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试验测定了叶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等9个生理指标,并对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油橄榄抗寒性研究和生产活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陇南武都的6个油橄榄品种幼苗为试验材料,应用隶属函数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6个品种油橄榄幼苗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抗寒指标和抗寒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隶属函数值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的结果相一致,6个油橄榄品种幼苗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皮削利配多灵莱星阿斯鄂植8号佛奥,各项抗寒指标与平均隶属函数值(抗寒性)的关联顺序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结论】SOD、可溶性蛋白质含量、CAT和叶绿素含量可作为油橄榄抗寒适应性鉴定的首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应用隶属函数法筛选贵州玉米苗期抗寒种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5种贵州本地玉米种质为材料,在低温胁迫条件下,测定了植株鲜重、植株干重、根冠比、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等生理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玉米苗期抗寒性鉴定指标进行筛选。发现根干重、植株干重、根鲜重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与玉米抗寒性关系较为密切,根上部鲜重和叶绿素含量与抗寒的关联度最小。同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玉米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玉818、QB1013和黄C等种质抗寒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茶树品种的抗寒机理,在前期抗寒性茶树品种筛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强抗寒性、中抗寒性和弱抗寒性茶树品种各2份,分别比较了其秋季新梢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等抗寒性相关酶的活性,并对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强抗寒性茶树品种的秋季新梢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而弱抗寒性的茶树品种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较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低与抗寒性强弱有一定关系,CAT、SOD和PPO活性及丙二醛含量高低与抗寒性强弱之间无明显规律可循。因此,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低可以作为判断茶树品种或资源新梢抗寒性强弱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秋石斛抗寒性生理综合评价体系,选取6个秋石斛品种为材料,测定各品种的叶片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同时测定抗寒性相关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保护酶活性等],通过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选用相对电导率、CAT活性、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这5个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评价供试秋石斛抗寒性.结果表明,秋石斛不同品种的LT50大小依次为D117、四面佛、三亚阳光、D128、香江美人和水芙蓉,说明水芙蓉在供试品种中抗寒性较强.隶属函数分析法评价结果显示,水芙蓉和香江美人为高抗寒品种,D128为低抗品种,三亚阳光、四面佛和D117为不抗品种,综合评价的结果与LT50结果和越冬条件下的田间观测结果基本吻合,说明了该综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秋石斛抗寒性生理综合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开展秋石斛抗寒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广西新引进的13个甘蔗品种(系)的抗寒能力及其生理生化特性,并研究蔗区筛选抗寒品种的有效方法.[方法]以当前广西蔗区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作为对照,对自然低温条件下引进甘蔗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各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分类,并分析比较人工低温条件下各类抗寒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相比新台糖22号,湖光1号、台糖88-99、CP84-1198和云蔗99-601属于强抗寒性品种;赣蔗18号、C1-2003、园林9号、台糖98-0432、福农15号、台糖98-1626和粤糖96-86属于中抗寒性品种;园林6号和园林8号属于弱抗寒性品种.强抗寒品种的脯氨酸含量比中弱抗寒品种约高25%,可溶性糖含量与中弱抗寒品种相当,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比弱抗寒品种高19%,丙二醛含量和质膜渗透率与中抗寒品种差异不大,但分别比弱抗寒品种低15%和30%.[结论]湖光1号、台糖88-99、CP84-1198和云蔗99-601属于强抗寒性品种;低温胁迫条件下,叶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及质膜渗透率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甘蔗品种抗寒力高低,可用作评价甘蔗抗寒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广西新引进的13个甘蔗品种(系)的抗寒能力及其生理生化特性,并研究蔗区筛选抗寒品种的有效方法.[方法]以当前广西蔗区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作为对照,对自然低温条件下引进甘蔗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各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分类,并分析比较人工低温条件下各类抗寒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相比新台糖22号,湖光1号、台糖88-99、CP84-1198和云蔗99-601属于强抗寒性品种;赣蔗18号、C1-2003、园林9号、台糖98-0432、福农15号、台糖98-1626和粤糖96-86属于中抗寒性品种;园林6号和园林8号属于弱抗寒性品种.强抗寒品种的脯氨酸含量比中弱抗寒品种约高25%,可溶性糖含量与中弱抗寒品种相当,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比弱抗寒品种高19%,丙二醛含量和质膜渗透率与中抗寒品种差异不大,但分别比弱抗寒品种低15%和30%.[结论]湖光1号、台糖88-99、CP84-1198和云蔗99-601属于强抗寒性品种;低温胁迫条件下,叶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及质膜渗透率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甘蔗品种抗寒力高低,可用作评价甘蔗抗寒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下不同无核葡萄品种抗寒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低温胁迫后不同无核葡萄品种的抗寒性,为北方地区抗寒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以山葡萄,贝达和北醇为对照,3个无核葡萄品种(粉红无核、优无核、京早晶)为试材,通过对一年生枝条进行低温胁迫,测定相对电导率,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半致死温度(LT50),并测定低温胁迫下枝条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和抗寒性关联最大的抗寒指标。【结果】相对电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和CAT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DA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和所研究葡萄品种关联度最高的抗寒指标是CAT,其次是POD和MDA。【结论】本试验研究得出供试材料抗寒性强弱为:山葡萄贝达北醇粉红无核优无核京早晶,SOD酶活、POD酶活、CAT酶活、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DA和游离脯氨酸可作为鉴定葡萄抗寒性强弱的综合指标。本试验为北方寒冷地区葡萄生产、杂交育种、种质筛选以及抗寒新品种栽培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选取10份不结球白菜商品品种,对其在自然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指数、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含量)、脯氨酸含量等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叶绿素a、总叶绿素、脯氨酸含量均与耐热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不同耐热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可作为鉴定不同品种不结球白菜耐热性的参考指标,尤以脯氨酸、叶绿素a的含量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冬小麦芒性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对5种有芒与5种无芒小麦品种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下其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等代谢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对越冬期和返青期各小麦叶片中代谢物质含量的差异进行比较,明确冬小麦抗寒性是否与芒性状有关。[结果]所有小麦品种在越冬期其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等代谢物质的含量均高于返青期,其中有芒品种陇鉴102、西峰27号及无芒品种GB20积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的代谢能力较强,有芒品种陇育3号及无芒品种中梁30、天00102-2-2-1-1最弱。而有芒小麦和无芒小麦群体间在越冬期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冬小麦的芒性状与其抗寒性没有关系,生产上不能将其作为抗寒品种筛选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低温胁迫对仁用杏几个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仁用杏抗寒性与膜透性、可溶性糖及膜脂过氧化的关系。【方法】采用人工模拟低温处理,对低温胁迫下一窝蜂、优一和龙王帽3种仁用杏枝条的萌芽率、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及MD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供试的3种仁用杏品种中,一窝蜂的抗寒能力略强于优一,但显著大于龙王帽。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仁用杏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上升,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论】电解质渗出率、MDA含量与抗寒性密切相关,可作为仁用杏抗寒性的鉴定指标;可溶性糖含量与抗寒性相关不密切,不宜作为仁用杏抗寒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1.
低温胁迫对5个不同梅花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梅花品种(东方朱砂、飞绿萼、小玉碟、淡粉、送春)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梅花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抗寒性具有明显差异性,其中送春抗寒能力最强,其次为飞绿萼、小玉碟、淡粉,东方朱砂抗寒能力最差;飞绿萼与小玉碟抗寒性差异不明显.MDA、SOD、POD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低温下耐寒性强的品种能保持较低的MDA含量、较高的SOD和P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因此,几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梅花品种抗寒性的大小,可作为其抗寒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奥地利黑松和花旗松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引种栽培的奥地利黑松、花旗松和乡土树种油松的针叶进行冰冻后测定其电导率,比较三者间的抗寒性;并对3个树种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探讨其抗寒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奥地利黑松的抗寒性与油松接近,而花旗松的抗寒性比二者稍强;花旗松的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和组织中K+含量非常高,奥地利黑松的可溶性糖和脱落酸(ABA)含量较高,油松则是K+和ABA含量较高。另外,油松较高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可能也对抗寒性有贡献。可见,3个树种虽然都是抗寒树种,但其抗寒机理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冬季低温对花椒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 a生花椒树花芽为试材,对自然降温过程中花椒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5项抗寒性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对各个抗寒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隶属函数法对花椒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抗寒性强弱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越冬过程中,花椒花芽中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SOD活性、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冬季最为寒冷的时间达到峰值,可溶性糖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较为滞后,而MDA含量在冬季最低温度来临之前已经开始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抗寒指标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MDA含量与其他指标表现为负相关,与SOD活性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73)。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生理指标平均隶属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表明花椒的抗寒性经历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冬小麦冬春季抗寒生理,探讨冬季抗冻性与春季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选择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较大的陕229、皖麦38、淮麦20、小偃22、西农979、陕麦139、郑麦366、周麦18等8个小麦品种,在越冬期、拔节期自然低温及药隔期人工低温胁迫处理条件下,测定小麦叶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糖(WSS)、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Pr)等抗寒生理指标,结合表型分析各品种的抗寒性。【结果】在越冬期,冬性小麦陕229和半冬性小麦皖麦38、淮麦20的Pro、WSS含量及SOD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其冬季抗冻性表现最好,弱春性小麦小偃22则表现相反,其余品种的上述各生理指标表现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且冬季抗冻性以西农979、陕麦139、郑麦366优于周麦18和小偃22。在拔节期,陕229、皖麦38、淮麦20、西农979的MDA含量低,SOD活性和WSS含量高,拔节早期Pro含量高,其春季抗寒性表现较好;在拔节期自然降温及药隔期低温处理条件下,郑麦366、陕麦139的SOD活性均较低,且抗倒春寒能力较差,推测SOD活性可以作为小麦抗倒春寒能力的鉴别指标。小偃22在各阶段的SOD活性及WSS含量均较低,在药隔期前后Pro含量最高,而周麦18在雌雄分化期自然降温后的Pro含量高于其他品种,这可能是二者拔节期抗寒性好于郑麦366、陕麦139的潜在原因。【结论】小麦品种春季抗寒性与冬季抗冻性表现不一致,说明小麦越冬期抗寒性与拔节期抗寒性的生理机理存在差异,春季抗寒性可能是在各生理调节物质的协同调控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不同北美海棠品种的抗寒生理特性,评价抗寒能力,筛选出具有较好抗寒性的品种。【方法】以10份北美海棠品种的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低温[-20(对照)、-25、-30、-35、-40℃]胁迫下,各北美海棠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进行测定,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不同北美海棠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综合评价显示,不同北美海棠品种抗寒性的强弱排序为:红叶海棠金色海棠绚丽红宝石高原之火印度安魔力牡丹海棠亚当草莓果冻粉手帕。【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北美海棠的抗寒性选育和生产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西部分梨品种抗寒性测定及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鉴定山西部分梨品种的抗寒性以达到对抗寒育种中亲本的选择。以1 年生梨枝条为试材,在人工低温处理下研究7 个梨品种枝条中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束缚水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各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供试梨品种的抗寒性顺序为:‘苹果梨’>‘晋酥梨’>‘晋蜜梨’>‘玉露香梨’>‘雪花梨’>‘玉酥梨’>‘库尔勒香梨’。(2)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处理温度的下降而上升。(3)可溶性糖含量与抗寒性呈显著正相关,而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抗寒性无明显相关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可溶性糖可单独作为抗寒性的鉴定指标。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分含量对小麦越冬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东农冬麦1号抗寒特性,寻找东农冬麦1号越冬最佳土壤水分含量,以冬麦东农冬麦1号、冬麦济麦22和春麦龙麦26三种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为材料,从三叶期开始对其进行17%~20%、22%~25%、30%、32%~35%和37%~40%五种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测定各处理组小麦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返青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东农冬麦1号叶片POD和SOD活性、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返青率明显高于济麦22和龙麦26,而相对电导率则明显低于济麦22和龙麦26。在22%~25%土壤水分含量处理下,3个小麦品种POD和SOD活性、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返青率与其他处理相比处于较高水平,相对电导率最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6个扁桃品种的枝条在自然越冬过程中生理特性变化,综合评价不同扁桃枝条抗寒性的大小,为扁桃引种栽培及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越冬过程中各扁桃枝条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分析生理指标在越冬期间的变化及相关性,比较不同品种在越冬期间的差异。【结果】在自然越冬过程中,扁桃枝条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性糖含量及脯氨酸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与冬季温度均为负相关关系;温度变化对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影响较大,对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变化影响较小,且抗寒性强的品种较抗寒性弱的品种增幅大,其中浓帕烈在越冬期间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结论】通过测定扁桃枝条在越冬过程中各生理指标,发现电导率、SOD、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均可作为评价抗寒强弱的指标,并结合隶属函数关系综合评价6个扁桃品种抗寒性的大小依次为浓帕烈桃巴旦矮丰苦巴旦晚丰小软壳。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螺旋藻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与其抗寒性之间的关系,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了低温下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S1、引进的钝顶螺旋藻S2和极大螺旋藻S3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无论是直接低温处理、低温锻炼还是ABA预处理,S1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最多,而S2和S3远不及S1。低温锻炼可增加S1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而对S2和S3作用不明显。ABA预处理与低温锻炼处理间基本上无明显的差异。细胞内可溶性糖能提高螺旋藻的抗寒性,因而可以作为鉴定其抗寒性的一个生化指标;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S1抗寒能力明显强于引进种S2和S3。  相似文献   

20.
8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降温过程中,对8种含笑属植物进行越冬适应性观察,并对叶片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通过越冬性观察,抗寒性排序结果为:台湾含笑>深山含笑>含笑花>金叶含笑>阔瓣含笑>乐昌含笑>峨眉含笑>川含笑.各树种的生理指标与其所处的时期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自然温度先降低后回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SOD、MDA都有相应增加和降低,并且这种生理指标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含量变化与材料抗寒性关系密切,表现为树种抗寒能力越强,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增加幅度越大,而抗寒能力弱的树种则相反.MDA含量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规律相反,即表现为树种抗寒能力越强,MDA含量增加幅度越小,而抗寒能力弱的树种则相反.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及其含量多少与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有一定关系.而SOD变化与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关系不大.用5个抗寒生理指标比较的8个树种抗寒性结果与越冬适应性观察的抗寒性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