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对桑种质资源进行抗桑疫病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田立道  李雪明 《蚕业科学》1996,22(4):205-207
采用人工接种法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桑种质资源圃保存的201份桑种质进行对桑疫病抗性鉴定,初步选拔出高抗种质29份,中抗种质42份,感病种质130份。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1986~1989年对154份经济性状较好的桑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桑疫病抗病性鉴定。采用病区自然感病与人工接菌相结合的方法,以湖桑199、荷叶白、桐乡青分别作强、中、弱抗性的对照材料,根据病条(叶)率和病情指数与对照材料相比,确定抗性,抗性按六级分类。鉴定结果:在154份供鉴材料中,高抗(HR)材料有4份,强抗(R)材料有18份,中抗(MR)材料有53份,中感(MS)材料有50份,易感(S)材料有23份,高感(HS)材料有6份。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Ustilago segetum var. avenae)的差异和探讨形成燕麦抗坚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于2013-2014年采用菌粉拌种和菌土覆盖的接种方法对135份燕麦种质进行坚黑穗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菌粉拌种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2份免疫,6份高抗,1份抗,19份中感,16份感,10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18.8%,9.4%,1.6%,29.7%,25.0%,15.6%;71份皮燕麦中,45份免疫,22份高抗,2份抗,2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63.4%,31.0%,2.8%,2.8%。在菌土覆盖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7份免疫,8份高抗,13份抗,22份中感,3份感,1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26.6%,12.5%,20.3%,34.4%,4.7%,1.6%;71份皮燕麦中,56份免疫,13份高抗,1份抗,1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78.9%,18.3%,1.4%,1.4%;在2种接种方法下,62份材料抗性完全一致;10份材料在菌粉拌种接种方法的抗病性低于菌土覆盖的抗病性;菌粉拌种较菌土覆盖易使63个燕麦品种的发病率增加,使其抗病性下降,说明菌粉拌种接种方法明显优于菌土覆盖。试验中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更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为育种部门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4.
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Ustilago segetum var.avenae)的差异和探讨形成燕麦抗坚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于2013-2014年采用菌粉拌种和菌土覆盖的接种方法对135份燕麦种质进行坚黑穗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菌粉拌种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2份免疫,6份高抗,1份抗,19份中感,16份感,10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18.8%,9.4%,1.6%,29.7%,25.0%,15.6%;71份皮燕麦中,45份免疫,22份高抗,2份抗,2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63.4%,31.0%,2.8%,2.8%。在菌土覆盖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7份免疫,8份高抗,13份抗,22份中感,3份感,1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26.6%,12.5%,20.3%,34.4%,4.7%,1.6%;71份皮燕麦中,56份免疫,13份高抗,1份抗,1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78.9%,18.3%,1.4%,1.4%;在2种接种方法下,62份材料抗性完全一致;10份材料在菌粉拌种接种方法的抗病性低于菌土覆盖的抗病性;菌粉拌种较菌土覆盖易使63个燕麦品种的发病率增加,使其抗病性下降,说明菌粉拌种接种方法明显优于菌土覆盖。试验中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更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为育种部门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5.
利用ITS标记从分子水平探讨湖北省境内收集的5个野生桑种、1个栽培桑种、1个变种共17份桑种质资源与外省区的6份桑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为发掘和利用该地区特有的桑种质资源打下基础。结果表明,基于ITS标记的系统进化树与经典分类方法的结果接近,其中湖北省的4份华桑与四川省的川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同在一个分支;收集的3份蒙桑、1份变种鬼桑、1份鸡桑、5份白桑、1份山桑与广东桑、浙江省的瑞穗桑、云南省的滇桑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与收集的2份长穗桑以及来自广西的钦州长果桑同在一个分支。利用DnaSP软件分析供试桑种质材料的ITS序列核苷酸多样性,符合被子植物ITS致同进化(concerted evolution)规律,变异主要发生在ITS1。利用AMOVA分析供试桑种质材料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间,种间遗传变异率为79.49%,种内遗传变异率为20.51%(P0.001)。分布于湖北省的桑种质资源处于抗寒屏障范围,是桑属植物迁移到此地后形成的类群。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葡萄种质对灰霉病的抗性差异,以132份葡萄种质叶片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鉴定其对灰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葡萄种质对灰霉病的抗性差异明显:对灰霉病表现高抗(highly resistant, HR)的种质2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51%;表现抗(resistant, R)的种质14份,占总数的10.61%;表现中抗(middle resistant, MR)的种质89份,占总数的67.42%;表现感病(susceptible, S)的种质22份,占比16.67%;表现高感(highly susceptible, HS)的种质5份,占比3.79%。未发现对灰霉病完全免疫的葡萄种质,其中圆叶葡萄较抗病;其次为美洲种、欧美杂种;欧亚种易感病。此外,地方种质资源郧西葡萄对灰霉病表现良好的抗性。研究结果为抗灰霉病葡萄新品种选育及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杧果细菌性黑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评价杧果种质对黑斑病的抗性水平,本研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64份杧果种质进行细菌性黑斑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发现64 份种质材料有 2 份抗病,9份中抗,53份感病,未发现高抗或免疫种质。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桑树不同杂交组合实生苗人工诱变选出的317份四倍体、10份三倍体及77份二倍体种质资源的自然感染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按相对感病指数的大小评价各资源对花叶病的抗性,选出了抗病型资源四倍体19份、三倍体2份、二倍体14份,对桑感染花叶病的途径进行丁初步分析。认为:在进行的多倍体育种时,要选择抗病性强的二倍体作为诱变材料,是获得抗病性强的四倍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32份广东桑类型桑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RAP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桑类型是由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的广东桑种形成的桑树栽培类型。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两广地区的部分广东桑类型桑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为地方桑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选用22对SRAP引物组合在32份桑树种质材料中共扩增出144条带,其中有44条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30.56%,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2条多态性带。32份桑树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值变化范围为0.826 4~1.000 0,平均值0.894 4,说明供试广东桑类型桑树种质材料间存在较高遗传变异。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将32份桑树种质材料划分成3类:第Ⅰ类包括了20份来自广西的地方品种资源,第Ⅱ类包括了3份来自广东的选育品种资源和7份来自广西的选育品种资源,第Ⅲ类的2份种质资源分别来自广西和广东。同一类群的各亚类群又多以同一地理来源的品种或亲本有相近、相同血缘的品种聚集。研究结果说明SRAP标记能很好地揭示同一桑种不同种质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广东桑类型桑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枯萎病严重影响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估香蕉种质资源对云南枯萎病菌株TR4的抗性,遴选和储备抗病种质资源,为香蕉种质资源多样性在云南地区的利用、抗病种质资源和抗病基因的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引进的11份香蕉种质资源为材料,在温室内接种不同浓度的云南枯萎病菌野生型菌株TR4(15-1),球茎解剖调查和病情指数分析,将香蕉种质资源分为免疫,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六个等级。结合已报道香蕉种质资源对其他TR4菌株的抗病性评估,遴选对云南菌株TR4(15-1)抗性较好的香蕉种质资源。在接种常规浓度(1×106孢子数/mL)TR4(15-1)条件下,Kazirakwe,Igitsiri,Mbwazirume,Inkira,Akpakpak,Pahang是云南菌株TR4(15-1)的抗病种质资源,接种20天的病情指数范围是20.31-29.27;GCTCV-119和Gros Michel为中抗种质资源;Baxi Jiao,Banksii和Ibwi是感病种质资源。在高浓度(1×108孢子数/mL)TR4(15-1)侵染下,常规浓度筛选到的6份抗病种质资源仍然表现为抗病,但GCTCV-119,Gros Michel,Baxi Jiao,Banksii和Ibwi均划分为感病种质资源。结合不同浓度病原菌侵染的病害调查分析,11份香蕉种质资源对云南菌株TR4(15-1)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抗TR4(15-1)的强度依次为:Kazirakwe> Inkira>Pahang> Akpakpak> Igitsiri> Mbwazirume。本研究遴选到6份香蕉种质资源(Kazirakwe,Inkira,Pahang,Akpakpak,Igitsiri,Mbwazirume)对云南菌株TR4(15-1)具有较好的抗病性,为广谱性抗病资源。研究结果为云南产区香蕉抗病资源的储备、抗病种质的利用、保障云南香蕉产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施炳坤  夏明炯 《蚕业科学》1998,24(4):206-209
苏湖16号是从桑种质资源中选出,经过系统的调查、鉴定与综合评价,具有生长旺盛、产叶量高、叶质优、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性状,是优质丰产桑树品种,适合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2.
桑平疹干枯病(Massaria mori Miyake)是一种桑树的枝干病害,在浙江省分布较广,为害较重,发病率最高可达100%。经研究发现,本病菌存在无性时期,在PSA培养基中能形成分生孢子器,厚垣孢子以及有性时期的子囊和子囊孢子。明确了本病菌的分类地位应隶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格孢腔菌目、格孢腔菌科。本病的发生和寄主、病原的生态环境有关,接种发病率分别为30%,60%。因品种不同,形成愈伤组织有差异,直接影响变色部分的长短。本病菌在越冬后,于次年3月引起初次侵染,均从伤口侵入,一年内有重复感染。完成本病菌的生活史需要35—58天,接种潜育期一般为18天。在12月低温8℃时,子囊孢子萌芽率仅1.5%,故桑树整枝宜在1月份低温时进行。  相似文献   

13.
桑原生质体分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爱玉  王勇 《蚕业科学》1994,20(3):141-144
用桑子叶、桑幼叶、悬浮培养细胞、愈伤组织四种材料,分别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分离方法及有关条件的研究。结果在适宜酶溶液浓度下,桑原生质体的释放速度和产量顺序为,桑子叶>幼叶>悬浮培养细胞>愈伤组织。酶液最适渗透剂浓度为0.5-0.6M的甘露醇。经预培养处理的材料,原生质体产量比对照提高12.9倍。  相似文献   

14.
抗生素对桑树外植体生长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勇  陈爱玉 《蚕业科学》1996,22(2):72-76
试验比较了不同种类抗生素在不同浓度下对桑子叶、不定芽和新梢生长与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培养基中卡那霉素浓度高于20mg/L时.桑子叶不能形成不定芽;羧苄青霉素或头孢霉累大于400mg/L时,子叶不定芽诱导率明显下降。(2)卡那霉素大于30mg/L,羧苄青霉素或头孢霉累大于400mg/L,不定芽抽茎受到明显抑制。(3)卡那霉素大于10mg/L,羧苄青霉素或头孢霉素大于100mg/L,桑树新梢难以形成根系。  相似文献   

15.
桑树品种对黄化型萎缩病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雷国新  靳永年 《蚕业科学》1995,21(4):219-222
不同抗黄化型萎缩病能力的桑品种枝皮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品种间同工酶带差异明显,其酶带数目与桑品种抗病性成正相关。不同抗性品种接种类菌原体(MLO)后,经不同时段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区和酶带数与未接种的无明显差异,但酶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且随着接种后经过日数的增多而加强。因此,认为过氧化物酶是桑树抗MLO的机制组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无菌条件下将桑籽接种至含MS无机盐与0.2%凝胶剂(Gelrite)的培养基上,于26℃每日16h、10001x照明下培养;2周后以激素处理茎切段,转培于蛭石培养基,10~12d苗茎围度达8mm时,以长2cm的切段为砧木,以707等桑品种的1~2mm茎尖作接穗,嫁接成活率达75%~80%。增大砧木苗基的围度是取得桑树茎尖嫁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桑树新品种农桑10号的育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工有性杂交,单株选择,系统选择,区域性鉴定,育成早熟桑树新品种农桑10号。与对照荷叶白相比,全年公顷桑产叶量高17.09%,春产片叶量高23.11%,万蚕茧层量高279%,公顷桑产茧层量高2421%,百蚕良卵数相仿,抗桑黑枯型细菌病、黄化型萎缩病力强,抗旱耐瘠,生长势旺,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桑树资源中心桑资源染色体倍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桑树酸解去壁低渗法,对四川省桑树资源中心的66份桑资源染色体倍数性进行观察鉴定,发现其中有二倍体桑63份,三倍体桑1份,六倍体桑2份.其结果对丰富我省桑树资源基础研究内容和桑树品种选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桑树抗青枯病杂交组合顺农2号的育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杂交方法选育的桑优良杂交组合顺农 2号具有抗青枯病的特性 ,其发病率仅为 2 6 88% ,属中抗水平 ,并且产叶量高、叶质优。该品种已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适宜青枯病为害的蚕区推广  相似文献   

20.
桑漆斑病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立道  李雪明 《蚕业科学》1993,19(4):193-197
桑漆斑病是我国近年发现的桑树叶部病害,是由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eum Tode ex Fr.)寄生引起的,病原在病叶、土壤与水中越冬,除寄生桑树外,还寄生豆科作物及禾本科杂草等。发病初期用优氯净溶液喷洒桑叶有明显防治效果。桑园中的禾本科杂草,用10%禾草克水溶液喷洒可以清除,以减少病原。杀草效果为100%,该药对桑、蚕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