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野生刺五加与人工栽培植株根中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金丝桃苷、芦丁、槲皮苷、山奈酚含量,比较野生刺五加与人工种植五加根中目标化合物含量差异。经色谱和质谱方法的考察,结果表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成功应用于检测刺五加野生植株和人工栽培植株根中目标化合物含量,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时间短、定量分析准确等优点。利用UPLC-MS/MS法测定刺五加植株根中6种药用次生代谢物含量,目标化合物能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回收率在92.47%~96.44%之间;人工栽培植株根中的主成分(Q值)综合得分大于野生植株,目标化合物总含量分别为6.278 56μg·g~(-1)和6.053 63μg·g~(-1),前者高出后者0.224 93μg·g~(-1)。刺五加苷E、芦丁、山奈酚人工栽培植株含量大于野生植株,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刺五加苷B、金丝桃苷、槲皮苷野生植株含量大于人工栽培植株,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基于茶多酚的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降解反应中(-)-表儿茶素-(4β-8)-(-)-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化合物1)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降解产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HPLC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各反应溶液中化合物1的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反应温度(50~90℃)、反应时间(30~180 min)、盐酸浓度(0.1%~5%)和茶多酚/多聚原花青素比率(1∶3~3∶1,w/w)对化合物1生成的影响。采用4因素5水平中心组合旋转设计的响应面法优化其降解条件,以化合物1的含量为响应值,以上述4个因素为自变量,利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对28个试验点测定所得数据进行多元非线性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并通过方差分析对模型进行显著性检测。【结果】反应温度、盐酸浓度和茶多酚/多聚原花青素比率明显影响降解反应中化合物1的生成,建立的回归模型极显著(P0.000 1),且线性系数良好(R2=0.952 6),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试验结果,可用于分析和预测化合物1的生成。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的最佳降解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0 min、盐酸浓度1%和茶多酚/多聚原花青素比率3∶2。经验证此条件下反应液中化合物1的浓度可达718.57 nmol·mL~(-1),与理论值(721.39 nmol·mL~(-1))较为接近。【结论】采用中心组合旋转设计的响应面法分析优化思茅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降解以获取主产物(-)-表儿茶素-(4β-8)-(-)-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3.
以异长烯酮为原料,通过缩合、亲核取代和环化等手段合成了11种新型异长叶烯基噻唑类化合物,同时采用1H NMR、13C NMR、LC-MS和FT-IR对化合物进行了鉴定,从而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E)-4-(4-甲氧基苯基)-2-(2-(1,1,5,5-四甲基-3,4,5,6-四氢-1H-2,4a-亚甲基-7(2H)-亚基)肼基)噻唑(2e)与(E)-4-(4-甲基苯基)-2-(2-(1,1,5,5-四甲基-3,4,5,6-四氢-1H-2,4a-亚甲基-7(2H)-亚基)肼基)噻唑(2g)对细菌(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为7.8 mg/L。(E)-4-氯苯基-2-(2-(1,1,5,5-四甲基-3,4,5,6-四氢-1H-2,4a-亚甲基-7(2H)-亚基)肼基)噻唑(2b)对真菌(白念球菌与热带假丝酵母)抑制效果优于其他化合物,其MIC值为15.6 mg/L。采用噻唑蓝(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人体肝癌细胞(HepG 2)抗癌活性测试,化合物2g(IC50=43.9±0.9 mg/L)对HepG 2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4.
将α-蒎烯选择性氧化制备马鞭草烯酮,对羰基进行肟化和分离,再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得到40个新型(Z)-/(E)-马鞭草烯酮肟醚(4a~4t,包括20对Z/E异构体),采用~1H NMR、~(13)C NMR、FT-IR、UV-vis和ESI-MS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测试其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50 mg/L下,目标化合物对8种植物病原菌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E)-4r(R=2,6-Cl)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为77.8%,化合物(E)-4s(R=2,6-F)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为72.7%,化合物(E)-4n(R=p-CN)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率为70.8%,(Z)-/(E)-异构体对一些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显示一定差异。建立了(E)-马鞭草烯酮肟醚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活性的CoMFA模型(r~2=0.992,q~2=0.507),进行3D-QSAR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可用于设计具有潜在高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针叶精油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针叶中提取针叶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针叶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3种针叶精油的提取得率分别为0.50%、0.43%、0.48%。从马尾松针叶精油中鉴定出46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色谱中出峰面积的99.24%,主要为:α-蒎烯(16.30%)、β-石竹烯(14.65%)、β-蒎烯(9.38%)等;从樟子松针叶精油中鉴定出37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色谱中出峰面积的99.08%,主要为:δ-杜松烯(18.55%)、α-杜松醇(10.23%)、τ-依兰醇(9.84%)等;从臭冷杉针叶精油中鉴定出48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色谱中出峰面积的99.73%,主要为:乙酸龙脑酯(19.16%)、α-柠檬烯(14.93%)、樟脑(10.73%)等。马尾松针叶精油中单萜化合物占43.80%,倍半萜化合物占50.21%,二萜化合物占4.63%;樟子松针叶精油中单萜化合物占12.72%,倍半萜化合物占84.73%,二萜化合物占0.25%;臭冷杉针叶精油中单萜化合物占75.59%,倍半萜化合物占20.46%,二萜化合物占1.72%。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3种针叶精油的提取得率相差不大,但它们的化学组成及其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可能与树种、树龄以及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盐旱交叉胁迫对皂角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一年生皂角Gleditsia sinensis Lam.实生苗为材料,研究干旱和盐分交叉胁迫对其膜质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旱交叉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膜透性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相同的处理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膜透性和MDA含量呈上升趋势,SOD、POD活性均下降,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分析认为皂角幼苗在盐旱交叉胁迫下表现出交叉适应性,适度的干旱胁迫可增加皂角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德宏州梁河县滇皂荚主栽区,实施了滇皂荚优树调查选择工作,通过初选、复选和决选程序,选择结实好、产量稳定的滇皂荚优树,为下一步滇皂荚良种种源的筛选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结果为:符合标准的初选优树103株,复选优树32株,决选优树10株;决选优树平均树冠投影产量3.46kg/m~2,10号优树最高(4.95kg/m~2);平均鲜荚出籽率35.5%,10号优树最高(41.2%);平均出干仁率5.02%,1号优树最高(6.42%);平均树冠投影干仁产量0.175kg/m~2,10号优树最高(0.275kg/m~2)。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昆明)进行皂角米成分检测,其中皂角米平均蛋白质含量2.91%;每100g维生素C含量平均12mg/100g;平均总糖含量0.257%;平均氨基酸含量17.31;平均P含量0.106%,Zn含量15.8mg/kg,Fe含量58.2mg/kg。  相似文献   

8.
卡特兰不同花期的香气成分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活体植株动态顶空套袋-吸附采集法与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研究了卡特兰‘大新1号’的香气成分及不同花期的香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卡特兰花蕾期的香气组成成分有42种,始花期有39种,盛花期有66种,衰落期有56种;随着花朵的开放,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烷烃类和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醇类和醛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感官分析与GC/MS的测试结果综合判断,烯类物质是影响卡特兰香气的重要化合物,3,7-二甲基-1,3,6-辛三烯、α-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苯甲醛、苯甲酸甲酯是卡特兰‘大新1号’的特征香气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对皂角种子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氨基酸、矿质元素 ,含有丰富的脂肪油 (32 % ) ,其脂肪油中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亚油酸含量达 6 0 4 % ,皂角种子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金银花中异绿原酸A、B、C的含量,并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色谱条件为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洗脱条件为0-20min,15%~30%B,20-30min,30%~50%B,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25nm,柱温30℃,进样量10μL。在最佳的色谱条件下,实现了金银花对照品及样品中异绿原酸3种结构化合物的基线分离,为异绿原酸A、B、C含量的同时测定奠定了基础。该方法优化后缩短了测试时间,为金银花质量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盐分、干旱及其交叉胁迫对皂角幼苗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皂角在土壤盐分、干旱及其交叉胁迫下生长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皂角的存活率、苗高、生物量以及根系比重在干旱、轻度盐分和中度干旱与盐分的交叉胁迫处理下均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叶保水力在各个胁迫条件下均高于对照;盐旱交叉胁迫下水分含量越高,越有利于皂角在盐分下的生长;皂角在轻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胁迫、轻度盐分胁迫、轻度干旱轻度盐分交叉胁迫、轻度干旱中度盐分交叉胁迫、轻度盐分重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轻度盐分胁迫、中度干旱中度盐分胁迫胁迫下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2.
采用GC/MS法对皂角种子不同组织部位脂肪酸进行分析。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标准品对照鉴定出16种脂肪酸,分别为:肉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反油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二十碳一烯酸,α-亚油酸,二十一烷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二烷酸,二十三烷酸,二十四烷酸。其中子叶中含有15种脂肪酸,种皮中含有7种脂肪酸,有6种脂肪酸同时存在子叶和种皮中,分别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油酸,这些脂肪酸主要显著积累在子叶中,是种皮的100~200倍。此外,将皂角种子与其他油料种子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发现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均高于大豆,芝麻和葵花籽,说明皂角种子同样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实验为皂角种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TCT-GC/MS),在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灵谷寺景区,于10月对金桂日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测定分析,对含花朵和不含花朵的枝叶释放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其日变化,并初步探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金桂花期时共释放出73种挥发性有机物,以醇类、烯类化合物为主,占83.57%,主要是1,6-辛烯-3-醇、2-呋喃甲醇和β-水芹烯。1/3的挥发物(主要是18.58%的醇类化合物和小部分芳烃类化合物)是由金桂的花朵中挥发出来的。醇类化合物日变化先升后降,烯类化合物先降后升。  相似文献   

14.
采用Gabriel合成法,由ω-氯甲基长叶烯(3)经中间体N-取代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4)合成了目标化合物ω-氨甲基长叶烯(5)。化合物4和5的结构经高分辨质谱(HRM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单晶X射线衍射(SC-XRD)进行表征确证,化合物5的绝对构型由合成的化合物4的晶体结构推断。在化合物4的水解反应中,采用添加氢氧化钠在无溶剂下加热回流肼解的方法,能提高化合物5的产率,简化分离提纯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较佳的肼解反应工艺条件为n(水合肼)∶n(化合物4)=23∶1、 10%氢氧化钠溶液5 g、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6 h,此条件下化合物5的产率为94.1%,纯度为99.98%。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5对4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和3种真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黑曲霉)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制质量浓度(MIC)分别为1.95、 1.95、 7.81、 3.91、 3.91、 1.95和15.63...  相似文献   

15.
以岭南特色果木-龙眼木为材料,采用蒸馏法提取其木质精油,得到淡黄色油状液体,得率为0.54mL/100g。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测定了龙眼木木质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13种化合物,占精油中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为94.72%,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石竹烯(31.44%)、α-蒎烯(17.91%)、α-律草烯(11.9%)等烯类化合物以及4,7-二甲基-1-异丙基1,2,4a,5,8,8a-六氢萘(17.55%)等其它化合物,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占比达到74.67%以上。精油中不但含有石竹烯等香料成分,还发现含有抗癌、抑菌等生物活性成分β-榄香烯、α-蒎烯、荜澄茄油烯、人参炔醇等。  相似文献   

16.
以岭南特色果木—荔枝木为材料,采用蒸馏法提取其木质精油,得到淡黄色油状液体,得率为0.62 ml/100 g。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测定了荔枝木木质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19种化合物,占精油中化合物相对含量的95.3%,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Α-姜黄烯(12.45%)、反式石竹烯(10.28%)、异丁子香烯(8.61%)等烯类化合物以及棕榈酸(27.34%)等化合物,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占比达到55.67%以上,表明烯类化合物是荔枝木木质精油的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利用组织透明法对春秋两季油樟叶中油细胞进行形态观察,统计油细胞密度和直径,利用扫描电镜(SEM)进一步观察油细胞的细胞壁结构;其次对春秋两季油樟叶进行油樟精油的提取,利用GC-MS鉴定油樟精油的化学成分,利用GC分析了1,8-桉叶素、α-松油醇和γ-松油烯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最后对油樟精油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油樟叶片的油细胞密度分别为(41±3)和(38±2)个/mm^2,油细胞直径分别为(51.87±1.64)和(36.89±2.64)μm,细胞壁厚度分别为1.65和0.63μm;春季和秋季油樟叶的精油提取得率分别为4.45%和3.09%(以干质量计),GC-MS表征鉴定出16个化合物,3种主成分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春秋两季的油樟精油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6.50和5.50U/mL,达到Vc的40%,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均为0.2g/L。  相似文献   

18.
以紫苏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紫苏醛基席夫碱-(硫)脲化合物(5a~5m),通过FT-IR、~1H NMR、~(13)C 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抑菌和除草活性。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在质量浓度50 mg/L下,目标化合物5f(R=p-FAr)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达90.0%(接近阳性对照嘧菌酯),化合物5d(R=Ar)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率达91.8%(接近阳性对照嘧菌酯)。在质量浓度100 mg/L下,目标化合物5c(R=环己基)、5i(R=p-CH3Ar)和5a(R=CH3)对油菜胚根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7.6%、75.3%和67.4%(高于阳性对照丙炔氟草胺)。总体上,取代苯基硫脲类目标化合物的抑菌和除草活性优于取代苯基脲类目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松香是来自松树的非木质林产品,是我国的再生性天然优势生物质资源,主要成分为树脂酸。为拓展松香在生物活性方面的应用途径,以松香为原料,与丙烯酸Diels-Alder加成反应制备丙烯海松酸(1),再与氨基硫脲反应获得丙烯海松酸基双噻二唑(2),最后与系列取代苯甲酰氯进行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7个新型丙烯海松酸基双酰胺-噻二唑化合物(3a~3g)。采用FTIR、~1H NMR、~(13)C NMR、ESI-MS等技术手段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分别采用稗草小杯法和油菜平皿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株高生长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胚根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100μg/m L质量浓度下,目标化合物对油菜胚根生长的抑制活性较强,化合物3e(R=p-Br)的抑制率高达92.4%(活性级别为A级),化合物3b(R=p-CH_3)和3d(R=p-Cl)的抑制率分别为77.4%和73.2%(活性级别均为B级)。采用离体法(即琼脂稀释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和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50μg/m L质量浓度下对所测5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一定抑制效果。目标化合物3e对油菜胚根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长蕊木兰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对长蕊木兰叶片中挥发油进行提取,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采用文献比对分析法,将长蕊木兰叶片挥发油中分析得到的主要化学成分与已报到的木兰科其他属种挥发油的化学主成分进行比对分析,以探讨长蕊木兰叶片挥发油的主成分作为其化学分类指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从长蕊木兰叶片的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9个色谱峰,鉴定其中的26个化合物,占挥发物组成的92.92%。长蕊木兰叶片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主要由醇和烯类化合物组成,3-蒈烯相对百分含量占52.11%,为长蕊木兰叶片挥发油中相对百分含量最高的成分。其余成分还包括右旋柠檬烯(2.59%)、Tricyclo[2,2,1,0(2,6)]heptane,1,3,3-trimethyl(2.36%)、3-Thujene(9.67%)、罗勒烯(3.77%)、4-蒈烯(2.2%)、黃樟素(2.81%)、马兜铃烯(2.94%)、4-杜松二烯(4.42%)、反式-橙花叔醇(2.64%)、α-毕橙茄醇(2.14%)。长蕊木兰挥发油化学成分中3-蒈烯的相对百分含量较高,并且与木兰科其他属种挥发油的主成分不同,因此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3-蒈烯有望作为长蕊木兰中区别于木兰科其他属种的一个重要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