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猪食道口线虫ITS-1和lTS-2 rDNA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猪体的食道口线虫虫株为研究对象,PCR扩增出ITS-1和ITS-2序列片段,然后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分析PCR产物,对不同地区食道口线虫进行分子鉴定。所有样品经SSCP分析显示两种带型,第一种为有齿食道口线虫带型,另一种为未定种食道口线虫带型。代表性样品的测序结果表明,未定种食道口线虫带型的样品为四棘食道口线虫。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中国猪四棘食道口线虫的ITS序列,并建立了区分有齿食道口线虫和四棘食道口线虫的PCR-SSCP方法,从而为食道口线虫的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猪食道口线虫ITS—1和ITS-2rDNA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猪体的食道口线虫虫株为研究对象,PCR扩增出ITS-1和ITS-2序列片段,然后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分析PCR产物,对不同地区食道口线虫进行分子鉴定。所有样品经SSCP分析显示两种带型,第一种为有齿食道口线虫带型,另一种为未定种食道口线虫带型。代表性样品的测序结果表明,未定种食道口线虫带型的样品为四棘食道口线虫。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中国猪四棘食道口线虫的ITS序列,并建立了区分有齿食道口线虫和四棘食道口线虫的PCR-SSCP方法,从而为食道口线虫的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蛇钩口线虫长沙分离株的核糖体DNA (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并利用ITS序列构建蛇钩口线虫与其它线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本研究利用PCR扩增蛇钩口线虫rDNA的ITS片段,并克隆至pGEM-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显示,长沙市各分离株的ITS序列长度均为734 bp,与其它线虫的同源性均低于83.9%,而与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的同源性较高.本研究为蛇钩口线虫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斯氏副柔线虫rDNA-ITS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NC5、NC13、NC13r和NC2扩增从内蒙古地区骆驼皱胃分离的3条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1(ITS1)、5.8S序列和内转录间隔区2(ITS2)。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M-T载体,用PCR技术及酶切鉴定阳性菌落,对阳性菌落质粒DNA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线虫1(P.sk1)扩增的ITS片段大小为837 bp,包含部分的18S、28S及全部的ITS1(298 bp)、5.8S(157 bp)及ITS2(281 bp)序列;线虫2(P.sk2)扩增的ITS1片段大小为372 bp,包含部分的18S、5.8S及全部的ITS1(296 bp);线虫3(P.sk3)扩增的ITS2片段大小为484 bp,包含部分的5.8S、28S及全部的ITS2(284 bp)序列。同其它属线虫同源性比较ITS2序列同源性在30.2%-60.1%。本研究系首次报道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的ITS序列,为斯氏副柔线虫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蛇四棘食道口线虫线粒体cox1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分析长沙市四棘食道口线虫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的遗传变异情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四棘食道口线虫虫株的pcox1,应用Clustal X 1.83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利用DNAStar 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与GenBankTM中已知四棘食道口线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所得pcox1序列长度一致,均为393 bp,与GenBank公布的线虫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分离株与已知四棘食道口线虫相应基因的相似性分别在98%以上,与其它科线虫的相似性均小于91%。四棘食道口线虫pcox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明显。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四棘食道口线虫的群体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猪食道口线虫Cold-SSCP鉴别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道口线虫病是由食道口科食道口属(Oe-sophagostomum)的多种线虫寄生于动物肠道引起的,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结肠炎。目前,此病在世界各国及我国各地牛、羊、猪中普遍存在,给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而且国外也有食道口线虫感染人的报道[1]。因此,对食道口线虫的研究,除对畜牧  相似文献   

7.
细口杯环线虫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细口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leptostomum)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本试验利用数码显微镜对细口杯环线虫进行了形态观察,运用PCR扩增其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12种圆线虫的ITS序列,以马圆形线虫(Strongylus equinus)为外群,运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细口杯环线虫中等大小,口囊呈圆柱形,宽度大于深度,口囊底部有小齿;口囊壁前端薄,后端基部有明显的环箍形增厚;外叶冠由20~24个小叶组成,内叶冠由50~60个小叶组成;食道漏斗较小;雄虫生殖锥较长,呈圆锥形;雌虫尾部直,尾尖呈指形;所测ITS序列总长度为837bp,其中ITS1长366bp,5.8S长153bp,ITS2长318bp;ITS1的GC含量(46.0%)明显高于ITS2(39.8%);经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本研究线虫ITS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同种线虫序列(登录号:AJ004849、Y08587)同源性达99.85%,与阿氏杯环线虫的同源性达99.0%,与杯环属内其他线虫的同源性仅为93.33%~98.45%;ITS序列种间差异远大于种内差异;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细口杯环线虫与阿氏杯环线虫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杯环属内其他线虫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综上所述,ITS序列可作为鉴定寄生线虫的分子遗传标记,证实所采标本是细口杯环线虫,并首次在国内报道了细口杯环线虫的ITS序列,为该线虫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细口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leptostomum)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本试验利用数码显微镜对细口杯环线虫进行了形态观察,运用PCR扩增其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12种圆线虫的ITS序列,以马圆形线虫(Strongylus equinus)为外群,运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细口杯环线虫中等大小,口囊呈圆柱形,宽度大于深度,口囊底部有小齿;口囊壁前端薄,后端基部有明显的环箍形增厚;外叶冠由20~24个小叶组成,内叶冠由50~60个小叶组成;食道漏斗较小;雄虫生殖锥较长,呈圆锥形;雌虫尾部直,尾尖呈指形;所测ITS序列总长度为837bp,其中ITS1长366bp,5.8S长153bp,ITS2长318bp;ITS1的GC含量(46.0%)明显高于ITS2(39.8%);经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本研究线虫ITS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同种线虫序列(登录号:AJ004849、Y08587)同源性达99.85%,与阿氏杯环线虫的同源性达99.0%,与杯环属内其他线虫的同源性仅为93.33%~98.45%;ITS序列种间差异远大于种内差异;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细口杯环线虫与阿氏杯环线虫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杯环属内其他线虫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综上所述,ITS序列可作为鉴定寄生线虫的分子遗传标记,证实所采标本是细口杯环线虫,并首次在国内报道了细口杯环线虫的ITS序列,为该线虫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1犬的食道口线虫1.1病原食道口线虫病是由食道口线虫寄生于犬的食道壁而引起的疾病,是犬类的常见病。发病原因是:食道口线虫寄生在犬的食道壁并在食道壁周围形成大小不等的结缔性组织包囊,压迫食道,引起食物通过受阻而引起。1.2症状因食道口线虫不断地刺激食道壁,造成病犬反射性地呕吐。当线虫发展为成虫时,成虫往往穿破包囊,在移行时而损伤邻近的大血管,引起病犬大出血而突然死亡。有的成虫也  相似文献   

10.
正食道口线虫病是由毛线科的食道口线虫引起的。寄生在猪体内的食道口线虫,目前发现的有三种,即有齿食道口线虫、长尾食道口线虫、熊氏食道口线虫。由于食道口线虫寄生在猪的大肠里,它们的幼虫寄生在大肠肠壁里,使肠壁发生结节病变。因此,本病也称为结节虫病。1病原1.1有齿食道口线虫头囊膨大,无侧翼膜,食道漏斗小,颈乳突位于食道膨大部的两侧。口囊浅,囊壁平直。雄虫体长8~9mm,交合刺长1.0~1.14mm。雌虫体长8~11.3mm,阴门在肛门前方0.208~0.388mm,阴唇稍隆起,阴唇向前,长0.10~0.15mm。  相似文献   

11.
基于猪有齿食道口线虫和四棘食道口线虫IGS rDNA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于种内保守、种间差异明显的序列片段设计1对引物,建立了区分2种猪食道口线虫的熔解曲线分子鉴定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可通过熔解曲线差异而准确鉴定猪食道口线虫2个种,与其他线虫和吸虫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能检测猪食道口线虫单虫卵样品和FTA卡片的DNA模板。该研究为猪食道口线虫种类准确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准确、敏感、特异且快速的分子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以日本进境的冻太平洋鳕鱼体内分离出的异尖科线虫为研究对象,采用寄生虫通用引物NC5和NC2扩增其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克隆、转化、测序和序列分析,并对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扩增的异尖科线虫样品的ITS序列片段大小为906 bp,包含部分的18S、28S及全部的ITS1(353 bp)、5.8S(157 bp)和ITS2(299 bp)序列,ITS1和ITS2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伪新地蛔线虫(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同源性均为在99.7%以上,与其他线虫的相似性较低。由ITS1和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知,从鳕鱼中分离到的线虫ITS1和ITS2均与伪新地蛔线虫处于同一分支。本研究结果为异尖科线虫种属的确定及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鸬鹚鲁道夫对盲囊线虫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NC5和NC2扩增从南京地区鸬鹚肌胃分离的线虫rDNA的第一及第二内转录间隔(ITS-1、ITS-2)序列。将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TM公布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A(Coutracaecum rudolphiiA)、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C.rudolphiiB)、北方对盲囊线虫(C.septentrionale)ITS-1与ITS-2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从鸬鹚肌胃分离的2个线虫样本的ITS序列完全相同,其中ITS-1的长度为452bp,ITS-2的长度为268bp,与GenBankTM公布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A、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和北方对盲囊线虫ITS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6.53%、99.59%与91.94%。来自鸬鹚线虫rDNA的ITS序列与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相似性最高。由此可以证实该鸬鹚肌胃的线虫为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型。  相似文献   

14.
对采自黑龙江省某鹅场莱茵鹅盲肠内的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然后采取PCR方法扩增虫体核糖体ITS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并以ITS序列为标记基因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该线虫与其他虫体的进化关系。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虫体为异形同刺线虫(Ganguleterakis dispar),该线虫ITS序列全长为957 bp,其中ITS-1,5.8S和ITS-2大小分别为424 bp,157 bp和376 bp。应用BI,MP,NJ 3种方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相同,在尖尾目线虫的分支中,本研究的5条异形同刺线虫聚集在一起,与同科的鸡异刺线虫亲缘关系较海绵异刺线虫和Heterakis dahomensis接近。该结果为禽类异形同刺线虫病的分子鉴别诊断方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阐明黄鳝胃瘤线虫湖南分离株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 S rDNA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ITS序列重构胃瘤线虫与其它线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胃瘤线虫rDNA的ITS-1、5.8S及ITS-2片段,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胃瘤线虫ITS及5.8 S rDNA序列总长存在一定差异(922~927 bp),其中包含部分的18S、28 S及全部的ITS-1 (350~351 bp)、5.8S(102 bp)及ITS-2 (340~344 bp)序列.本研究系国内首次报道胃瘤线虫的ITS序列,其结果为黄鳝胃瘤线虫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从波兰大西洋鳕体内采集的8条双盲口线虫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保守引物通过PCR扩增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ITS-1 rDNA、5.8S rDNA、ITS-2 rDNA后,将扩增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经PCR及酶切鉴定后,对获得的阳性质粒DNA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ITS rDNA及5.8S rDNA序列总长存在一定差异,ITS rDNA为885~927 bp,包含18S rDNA、28S rDNA部分序列及ITS-1 rDNA(441~449 bp)、5.8S rDNA(155 bp)和ITS-2rDNA(266 bp)全部序列。结果表明,双盲口线虫ITS序列种内相对保守(ITS-1 rDNA:0~2.2%;ITS-2 rDNA:0~3.4%),而种间差异较大(ITS-1 rDNA20%;ITS-2 rDNA35%),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本研究结果为双盲口线虫的分子鉴定、种群遗传学以及双盲口线虫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鉴定来自斗牛犬体内的类圆线虫种类,试验提取了虫体的总DNA,对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1)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克隆、同源性分析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rDNA ITS序列全长为580 bp,其中ITS1序列长度为216 bp;得到的cox1序列长度为961 bp;ITS1和cox1序列均与粪类圆线虫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5%和99.8%;基于ITS1和cox1序列与Gen Bank中相关线虫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类圆属线虫处在一个大的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说明采自病犬体内的线虫为粪类圆线虫。  相似文献   

18.
俞禄珍  宋绍祎  李帅 《草业科学》2023,(11):2832-2837
致死粒线虫(Anguina funesta)是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粒线虫,被多国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021年,上海口岸从来自美国的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种子中截获一种粒线虫属线虫,但在该样品中仅分离得到幼虫,无法准确鉴定。本研究运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幼虫进行鉴定。采用28S通用引物扩增该线虫序列,测序获得742 bp的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致死粒线虫相似性达100%;采用ITS通用引物对ITS区扩增并测序,获得778 bp的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致死粒线虫相似性达99.86%~100%。基于28S及ITS区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均显示,该线虫与致死粒线虫位于同一进化枝上。综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将该群体鉴定为致死粒线虫。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报道截获该线虫,本研究将为口岸检疫部门鉴定该线虫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神木山羊体内分离出的美丽筒线虫为研究对象,用保守引物进行PCR扩增其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5.8S序列,并进行克隆、转化、测序和序列分析,对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获得一个美丽筒线虫样品的ITS及5.8 S rDNA序列,总长均为1 035 bp.将序列与GenBankTM公布的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美丽筒线虫分离株ITS1与参考株的相似性为98.1%~99.7%,ITS2、5.8S序列与参考株相似性均达到100%.本研究是第一次从山羊体内获得美丽筒线虫ITS序列,为其分子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以日本进境的冻鳕鱼体内分离出的异尖科线虫为研究对象,用保守引物PCR扩增其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5.8S序列,并进行克隆、转化和序列分析,对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获得2个异尖科线虫样品的ITS及5.8 S rDNA序列,总长为991 bp,样品间序列相似性为99.0%。将序列与GenBank公布灰海鳗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muraenesoxi)的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C.muraenesoxi的ITS1、5.8S和ITS2序列相似性高,分别98.0%~98.4%、100%和97.0%~98.0%,表明冻鳕鱼中分离的异尖科线虫属于C.muraenesox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