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眼鳟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封闭流水式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对不同温度(16℃、20℃、24℃、28℃)对体质量小规格(6.98±1.19)g和大规格(22.45±1.79)g的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幼鱼耗氧率、排氨率以及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X)对小规格和大规格赤眼鳟的耗氧率(Yo)和排氨率(YN)有显著性影响,其两两间的相关关系可分别用方程式:小规格赤眼鳟Y_o=0.012x-0.135(R~2=0.969),大规格赤眼鳟Y_o=0.007x-0.058(R~2=0.991);小规格赤眼鳟Y_N=0.001x-0.010(R~2=0.981),大规格赤眼鳟Y_N=0.001e~(0.085 x)(R~2=0.943)来表示。在16~28℃范围内赤眼鳟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显著上升。在16℃时赤眼鳟的排氨率要显著性的低于20~28℃,而在20~28℃之间赤眼鳟幼鱼的排氨率差异性不显著。耗氧率昼夜变化表明大、小规格赤眼鳟白天平均耗氧率高于夜间。16℃条件下,小规格和大规格赤眼鳟的窒息点最低分别为0.860和0.960mg/L,显著性低于20~28℃。  相似文献   

2.
采用封闭式呼吸室法对短须裂腹鱼幼鱼的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19.4℃条件下,短须裂腹鱼幼鱼的临界窒息点为0.720 mg/L,24 h平均耗氧率为0.205 mg/(g·h),昼夜耗氧率差异不明显;在17.2℃时,24 h平均耗氧率为0.135 mg/(g·h),昼夜耗氧率差异不明显;15.3℃时,24 h平均耗氧率为0.112 mg/(g·h),昼夜耗氧率差异不明显。短须裂腹鱼幼鱼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15±0.5)℃下,采用流水和静水呼吸室法,测定(1.88±0.33)g、(4.24±0.61)g和(7.27±0.76)g 3种规格北方须鳅的耗氧节律,不同水温下(0、2、5、10、15、20、25、27℃和30℃)3种规格北方须鳅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试验结果表明,北方须鳅在白天(8:00—16:00)耗氧率略高于夜间(18:00—6:00),但差异不显著(P0.05),昼夜变化对其耗氧率无影响;在12:00—20:00为耗氧率高峰,显著高于22:00—次日10:00(P0.05)。北方须鳅耗氧率随水温(2~27℃)的升高逐渐增加,呈正相关(P0.01),其24h耗氧率(y)随体质量(x)的增加而下降,符合y=0.1426x-0.2055(r2=0.9414)。(1.88±0.33)g北方须鳅24h耗氧率与(7.27±0.76)g和(4.24±0.61)g北方须鳅耗氧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4.24±0.61)g北方须鳅24h耗氧率与(7.27±0.76)g北方须鳅耗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10℃,北方须鳅临界窒息点随水温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在10℃时临界窒息点最低,而后随水温的升高(15~27℃),临界窒息点逐渐升高。结果初步揭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北方须鳅24h耗氧率变化规律以及水温和体质量对其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为其健康增养殖、活体运输以及生态保护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摘要设定8个实验温度梯度(16、18、20、22、24、26、28、30C),利用静水呼吸室法对条纹锯(?)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条纹锯(?)鱼种的耗氧率与窒息点均与温度正相关;耗氧率回归方程为Y=0.0028x~3-0.0366x~2+0.1579x+0.0706(R~2=0.9835),20~28℃条件下其耗氧率稳定在0.3080±0.0212 mg/g/h区间,认为20~28℃为该规格条纹锯鲐最适生长温度范围。窒息点回归方程为Y=0.435x~(0.5824)(R~2=0.9297),22~26℃下其窒息点稳定在0.72~0.75 mg/L之间。  相似文献   

5.
为鱼类养殖生产和苗种运输过程中溶解氧的科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该试验采用密闭呼吸室法测定了20、22、24、26、28、30℃水温下额尔齐斯河银鲫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水温在20~30℃时,额尔齐斯河银鲫幼鱼的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水温为20℃时耗氧率最低,为0.263 mg/(g·h);水温为30℃时耗氧率最高,为0.571 mg/(g·h)。耗氧率与水温的拟合方程为:y=0.0093x^2-0.0027x+0.2604(R^2=0.9896)。额尔齐斯河银鲫幼鱼的窒息点在20~30℃水温下,随水温的升高而上升,其中水温为20℃时窒息点最低,为0.947 mg/L;水温为30℃时窒息点最高,为1.713 mg/L。水温和窒息点的回归关系方程式为:y=0.0271x^2-0.0629x+1.0452(R^2=0.9116)。  相似文献   

6.
利用封闭呼吸室对同一日龄、不同规格的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幼鱼进行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温14.8~15.6℃时,体质量(37.24±3.64)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耗氧率为(0.3385±0.0161)mg/(g.h),体质量(14.45±1.08)g的菊黄东方鲀幼鱼耗氧率为(0.2327±0.0241)mg/(g.h),体质量(27.96±1.38)g的杂交F1代东方鲀幼鱼耗氧率为(0.2282±0.0219)mg/(g.h);同一日龄不同规格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杂交东方鲀幼鱼的耗氧量分别为(12.5243±0.6720)、(3.3544±0.2975)、(5.8469±0.9537)mg/(h.尾);3种东方鲀的耗氧率呈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平均耗氧率显著高于夜晚。水温为14.8~15.6℃时,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及杂交东方鲀幼鱼的临界窒息点分别为0.665、0.882mg/L和0.774mg/L。  相似文献   

7.
军曹鱼幼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平均体质量为16.0g~18.4g的军曹鱼在不同水温和盐度条件下的耗氧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温对军曹鱼的耗氧率有显著影响。盐度29‰时,水温从17℃上升到32℃,军曹鱼的耗氧率从0.357mg/g·h增加到0.880mg/g·h,水温(X)与耗氧率(Y)的关系可用幂函数表示:Y=0.0045X1.5197。在水温29℃时,军曹鱼的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军曹鱼的耗氧率表现出较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在中午前和傍晚后较高。水温对军曹鱼幼鱼的窒息点有显著影响。水温从21℃升高到33℃,窒息点从0.74mg/L增加到1.44mg/L。盐度对窒息点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体质量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耗氧率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法测定了2种不同规格(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80±0.05)g、(3.49±0.10)g)斑点叉尾鮰幼鱼耗氧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斑点叉尾鮰幼鱼的耗氧率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P0.05);两个处理组试验鱼晚上的平均耗氧率均显著高于白天的平均耗氧率(P0.05)。这表明,斑点叉尾鮰幼鱼夜晚的代谢水平更高,体质量小的鱼体代谢强度更强。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绿鳍马面鲀幼鱼在不同温度下随水体溶解氧量下降过程中的耗氧和活动变化规律,于5.4 L圆桶状呼吸室中采用封闭式呼吸室的方法,在12、16、20、24℃4个温度条件下,测定平均体长为(9.5±0.08) cm、体质量为(15.34±0.15) g的绿鳍马面鲀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试验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幼鱼在12、16、20、24℃的窒息点分别为(0.85±0.06) mg/L、(0.97±0.04) mg/L、(1.10±0.05) mg/L、(1.40±0.07) mg/L,窒息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4个温度下溶解氧质量浓度分别为2.14、2.37、2.40 mg/L和3.06 mg/L时,幼鱼出现不适行为、开始死亡至全部死亡,各温度组的溶解氧质量浓度下降幅度均接近0.3 mg/L,温度越高幼鱼全部死亡时间越短;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溶解氧质量浓度的降低,4个温度组的耗氧率从开始的0.104、0.131、0.187 mg/(g·h)和0.318 mg/(g·h)降低到结束时的0.02~0.03 mg/(g·h),温度越高下降越快。将各温度组溶解氧含量下降过程的耗氧率变化分为...  相似文献   

10.
鲤耗氧率与窒息点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封闭式流动水体中,对鲤(Carp)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初步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鲤的窒息点同水温和鱼体规格的关系。第一,窒息点与水温的关系:当水温从5℃上升到32℃时,试验鲤的窒息点从0.21mg/L上升到0.59mg/L,可见,鲤的窒息点与水温高低呈正相关;第二,在试验水温22℃时,鲤窒息点与鱼体大小的关系:试验鱼体长分别为8.30±0.37,12.30±0.21,14.23±0.15,23.41±0.24cm,试验结果为鲤的窒息点从0.49mg/L下降到0.34mg/L,鲤的窒息点与鱼体规格呈负相关;(2)鲤耗氧率与水温的关系。鲤的耗氧率同水温一样随水温的上升而上升,在6℃时的耗氧率仅为28℃时的1/6,但是当水温超过28℃时耗氧率开始下降,33℃时降为139.31mg/L;(3)本试验也对鲤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鲤的耗氧率昼夜变化不明显,耗氧高峰出现在每日的15:00 ̄17:00时,低峰出现在每日的3:00 ̄5:00时;白天的均耗氧率与晚间均耗氧率大致相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7、21、25℃)对黄带拟鲹Pseudocaranx dentex(389.34 g±49.70 g)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影响。结果显示:17℃组耗氧率为(0.26±0.01)mg/(g·h),排氨率为(3.12±0.25)μg/(g·h),窒息点为(0.85±0.13)mg/L;21℃组耗氧率为(0.37±0.02)mg/(g·h),排氨率为(3.99±0.18)μg/(g·h),窒息点为(0.93±0.08)mg/L;25℃组耗氧率为(0.52±0.03)mg/(g·h),排氨率为(5.23±0.21)μg/(g·h),窒息点为(1.24±0.10)mg/L。黄带拟鲹的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温度对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同时,O/N比值在81.62~105.38,表明试验水温条件下黄带拟鲹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乌塘鳢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两种规格中华乌塘鳢的窒息点和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耗氧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温和体重对中华乌塘鳢的耗氧率有显著影响。水温从16℃上升到32℃,大规格鱼(平均体重40.2g)的耗氧率从37.34mg/kg·h增加到136.72mg/kg·h;小规格鱼(平均体重18.0g)的耗氧率从42.81mg/kg·h增加到203.62mg/kg·h。水温与耗氧率的关系可用幂函数表示。水温25℃时,大小两种规格中华乌塘鳢的窒息点分别为0.2744mg/L和0.3031mg/L。  相似文献   

13.
应用封闭静水装置测定乌苏里鮠的耗氧率与窒息点.结果表明:在水温20~26℃范围内,平均规格接近(7.0~7.7 cm)的乌苏里鮠,其耗氧率为0.159 6~0.263 6 mg/g · h,随水温升高而升高;同一水温条件下,乌苏里鮠耗氧率与鱼体规格呈负相关.在水温24~28℃范围内,平均规格接近(12.1~12.7cm...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三种不同规格梭鱼幼鱼(6.34g,26.06g,70.17g)在水温15℃,20℃,25℃,30℃条件下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并讨论了耗氧率与体重、耗氧率与水温,耗氧量与体重,呼吸频率与水温,呼吸频率与水中含氧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浮头”窒息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封闭流水式装置测溶氧的方法对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orides(Herzenstenin)]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9℃、13℃、17℃、21℃条件下,似鲇高原鳅耗氧率分别为0.224 mg/(g·h)、0.290 mg/(g·h)、0.264 mg/(g·h)、0.231 mg/(g·h)。跟据试验结果推测温度13℃为似鲇高原鳅最适生长温度。耗氧率昼夜变化显示,20:00时耗氧率最高为0.386 mg/(g·h),8:00时耗氧率最低为0.164mg/(g·h),窒息点为1.22 mg/L。  相似文献   

16.
采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2、16、20、24、28、32℃)、盐度(5、10、15、20、25、30)和pH(7.2、7.7、8.2、8.7、9.2、9.7)对体质量(0.21±0.03)g的鲻(Mugil cephal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X)对鲻幼鱼耗氧率(Yo)和排氨率(YN)的影响显著,其两两间的相关关系可分别用一元二次方程Yo=-0.0256x2+0.2191X-0.1054(P<0.05)和YN=-0.0054X2+0.044 1X-0.0082(P<0.01)表示.随着温度的升高,鲻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在24℃时,耗氧率和排氨率都达到最大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盐度对鲻幼鱼耗氧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当盐度在5~30时,随着盐度的升高,耗氧率先下降再升高,然后再下降;排氨率则先升高后降低.经方差检验,盐度对鲻幼鱼排氨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式为YN=-0.0013X2+0.0027X+0.047(P<0.01).pH对鲻幼鱼耗氧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随着pH的升高,耗氧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Yo=-0.02583X2+0.198X+0.0775(P<0.01)表示;pH对鲻排氨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式为YN=-0.0032X2+0.0217X+0.003(P<0.01).温度和pH对鲻幼鱼窒息点的影响极显著(P<0.0),盐度对鲻幼鱼窒息点的影响显著(P<0.05),但对鲻的窒息时间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7.
杨淞  卢迈新  黄樟翰  高风英 《水利渔业》2006,26(4):14-15,20
用呼吸室法对荷那龙罗非鱼、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及其杂交F1的呼吸耗氧率、窒息点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水温为16~32℃时,平均体重为10.40~116.28 g的荷那龙罗非鱼的耗氧率在0.07~0.61 mg/g.h,平均体重为18.98~102.53 g的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的耗氧率范围是0.06~0.43 mg/g.h,平均体重2.24~133.82 g的杂交F1莫荷鱼的耗氧率范围是0.06~0.65 mg/g.h;3种试验鱼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耗氧率与鱼体规格呈负相关。②3种实验鱼的耗氧率均为白天高于夜间。③水温24℃时,3种试验鱼的溶氧临界窒息点分别是:荷那龙罗非鱼0.33~0.55 mg/L,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0.24~0.31mg/L,莫荷鱼为0.38~0.43 mg/L。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16、20、24、28和32℃下测定了当年(体质量0.57~3.82g)和1冬龄(17.39~54.40g)拉氏Phoxinus lagowskii的耗氧率及其昼夜变化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拉氏昼间耗氧率高于夜间,当年苗种耗氧率峰值在中午和傍晚,而成鱼的仅在傍晚;在16~32℃范围内,体质量为(1.72±0.60)g的拉氏耗氧率(OR)随温度(T)升高而增加,其关系式为OR=0.1734e0.2277T(R2=0.9911),窒息点在1.53~1.65mg·L-1之间,平均(1.59±0.04)mg·L-1;在20~24℃下,拉氏(0.77~52.4g)耗氧率(OR)随体质量(W)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其关系式为OR=0.3248W-0.2206(R2=0.8076),窒息点在1.10~1.55mg·L-1之间,均值为(1.29±0.19)mg·L-1。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布氏鲷幼鱼在溶氧量下降过程中的活动规律和变化特点,利用简易密闭的流水装置,选择体质量为10.1~16.8 g的小规格幼鱼及25.9~47.0 g的大规格幼鱼,研究其昼夜耗氧率变化规律、窒息点以及水温、体质量对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布氏鲷幼鱼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随体质量的增大而降低。两种规格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日均耗氧率0.142 6 mg/(g·h)(8:00~18:00)与夜均耗氧率0.153 8 mg/(g·h)(20:00~6:00)相似,两种规格的布氏鲷均分别在16:00、8:00出现耗氧率的低、高峰。大、小规格幼鱼的窒息点分别是0.25 mg/L和0.33 mg/L。  相似文献   

20.
江黄颡鱼瞬时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三种水温条件下(12℃、20℃、28℃)测定江黄颡鱼(Pseudobagrus vachelli)幼鱼(6.5~8.6cm/p,3.953~8.407 g/p)的耗氧状况,据此计算出幼鱼的瞬时耗氧速率(V,mg/g.h)与溶氧量(DO,mg/L)及水温的相关关系。试验表明:江黄颡鱼耐低氧能力较强;其昏迷点、窒息点随水温的升高而有所增大,28℃时两者分别为0.3183、0.2750 mg/L;江黄颡鱼的瞬时耗氧速率随时间的延长、溶氧量的降低而降低,呼吸类型属于顺应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