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击打式脱粒农具由人手施用,要求质轻,故一般为竹木质,显然商代的这类工具于今已不可能保存下来,不似石滚等碾磨式脱粒农具可等待考古发掘使之现世。而现存先秦典籍于商代脱粒农具基本无涉,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甲骨文这种象形文字,辅以民族学材料,来探寻商代的击打式脱粒农具。、连枷连枷是一种高效、省力的击打式脱粒农具,其形状为以绳、革连结的两根可旋转的竹木杖,挥举一端而以另一端击谷。关于商代是否已有连枷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甲骨文~,用就是连枷之象形"',笔者认为此说有待商榷。乓,今隶定为"支","支"字甲骨文字型有"…  相似文献   

2.
徐云峰 《农业考古》2002,(1):275-279
《甲骨文编·附录上》收一篆三体,编号4831 作待问字。以《佚》656为例:此篆外形似龟,但不相同。第一,龟头鼻端伸出成尖状;此篆头部俯视近圆。第二,龟之四肢几近等长伸出;此篆身躯两侧以弧线示两长肢贴身。第三,龟肢往往有爪形示意;此篆不见肢端有分歧之爪。第四,龟有短尾伸出甲外明显;此篆尾部作两足相邻平行而无尾。由于形状奇独,是为何物,历来无人译破。仅有人释为“员”字,行家以为“不确”。《甲骨文字典》第1439页亦云:“所象形不明。”而“释义”以为:“人名或神祗名。”作者寻思良久,认为此篆实为玳瑁…  相似文献   

3.
四、田间管理(续)236.一期,选自《合集》10146,原《甲》34791)己卯卜,……翌丁……来……。2)癸未卜,宾,贞(浞)田不来归。十二。旧多与从止从土的往来之往(卜辞用作逃亡意义)相混。王贵民同志认为此字应释作浞,谓“浞田”是冬闲田浸水以保持地力和利于春耕,即江西农村讲的“腊水田”,四川农村又叫“冬水田”。(参见《就甲骨文所见试说商代的王室庄田》,《中国史研究》1980年3期;又《商代农业概述》,《农业考古》1985年2期。)袁庭栋、温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农业资料选集考辨(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作物(续1988午第2期)2,稷类:45.一期,选自《前》4、39、5……稷……二。过去不少学者对甲骨文中的()、()、()、()诸形的字,不是混而为一,就是误释了。末一字形,商承祚先生就曾误释为噩(或释为丧)。前三字一般又多释为禾或黍。孙诲波在《甲骨文编》中始释为粟。友人袁庭栋从其说,认为:“粟,在卜辞中是‘谷子’之专名”,“因为禾本为谷子,在用为谷类作物之泛称之后,为了使之与作为专名的禾有所别,遂于()字加上  相似文献   

5.
陆忠发 《农业考古》2007,(4):150-151
甲骨文有[SS井]字,温少峰、袁庭栋认为字从水从井。《说文》:“阱,陷也。从阜从井,井亦声。古文阱从水。”所以,沈之瑜先生认为是阱字。王宇信、杨升南认为象井旁有水流状。均误。甲骨文水作[SS井],不作[SS]按:此字从[SS]象水沟之形,从井为提示符号,提示[SS]所处的环境是在井旁。  相似文献   

6.
杨钊 《农业考古》2000,(3):195-196
(一)园 艺人工栽培蔬菜、果树的园圃至迟在商代已出现。甲骨文有 、 、 (1)三字,古文字学家考证为三种不同写法的“圃”字。甲骨文中还有“囿”字,囿内也种蔬果。《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菜圃和场地相结,说明西周时期园圃还是一种附属于农业的经营。《论语·子路》里提到了“老农”和“老圃”。“老圃”就是专门经营园艺的老农。春秋战国时期,人工栽培或人工保护的蔬菜已有瓜、瓠、菽、韭、葱、蒜、葵、蔓菁、菱、荷、芹、笋、姜等十五六种。人工栽培的果树有桃、李、梅、杏、枣、梨、桔、柚、榛、栗等十多…  相似文献   

7.
经过近百年的历程,甲骨学已蔚然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利用甲骨文进行商史研究也成绩斐然。商代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的观点已为学术界所认同,有关商代农业史的文章也颇有刊发,时有创获,如胡厚宣先生的《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便是三、四十年代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农业的妙作,但限于当时资料和总体研究水平及随着后来几十年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时至今日,其许多观点和论述已难以成立。更加全面和详细地研究商代农史,编著一部新的关于商农业史的专著已成为十分必要的事情。值此之际,彭邦炯先生《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一书出版…  相似文献   

8.
陈有清 《农业考古》2001,(1):229-230
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汉的遗址中,均出土高粱的遗存(1),说明我国种植高粱的时间甚早。但秦汉以前的文献中,一直未见有关高粱的明确记载。先秦时期高粱的名称是什么,至今未有定论。 吴瑞曰:“稷苗似芦,粒亦大,南人呼为芦 。”王念孙注《广雅》曰:“今之高粱,古之稷也。秦汉以来误以粱为稷,而高粱遂别名木稷矣。”程瑶田在《九谷考》中亦曰稷为高梁。但此说已被现代学者的研究所否定,认为稷即粟(2)。 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先秦文献中的“粱”即现在的高粱(3)。但从《仓颉篇》说“粱,好粟也”始,训诂学家、本草学家和农…  相似文献   

9.
孟世凯同志编著的《甲骨学小辞典》最近已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殷墟甲骨文及其有关内容为主,共收660条。作者“采诸家之说,合各家所长,间述己之浅见,简释八十年来甲骨学中所见之部分词汇、术语。试图为读者提供点滴方便;为甲骨学工具书之编写作一次尝试。”(自序)书末附有《商代世系对照表》、《各家所定甲骨卜辞贞人  相似文献   

10.
商代宗教与农事祭祀略论江西省文物局彭明瀚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成功释读,为春秋时代大思想家孔子叹为“文献不足徵”的殷商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许多“实录性”史料,开创了殷商史研究的新局面。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其中,有关农业的...  相似文献   

11.
拙作《〈九经〉茶荼考略》和《〈九经〉茶荼再考》(简称《再考》)二文见刊后,深得国内学者注目。个中赞同者有之,诘疑者有之,暴跳如雷“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者亦有之。这是笔者事先所估计到的。笔者希冀以此引起茶业界诸位同仁各抒己见、集思广义的正常争鸣,还期望有更多的人研究下去,争取求得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结论,直至水落石出。这个初衷无疑对认识茶叶的起源,深化茶叶发展史,是不无裨益的。在此过程中,笔者拜阅了陈椽先生在《安徽茶业通报》(1991年第3期)和《农业考古》(1991年第4期)上发表的两篇内容基本相同的文章。陈先生身为中华茶业界一代师长之一,著论颇丰,桃李天下,深得笔者敬重。于此,坦诚就教于陈先生和诸位茶叶界师长同仁。唐突不恭之处,肯望海涵。  相似文献   

12.
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一书,是晚清诸子学的一部重要著述,是研究和整理《荀子》一书的集大成之作。王氏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吸纳了清代学者中研究和整理杨倞注《荀子》一书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并对各家之说作了一个梳理和辨析;二是他个人对《荀子》以及杨注的校勘、注释、考辨等方面超出了前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对于平胃散的功效主治问题曾引起一些兽医学者在《兽医科技杂志》撰文争议,归纳起来分歧大体有三:1、1980年第3期《平胃散治胃寒辩》及1982年第5期《也谈平胃散及其临床应用》等文,认为平胃散是“燥湿健脾之剂,而非治胃寒之品。”并说:“随意赋于苍术以温中散寒之功能,恐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2、1980年第5期《平胃散及其临床应用》一文则认为“平胃散具有温中散寒、燥湿健脾的作用”“是胃寒症的”“很好的处方”。3、1981年第2期《平胃散能否治胃寒》  相似文献   

14.
何洪源  李晶 《农业考古》2001,(3):155-158
许久以来,专家学者对青铜农具的起源及商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等问题,多有见解。犁 铧,即木犁前端所套金属刃,也就是耕地用的犁头。它到底始于何时?也是众说纷纭,并因 之滋生许多异论。大多资料认为:铜犁在春秋以前尚未使用,战国时期虽有发现但数量甚少 。随着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尤其是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480多件青铜器中, 有农具多件,其中包括两件青铜犁铧。由此,便使得在我国商周青铜文化的繁荣时代是否已 有铜犁的使用,这一悬而未决的课题终于明朗化了。“新干商墓青铜犁的出土,将青铜犁的 出现提早…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论语》注本甚多,究竟孰优孰劣,已难以缕述。王肃注“子不语怪力乱神”,见于《论语》的最早注本——何晏《论语集解》。王肃认为,“怪力乱神”系四件事情。“怪”是“怪异”,“乱”是“臣弑君,子弑父”,“神”是“鬼神之事”,这是大体正确的。然而,他将“力”解释为“若奡荡舟、乌获举千斤之属”则有待商榷,从当时的思想背景来看,应该将“力”理解为“武力和暴力”。  相似文献   

16.
主编同志:拙作《汉代人的饮食生活》(本刊1982年1期),在第一节“主食”中提到汉代人可能知道制作发酵后再蒸熟的面食。证据三条:一是汉人能用石磨磨成面粉,粉屑分开,面食品种类很多;二是汉人盛行用曲发酵酿酒,由此可能导致发酵面的发明;三是宋人《事物纪原》记诸葛亮南征时曾用馒头代人头祭河神,此“馒头”疑即发酵面蒸成。写成后,自度直接论证尚嫌薄弱,故随时留心继续探求。近读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常识(专题部分)》,其中有《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有馒头、包子、饺子、面条、元宵、粽子等食品》一文。文中提到《晋书·何曾传》“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认为此“蒸饼”即现代  相似文献   

17.
关于棉花壮苗问题,曾在拙作《论棉花壮苗》(《中国农业科学》1962年10期)一文中,作了初步论述。这里再就棉花不同生育阶段的壮苗关键问题作如下的讨论。 棉花不同生育阶段的壮苗关键,可分为“提苗”、“发棵”、“防早衰、秋发”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畜禽阉割术亦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公元前2700—2357年的轩辕黄帝时期,董仲先就发明了火骟法,到了商代我国开始有文字记载(约公元前16—11世纪),在殷墟的甲骨文卜辞中(公元前1520—1030年)就已有了公猪阉割术的记载,将去势了的猪记为“(?)”,将宫刑记为“(?)”。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初期的《周礼·夏官司马》及《夏小正》等古籍中记有“颁马攻特”和“攻驹”之说,“驹”、“特”均指幼龄马,即所谓“二岁曰驹”、“三岁曰特”,“攻”就是阉割或去势之意”。在春秋前  相似文献   

19.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6,(2):246-247,252
王河、朱黎明先生在《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发表大作《陈讲与〈茶马志〉》一文,读来令人兴奋。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意外发现长期被认为已散佚的明代陈讲所著《茶马志》一书,确是一件使人“分外欣喜”的事情。(当然,穆祥桐、王乐庆先生《明代茶马交易述略》已提到此文献,见《法门寺文化研究通讯》第23期)无疑,这对于研究茶文化尤其是研究茶政、茶业经济史的学者来说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此要感谢两位先生依据《四库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得到的这项颇有价值的“意外发现”。因为“这是一部弥补中国茶文化研究空白的茶政…  相似文献   

20.
孔忠 《新农村》2005,(2):34-34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之后这一习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商代在一年之中,要搞春夏秋冬四大祀,“冬祀”便是作为春节来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