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疆天然草场可利用面积7.56亿亩,草场蝗虫鼠害面积2亿亩,草场严重退化面积已达1.2亿亩,超过了现有农田的1倍。天然草场产草总量下降20~40%。虫、鼠害每年损失的牧草量比每年人工打草的总量还多。草原保护日趋重要。据八一农学院草原保护所近几年调查,新疆草原上除了已知的蝗虫鼠害之外,现已查明的新疆天然草场上的食草昆虫:禾本科牧草昆虫81种,豆科牧草昆虫42种,藜科牧草昆虫48  相似文献   

2.
随着垦区畜牧业的发展及自然草场不断退化,播种牧草改良草场刻不容缓。气力牧草播种机具有挠性杆件和指形振荡器,能使草籽顺利地落入排种口,并在高速气流的作用下抛撒在草场上,类似飞播,质量好,是较理想的牧草播种机械。  相似文献   

3.
计划烧除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外围选取3块标准样地,样地为针阔混交林,按时间间隔2个月进行1次计划烧除,每次燃烧时间设为10 min、30 min、60 min和CK 4个处理,最后一次烧除完毕后进行统一土壤取样和室内试验分析,发现不同时间隔和不同火烧持续时间的迹地上微生物数量变化差异很大:火烧对土壤微生物有致死作用,火烧持续时间60 min迹地上微生物数量下降最多,恢复最慢;火烧持续时间10 min迹地上微生物数量下降最少,恢复最快,且超过烧前水平;火烧持续时间30 min居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天然牧草返青后(5月中旬至6月下旬)的气候条件分析,采用定性、定量和生态监测相结合的预报方法,对2013年天然草场牧草产量进行了预测。今年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天然草场牧草产量属丰收年景;预计天然牧草产量(鲜重):草甸草原3500~4000kg/hm2,今年额尔古纳市牧区天然草场产草量属丰收年景。  相似文献   

5.
渝西地区火烧迹地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渝西地区黄瓜山火烧1年后的迹地以及未火烧林地的群落学调查,研究了不同强度火干扰后群落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结果表明:与未火烧林地相比,火烧迹地内阳生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种数增加,更新苗主要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白栎(Quercus fabric)、油茶(Camellia oleifera)等萌生枝为主。不同强度火干扰迹地具萌枝的优势乔木树种及所有树种的密度大小均表现出中度火烧迹地显著高于未烧林地和重度火烧迹地(P<0.05);未经火烧林地物种多样性丰富,火烧以后在短时期内降低了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性水平。中度火烧迹地的草本植物盖度明显大于未烧林地(P<0.05),蕨(Pteridium aquilinum)和小白酒(Conyzacanadensis)成为草本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胡玉荣 《吉林农业》2011,(4):294-295
对宁夏南部山区天然草地实行了封育、火烧和施肥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发现,封育和施肥使草地植物种类增多,草群密度、高度和盖度上升。火烧后优良牧草种类增加,毒害苹盖度降低。三种改良措施均可增加可食牧草产量和优良牧草的重要值。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的含量表现为施肥〉封育〉火烧〉禾封育,火烧措施下速效钾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草牧场防护林带对牧草质量和草场生产力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牧场防护林对牧草质量和草场生产力的影响是评价草牧场防护林效益的关键。本文在分析草场土壤背景值的基础上,分别对牧草营养期和绿果期,用牧草营养物质含量和能量指标评价了4年生白城杨(Populux×xiaozuanica)林带对几种主要牧草质量的影响。用牧草生物量和单位面积能量评价林带对草场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期的牧草磷和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0.012%和1.365%,无氮浸出物含量降低2.025%,牧草质量得到了改善;草场生物量和能量分别增加131.5kg/ha和741.4MJ/ha,提高了草场生产力。绿果期的牧草磷、粗蛋白、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含量与林带的存在无关、各草种粗脂肪的加权平均含量明显降低(降低值为0.634%),说明林带对牧草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但单位重牧草能量增加了0.175MJ/kg,使单位面积牧草能量提高634MJ/ha。各草种单位重能量加权平构值在10H和15H处较大,与林网内净辐射量较大位置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牧草免耕播种与液体施肥机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天然草场处于大面积退化之中,沙化、碱化、退化问题直接影响和威胁畜牧业的发展,牧草播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牧草免耕播种机是天然草场改良大面积作业的重要机具,其产品作业质量直接影响我国草原改良进程,因此,研制适合人工草场与天然草场使用的牧草免耕播种机——牧草免耕播种与液体肥料施用设备,大力发展牧草生产机...  相似文献   

9.
天山北坡放牧绵羊的限制性矿物元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场牧草中13种矿物元素含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牧草含P量从夏草场的0.12μg/g降至早春草场的0.04μg/g;含Fe量则从夏草场的811μg/g上升到早春草场的4557μg/g;牧草中元素Mn与Fe之间有明显的拮抗作用,Fe过高则影响Mn的吸收;Mo、Cu比的失调。同样影响绵羊对Cu的吸收。通过全面分析对比,初步确定在新疆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地区天然草场上放牧的羊群,存在着P、S、Se、Zn、Mn和Cu6种限制性矿物元素的季节性亚临床症状的营养紊乱现象。  相似文献   

10.
阿拉善盟天然草场资源丰富,气象条件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牧草生长对气候条件的需求,分析了阿拉善气候条件对牧草生长的影响,并对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牧草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农业里,绿肥是春耕前稻田的基肥,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火粪之利众多,可改良农田,利于耕作。在宋代东南丘陵地区,农民虽认识到绿肥的功用,但是绿肥种植处于起步状态,并不普遍;而农民获取火粪的方式则是野烧与烧田。不过宋代以降,绿肥作物的推广种植同时伴随着烧田制作火粪的退缩。绿肥在后世的演变反映出在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农民为了增产,不断开辟肥源,寻找肥力更好的绿肥植物;而烧田的退缩则表明农人选择更高效的肥料。  相似文献   

12.
谢卓霖  汤天泽  周强  李芸  刘念 《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57-258,260
通过对具有典型丘陵特点的绵阳市周边小春作物秸秆利用现状进行调查调研,初步分析了制约丘陵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缓解丘陵地区小春作物秸秆焚烧现象的对策,以期为丘陵地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跟踪量化轻、中、重度火干扰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含水率,定点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与火烧强度干扰差异,深入探讨其形成机制;旨在清楚地认识高寒区火干扰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初期土壤水分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影响力,并为其调控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网格法确定固定点位并实施林火干扰试验,根据火烧强度等级划分轻、中、重度火烧区,烘干法跟踪监测火烧前、火烧后、翌年融雪季后、翌年生长季土壤含水率。  结果  林火干扰后:(1)轻、中、重度火烧区土壤含水率立即下降,春旱时段进一步大幅下降,生长季迅速回升;(2)生长季前重度火烧区土壤含水率显著低于轻、中度火烧区,生长季火烧强度干扰差异消失;(3)生长季前,土壤含水率及其相对变化率的空间格局与火烧强度空间格局极显著负相关。  结论  寒温带针叶林火干扰生态系统恢复初期,春旱时段重度火烧迹地土壤含水率可能限制植被更新和再生,应加强集水保水技术调控。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株内的分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二化螟越冬代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田块和不同受害程度稻株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农事操作技术措施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水稻植株上的分布数量表现为随着稻株离地面高度的升高而减少,且这种分布趋势与田间的二化螟幼虫密度无关;二化螟幼虫在不同受害程度的稻株上的分布均以5~10 cm的稻株部位最多。在翌年春季,在稻草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36.44%)高于在稻桩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27.11%),但是在稻桩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138.25)极显著高于在稻草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34.25)。"火烧+堆沤"(冬前在田间对稻草进行焚烧,翌年早春再进行堆沤)处理和旋耕处理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分别为71.17%和66.25%,显著高于单独焚烧稻草或单独堆沤处理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南丰蜜桔疮痂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 1 997~ 1 999年的研究 ,提出了以下南丰蜜桔疮痂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春季进行 4次药剂防治 ,即在春芽露顶 1~ 2mm和其后 1 0~ 2 0d分别施用 1∶0 .8∶1 0 0的波尔多液 1次 ,在谢花末期 (谢花 90 %时 )施用 77%可杀得 1次 ,在小果期 (第 1次生理落果前后 )施用 70 %代森锰锌或 5 0 %多菌灵 1次。秋季对重病桔园用多菌灵防治 1次。冬季进行农业防治 ,包括清除、烧毁病枝落叶、施用石硫合剂。采用上述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 999年对南丰蜜桔疮痂病的防治效果达 75 .75 %~ 81 .0 7%。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天水市旱作农业区传统耕作春玉米/春玉米(冬油菜)“一膜两年用”栽培技术,茬口安排不合理,生产过程简单粗放,经济效益发挥不明显、生态效益低下,玉米秸秆随意丢弃或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笔者从2017年开始研究了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发现秸秆粉碎带膜翻压还田可以提高玉米籽粒产量7.59%,冬油菜籽粒产量9.91%,增加0-20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分别为2.53g/kg、0.03g/kg、0.08g/kg、10.93mg/kg,缓冲土壤PH,影响土壤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水平。总结提出“春玉米-冬油菜”秸秆粉碎带膜翻压还田栽培技术,该模式集免耕、秸秆还田、一膜两用和间套种为一体的农业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旨在解决区域内春玉米/春玉米(冬油菜)一膜两用技术中秸秆利用不合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施用不合理、土壤水分利用不足、肥料利用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可以为区域内化肥减施、地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火烧时间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强度火烧对福建将乐林场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林火管理和火后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在福建将乐林场选择3块人工杉木林标准样地,每间隔60 d实施一次计划烧除,每次燃烧试验共设置10、30 min与60 min和对照(CK)4个处理,试验结束后统一进行土样采集和室内分析。火烧10 min和30 min钟后1 d杉木林土壤的容重降低,之后逐渐增加;火烧60 min的土壤容重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再增大的变化趋势,火烧60 d和120 d时的土壤容重均低于火烧前。与火烧前相比,火烧10、30 min和60 min后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先增加后降低,且120 d后均降低到火烧前水平以下。火烧10、30 min和60 min后土壤pH值和碱解氮含量均持续增加。火烧10 min和60 min后的土壤有机碳呈持续增加趋势;火烧30 min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均高于火烧前水平。火烧10、30 min和60 min后1 d土壤全氮含量均增加,之后开始降低。火烧10 min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持续递增;火烧30 min和60 min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火烧后120 d仍未恢复到火烧前水平。火烧10 min后1 d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升高,之后开始下降,120 d后下降到火烧前水平以下;火烧30 min后60 d天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之后逐渐降低,到120 d几乎降低到火烧前水平;火烧60 min的杉木林土壤速效钾含量持续增加。不超过60 min的低强度计划火烧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18.
Airborne studies of smoke from the Kuwait oil fir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spring of 1991 when approximately 4.6 million barrels of oil were burning per day. Emissions of sulfur dioxide were approximately 57% of that from electric util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emissions of carbon dioxide were approximately 2% of global emissions; emissions of soot were approximately 3400 metric tons per day. The smoke absorbed approximately 75 to 80% of the sun's radiation in regions of the Persian Gulf. However, the smoke probably had insignificant global effects because (i) particle emissions were less than expected, (ii) the smoke was not as black as expected, (iii) the smoke was not carried high in the atmosphere, and (iv) the smoke had a short atmospheric residence time.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弄清楚阻燃处理木材燃烧残余物的热分解特征,将阻燃处理木材在模拟的典型火灾中燃烧后,取距燃烧表面不同位置的试样,采用热失重法研究了阻燃处理木材燃烧残余物的热分解过程,结果表明:①阻燃处理木材及其燃烧残余物的热分解开始温度没有明显的差别,未处理木材燃烧残余物的热分解开始温度比未燃烧木材高;②阻燃处理木材中阻燃剂的热分解峰值温度为200℃,随着燃烧过程的进行,归属于阻燃剂的峰消失;③阻燃处理木材燃烧残余物热分解温度曲线中,在230℃附近归属于半纤维素的峰消失,在210~240℃出现了一个缓慢的肩;④阻燃处理木材及其燃烧残余物的质量损失速度曲线主峰温度比未处理木材及其燃烧残余物降低100℃,质量损失速度大幅度减少;⑤阻燃处理木材在600℃时的热分解残存质量比未处理木材显著增大,随着燃烧时受热温度的增高,燃烧残余物热分解的残余质量显著增大;⑥阻燃处理木材及其燃烧残余物的热分解温度区间,与未处理木材及其燃烧残余物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火烧频率下草原土壤养分与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的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揭示不同火烧处理下土壤养分及GRSP的变化规律,为合理利用火烧措施改良草原植被和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火烧频率的羊草草原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及GRSP含量。[结果]表层土壤(0~5 cm)有机碳含量随火烧频率增加呈降低趋势。低频火烧(每4 a火烧1次)可使1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P0.05),高频火烧(每2 a火烧1次)则使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火烧处理对0~40 cm土壤全氮、全磷无显著影响(P0.05)。低频火烧既可以提高表层(0~5 cm)土壤EE-GRSP产生量(P0.05),又显著增加0~40 cm土层T-GRSP的积累量(P0.05),同时GRSP、有机碳、全氮相互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采用每4 a进行1次火烧的低频火烧,有利于深层土壤碳库的积累,同时提高GRSP的产生量和积累量,能够充分发挥改善退化草原土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