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吴怡仁 《农业考古》2007,(5):268-270
中国之茶以“闽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是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属蒸青团饼茶包括炒青绿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山的半发酵茶。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衰于明而盛于清,历史久远。历经宋元…  相似文献   

2.
林蔚文 《农业考古》2002,(2):129-134
福建种茶、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光阴了。从现有的古籍文献记载看 ,唐宋时期福州的方山和闽北的武夷山即已名闻中外。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已经分别提到福州的方山之茶和建州的武夷之茶 ,称之为“其味极佳”。宋代在建州北苑建立御茶园 ,其茶列为贡品 ,于是武夷之茶名声大振于天下 ,上至宋徽宗 ,下至一些文人墨客 ,无不对其称赞有加。如苏东坡喝武夷茶后有“两腋清风起 ,我欲上蓬莱”之吟 ,范仲淹则以“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自古载”的诗句赞誉武夷茶为仙品。此外 ,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  相似文献   

3.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4,(4):112-112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 ,又是茶艺名。应该是茶叶名在先 ,茶艺名在后。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 ,在庄晚芳先生《茶史散论·乌龙茶史话》中叙之颇详。工夫茶原是武夷乌龙茶的一个花色品名 ,最早见于 1 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 ,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 ,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 ,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 ,又有‘小种’ ,则以树名为名 ,每株不过数两 ,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清香、选芽、漳芽等类”。在1 753年刘靖《…  相似文献   

4.
巩志 《农业考古》2001,(2):324-327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 ,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 ,双绝于人寰。名山出名茶 ,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 (今福建建瓯市 )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 , 利通天下” ,( 2 ) 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 ,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 3) 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 ,是中国茶叶输向欧洲最早的茶类 ,欧人称颂 :“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 ,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 ,瑞典…  相似文献   

5.
一、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指的是制做工艺“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元,衰于明,复兴于清。”(见民国《崇安县新志》卷十九)在明代由于罢龙团,改制散茶,制茶工艺简化,成本大大下降,产量逐年增加。加之,明末清初,茶禁松驰,促进茶叶海外销售,享有盛名的武夷茶更是倍受重视,工艺逐渐改进,终于制成乌龙茶。当时叫青茶,民国末年改称乌龙茶。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这是茶界专家公认的史实。最权威的当属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先生的文章。文曰:“关于乌龙茶的制造,据史料记载,清代陆廷灿(笔者注:陆于1717—1720年任崇安…  相似文献   

6.
清代茶僧释超全的《武夷茶歌》是福建乌龙茶始创于武夷山的佐证,也是记录乌龙茶制作工艺的第一手资料,蕴含了关于武夷茶区茶的发展历程、采摘、制作、品类以及武夷山特有的祭祀、喊山习俗等丰富的茶文化信息,极具史料价值。藉由史志文献和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略加考论,使茶歌中反映的从远古时期到清代的武夷茶文化得以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人民语言相通、血肉相连、习俗相似,品茗嗜好相同,闽台乌龙茶与闽北乌龙茶同根同祖。台湾茶的栽培源于福建,台湾茶叶是嘉庆年间,从福建引进武夷茶苗,因环境与气候适合茶树生长发育,始在亲朋中繁育传播开去,形成台湾名茶。清末连横在其《雅堂文集》对台胞饮茶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三州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以待客。”台湾人崇尚武夷茶,是他们豪华消费品。又说:“武夷之茗、厥种数  相似文献   

8.
武夷茶在宋代属建茶范畴,随北苑龙田凤饼附纲入贡。明赵孟从《茶场记》载:“武夷仙山也,岩壑奇秀,灵芽茁焉,世称石乳,厥品不在北苑之下。”又云“月团云腴哪易得,山野市井偏。”唐宋时期,武夷山林深地辟,交通闭塞,茶叶不能直接入贡,故名不扬。追至元朝大德五年(1301),诏创皇家培局(后改称御茶园),初“岁贡二十,茶户凡八十”,此后茶叶贡额逐年递增,从二十余斤到200O饼,从此,武夷茶“遂驰名天下”武夷御茶园创立,设采茶官和监制官;但设茶户来茶以进,民间大受骚扰。地方官吏乘机擅增茶租,索取茶礼;蠹役、胥丁肆意…  相似文献   

9.
武夷山发现宋代斗茶遗址武夷山市茶叶学会巩志武夷山的奇山异水是大自然的造化,摩崖石刻是历史的见证,是武夷文化之瑰宝。全山景区有摩崖石刻400余幅,内容丰富,书法精美;众多的"万丈丹青"中,武夷茶事的摩崖不少,特别是"竞台"的摩崖石刻,是一帧研究武夷茶文...  相似文献   

10.
丁运苍 《农业考古》2007,(5):271-273,282
2007年8月下旬,我因公事从南京禄口机场乘飞机去厦门。三天之后,我又从厦门改乘火车,到达闽北的武夷山,顺便考查了有关武夷山岩茶的轶闻往事。(一)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祖鼻,乌龙茶源于武夷山。久负盛名的武夷岩茶,为碧水丹山增添了无比的神韵与辉煌。武夷山地处福建闽北的崇安县境,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县,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而始于唐代,风靡于宋代的武夷茶,经过当地茶农数百年的精心栽培,逐渐形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上等好茶。18世纪初,茶农们经过精细的工艺改进,便将武夷茶改制成为一种半发酵的青茶,即现在的乌龙茶。这种乌龙茶…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在不少茶文章中“工夫茶”、“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有的说“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但《辞海》缩印本503、509页“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云: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并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12.
武夷山茶叶示禁碑福建武夷山市容华良骅武夷山云窝石沼青莲亭下,竖立着一块清代保护武夷茶的示禁碑,高1.85米,厚约0.10米,碑文字迹,清晰可辨,属崇安县1959年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天下名山,必产灵芽”。武夷山所产之武夷茶以其色泽澄亮,香气馥郁...  相似文献   

13.
武夷纪行     
李荣林 《农业考古》2001,(4):345-346
20 0 0年金秋时节 ,一路南行 ,过安徽、江西到福建 ,来到天下闻名的武夷山游览观光。我们一行三十余人浩浩荡荡 ,一路谈笑 ,一路歌声。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去武夷山 ,很是兴奋 ,所以虽是长途跋涉 ,稍觉劳顿 ,但一下车 ,立即雀跃起来 ,仿佛回到了童年。“武夷仙茗自古栽” ,人人都知武夷山山美水美。武夷茶味更美 ,到了武夷山武夷香茗是不能不尝的 ,在我们的旅游计划中原本就有一项“品尝武夷岩茶”的内容。我们在武夷山游玩了两天 ,第一天的上午登晒布岩 ,下午漂九曲溪。晒布岩下有一片茶园 ,这是我在武夷山看到的第一片茶园 ,因是深秋 ,早过…  相似文献   

14.
名山雄秀,佛茶味醇。游览武夷山四大乐事:“登天游、乘竹筏、赏茶艺、品佛(岩)茶。”游人们登上天游峰,远眺武夷风光尽收眼底;乘竹筏畅游九曲十八湾景色;观赏茶艺,武夷禅茶道馆是游人最为悠闲去处。一杯金佛茶在手,淡淡天然味,悠悠佛茶香,从而得以品尝武夷岩茶真味。为此,武夷金佛茶道,为游客奉献“武夷禅茶三昧”希望游人能以平和、宁静的心情,领略“茶佛一味”的真谛。武夷山之茶业,创始于山中僧侣仙道之流。茶与佛,因缘深长。查有史以来,寺院憎家,禅多茗仗,有释门必有佛茶。“客来不屑问丹井,惟企佛茶煮石泉”。(宋…  相似文献   

15.
建瓯,在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上游。1913年由建安、瓯宁两县合并设置。自古盛产茶叶,建茶历史悠久。据说,2800多年前,叔熊居濮地,尔后有“七闽”之谓。认为濮,即居于武夷山脉的闽越族。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载:当周武王伐纣,南方8个小国率兵来会,濮国参加会盟,带去茶叶献给武王。其茶便是闽越土著所产。徐表然《武夷山志》载:“武夷茶原属野生,非人力所植,为一老人所发现,初献茶,死为山神,立庙祀之。”这一说法成了后人对宋诗“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注脚。建茶有文字记载者约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年),南齐.永明间(484~493年…  相似文献   

16.
巩志 《农业考古》2001,(4):348-351
释超全 (16 2 7- 1712 )俗名阮锡 ,字畴生 ,号梦庵 ,同安 (明至道光前属泉州府 ,今为厦门市同安区 )人 ,明末布衣。曾文忠樱 (南明洪武朝文渊阁大学士 )门人 ,师事曾樱 ,以传性理学 ,患难与共。性嗜茶 ,幼习茶事 ,善烹工夫茶 ,有制茶技术。明亡 ,弃家行遁 ,身怀工夫茶艺而奔走四方 ,留滞燕云二十余载。( 1) 遍览名山大川 ,尽尝天下名茶 ,慕武夷茶之声名 ,约于康熙二十五年 (16 85 )入武夷山天心禅寺为茶僧。阮氏对道藏释典 ,诸子百家 ,兵法战阵 ,医卜方技 ,无不淹贯。( 2 ) 他的主要著作有《夕阳寮诗稿》、《海上见闻录定本》等。在武夷山…  相似文献   

17.
陈耀铭 《农业考古》2002,(4):131-133
一说到潮汕工夫茶,最扼要十二个字是:茶必武夷,罐必孟臣,杯必若深。“茶必武夷”的说法是因为乌龙茶最初主要生产区在武夷,近百年来安溪铁观音和凤凰单枞等清香型茶叶,已逐……  相似文献   

18.
新秋八月,晴空万里,碧水丹山,格外秀丽;武夷岩茶分外馨香。为配合南平市’98武夷旅游月活动,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第五届武夷岩茶节暨武夷无我茶会,已于8月18日在风景秀拔雄伟的大王峰山麓隆重举行。武夷山到处洋溢着节日盛会的喜庆气氛。参加这次盛会的有省、市领导和海内外各界朋友、茶侣共400多人。与会者通过“茶之旅”观赏武夷茶艺,参加无我茶会和母树大红袍茶叶拍卖,以及游览武夷山水风光,攀登号称华东屋脊、海拔2158米的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等活动,个个为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而赞叹,为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神韵而倾倒。通…  相似文献   

19.
茶香中外的台湾冻顶乌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年,中国台北体育代表团到北京参加第11届亚运会,他们带给亚运村村长的礼物,竟是两盒包装精美,茶味香美的台湾著名土特产“冻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我国茶中珍品。冻顶乌龙茶的祖家在福建。相传,清代嘉庆年间,台湾南投县鹿谷乡有个叫林凤池的秀才,要渡海到福建考试,当地善士林三显得知他缺乏盘缠,解囊相助,使林凤池得以成行。后来,林凤池得中举人,为报答林三显恩德,从福建武夷山带回36株乌龙茶苗,送24株给林三显栽于冻顶山,经过繁衍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茶。台湾郁愚著的《茶事茶话》一书中“细说冻顶”篇写到:“冻顶乌龙是台湾茶的幸运儿,也是近三百年来武夷茶的巅峰”。《台湾风物志》记  相似文献   

20.
出使新加坡宣传武夷山——“武夷茶艺、茶歌舞旅游艺术团”赴新加坡演出胜利归来武夷山市文化局曾震中由中共武夷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继武为团长的“武夷茶艺、茶歌舞旅游艺术团”一行12人,已结束在新加坡唐城商场的12场茶艺、茶歌舞演出,于最近戴誉归来。这次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