水管理系统中的几个指标。[方法]根据民乐县洪水河灌区益民灌溉试验站最近连续10年的有关资料和部分试验成果,以及在推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灌区春小麦节水灌溉田间水管理系统中秋灌储水指标、产量与灌水量、需水强度、需水模系数、根系分布与各阶段土壤水分控制标准几个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洪水河灌区春小麦在4月上旬播种为宜:三叶期由储水供给水分.不必灌水;可在分蘖后期灌水,灌水时间为5月18—22日;头水应根据可供水量的多少来灵活掌握,在一般水文年份灌水定额应控制在980—1050m^2/hm^2;在抽穗期需灌2水,灌水时间一般为6月18—22日,定额为1050-1120m^2/hm^2。抽穗一成熟阶段若水资源紧张,可以不再灌水。[结论]确定出了适宜于洪水河灌区的春小麦节水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5.
春小麦是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由于水资源缺乏,农业用水已经受到限制。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只谋求高产寻求丰产时的灌溉定额,而不算水利经济帐的作法,本文就适用于田间试验的、建立在系统工程基本思想方法上的一种简单计算法——边际分析,来探讨春小麦的经济灌溉定额,并以此指导生产。一、基本思路及试验方法我们从灌区现有条件出发,在农业生产力水平适中条件下,对灌区常出现的和可能  相似文献   

6.
春小麦是武威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0%,而且产量较高.为了选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春小麦新品种,我们设置了春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以期从中筛选高产、优质、早熟、抗倒伏、灌浆快、落黄好、丰产、稳产的新品种供大田生产推广应用,使武威市的小麦生产向持续、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清水河流域固海扬黄灌区春小麦模式化栽培试验结果分析,认为该区的光、热、水及土壤养分有利于春小麦密植高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出春小麦产量8400kg/hm^2的高产栽培最优农艺措施为:播种量556.0-691.5万粒/hm^2,施氮量210.2-285.2kg/hm^2,施磷量114.1-168.3kg/hm^2。该措施经大田生产示范验证,有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宁夏银川平原灌区春小麦与春玉米栽培方案优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 CERES-小麦模型和 CERES-玉米模型分别进行了银川平原灌区春小麦与春玉米栽培方案优化模拟试验 ,依据模拟产量结果优化选择出春小麦和春玉米最优播期、施氮量和灌水量等栽培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展会宁水地春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方法]在会宁水地春小麦种植区,对近年来会宁县引进的水地春小麦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参试品种均较A3(CK)增产,其中A4和A5产量最高,分别为6 835.50、6 334.80 kg/hm~2,居参试材料第1、2位;其次为A2、A9和A8,产量为6 168.90、6 168.90、5 834.10 kg/hm~2,居参试材料第3、4位。上述品种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逆性强、丰产性好,产量较A3(CK)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论]A4、A5和A2适宜在会宁沿黄灌区推广种植;A9和A8适宜在不保灌区及沟坝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应用SERES-小麦模型和SERES-玉米模型分别进行了银川平原灌区春小麦与春玉米栽培方案优化模拟试验,依据模拟产量结果优化选择出春小麦和春玉米最优播期、施氮量和灌水量等栽培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春小麦的相对产量、总吸磷量与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之间的相关研究.测定方法包括:Olsen法、Machigen法、NH_4HCO_3—DTPA法和MehlichⅢ法。在不同肥力水平的灌漠上进行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并获得了春小麦的相对产量和总吸磷量.结果表明无论盆栽试验或田间试验,春小麦的相对产量、总吸磷量与四种测定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均极为显著.这四种方法都适用于灌漠土有效磷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传统耕作(C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旱作区春小麦田的土壤容重、含水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实施2 a后,NT和NTS处理的0~1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P<0.05)高于CT和TS处理;TS和NTS处理较CT处理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表层(0~40 cm)全氮含量,就2 a试验平均值而言,TS、NT和NTS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CT处理分别增加8.33%、3.17%和3.82%,TS和NTS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CT处理显著(P<0.05)增加1.78%和3.48%;但TS、NT和NTS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较CT处理显著(P<0.05)降低。从2 a试验平均值看,与CT处理相比,TS和NTS处理的春小麦产量明显增加,而NT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施用微生物肥料来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释放,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改良土壤,减少化肥施用对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过量化肥施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法]在银川平原引黄灌区旱地春小麦播种时,用"西夏牌"农用微生物菌剂进行拌种,设计大田对比试验,研究微生物菌肥在碱性轻盐化旱地上的应用效果。[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西夏农用微生物菌剂拌种,能够促进春小麦根系发育,增加春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病虫害发生,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增产962.55kg/hm2,增产幅度达22.08%,增收1 946.35元/hm2,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结论]"西夏牌"微生物菌肥成本低,增产增值效果明显,可以作为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生产的一项增产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开顶式生长室连续2 a小尺度的模拟增温,同步监测模拟增温对春小麦生长发育、根区土壤呼吸速率及酶活性的影响,以期揭示春小麦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为实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春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成熟期春小麦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比叶重、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为模拟增温处理未增温处理,并且模拟增温提高了成熟期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含量。模拟增温增加了生长期春小麦根区土壤呼吸速率和酶活性,土壤呼吸速率和酶活性均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的指数关系。综上,模拟增温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而且提高了根区土壤呼吸速率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干旱、降水供需错位和春季低温是制约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生产的主要因子,如何最大限度保蓄自然降水、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则是该区春小麦产量稳定提高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大田定位观测的基础上,揭示全膜覆土穴播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季节性耗水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并评判其年际土壤水分平衡效应。【方法】试验于2011-2013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进行 (104°36′ E,35°35′ N),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地膜覆盖穴播(FM)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测定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生物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计算休闲效率、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收获指数等指标。【结果】2011和2012年3个处理的春小麦耗水量无显著差异,但2013年FMS耗水量显著高于CK。FMS和FM可增加春小麦苗期到孕穗期耗水,且此阶段的耗水量在干旱年份分别较CK增加27.2%和9.6%,在丰水年份分别较CK增加52.2%和44.6%。虽然FMS和FM在各生育期的耗水量无显著差异,但FMS在丰水年(2012年和2013年)的耗水量较FM有增加趋势,且这一效果在2013年尤为明显。FMS和FM在休闲期可补充0-80 cm土层土壤水分25.4和18.3 mm,比CK分别低2.2和9.3 mm;补充8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78.0和71.0 mm,比CK分别高30.0和23.1 mm;与2011年播前相比,种植3年春小麦后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FMS增加了23.8 mm、FM增加了22.5 mm、CK增加了12.4 mm。FMS的休闲效率为30.5%-52.6%,比CK高12.8%-109.5%,比FM高4.5%-40.9%。FMS的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均显著高于CK(P<0.05);收获指数为0.4-0.5,比CK高32.5%。FMS的产量为1 750-3 18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5.5-11.5 kg·hm-2·mm-1,分别比CK增加40%-220%、27%-239%,而且干旱年份的增加幅度更高。在干旱的2011年,FMS处理的产量较FM增加26.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8.2%;在丰水的2013年,FMS处理的产量较FM增加20.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8%,两年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表明FMS较FM具有更明显的丰水年份增产、干旱年份适应干旱胁迫的潜力,能够实现该区春小麦生产稳产高产的目标。【结论】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FMS种植模式有效提高了春小麦播前和生长前期的土壤贮水量,并使春小麦苗期-孕穗期的作物耗水量显著升高,增加春小麦穗粒数,扩大籽粒产量库容和促进灌浆,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在休闲期完全补充春小麦生育期消耗的0-200 cm土壤水分,保持春小麦田的土壤水分年际平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以探明旱地春小麦生长发育与氮素施用情况的关系等问题,从而为旱地春小麦高产、优质施氮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选用黑龙江省春小麦育种史上有典型代表性的8个春小麦品种,结合高产、超高产小麦育种目标,分析了不同春小麦品种的产量特点及灌浆特性。结果表明:春小麦克丰4号、克旱16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明显增加,达到超高产的水平。8个春小麦品种的主穗籽粒干重变化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均呈“S”曲线,其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但峰值的大小与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不同。克旱16的灌浆速率为最高,可达0.1195 mg·d^-1;而克丰4号是早熟、小粒、密植型品种,其特点是籽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提早,开花后12.6 d时达到最大灌浆速率,保证有效灌浆时间。  相似文献   

18.
在南疆干旱气候生态条件下,以矮秆品种新春22和高杆品种新春1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水分对春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扬花期是春小麦水分敏感期,水分亏缺将显著影响小麦株高、生物量、叶面积和产量形成。各水分处理中T2(出苗-拔节期、拔节-扬花期、扬花-乳熟期田间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5%-70%、70%-75%、65%-70%)的产量、WUE和收获指数(HI)最高,其次是T4(出苗-拔节期相对含水量为45%-50%,其余时期同T2),其WUE、HI、穗粒数和粒重与处理T2差异不显著,在调亏灌溉中此处理是经济可行性的。不同基因型品种对土壤水分反应有差异,矮秆品种新春22受水分调控较大,各处理的耗水量均低于新春19,是个节水型品种。研究表明南疆春小麦实现高产节水的适宜滴灌量范围:矮秆品种为318.86 mm-368.72mm,高杆品种为394.52 mm-458.14mm。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干旱绿洲灌区作物生产,传统翻耕产量不稳定及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旨在优化耕作措施,提高干旱内陆灌区农田的水分利用率。【方法】2014—2016年,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少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立茬还田(NTSS);少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覆盖还田(NTS);翻耕,25—30 cm 秸秆高留茬还田(TS);传统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春小麦田水分利用的时间动态、耗水结构以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春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少耕秸秆还田可降低春小麦田耗水量,与CT相比,NTSS、NTS分别降低3.1%—7.8%与3.7%—7.7%;NTSS、NTS通过减少春小麦生育前期(灌浆期之前)的耗水,增大生育后期(灌浆初期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有效协调春小麦前后生育时期需水矛盾,相比NTSS,NTS处理的调控效应更突出。少耕秸秆还田具有抑制土壤蒸发,减小棵间蒸发占总耗水量(E/ET)的比重,提高水分利用有效性的作用,NTSS、NTS较CT棵间蒸发量分别降低9.3%—17.4%、10.8%—23.3%,较TS分别降低4.0%—5.8%与5.6%—11.4%,以NTS降低棵间蒸发量幅度较大,因而NTS较CT处理E/ET降低6.9%—21.3%。秸秆还田具有增产优势,与CT相比,NTSS、NTS、TS分别增产16.6%—24.9%、18.6%—27.3%、10.2%—18.7%,3个秸秆还田处理中,NTSS、NTS较TS分别增产5.2%—5.9%、7.2%—9.5%。因而,秸秆还田处理具体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NTSS、NTS、TS较CT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1%—28.3%、26.6%—30.6%、13.1%—20.3%,以NTSS、NTS提高比较大,比TS分别提高6.7%—11.9%、8.6%—13.7%。【结论】在水资源短缺的河西绿洲灌区,集成应用少耕与25—30 cm秸秆立茬及覆盖还田技术是实现春小麦高产、稳产、灌溉水高效利用的理想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超男  赵鹏飞  张宏彦  黄成东  李晓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457-12458,12497
[目的]研究早春麦田划锄对麦田土壤水分状况及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2010~2011年华北地区麦区遭受多年不遇冬春气象干旱条件下,依托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万亩小麦玉米(Zea mays L.)高产高效技术研究基地,研究了早春麦田划锄技术对麦田土壤水分含量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划锄可显著增加返青期麦田0~5和5~10 cm土层土壤的含水量,提高氮肥和水分的利用效率,增加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成穗数和穗粒数,起到明显增产作用,平均增产12.6%,增收1 014元/hm2。[结论]划锄是一项被生产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农田保墒节水技术措施,是一项有效的抗旱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