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低剂量短波紫外线照射提高采后苹果抗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低剂量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C,UV-C)处理对苹果抗病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UV-C处理技术应用于苹果抗病提供理论依据。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以波长为254 nm紫外杀菌灯为辐射源,分别给予0、2.5、5.0、7.5、10.0、12.5 k J/m2剂量照射,接种青霉菌,确定适宜照射剂量;以适宜照射剂量处理苹果,接种灰霉菌,探讨短波紫外线对灰霉病的抗病性;以适宜照射剂量处理苹果,分别贮藏于20℃和0℃条件下,定期取样,测定果实的总酚含量、丙二醛含量及保护酶活性。试验最佳UV-C照射剂量为7.5 k J/m2,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常温与低温贮藏下,7.5 k J/m2 UV-C处理可有效减少丙二醛的积累,保护细胞膜,增加总酚类物质积累,增强抗病性;处理果实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在整个贮藏期内均高于对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明显升高。不论是常温还是低温贮藏,7.5 k J/m2 UV-C处理均能提高苹果的抗病性,有效抑制青霉病和灰霉病的发生及扩展。研究结果为UV-C应用于采后苹果,提高抗病性,从而延长贮藏保鲜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辐照剂量的短波紫外线(UV-C)处理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制作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贮藏期间的马铃薯块茎为材料,经剂量为0、5、15、25、35、45 kJ·m-2的UV-C辐照,研究分析经损伤接菌后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病斑及相关防御性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丙二醛(MDA)]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损伤接菌后的马铃薯块茎,经剂量5~45 kJ·m~(-2)的UV-C辐照处理,块茎中MDA、PAL活性均显著降低,POD活性显著升高;剂量5 kJ·m~(-2)的辐照处理可显著提高损伤接菌后的马铃薯块茎中CAT活性;剂量5~45 kJ·m~(-2)的辐照处理均可有效抑制马铃薯块茎病斑直径的扩散,其中以35 kJ·m~(-2)处理效果最佳。本研究证实UV-C辐照有助于提高贮藏期间马铃薯块茎对于干腐病的抗性,为利用UV-C这种新型环保的马铃薯贮藏方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控制采后香菇在贮藏过程中的褐变并提高其贮藏品质,本试验采用不同剂量(2、4、6和8 kJ·m-2) 短波紫外线(UV-C)对新鲜香菇进行预处理,研究不同剂量UV-C处理对香菇色泽、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香菇表面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UV-C处理延缓了香菇色泽的下降,保持了较高的总酚含量,并且有利于POD、SOD、CAT和PAL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抑制了PPO活性,同时可以保持较高的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蛋白质的降解,而且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其中4 kJ·m-2 UV-C处理效果最佳。综上所述,UV-C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香菇褐变,延长其贮藏期。本研究结果为香菇的贮藏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豇豆连年种植易造成产量减少、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低。研究伴生芹菜和紫背天葵对连作豇豆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旨在为缓解豇豆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豇豆连作土壤进行盆栽试验,设三个处理为豇豆单作 (对照)、芹菜伴生豇豆、紫背天葵伴生豇豆。分析了不同处理豇豆生长指标、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 【结果】 与单作相比,伴生芹菜处理显著提高了豇豆株高、茎粗、地上鲜重和地上干重 23.98%、9.07%、16.14%和16.00%;伴生紫背天葵处理其株高、茎粗与单作无显著差异,地上鲜重和地上干重则显著低于单作。伴生芹菜处理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最高,较单作处理显著增加了10.06%;真菌数量最低,较单作处理显著降低了41.51%;细菌数量和单作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别;而伴生紫背天葵处理其放线菌、真菌和细菌数量与单作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伴生紫背天葵处理其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与单作处理相比,土壤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7.07%、381.00%、21.63%和42.79%。伴生芹菜处理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单作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62.48%、30.75%和35.27%,而脲酶活性与单作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别。与单作相比,伴生芹菜和紫背天葵分别提高豇豆根际土壤pH 0.98%、1.23%;同时二者分别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9.48%、8.34%。伴生芹菜处理豇豆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 + b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伴生紫背天葵处理与单作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伴生芹菜处理豇豆根际土壤过氧化物酶 (POD)、谷胱甘肽还原酶 (GR) 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DHAR) 活性最高,与单作相比,分别显著增加了16.20%、73.49%和17.76%;而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和单作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伴生紫背天葵处理豇豆根际土壤CAT、GR活性相对于单作处理分别增加了97.12%、58.79%;POD、DHAR活性则与单作处理无显著差别。伴生芹菜和紫背天葵处理均能显著提升豇豆产量,前期分别增加了19.87%、19.61%,中期分别增加了18.22%、15.33%,后期分别增加了8.44%、12.70%。 【结论】 芹菜和紫背天葵伴生连作豇豆可以提高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根际土壤酶活性,改善根际土壤环境和微生物结构,且均能提高豇豆产量,有利于缓解连作障碍,其中以芹菜伴生处理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5.
短波紫外线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腐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凤冠"草莓为材料,研究了0、1.5、3.0和4.5kJ.m-2UV-C处理对草莓果实在10℃,12d贮藏期间腐烂和果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kJ.m-2UV-C处理能显著抑制草莓果实采后腐烂的发生和MDA的积累,延缓果实失重、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降低,促进果实CIRG值的提高,增强果实采后着色能力,从而保持果实的感官和食用品质。同时,3kJ.m-2UV-C处理能促进贮藏期间果实总花色苷、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增加,减少草莓果实中抗氧化组分含量的下降,维持果实较高的营养品质。说明适宜剂量的UV-C处理(3kJ.m-2)在草莓果实采后后贮运保鲜和抗氧化能力调控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任伟  郝利平 《核农学报》2016,(6):1111-1116
为探讨UV-C处理对贡橘冷害的影响,以贡橘为试材,在贮前分别用0、1、3、5 KJ·m~(-2)UV-C辐射处理,研究在1℃贮藏时,果实冷害指数、失重率、果皮细胞膜透性、MDA、POD、SOD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3 KJ·m~(-2)的UV-C处理能有效延迟贡橘果实的冷害发生时间,并能减轻冷害症状,降低果实失重率,降低细胞膜透性,抑制MDA的积累,提高果实POD、SOD活性。由此可见,适当剂量的UV-C处理能提高贡橘对低温的适应性,降低冷害的发生,延长果实贮藏期,减少经济损失。本研究结果为减缓柑橘类果实冷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NO处理在草莓果实采后保鲜中的作用机制,以红艳草莓为材料,定期测定草莓果实室温下的品质、抗氧化物质含量、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程度和苯丙烷类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NO熏蒸处理能有效抑制草莓果实采后腐烂,其最优浓度为20μL·L~(-1)。NO处理可显著抑制草莓果实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降低细胞膜过氧化程度,保持较好品质;也可显著提高草莓果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肉桂醛羟化酶和查尔酮异构酶等苯丙烷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加总酚、花色苷和总黄酮的积累,提高草莓果实的抗氧化活性。因此,适宜浓度的NO处理(20μL·L~(-1))可提高草莓果实贮藏品质,延长保鲜期。本研究为丰富草莓果实采后保鲜技术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茉莉酸甲酯对蓝莓贮藏品质及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浓度(0、10、20、30μmol·L-1)茉莉酸甲酯(MeJA)熏蒸处理对蓝莓贮藏品质及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为蓝莓采后保鲜技术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蓝莓在5℃贮藏条件下,MeJA处理能保持较高的好果率,且能抑制果实硬度下降和糖酸含量的降低,其中10、20μmol·L-1MeJA处理贮藏品质较好;MeJA处理对蓝莓果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有激活作用,其中20μmol·L-1MeJA浓度处理更有利于诱导抗病酶的活性,提高果实抗病性,为蓝莓采后较适宜的处理浓度。  相似文献   

9.
臭氧精准处理提高采后草莓抗氧化酶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臭氧处理被认为是一种有效而无污染的贮藏保鲜方式,而臭氧的强氧化性也被认为对于采后果蔬的活性氧清除系统存在影响。该研究以天津市种植最广泛的"京桃香"草莓为试材,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臭氧(0、2.144、6.432、10.72、15.008 mg/m~3)处理对草莓采后活性氧起抑制作用的非酶促、酶促清除系统的影响。总酚(total phenols,TPC)、总类黄酮(total flavonoids,TFC)和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为非酶促抗氧化关键代谢物指标,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抗坏血酸超氧化物酶(ascorbic acid superoxidase,APX)为关键酶活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整个贮藏期间,对于非酶促清除系统,采后草莓总酚类物质在2.144、6.432、15.008 mg/m~3的臭氧处理组具有一定的累积效果,但低于对照组的含量;黄酮类物质在2.144、15.008 mg/m~3处理组中的含量不断下降,而6.432mg/m~3处理组中的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但3个处理组中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ASA含量在对照组中的变化不大,但在2.144、6.432、15.008 mg/m~3处理组中不断减少,且15.008 mg/m~3的臭氧处理组的下降幅度最大。而相较于对照组和其他3个不同浓度的臭氧处理组,10.72 mg/m~3的O_3处理能够显著促进酚类化合物和抗坏血酸的生成,维持总黄酮含量在较高水平。对于酶促清除系统,高浓度的O_3处理能够快速诱导草莓果实POD活性的升高。但是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15.008mg/m~3处理组迅速出现降低的变化趋势。相较于对照组,2.144 mg/m~3浓度O_3处理组的酶活变化不大,但6.432 mg/m~3处理组却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10.72 mg/m~3的O_3处理能够显著提升SOD活性(P﹤0.05),使其最大值提前,能够提升APX活性,刺激POD酶活的活性提高,并推迟POD活性出现高峰的时间。总体来说,10.72 mg/m~3浓度的臭氧处理能够增强采后草莓氧化还原系统相关酶促反应酶活,促进非酶促反应抗氧化物质的生成,对于采后草莓的抗氧化物质积累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草莓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获取正常生长状态下紫背天葵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本研究以全株紫背天葵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 Seq 2500)对紫背天葵全转录功能基因组测序后组装,再通过GO、Swiss-Prot和NR三大数据库进行花青素相关功能基因筛选,共获得29个花青素相关Unigene,包括17个花青素相关糖基转移酶、3个花青素酰基转移酶、6个花青素相关还原酶以及3个无色花色素双加氧酶(合酶)。聚类分析研究表明,涉及到花青素合成相关的四类酶成员的29个Unigene中,花青素酰基转移酶家族内部之间亲缘关系最近,无色花色素双加氧酶次之,花青素相关还原酶亲缘关系稍远,而花青素相关糖基转移酶家族成员亲缘关系最远。本研究获取的29个紫背天葵花青素相关Unigene信息,为进一步研究紫背天葵花青素生物合成过程及基因克隆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甘氨酸甜菜碱(GB)处理对西葫芦果实贮藏期间冷害和品质的影响,以亚历山大西葫芦为材料,采用外源甜菜碱浸泡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冷害指数、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类活性、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力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0 mmol·L-1GB处理能有效抑制西葫芦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冷害的发生和相对电导率的上升,保持较高的叶绿素、总酚含量;同时,GB处理抑制了褐变相关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促进了抗氧化相关的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减少了活性氧的产生和积累,从而使西葫芦果实保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综上所述,GB处理能有效减轻西葫芦果实的冷害症状,维持西葫芦果实在低温贮藏期间的品质,本研究为西葫芦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及UV-C处理对长山药冷害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壳聚糖及UV-C处理对贮藏过程中长山药冷害和品质的影响,以长山药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及不同剂量的UV-C照射处理长山药块茎,对比分析长山药的冷害指数、可溶性固形物、丙二醛(MDA)、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类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维持长山药块茎品质的壳聚糖最佳浓度为1.0%,UV-C最佳照射剂量为6 KJ·m-2。此条件下,壳聚糖、UV-C、壳聚糖+UV-C处理都能有效降低长山药块茎的冷害指数,抑制其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升高,保护膜结构的完整性,显著降低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还可以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说明这3种处理均可控制长山药冷害的发生,延长块茎的贮藏期,其中以壳聚糖+UV-C处理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减缓采后长山药冷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6-苄基腺嘌呤(6-BA)对鲜莲子活性氧代谢及能量水平的影响,以清水浸泡为对照,在25±1℃条件下,用20 mg·L-16-BA对莲蓬太空莲36号进行处理,研究其贮藏期间感官品质变化及呼吸作用强度,并分析莲子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磷酸腺苷(AMP)含量以及能荷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6-BA处理可有效抑制莲蓬呼吸作用、莲子活性氧水平上升及MDA的积累,且保持抗氧化酶活性的同时,维持了莲子较高的能荷水平,从而延缓了鲜莲蓬和莲子品质的下降,使其贮藏期延长了3~4 d。综上,6-BA处理对减缓莲蓬和莲子采后衰老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为鲜莲蓬和莲子采后保鲜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鲜食蚕豆的保鲜效果,本试验以鲜食蚕豆果实为材料,研究了 45℃热水处理10 min对鲜食蚕豆果实在常温(20℃)贮藏过程中豆荚褐变、种子品质及豆荚活性氧(ROS)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45℃热水处理10 min能显著提高豆荚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以...  相似文献   

15.
热处理降低哈密瓜果实活性氧代谢减轻冷害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探讨热处理能否激发哈密瓜果实抗冷性,减轻冷害。该文以"西州密25号"哈密瓜为原料,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哈密瓜在55℃热水中浸泡3 min,以室温(22±2)℃清水浸泡3 min为对照,待其表面水分完全晾干以后,放置于3~5℃机械冷库中贮藏,测定贮藏期间哈密瓜品质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热处理诱导哈密瓜果肉过氧化氢H_2O_2和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短暂增加,但明显减少贮藏中后期(14~35 d)H_2O_2,O_2~-的积累(P0.05),提高活性氧清除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0.05),抑制细胞膜相对渗透率和丙二醛含量上升,降低贮藏后期的冷害发生率(P0.05),缓解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抗坏血酸含量下降(P0.05),保持果实较好的品质。热处理主要通过诱导活性氧信号分子,提高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减少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减轻果实的冷害。研究结果为哈密瓜采后贮藏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短波紫外线照射对鸡腿菇保鲜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寻求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生产食用菌的保鲜技术,以鸡腿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对鸡腿菇低温(4℃)和常温(20℃)贮藏保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UV-C照射处理能够显著延长鸡腿菇的保鲜时间,鸡腿菇在4℃贮藏时的保鲜时间由处理前的6~7 d延长至10~11 d,在常温下的保鲜时间由2 d延长至4 d以上。UV-C照射能够抑制鸡腿菇在贮藏期间的后熟作用,降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从而降低鸡腿菇的呼吸强度,减小细胞膜透性,延缓褐变反应,尤其能有效地抑制菌柄伸长,从而延长鸡腿菇的保鲜时间。UV-C的照射时间越长,抑制后熟生长、降低PPO活性的作用越明显,但带给鸡腿菇的损伤(如褐变、呼吸增强等)越强烈,因此UV-C的照射时间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不同丘陵地柑橘果园锦橙果实采后生理变化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 ,2个试点柑橘果实采后活性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峰值滞后于活性氧 ,低温贮藏活性氧与几种膜保护酶活性均明显下降 ,但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值较高。活性氧代谢还与植物内源激素、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及果实品质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60)Co-γ辐照结合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蓝莓贮藏品质的影响,以粉蓝蓝莓为试验材料,对采后蓝莓生理指标、营养指标及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研究0±0.5℃条件下6种处理(1.5 kGy辐照处理记为A、2.5 kGy辐照处理记为B、1.5 kGy辐照+1μL·L-11-MCP处理记为C、2.5 kGy辐照+1μL·L-11-MCP处理记为D、1μL·L-11-MCP处理记为E,不进行任何处理记为F)对蓝莓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F)比较,4种处理(A、C、D、E)均能够抑制果实腐烂率的上升和风味指数的下降,延缓果实的生理代谢,更好地保持果实的营养品质和酶活性,而2.5 k Gy辐照处理(B)降低了果实的硬度、L*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花色苷含量,加快了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上升。其中,在贮藏80 d时,A、B、C、D、E、F组蓝莓的腐烂率分别为24.94%、38.36%、13.87%、30.78%、22.96%和48.38%。因此,1.5 k Gy~(60)Co-γ辐照结合1μL·L-11-MCP处理蓝莓对果实的贮藏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为蓝莓的贮藏保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不同浓度CaCl2溶液浸泡黑宝石李采后果实,研究对其果实品质和延缓衰老的影响,达到延长贮藏期的目的。 结果表明:浸钙处理可显著抑制采后贮藏过程中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硬度和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浸钙处理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含量;贮藏期间浸钙处理后乙烯释放量显著低于对照,且峰值出现的时间比对照推迟15 d;浸钙处理可保持采后贮藏过程中果实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较低的丙二醛(MDA)含量,维持细胞内活性氧代谢平衡,显著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延缓果实成熟衰老进程,较好的保持了果实品质。4种钙浓度处理中以1%和2%CaCl2溶液浸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壳聚糖涂膜(CTS)和壳聚糖-改性纳米SiO2复合涂膜(CTSS)对哈密瓜采后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对东方密一号哈密瓜分别进行涂膜处理,,并置于室温下贮藏。结果表明,CTSS处理哈密瓜贮藏期间呼吸作用的峰值比对照和CTS处理降低21.7%和9.7%,贮藏15d,CTSS处理哈密瓜的维生素C(Vc)和可滴定酸(TA)含量分别比CTS处理高17%和37.1%。CTSS处理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加强对H2O2和O2-的清除,延缓果实衰老。该研究为维持哈密瓜采后品质,延长保鲜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