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氨基酸是茶叶中重要化学成分,对茶叶品质有重要的影响.本试验采用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白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白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占茶叶干重的1.37%,在样品中共检测出14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茶氨酸的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量的66.96%,其次是精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结果表明,用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快速、简便检测白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游离氨基酸在绿茶贮藏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离氨基酸是构成茶叶品质尤其是滋味的重要化学成分,关于茶叶加工中氨基酸的变化以及氨基酸与品质的相关性国内外已有过不少研究。本文则着重于研究绿茶贮藏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与品质的关系以及贮  相似文献   

3.
杨转  莫海珍  郭桂义 《茶叶通讯》2021,48(2):306-310
为探讨信阳毛尖茶中氨基酸含量与茶叶品质和茶叶产地的关系,通过检测不同产地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组分和含量,结果发现: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与鲜叶嫩度有显著关系(相关系数0.8922),而与产地差别不大(P>0.05),不能作为茶叶产地识别的一个依据.氨基酸组分检测表明,茶氨酸、必需氨基酸以及呈味氨基酸的含量与茶叶的产地有密切联系,以甲硫氨酸(Met)为参照,建立不同产地信阳毛尖茶游离氨基酸指纹图谱,可以作为茶叶产地识别的一个依据,为信阳毛尖茶的产地识别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茶叶中氨基酸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汤样品在旋转蒸发器上干燥(〈50℃),加入内标,用高纯水涡旋混匀后。按Accq·Tag法进行柱前衍生后进样的前处理(茶汤样品制备处理),以代替茶汤样品中加入内标直接按Accq·Tag方法进行柱前衍生后进样的前处理(茶汤直接测定处理)来测定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更能准确地反映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采用(110±1)℃温度下加10mL酸解剂(6mol/L HCl)酸解24h的水解方法测定茶叶和茶汤中除茶氨酸外的其他17种氨基酸,是目前测定茶叶氨基酸含量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HPLC检测分析速溶绿茶游离氨基酸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采用AccQ .Tag衍生方法经HPLC检测分析茶叶的游离氨基酸 ,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分离氨基酸组分 ,色谱图形较好。在绿茶原料中检测出 16种游离氨基酸 ,其中茶氨酸的含量最高 ,占氨基酸总量的 5 6 0 3 %,其次是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蛋氨酸等。在速溶绿茶中同样检测出 16种相同的游离氨基酸 ,但氨基酸总量及各氨基酸组分的相对含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Gabaron茶加工过程中茶鲜叶在无氧条件下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茶鲜叶在常规条件下游离氨酸总量为2.5%,其中除含有一般的蛋白质氨基酸外,还含有茶叶特征氨基酸The以及微量的Gaba等。游离氨基酸中含量较高的为Glu、Pro、Asp、Am、His,较低的是Thr、Set和Gly。离体茶鲜叶经3h无氧处理后,游离氨基酸总量达3.4%。其中Pro、Gaba、Gly、Sex、Ala、Val、Thr等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Pro和Gaba是上升幅度最大的两种氨基酸,分别为正常条件下的3倍和15倍。无氧条件下Glu和Asp含量下降,降幅分别为45%、36%。其余游离氨基酸基本稳定不变。  相似文献   

7.
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的呈味物质。为了探索提高茶叶氨基酸含量的生产技术,采用在不同空气湿度(40%、50%、70%、90%)下,建立人工气候室室内栽培茶树,测定茶鲜叶中不同风味特征的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占氨基酸总量主要成分的氨基酸组分为茶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脯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体现出同一趋势:均在空气湿度90%情况下含量最高,空气湿度为50%时,谷氨酸与丝氨酸的含量较高;空气湿度对缬氨酸含量影响不明显。甜味氨基酸在空气湿度90%时含量最高,不同湿度条件呈极显著差异,茶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脯氨酸为主要贡献氨基酸;苦味氨基酸总量在空气湿度40%时出现最高值,赖氨酸与组氨酸是主要贡献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在空气湿度90%时出现最高值,不同湿度条件呈显著水平差异,茶氨酸、天冬氨酸为主要贡献氨基酸;芳香类氨基酸在不同湿度调控下无显著差异。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空气湿度处理,其味觉特征的氨基酸组分含量不尽相同,空气湿度90%时,综合评价最高,F值最大。因此,在工厂化栽培过程中通过空气湿度调控不同味觉特征的氨基酸组分,可获得不同味觉需求的茶鲜叶品质。  相似文献   

8.
茶毫氨基酸组成及矿质元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茶白毫的多少及隐显是评定茶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明确茶毫中的化学组成,以富含茶毫的碧螺春、滇红、白毫银针及白牡丹4个茶样为研究对象,将茶毫与茶身进行分离,利用碳氮元素分析仪对其总碳、总氮及碳氮比进行分析,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其氨基酸组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用来测定其主要矿质元素含量。茶毫中的C、N含量分别为2.96%~4.74%和42.87%~45.58%,其中N含量显著低于茶身(P0.01),C含量差异不显著,C/N茶毫显著高于茶身;茶毫中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0.78%~12.46%和20.78~34.65 mg·g~(-1),其中水解氨基酸主要组分及总量均显著低于茶身(P0.01),游离氨基酸总量低于茶身(P0.05),而茶氨酸、天冬酰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游离氨基酸组分差异不显著,茶毫中茶氨酸所占游离氨基酸的比例显著高于茶身(P0.05);茶毫中的矿质元素普遍低于茶身,其中P、S含量极显著低于茶身(P0.01),其他元素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茶毫中的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含量并不比茶身高,但品质成分组成比例的差异赋予了富含茶毫茶叶特有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中国与日本不同品牌抹茶中氨基酸含量的差异性,采用OPA-FMOC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16种贵州抹茶及6种日本抹茶中游离氨基酸和酸水解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通过SPSS Statistics19和Origin 8.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制作指纹图谱,采用组间连接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贵州抹茶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在0.60%~2.58%,水解氨基酸总量在20.31%~25.75%,整体含量较日本抹茶偏低,个别品种接近日本抹茶,但茶氨酸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日本抹茶。不同来源的抹茶,其呈味氨基酸的含量也有明显不同。说明游离氨基酸和酸水解氨基酸指纹图谱可以作为抹茶特征识别的依据之一,并为抹茶原料选择和加工工艺优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黄积安 《茶叶》1991,17(2):47-47
氨基酸为茶叶重要营养成分,向来为饮茶者所关注。1987年结合我省名茶评比,对曾荣获省、部优产品奖,而且年商品量分别在0.5~3吨以上的井岗翠录、梁渡银针、务沅茗眉、上饶白眉、凤凰舌尖等五种名茶,进行了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分析比较,以期了解各名茶品质特点,现将结果整理如后:由表内结果指出,海拔高度是影响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主要因素。地处海拔820米的井岗山茨坪茶场生产的“井岗翠录”名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绿毛茶为原料进行腌制,分别对其安全性指标--亚硝酸盐含量,营养风味指标--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动态研究,结果发现:在3个月的腌制期间,亚硝酸盐与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含量变化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呈两度下降两度上升的总体下降趋势;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呈三度上升三度下降的总体上升趋势.茶叶腌制后,并没有呈现一般果蔬类制品在腌制前期,亚硝酸盐含量快速上升的现象,却呈现亚硝酸盐含量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且远低于蔬菜<4 mg/g,酱腌菜<20 mg/g的国家安全控制标准.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果蔬腌制品一样呈现总体上扬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大豆成花诱导期间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组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秀菊  孟繁静 《大豆科学》1997,16(3):218-222
在大豆品种早-12短日成花诱导期间,初生叶及顶芽内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比连续光照下的高。对初生叶及顶芽内各游离氨基酸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氨基酸在SD诱导第2天含量均较高,作为重要中间代谢产物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SD诱导第2天的含量明显比CL下的高,2SD下顶芽内精氨酸含量为2SCL的2.5倍。  相似文献   

13.
茶叶是人们喜爱的饮料,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茶的化学成份和保健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茶叶不仅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而且富含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据有关研究资料介绍,茶氨酸是茶叶特有的一种氨基酸。在茶叶中的含量约占到氨基酸总含量的50%,它具有降压功能。本文就几种绿茶中的氨基酸含量作一分析研究,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一古老饮品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本室保存的“圣牌”“雪青牌”“莒南绿茶”三种品牌绿茶。选取样品粉碎过60目筛;氨基酸分析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离柱为4×150mm;氨基酸称取样品2…  相似文献   

14.
氨基酸通透酶1(AAP1)是位于细胞膜上与氨基酸转运有关的载体蛋白。以转组成型启动子(UBI)的AAP1玉米植株(N7-30、N7-26)、转胚乳特异性启动子(Glu)的AAP1玉米植株(KF8-33、KF8-39、KF9-22)为材料,探究转AAP1基因玉米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转AAP1基因玉米的根部和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抽丝期最高;根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成熟期最高;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抽丝期最高。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变化均呈现低-高-低的趋势,抽丝期达到最高值;种子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转胚乳特异性启动子玉米种子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脯氨酸含量、赖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转组成型启动子玉米种子。AAP1可以提高植物对游离氨基酸的吸收与转运,进而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扁形名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云  李春华 《茶叶科学》1995,15(2):121-126
对影响扁形名茶氨基酸含量的因素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品种是其主要的原因,7个品种鲜叶氨基酸总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差异更加悬殊,高低可达1.5倍至20几倍;其次是鲜叶摊放,鲜叶摊放至含水量约70%时,由于蛋白质的水解作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氨基酸组分含量均达到最大值,但摊放过度,其含量又会下降;第三是制茶工艺,与炒青和烘青工艺比较,半烘炒工艺的成茶中的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炒青工艺次之,但3种工艺对氨基酸总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变化与制茶工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辉  龚淑英  刘蕾 《茶叶》2009,35(1):7-10
功效被日益挖掘的茶叶的感官品质远胜其它饮料,其滋味的丰富程度更是倍受称赞。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是构成茶叶滋味的组分,共同决定着茶汤的口感与质量。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总含量仅能保持或减少,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量则可双向调控,探讨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变化与制茶工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了解棉蚜中氨基酸组成,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对不同翅型不同发育时期的棉蚜进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翅型棉蚜中均检测到相同的2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10种,非必需氨基酸11种。在若虫时期,有翅蚜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无翅蚜无显著差异;在成虫时期,与无翅蚜相比,有翅蚜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了1.5倍,脯氨酸、甲硫氨酸等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在2个发育时期,有翅蚜的亮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无翅蚜,而有翅蚜的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无翅蚜;有翅成蚜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比无翅成蚜显著上升0.65倍。推测有翅成蚜脯氨酸与甲硫氨酸含量较无翅成蚜的增加与有翅蚜抗逆性增强有关,而有翅棉蚜体内精氨酸含量较无翅棉蚜低可能与其繁殖力低有关。这些结果可为棉蚜翅型分化分子机理研究及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冷泡茶”(Cold-brewing tea)因其最大程度保留了茶叶的鲜爽味且兼具饮用便利性,已成为消费者追捧的新型茶饮。文章系统研究了7个市售冷泡绿茶以及1个自制冷泡龙井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及其冷水浸出规律。结果表明,冷泡茶的含水率在4.12%~12.95%之间,差异较大;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范围分别在34.06%~45.32%、23.99%~32.04%、3.03%~4.22%和2.78%~3.21%。随着冷水浸泡时间延长,茶汤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均逐渐增加。冷水浸泡40 min,所有样品的茶汤中水浸出物溶出率为19.7%~51.4%、茶多酚溶出率5.3%~19.0%、氨基酸溶出率24.4%~93.1%、咖啡碱溶出率在18.4%~39.3%。冲泡方式显著影响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溶出率,冲泡20 min后茶多酚冷/热水溶出比为0.30~0.60、咖啡碱冷/热水溶出比为0.18~0.34、游离氨基酸冷/热水溶出比超过0.70,冷水浸泡茶汤中游离氨基酸溶出率较茶多酚和咖啡碱高,是冷泡绿茶口感更加鲜爽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冷泡茶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新型冷泡茶产品开...  相似文献   

19.
萎凋是影响白茶、红茶和乌龙茶风味品质的重要工序.本文选用10份茶树品种春茶新梢的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供试材料,在控温控湿(20~22℃、RH 35%~45%)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萎凋程度茶鲜叶的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供试茶样可按嫩度划分为两个类群,且在萎凋过程中均有按鲜叶减重率(0%、15%、30%、45%、60%)区分倾向,而使之区分的游离氨基酸特征组分主要有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和丝氨酸.随着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尤其是在减重率30%以后,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茶样在二维空间的分布渐趋离散,即不同品种茶样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模式愈加多样.茶鲜叶各游离氨基酸在萎凋过程中的组分变化差异明显,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而茶氨酸含量逐渐减少.该研究结果可为基于萎凋工艺的茶叶品质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氨基酸是茶叶重要的呈味物质,其在茶叶加工过程中也会发生各种酶促或非酶促反应而转化为茶叶香气及色素的重要组成物质。文章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不同茶树种质资源、环境条件和加工工艺对氨基酸合成代谢及转化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以为茶叶品质形成与调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