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大多数脊椎动物在形态和生理上表现出显著的雌雄两性性别差异,长期以来,性别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命题之一[1]。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性别决定是确定性别分化方向的方式,性别分化为具有双向潜力的未分化性腺经过程序性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发育成精巢或卵巢,并出现第二性征的过程[2]。大部分鱼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如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3]、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4]、乌鳢(Channaargus)[5]等的雄性个体大于雌性,鲤(Cyprinuscarpio)[6]、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7]、大西洋鲑(Salmosalar)[8]、欧洲舌齿鲈(Dicentrarchuslabrax)[9]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10...  相似文献   

2.
<正>甲壳动物中的虾蟹类主要营水生生活,其中大部分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蜕壳又称蜕皮[2],包括旧表皮的蜕去和新表皮的形成[3]。蜕皮作为甲壳动物生长发育的标志性特征,其在整个生活史中具有周期性的动态变化[4],从上一次蜕皮结束到下一次蜕皮结束的时间为一个蜕皮周期[5]。阐明虾蟹类的蜕皮周期及各期的特征[6]是解决虾蟹类水产养殖过程中蜕皮不同步、蜕皮失败等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蜕皮分期鉴定技术是研究蜕皮周期极为重要的技术工具。  相似文献   

3.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其生长速度快,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有较强的趋水性、适应性和抗逆性[1]。克氏原螯虾为杂食性动物,主要依靠第2、3对步足的螯夹起食物递送到口中,再由颚进行咬食[2]。其不同生长阶段的食性也有所差异[3]: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Ⅱ期幼体主要滤食水中的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Ⅲ期幼体能摄取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成虾主要以小杂鱼、水草或人工饲料为食[4]。  相似文献   

4.
<正>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过度捕捞、水体污染等人为干扰因素已致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近海渔业资源出现了严重衰退迹象[1],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也已严重衰退,渔业资源持续下降[2-3]。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明对虾属,是一年生暖水性长距离洄游大型虾类,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和朝鲜半岛西海岸[4]。  相似文献   

5.
<正>温度是影响两栖动物变态发育时长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高温可促进蝌蚪生长发育,缩短变态时长,低温则延迟发育进程,延长变态时长[1-5]。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两栖动物,也是稻蛙综合种养的主要蛙种之一[6]。变态前后,蝌蚪的规格、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受高温[3-5]、  相似文献   

6.
<正>糖原是一种水溶性多糖,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1]。糖原是动物肌肉及肝脏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糖原含量及其变化是动物性食品品质的重要指标。对水产养殖动物的研究显示,水产动物养殖过程、水产品储运、育肥方式、加工过程等,均对糖原的含量、储存、动用以及转运等产生影响,糖原含量是贝类水产品口感品质的重要指标[2-7]。其次,糖原的含量还可用于评估贝类生理状况[8-9]。  相似文献   

7.
<正>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环境友好、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养殖产量高的集约化养殖模式,由流水式水产养殖逐渐演化而来。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较为典型的有日本生物包静水养殖系统(以砾石为载体)和欧洲组装式多级静水养殖系统[1-2]。我国陆基工厂化养殖从最初的苗种培育转变为水产养殖、仓储、吊水等多种功能[3-5],养殖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处理技术[6-8]保持良好的水质,实现养殖用水的循环使用,具有节约养殖用水及节省养殖用地的优点[9-11]。此外,循环水养殖系统也是唯一能够实现安全、无化学品和重金属残留的绿色养殖模式[12-14],在水产养殖产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符合当前我国提出的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及低碳减排的战略需求[15]。  相似文献   

8.
刘印  宋伦  刘苏萱 《水产科学》2022,(5):891-898
<正>海洋微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增加海洋碳汇,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3];海洋微藻亦是浮游动物、鱼类、滤食性贝类等海洋动物的主要营养来源,而微藻细胞粒径的大小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动物的营养储备和健康生长,尤其对饵料质量选择型的滤食性贝类影响更大[4-5]。  相似文献   

9.
<正>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俗称土笋、海丁、沙虫等,隶属星虫动物门(Sipuncula)、革囊星虫纲(Phascolosomatidea)、革囊星虫科(Phascolosomatidae)、革囊星虫属(Phascolosoma),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1]。其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滋阴降火、补肾益智的功效,有“海洋冬虫夏草”的美誉[2-4]。  相似文献   

10.
<正>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属头足纲柔鱼科鸢乌贼属,是世界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之一,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1-2]。鸢乌贼在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和中国南海的资源量较为丰富[3-4],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算,其总资源量约为800~1120万t[5]。  相似文献   

11.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十足目、鳌虾科,俗称小龙虾,约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进入我国[1]。小龙虾借助稻渔生态种养模式平台,完成了从默默无名到万众瞩目的华丽变身[2],目前位列我国淡水养殖品种第6位。稻虾种养模式是我国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3]。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是我国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裙边粗蛋白含量为20%~24%,是典型的低脂高蛋白食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1]。此外中华鳖还是滋补药膳的佳品,其背甲、肉、血、卵、肝、胆等均可入药,对潮热盗汗、阴虚阳亢等病症具有良好的功效[2]。目前,我国中华鳖养殖已经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根据《2022中国渔业统计年鉴》[3],  相似文献   

13.
<正>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水生动物。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为淡水经济虾类。具有肉质鲜美、杂食性、生长速度快、繁殖和适应能力强、养殖周期短、投入成本低等特点[1],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然而,因受外界环境[2]、  相似文献   

14.
<正>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是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大型食用水母,兼有药用功效,为“海产八珍”之一,在分类学上属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1-4]。海蜇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近岸浅海海域,此外在日本西部、朝鲜半岛西部和俄罗斯远东近海也有少量分布[5-6]。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又名河蟹、大闸蟹[1]。中华绒螯蟹因含有矿物质元素、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和胆固醇等多类营养物质而深受长江流域居民喜爱,其肌肉中蛋白质品质高且肌苷酸的含量丰富,雄蟹性腺中更是包含25种脂肪酸[2]。近年来,我国中华绒螯蟹的种业保护措施较薄弱,加上无序引种和苗种盲目放流,导致种质混杂和退化,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绿色发展[3-4]。国外水产选育多以种业企业为主体,投入大、效果显著;国内则以科研单位为主,这样会造成产业集中度低、良种化水平和覆盖率均较低、苗种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5]。  相似文献   

16.
<正>食品安全是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核心组成,是我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海产品作为优质蛋白来源,其产量占全世界食用肉产量的17%,到2050年海产品增量在肉产品增量中的占比将达25%,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食品供给的重要组成,并成为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食物来源[1]。贝类作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海产品之一,其产业发展和地位不容忽视。消费者对贝类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安全与营养品质两个层面[2]。作为滤食性生物,贝类易受重金属、毒素以及病原微生物污染,为贝类的食用安全埋下隐患[3]。此外,由于贝类营养品质的地域差异明显[4],导致贝类产地造假已成为影响贝类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法国著名品牌生蚝“吉娜朵”被国产普通生蚝假冒,严重损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5]。国际上,欧盟、美国、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细菌性疾病频发,抗生素不规范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1]。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替代抗生素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一个方向。抗菌肽是具有抗菌作用的小分子多肽,相比于抗生素,不易产生耐药性,可作为抗生素耐药细菌治疗的潜在药物[2-3]。其中鱼类铁调素(Hepcidin)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抗菌效果明显,已成为当前抗菌肽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正>水产养殖是我国农业结构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21年水产养殖产量接近5 400万t[1]。目前,池塘养殖多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方式,随着放养密度过大,投饵量过多,水体中粪便残饵量日益积累,饲料和渔药添加剂富集,导致水质恶化[2]。养殖尾水直接排放,污染了周边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严重违背了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理念[3-4]。  相似文献   

19.
<正>据统计,2020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549.02万t,其中鱼类水产品总产量为3521.03万t,占据水产品行业绝对优势[1],但地域和人们饮食习惯的差异性,决定了鲜活水产品供给不平衡的现状[2]。由于鲜活水产品在主产区的价格较低,且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被当地市场消费,而偏远的地区却面临吃鱼难和价格昂贵的困境,再加上鲜活水产品具有难保活、易损耗的特性,因此,鲜活水产品流通技术越来越被产业重视,尤其是活鱼的长途运输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3-4]。  相似文献   

20.
<正>溶解氧作为水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是鱼类健康生存的基础。适宜的溶解氧水平能够促进鱼类的生长,对鱼类的繁殖、捕食和运动等产生积极的影响[1]。低氧胁迫不仅严重制约了鱼类的生长发育,而且会引起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导致代谢紊乱,严重时导致鱼体死亡[2]。而经长期演化,鱼类已进化出一系列机制来应对低氧。低氧环境中,鱼类可以通过各种生理反应来抵抗溶解氧的不足,如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增强氧吸收的能力等,从而应对低氧胁迫[3]。近年来有关低氧胁迫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笔者总结了低氧胁迫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为鱼类的健康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