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深入理解我国食物供给安全,完善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生产对策,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分地区研究了粮食、饲料粮和动物性食物的生产与消费。根据地域临近和气候相似原则,将我国31个省区归纳划分为7个粮食生产毗邻区,基于动物性食物生产及其饲料粮消费,分析了各毗邻区粮食消费构成,论述了其未来发展途径。结果表明,各毗邻区内,粮食生产总量都可以满足本区内的口粮及工业粮需求,全国口粮及工业粮数量供给安全;饲料粮及动物性食物生产是我国食物安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西部区及中部区的饲料粮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需要稳定维持粮食生产,促进草食动物生产;东北部区是我国饲料粮主要生产供应区,东南部区是我国饲料粮主要消费需求区,每年需要从东北部区调入0.5亿吨原粮,0.2亿吨饲料粮转化的动物性食物。促进东北部区饲料粮在本地的动物性食物转化,特别是通过牛羊等草食动物进行转化,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东南部区在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需要限制猪肉生产,促进草食动物生产。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出发,大力促进草食动物生产,压减猪肉生产,可大幅削减饲料粮消费,在维持我国粮食总产量6亿吨情况下,仍可保障我国粮食及肉品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2.
基于居民食物消费模式的中国耕地需求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水平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与食物消费密切相关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为了评价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情况及其对农业土地资源需求的影响,本文依据FAO食物供给平衡数据,对中国居民1961—2013年的饮食模式变迁及其耕地需求长期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LMDI分解方法定量评价了人口、饮食模式及科技进步在不同时期对食物消费土地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居民由传统饮食模式转向消费越来越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油等富裕型的食物消费模式;食物消费土地需求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61年的1.05亿hm~2×a~(-1)增加到2013年的1.75亿hm~2×a~(-1);食物消费土地需求的国外依赖性不断增强,这种依赖路径可能面临的全球粮食价格波动风险应引起高度警惕。LMDI分解结果显示,人口因素对土地需求的贡献效应不断减弱,科技进步并不能充分抵消人口增长和饮食模式改变带来的土地需求的增加,饮食模式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食物消费土地需求的关键因素,并且这种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  相似文献   

3.
通过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在前人研究食物与营养科学成果基础上提出人体营养平衡供给可节 约粮食消费,利用作物生长曲线理论指导绿色营养体饲料、蔬菜等生产,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主要营养素产量比生产谷物可增产1~3倍。因此,发展以人体营养平衡和营养素高产为目标的营养素农业,是满足我国未来16亿人口食物营养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中的虚拟水平衡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优化我国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的空间配置,运用虚拟水分析方法,多尺度分析我国近十年粮食生产和消费中的虚拟水含量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方粮食生产虚拟水量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3019.1亿m3上升到2007年的3197.5亿m3,上升幅度达5.90%;南方粮食生产虚拟水量则呈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3207.5亿m3下降到2007年的2801.4亿m3,下降幅度达12.66%。1998~2006年,全国粮食消费虚拟水增长4.43%,年均增长0.49%。北方增长速度快,9年间增长7.70%,而南方则只增长1.84%。近十年全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虚拟水平衡整体表现为负。南方的虚拟水平衡一直为负,且数值呈上升趋势,北方虚拟水平衡态势则整体表现为正。粮食生产和消费的虚拟水资源"北水南调"现象稳定存在,且有增强趋势。其中,东北是虚拟水资源"北水南调"的实质性调出区,黄淮海、华北、东南和华南为实质性调入区。研究结果说明,从水资源的角度看,我国当前的粮食生产和消费格局存在较大问题,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5.
基于合理膳食结构的人均食物需求量估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合理的食物结构除要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外,还应考虑当地的膳食习惯、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为此,该文以各营养要素需求为指标,采用EXCEL2007的SOLVER软件,构建了计算人均食物需求量的优化模型,并根据社会调查和统计资料,考虑当地的膳食习惯,对京津冀地区的食物需求和膳食结构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京津冀地区食物所占的比例,结合饲料结构以及料肉(蛋、奶)比,计算了区域主要粮食类型(含饲草和饲料用粮)和蔬菜、水果的年人均需求量,即水稻4kg,小麦103kg,玉米180kg,大豆27kg,谷子21kg,马铃薯27kg,牧草12kg,青玉米28kg,蔬菜48kg,水果16kg,该优化的食物结构模式可为研究区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当前我国粮食供给的基本形势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5.015亿t,我国粮食消费量约为5亿t(含大豆),产大于消,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剩余。2007谷物净出口为796万t,大豆净进口3082万t,粮食(含大豆)的自给率超过95%;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占有的粮食也达到400kg;2006年期末库存消费比约为35%。2007年期末估计约为40%~45%。  相似文献   

7.
2010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首次突破500亿kg大关,胜利完成了500亿kg粮食产能工程。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提供的数据,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501.3亿kg,比2009年增长15.2%,成为继河南之后第二个粮食总产突破500亿kg的省份。  相似文献   

8.
中国食物消费随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年龄结构调整,其必会对中国食物消费产生巨大的影响。该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数据,对中国不同年龄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与Leslie人口模型,预测2030年前中国各年龄的人口规模,进而判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中国主要食物消费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不同类别的食物消费规律明显,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倒"U"型曲线消费(口粮、水产品、白酒)、"U"型曲线消费(牛奶)、阶段性直线消费(肉类3阶段消费规律、禽类2阶段消费规律)、无差异消费(禽蛋)。2)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食物消费总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包括正向影响(口粮、水产品、白酒)、负向影响(肉类、禽类)、先负后正影响(牛奶)、无明显影响(禽蛋)。3)在影响程度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演变对肉类、禽类消费量的负向影响最为明显,至2030年,分别达到4.9%与11.2%的程度,对白酒的正向影响也达到8.2%的程度。对口粮、水产品、牛奶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对禽蛋几乎没有影响。由此可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使中国居民肉类消费需求增长及由此带来的粮食需求压力趋缓。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日益关注,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也日趋迫切,优质、营养、安全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已成为我国市场消费的主流和趋势。从2002年农业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浙江省桐庐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 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7省(市)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简称“长治工程”),我省长江流域的11个县(区)被列入“长治”工程.自1989年工程起步以来,找省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群众称“长治”工程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1 治理进展及成效1.1 实施情况“长治”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先后有270条流域列入了三期工程,总面积为16391.46km~2.截至1997年底止,“长治”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86.75km~2,占计划任务的102.0%.其中,坡改梯8.05万hm~2,营造水保林19.09万hm~2,发展经济林果10.45万hm~2,种草9.5万hm~2,封禁管育33.14万hm~2,保土耕作9.45万hm~2,修建谷坊、蓄水池、塘坝等水保工程4652座(处),总投工18279.80万个.1.2 治理成果一是坡改梯增加了粮食产量,多数群众基本脱贫,仅坡改梯工程每年可增加粮食9788.52万kg.已竣工验收的“长治”第一、二期工程,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407m~2增加到773m~2,提高90.2%;公顷产由1080kg增加到2145kg,人均产粮由239kg提高到348kg,增长45.6%;流域内已有90%的农户基本解决了温饱,其中20  相似文献   

11.
《农业信息探索》2011,(2):38-38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23.5亿kg(647亿斤)实现连续7年增产,7年累计增产粮食76.5亿kg(153亿斤)。粮食单产首次连续5年保持在400kg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江苏在发展粮食生产上突出了"四个坚持"。  相似文献   

12.
未来30年,中国人口15亿时,人口增加需要增加口粮0.4亿t;按现在肉食品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发展,届时中国至少需要增加猪肉禽肉蛋生产0.12亿t,需要增加饲料粮0.31亿t,总体增加0.71亿t,加之奶生产增加所需增加的饲料粮,粮食总生产需要达到5.71亿t以上,这是很难实现的目标。改变肉食品生产方式,即减少猪肉生产增加牛羊肉生产,具有节约300亿kg粮食的潜力;提高草食牲畜饲料转化率至5%~6%,并将多生产的牛羊肉替换猪肉生产,具有节约粮食200亿kg的潜力,两项合计可以节约粮食500亿kg。本文分析了发展节粮型草地畜牧业,节约粮食消耗,并保证肉品供应的途径,提出奶类生产通过发展1亿只奶山羊替换1670万头奶牛,以解决农村人口喝奶问题,实现全国奶生产消费与现今世界水平持平的目标。为实现草食牲畜生产增加2倍的目标,需要充分挖掘作物秸秆资源及南方冬闲田、疏林地、草原区的隐域生境等土地资源,同时提高草地和上述资源的优化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豆科牧草资源,解决中国粗饲料蛋白含量不足以及调整牲畜分布格局也是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是粮食生产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557.05亿kg,其中商品量约占78%,首次实现了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全国双第一。  相似文献   

14.
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的科学家和几个其他合作伙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表了主要粮食饲料来源及高价值潜在生物能源作物一高粱,主要为全基因组序列及对其全基因组的分析。基因组数据将帮助科学家不仅在食物和饲料用途方面优化高粱和其他作物,同时也在生物燃料生产方面。高粱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结果发表在2009年1月29目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统计资料显示:一般年份,全国有0.4亿多hm~2农田受灾,2亿人口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因水旱灾害的发生少收粮食200亿kg以上,倒塌房屋300万间,死亡人口5000~10000人,直接经济损失200~400亿元.山西省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繁,据统计旱灾平均1.3年出现一次,洪灾平均1.6年出现一次,平均每年农田成灾面积94.67万hm~2,因灾害减产粮食6亿kg左右.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不仅减少了入黄泥沙,增加了粮食产量及群众经济收益,而且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增强了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贯彻秀美山川重要批示五年来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山川的重要批示发表 5年来 ,水土保持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九五”期间 ,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生态建设的基建投资比“八五”期间增长了 8倍多。 1998年起 ,每年完成的综合治理面积均超过 5万km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累计保土 42 5 64亿t ,增产粮食 2 492 72亿kg ,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食基地和绿色农业示范区的扎兰屯市,2010年扎兰屯市农作物种植面积达21.85万hm2.其中粮食作物18.05万hm2。占总播面积的82.6%。目前.该市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早熟品种即将开始收割。晚熟品种丰收在望,2010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据扎兰屯市农业部门抽样分析.预计2010年粮食产量有望突破10亿kg,粮食丰产百年难遇将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居民膳食模式发生显著转变,并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后果。为识别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的关键驱动因素,缓解水资源消耗,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该研究测算并对比分析了中国31(30)省市2000-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碳-水足迹,通过对数平均迪式指数算法(logarithmic mean index method,LMDI)对碳-水足迹进行了驱动因素分解。结果显示:2000-2020年中国城镇人均食物消费碳足迹(水足迹)增加了29.63%(32.94%),农村碳足迹(水足迹)增加了4.59%(7.91%)。从空间演变来看,城镇人均食物消费碳-水足迹较高的地区由沿海省份逐渐扩散至内陆,而农村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从驱动因素来看,经济水平是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增加的主要动因,且消费水平表现为抑制作用;人口城镇化驱动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增加,而在农村起到抑制作用。该研究从促进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多渠道拓宽食物来源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中国城乡居民食物可持续消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居民口粮消费特征变化及安全耕地数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明晰中国口粮消费的变化特征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全国尺度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提供了多期的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调查数据。文章利用食物成分表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折算成原粮,分析1997-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数量与结构变化特征,以期明晰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真实情景。结果表明:1)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量明显减少,1997-2011年间,中国城镇居民口粮消费量从168.4 kg/a下降到111.2 kg/a,农村居民从209.6 kg/a下降到131.5 kg/a,全国平均水平从196.6 kg/a下降到124.7 kg/a。以发达国家或地区口粮消费的125 kg/a稳定态为参考,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下降区间可能有限。2)城乡口粮消费的差距在缩小。1997-2011年间,中国城镇与农村居民的口粮消费差距由41.2 kg/a缩小为20.3 kg/a,而且两者也正由存在显著性差异向无显著差异转变,最终两者可能会归为统一值。3)2011年中国口粮绝对安全的耕地保障面积为2 691.6万hm2,约占1/4的基本农田面积。《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稳定2020年稻谷、小麦8亿亩播种面积,极有可能会造成稻谷与小麦的生产过剩,产生口粮饲用或卖粮难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土保持》1997,(6):45-48
<正>兴国县位于江西省赣江上游贡水流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曾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兴国也是山区贫困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有“江南沙漠”之称.1980年以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9%,每年平均土壤流失量高达1106万t,到处是荒山秃岭,岩石裸露,植被稀疏,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5.6℃,群众称之为“老鼠游山转,隔山看得见”、“打柴要出(兴)国,兴国要亡国”的贫困地区.1982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20元,粮食公顷产量3600kg,燃料、饲料、肥料奇缺,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产生活极为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