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验证明,棉花群体光合速率(CAP)高持续时期是棉花高产栽培的重要时期;栽培密度对于CAP的影响至关重要;土壤释放的CO2对棉花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贡献率。从栽培角度来看,棉花高产栽培的技术途径之一就是延缓棉花后期群体光合的下降速率。  相似文献   

2.
膜下滴灌棉花高产群体质量诊断指标及优化调控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膜下滴灌棉花高产群体质量诊断的主要指标及群体优化调控途径。描述膜下滴灌棉花高产群体质量的主要指标有 :高产群体光合速率与合理的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协调的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单位面积的总铃数和成铃率以及适宜 LAI条件下的铃叶比等。水、肥调控和化学调控技术对膜下滴灌棉花高产群体质量的建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1993 ̄1995年不同麦区百亩示范方和攻关田的实践表明,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是适用于小麦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阶段的栽培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系。提高茎蘖成穗率、扩大后期物质生产量,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优化产量结构的核心指标;在小麦合理群体基础上,降低群体起点,主攻个体素质,是提高茎蘖成穗率、提高光合生产效率的必备条件;运用精量播种、培育壮苗、高效施肥、杭逆应变等技术,是提高群体质量,达到小麦高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1993~1995年不同麦区百亩示范方和攻关田的实践表明,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是适用于小麦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阶段的栽培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系。提高茎蘖成穗率、扩大后期物质生产量,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优化产量结构的核心指标;在小麦合理群体基础上,降低群体起点,主攻个体素质,是提高茎蘖成稳率、提高光合生产效率的必备条件;运用精量播种、培育壮苗、高效施肥、抗逆应变等技术,是提高群体质量,达到小麦高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前新疆北部植棉区棉花生产大力推广高密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棉花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采取缩行增株的配置,由过去的大3膜1 2行,改为小3膜1 2行,收获密度667m2 (旧制1亩,下同)留1 .3万~1 .6万株,目的是增加株数,以密取胜,发挥群体优势,建立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从而达到棉花早熟、优质、高产。但是,目前在高密度栽培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我们结合近几年棉花高密度高产优质栽培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如下探讨。1 品种问题品种的选定是实现高密度高产栽培的前提。应选择早熟、抗病、株型紧凑、果枝较短且着生角度小、叶片适中偏小、叶柄较…  相似文献   

6.
棉花群体冠层结构与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对晋棉10号品种9.0万~15万株·hm-25个群体密度梯度下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其与干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山西特早熟棉区适期播种条件下,晋棉10号品种最适群体为10.5万株·hm-2。该群体下,棉花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生产与分配均优于其他群体,经济产量高出其他群体平均产量25%以上。同时,提出了晋棉10号品种适宜群体的若干指标,为确定棉花高产栽培措施及建立棉花生产管理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兵团棉花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棉田群体质量和纤维内在品质,是当前棉花生产上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西方作者从品质育种和塑造理想株型两个方面,重点阐述必须在早熟稳产前提下,将优质抗病置于首位,强调增株减枝减节,控制叶面积冠层量,提高果节成铃是获得优质高产唯一途径;栽培上通过精量播种,平衡施肥,全面推广节水技术,达到优质,高产,节本增次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棉花不同群体下植株各性状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变化与多数性状存在相关性,不同群体棉花在个体营养生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业生产中,应以不同群体下植株性状变化规律为依据,适时调整栽培管理措施,以达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9.
盐碱地棉花双膜覆盖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3~1996年在中度盐碱地棉田试验表明,盐碱地棉花双膜覆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比现行的盐碱地植棉技术增产38.8%~42.5%,LSD法检验差异极显著。新技术示范田单产皮棉2245.5~2350.8kg·hm-2,创造了山东省盐碱地棉花单产最高记录。双膜覆盖不仅能为棉花创造比地膜覆盖更为良好的土壤条件,而且能提高拱棚内气温,为棉花生育创造良好的地上环境,所以保全苗、促早发效果特别显著。应用配套新技术既可创造高光效群体模式,又可创造优质高产结铃模式,所以能达到棉花优质高产的栽培目标。  相似文献   

10.
2002~2004年连续3年在乌苏市皇宫镇泉水沟村、林东村开展棉花高密度高产攻关项目。2004年7.6hm。棉花示范田,创造了单产皮棉2290.5kg/hm^1的高产记录。目前棉花高密度栽培已经成为夺取棉花高产、促进棉花单产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总结近年来棉花高密度栽培的经验.除了要选择适合高密度的品种外.在栽培上还应做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不同栽培措施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阐明超高产栽培模式实现高产的生理原因,采用超高产栽培模式并以常规栽培模式作为对照进行比较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头季稻籽粒灌浆特性和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强、弱势粒的生长潜势强,灌浆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早,灌浆速率在整个灌浆期的前、中、后3个阶段均较高,活跃灌浆时间较短,强、弱势粒较早进入灌浆盛期,同时,整个灌浆期头季稻强、弱势粒的Mg2 -ATP和Ca2 -ATP酶活性超高产栽培模式也都较常规栽培模式的高,尤其是在籽粒灌浆的快速增长阶段,超高产栽培模式的明显高于常规栽培模式,因而其头季籽粒灌浆呈现出灌浆起动快、灌浆强度大、灌浆后期“拉力”足的特点,从而有利于有机物质向穗部运输,这是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实现大穗、多穗、粒饱、结实率高的籽粒灌浆特性和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2.
The yield and fibre quality of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cultivars are very difficult to improve simultaneously. Attempts to breed upland cotton cultivars with high-quality fibre that can spin more than 40 yarn count (Ne) and present yields equal to those of commercial cultivars have not been successful. The seeds of the high-yield upland cotton line Tai 8033 were mutagenized in a Chinese Practice No. 8 recoverable satellite, and the mutated line was selected to produce high-quality and high-yield lines by pedigree selection. The eight mutated lines fit the Chinese standard of high-quality cotton class I, were suitable for spinning more than 40 Ne and had yields that were 12.7%, 7.1% and 3.5% higher than the current control cultivar yield in the cotton cultivation area tested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fibre of one line successfully spun 80 Ne that fit the high-quality yarn standards. After seeds were mutagenized by exposure to a space environment in a satellite, the fibre quality of upland cotton cultivars was improved through pedigree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常规栽培模式湿润育秧苗与超高产栽培模式旱育秧苗的秧苗素质、根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栽培模式中育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揭示超高产栽培模式实现高产的生理原因。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旱育秧苗的干物质积累和分蘖数比湿润育秧苗高22.78%、73.33%,而株高比对照矮14.91%,同时还表明,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旱育秧的根系还原力强、发根数多、发根能力强,硝酸还原酶、ATP酶、叶绿素及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岐化酶等细胞保护酶含量增加,表现出强大的生理生化优势,而丙二醛含量比对照降低20.99%,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含量增多,C/N适中,有利于提高旱育秧苗的抗逆性,是旱育壮秧形成的内在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膜下滴灌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的施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小区实验,研究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棉花冠层结构、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棉花叶面积指数在盛铃期以前显著增加,盛铃期及以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峰值出现在盛铃期。在盛铃期植株氮、磷、钾的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棉花平均叶簇倾角变大,株型变的紧凑,但施肥量过多会导致棉花群体叶面积增加过多,群体散射辐射与直射辐射透过系数小,冠层结构不良,削弱了棉花个体发育,造成单株成铃数和单铃重降低。随施肥量的增加棉花产量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表明施肥过量或过低棉花均难以获得高产,对于北疆地区棉花高产栽培建议棉花滴灌施肥量为尿素639.60 kg/hm2、磷酸一铵177.67 kg/hm2、硫酸钾施148.06 kg/hm2。  相似文献   

15.
南疆高产杂交棉生长性状及氮磷钾吸收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系统研究法研究高中低三种产量水平杂交棉生长和氮磷钾吸收。结果表明,高产棉的株高与中低产棉差别不大,但主茎增长比中低产棉提前结束,高产棉总铃数明显高于中低产棉,特别在铃位空间分布上更合理;高产棉花的氮磷钾吸收可用Logistic曲线方程表达,拟合良好,快增期、持续时间与中低产棉相比有明显差异,高产棉吸收的N、P2O5、K2O总量为515.3、126.4和591.9 kg·hm-2,大于中低产棉吸收总量;高产棉较中低产棉生长协调性更好,吸收养分总量多。说明南疆棉区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应用合理的管理技术措施,能够更有效协调棉花生长和养分分配,实现棉花大面积高产。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Bn-csRRM2)高产棉花对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转基因(Bn-cs RRM2)高产棉及其亲本常规棉中棉所12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2种棉花在不同生育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对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期推进,转基因高产棉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趋势与常规棉一致,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趋势与常规棉不同。转基因高产棉土壤速效磷含量在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与常规棉无显著差异;铵态氮含量在苗期、蕾期和花铃期与常规棉无显著差异;硝态氮含量在吐絮期显著高于常规棉,其余3个时期显著低于常规棉。随生育期推进,转基因高产棉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常规棉一致,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常规棉略有不同。转基因高产棉土壤脲酶活性在苗期、蕾期和吐絮期显著高于常规棉,在花铃期无显著差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苗期和吐絮期与常规棉无显著差异;碱性磷酸酶活性只在吐絮期与常规棉无显著差异。表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受转基因高产棉的影响较小,其变化主要受到生育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滨海盐渍土抗虫棉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特点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辛承松  董合忠  唐薇  张冬梅  罗振  李维江 《作物学报》2008,34(11):2033-2040
以转Bt基因抗虫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中早熟品种鲁棉研18和早熟品种鲁棉研19为材料,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高、中、低产田抗虫棉的主要养分吸收、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低产田抗虫棉的主要养分吸收量显著低于高产田,而养分生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高产田。高、中、低产田抗虫棉的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分别为4.81、6.33和8.05 kg皮棉 kg-1 N,磷素生理利用效率分别为28.57、40.06和50.48 kg皮棉 kg-1 P,钾素生理利用效率分别为9.16、11.58和12.76 kg皮棉 kg-1 K。养分吸收比例总体上N高于K,更明显高于P。中、低产田抗虫棉的净光合速率和生物产量明显低于高产田,皮棉产量也显著低于高产田,分别低12.44%和36.93%,但棉柴比显著高于高产田。表明滨海盐渍土中、低产田的盐分高而养分有效性和供应能力差,影响抗虫棉的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进而阻碍棉花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滨海盐渍土棉田经济施肥的原则是保证中、低产田的肥料供应,高产田重施P、K肥,低产田重施N、P肥。  相似文献   

18.
为给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高蛋白的培两优288和低蛋白的培两优210为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三壮三高栽培法、常规栽培法3种不同栽培法对高蛋白和低蛋白两个杂交晚稻组合功能叶及籽粒中谷草转氨酶(GOT)与天冬氨酸激酶(AK)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三壮三高栽培法、常规栽培法相比,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能够有效提高晚稻蜡熟期和黄熟期功能叶及籽粒中GOT和AK的活性,且在高蛋白组合和低蛋白组合上都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功能叶中GOT和AK的活性在蜡熟期分别提高了11.41%~27.72%和7.96%~47.45%,功能叶中AK的活性在黄熟期提高了21.61%~163.76%;籽粒中GOT和AK的活性在黄熟期分别提高了127.33%~175.36%和16.36%~89.13%。功能叶和籽粒中GOT和AK活性的提高有效促进了晚稻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合成,使得(添加)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增幅为1.61g·kg~23.26g/kg;氨基酸含量的增幅为2.24%~44.09%。其中人体7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增加9.20%~58.05%;猪11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增加4.47%~66.36%。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农业生产环境相对恶劣、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建立与当前生产模式相匹配的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方式,选用棉花品种泗杂3号,于2012—2013年在长江下游棉区(江苏大丰)不同地力水平田块(高、低)进行麦棉两熟栽培管理方式定位试验,设超高产栽培、常规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系统测定棉花生物量、产量和生育期间的温光、氮肥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栽培方式和地力水平显著影响棉花产量,而产量的差异主要由温光、氮肥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造成。棉花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是低下的资源利用效率。高产高效栽培较常规栽培产量提高27.5%,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7%、23.4%、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1%,是长江下游较为适宜的栽培方式。因此未来生产中应进一步合理优化栽培方式来提高棉田资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花铃期干旱胁迫复水后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抗旱差异明显的中棉所45(CCRI 45)和中棉所60(CCRI 60)为材料,采用人工控水的方法,研究棉花花铃期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和干旱胁迫后复水棉花根系干物质质量、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CCRI 45根系干物质质量增加幅度和皮棉产量在SRWC((45±5)%)干旱胁迫6 d后复水最大,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CCRI 60根系干物质质量增加幅度和皮棉产量在SRWC((60±5)%)干旱胁迫6 d后复水最大,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CCRI 45和CCRI 60根系干物质质量和皮棉产量在SRWC((45±5)%)干旱胁迫9 d后复水显著低于对照。CCRI 45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和断裂比强度在SRWC((60±5)%)和SRWC((45±5)%)干旱胁迫6 d后复水均高于对照,CCRI 60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和断裂比强度在SRWC((45±5)%)干旱胁迫3 d和SRWC((60±5)%)干旱胁迫6 d后复水均高于对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CCRI 45和CCRI 60在SRWC((45±5)%)干旱胁迫9 d后复水纤维品质显著低于对照。在SRWC((45±5)%)干旱胁迫6 d后复水,CCRI 45根系干物质质量和皮棉产量的增加幅度大于CCRI 60,表明CCRI 45的抗旱性高于CCRI 60,且补偿能力较高。同时,棉花根系干物质质量增加量与棉花皮棉增加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论将为棉花生产上适时、适度采取抗旱栽培调控措施及开展棉花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