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鸿  刘芳秀 《食用菌》1993,15(6):9-9
为了寻求优质高产毛木耳新品种,我们在栽培黄背木耳的基础上,于1990年分别引进了白背木耳3039、粗木耳Au-2等四个新菌株,于1992年进行了出耳品比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供试菌株黄背木耳为本中心保藏菌种,白背木耳3039和粗木耳4034引自台湾,粗木耳Au-2引自广东,紫木耳引自上海.(二)培养料配方①母种采用PDA+麸皮培养基;②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为棉子壳77%,木屑10%,麸皮10%,石膏、磷肥、糖各1%,水分56.5%,用2%  相似文献   

2.
随着食用菌代料资源的拓宽,木耳代料栽培技术也在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由于毛木耳适应性广,抗性强,产量高,易推广,在我们多年试验和栽培实践的基础上,初步摸索出了木屑袋栽毛木耳的高产配套技术,现总结如下。 (一)筛选复壮优良毛木耳品种 经我们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Au897、杂交40、黄背毛木耳较为适宜木屑袋式栽培,其中以Au897、杂交40表现最好。这三个品种菌丝洁白、浓密、粗壮,生活力强,污染率低(污染率Au897为5.6%,杂交40为6.6%,黄背木耳为16.5%),平均生物学效率:Au897为137.68%,杂交40为114.08%,黄背木耳为123%。 (二)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 毛木耳系中温偏高品种,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而子实体在22~30℃范围内生长均良好。根据我省的气温条件,春耳期  相似文献   

3.
<正>白木耳为木耳属(Auricularia)的食用菌,常见来源于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或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亚种的野生菌株及白化菌株(关于白木耳种质来源另文发表)。在近几年的白木耳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过程中,参照黑木耳栽培方法,组合集成了塑料薄膜大棚、遮阴大棚、工厂及全日光(露地)等4种栽培模式。以下概述各栽培模式的关键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商东升 《食用菌》2007,29(1):36-36
毛木耳在本地食用菌鲜销市场上为一个新品种,栽培户和鲜销量逐年增多。为筛选出适宜我地毛木耳栽培的配方,我站于2001~2004年做了11种配方试验,结合本地区原料特点,筛选出4个配方进行栽培,现将结果介绍如下。1菌株选择本地市场偏爱颜色偏黑的品种,因此我站选择上海3号(白背)、951,引自河南省农科院菌种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5.
新疆于1988年开始推广木耳立体袋栽技术,但主要品种都属毛木耳类,如台湾黄背木耳、紫木耳817等。毛木耳产量高,抗逆性强易栽培,但商品性较差,市场消费量不大,难以大面积推广。为了选出适应新疆自然条件下栽培的黑木耳优良品种,形成商品生产规模,我们于1989~1991年对六个引进的黑木耳菌株进行了品比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福建漳州等地桉树木屑储备量非常丰富,开展尾巨桉木屑和豆粕栽培白背毛木耳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新型基质栽培白背毛木耳新菌株43012和杂10,不仅可以节省原料成本,还可以提高木耳产量,经济效益好,该技术具有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生产常规配方为对照,以30%,50%的紫茎泽兰替代常规配方中的棉子壳、玉米芯等主要原料栽培食用菌,结果表明,黄背木耳的产量较常规配方显著提高,可以作为利用紫茎泽兰栽培食用菌的候选品种;但其菌丝生长速度显著降低,可能导致黄背木耳生产的周期延长,降低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AP.4毛木耳菌种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在我国南方各省和国外栽培较多,但在上海很少有栽培。我们于1983年获得了一株木耳菌种(未知品种),编号为AP.4。子实体经切片镜检,从层次结构上来看,确定为毛木耳。试验结果表明,不论产量还是质量,均明显超过国内现有的毛木耳品种,是一个适合在各地推广的优良菌株。现将试验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背木耳、金针茹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多种医药价值,但具有不同的耐热、耐寒特性的食用菌。黄背木耳是黑木耳的一种,又称血木耳、毛木耳,适于夏季栽培。我国人民认识利用可上溯二千年以前,《齐民夏术》《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黄背木耳与黑木耳一样,是素中之荤,是各种荤素莱肴的理想配料,食法咸甜均可,它的脆骨质的质  相似文献   

10.
毛木耳常见的有黑面白背或黄背 ,双面粉红或紫红等不同品种。 1995年春本人通过采集野生毛木耳进行分离 ,精心选育一种毛木耳新菌株 ,在弱光的环境条件下栽培 ,其子实体柔软 ,双面长满细短白色茸毛 ,外观鲜白略带微黄 ,肉质透明 ,食之有接近黑木耳的滑嫩口感 ,产品投放市场 ,深  相似文献   

11.
黄背木耳是1981年由日本友人从台湾引入四川的一个毛木耳新品种,我县经过十余年的试验推广,从1986年已形成规模性的商品化生产。近来我会配合县府对全县食用菌生产进行了大检查,以乡为单位,分户造册统计,1993年全县食用菌生产3500万袋,其中黄背木耳3200余万袋,今年产量、质量普遍好,每袋可产干耳0.12—0.18公斤,最低  相似文献   

12.
黄背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深受人们欢迎的食用菌。由于其适应性广,抗霉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等特点,发展前景广阔。但就目前冀东地区食用菌栽培情况看,黄背木耳还未被人们认识。因此,为了丰富本地区食用菌市场,开辟新的品种资源,我们进行了本试验,以期为进一步扩大栽培面积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适合四川宣汉当地栽培的高产、优质、抗性较强的黑木耳品种,以组织分离的野生黑木耳菌株为试验材料、黑木耳916-3为对照,通过生长特性、农艺性状、18S rDNA与ITS分类学鉴定、营养成分分析等,选出野生木耳(达耳1号)产量较高、抗逆性强、营养品质较高,其口感介于黑木耳与毛木耳之间。鉴定达耳1号为木耳科,木耳属,黑木耳种。  相似文献   

14.
陈仲达 《食用菌》1995,17(2):30-30
本文根据合资企业福建泉州丹凤食用菌有限公司木耳生产场多年生产台湾毛木耳的工艺进行试验,以探讨高产优质栽培台湾毛木耳的有关技术问题。 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广辟毛木耳栽培料的来源,我们于1986~1987年对四个毛木耳菌株在稻草培养基上,采用接液体种和固体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证明,毛木耳在稻草培养基上,用液体菌种接种,比固体菌种产量高,菌丝满袋早,杂菌污染率低。材料和方法(一)供试材料菌种有从广西科学院微生物实验厂引进的白兰、白背和黄背毛木耳,从上海嘉定县马陆菌种场引进的黑杂木耳。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 ,人们习惯采用旧式的段木打孔接种法栽培木耳。为了探究高效益栽培木耳的新技法来弥补木耳旧式栽培上的产量低下和技法过于单一 ,本人始于 1998年秋至 1999年夏进行了台湾毛木耳生育阶段环境变换的栽培技法的探究试验工作 ,并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其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菌株 台湾毛木耳母种引自湖北嘉鱼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1 2 菌种制作 ①母种 :用上述引进的台湾毛木耳母种扩接入桑木粒胡萝卜混合培养基培育三个月后而成。②原种 :配方 :杂木屑 78% ,麸皮 17% ,白糖与食盐各 1% ,磷肥与石膏粉各 1 5 % ,料水比 1∶1 …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出适合露地筒式栽培毛木耳优良菌株,我们进行了六个菌株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综述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供试菌株为115、207、781、193台湾毛木耳、白背木耳,其中以781为对照。母种用PDA 培养基;原种培养基为木屑麸皮培养基;栽培料配方为木屑52%、棉籽壳37%、麸皮15%、糖1%、碳酸钙2%。  相似文献   

18.
黄背木耳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形态象毛木耳,但比一般毛木耳细嫩。可用各种代料进行瓶栽、袋栽,也可用段木栽培。用塑料袋裁培,生物效率可达100%。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栽培季节安排:黄背木耳属中高温型,菌丝在10~32℃均能生长,以22~28℃最为适宜;子实体在20~30℃能生长,但最适宜是25~28℃。在四川地区的气候条件下,每年只能栽培一次,无论是瓶栽、袋栽或段木栽培,每年1~2月须备种备料,3~4月正式栽培,5~8月出耳采收,7~8月是盛产期,9月下旬采收完毕,一般可采收3~4批耳。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2017,(6)
<正>毛木耳是高温型食用菌,是我国主要栽培食用菌品种之一。在栽培毛木耳过程中,发菌期常出现播种后菌种不萌发、不吃料或生长缓慢以及各种杂菌侵染;出耳期会有流耳、孢子粉病、畸形耳等各种病害,尤其是在老场地栽培,病害更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木耳的栽培成功率、产量和质量。近年来笔者针对栽培毛木耳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病害,进行了系列综合研究、总结,基本掌握了栽培毛木耳常见  相似文献   

20.
<正>毛木耳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优质食用菌,漳平市象湖镇年产菌棒近2000万棒,是全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13以来,象湖镇主要推广种植毛木耳品种有781、193等。经统计,每棒产毛木耳0.9~1.25kg,湿木耳每kg售价0.6~0.75元,每棒成本1.3~1.4元,每棒纯收入1.4~2.4元,经济效益显著。现将象湖镇毛木耳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形态特征毛木耳属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学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