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明确"一管6"滴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不同行间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来自新疆、内蒙、宁夏等不同地区的7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距滴管带远近不同行小麦植株(距滴管带最近行记为R1、中间行记为R2,最远行记为R3)叶面积指数、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1)不同春小麦品种行间叶面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管6滴灌模式”下,滴灌春小麦水分截获量及不同品种远近行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分析其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在“1管6滴灌模式”下,春小麦品种来自新疆、内蒙古、宁夏等不同地区的7个品种(系),研究距滴管带远近不同行(距滴管带最近行记为R1、中间行记为R2、最远行记为R3)在小麦发育关键时期开花期与成熟期植株各部位的氮素积累量。【结果】“1管6滴灌模式”下,小麦生长的重要阶段拔节期-孕穗期与孕穗期-开花期远行R3灌水截获量为59与56 mm,与该时段最大蒸散量62与43 mm相近;小麦品种开花期各器官氮营养指数、开花期与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转运氮、籽粒蛋白质的行间降低幅度均小于灌水截获量的降低幅度(R2与R3相对于R1依次降低33.6%与60.3%);小麦花前氮素转运率、转运氮对籽粒的贡献率、氮收获指数R2与R3相对于R1依次升高(津强7号花前氮素转运率、转运氮对籽粒的贡献率依次降低);各器官开花期氮素积累量与再转运氮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1,茎鞘、叶片、穗的再转运氮与对应的开花期氮营养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3、0.643、0.717,籽粒氮素积累量与再转运氮、花后氮素积累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8与0.737。【结论】“1管6滴灌模式”下,小麦各行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不会受到水分胁迫;植株体内营养状况越好,花前氮素转运量越大;籽粒氮素主要来源于花前氮素的转运,“1管6滴灌模式”下,远行R2与R3的花前氮素转运率、转运氮对籽粒的贡献率、氮收获指数相对于R1会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扩大管行比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新春22号和新春4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1管4行(TR4)、1管6行(TR6)和1管8行(TR8),3种不同的管行比滴灌带配置方式,测定不同管行比种植方式下,滴灌春小麦植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等指标。【结果】不同处理下2个小麦品种的单株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带宽增加均呈下降趋势,且均以TR4处理为最大。在TR4处理下,2个小麦品种的总干物质积累量于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且新春44号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新春22号。新春44号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速率均高于新春22号。2个品种的籽粒产量均随着带宽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TR4处理下,新春22号和新春44号的籽粒产量分别为7 716.45和8 096.48 kg/hm2。【结论】在TR6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降幅较小,新春44号产量降幅度小于新春22号,且新春44号籽粒产量高于新春22号。新春44号更适于在大管行比滴灌种植方式下种植。  相似文献   

4.
选用春小麦品种宁春5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节水处理研究灌水次数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1水的W1处理可显著增加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尤其增加60~100cm深层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而随着灌水的增加,春小麦深层同层土壤贮水及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率随之降低。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总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拔节至开花期的耗水量降低,但春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春小麦开花以后的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随灌水次数增加明显增加;生育后期灌水有利于提高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不利于春小麦开花后的干物质积累。增加灌水次数,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比例,降低土壤贮水的利用比例,增加春小麦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但春小麦灌水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灌水次数较多的处理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生育后期物质向籽粒转移量增加,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春小麦穗数、穗粒数明显降低。综合考虑春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利用效率、物质生产等因子,确定灌二棱水+拔节水2水的处理是春小麦获得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施氮措施对甘肃河西绿洲春小麦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方法】在甘肃河西绿洲地区,以春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试验材料,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灌水(充分灌水(CK),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不灌水5个水平)及施氮(施纯氮0,120,180 kg/hm2)完全组合设计,共计15个处理,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灌水和施氮对春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冠层干物质量、籽粒产量、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WUE)及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结果】不同灌水处理对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冠层干物质量、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WUE和IWUE均有一定的影响。春小麦永良4号的水分敏感期为拔节期,其次为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拔节期不灌水后复水对春小麦后期株高有一定的补偿效应,但补偿能力有限。与CK相比,拔节期不灌水处理的冠层干物质量降低了42.41%,籽粒产量和WUE分别降低了38.09%和12.09%,且穗粒数也降低了39.01%;抽穗期不灌水处理的冠层干物质量降低了33.94%,籽粒产量和WUE分别降低了35.35%和10.69%,且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降低了16.64%和11.60%;灌浆期不灌水处理的冠层干物质量降低了20.80%,籽粒产量和WUE分别降低了33.06%和12.58%,且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降低了18.19%和11.97%;成熟期不灌水处理的冠层干物质量下降不明显,产量降低了5.98%,而WUE提高了21.38%;施氮可以提高春小麦的株高、LAI、冠层干物质量、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穗粒数。成熟期不灌水和充分灌水处理的春小麦籽粒产量、WUE和IWUE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而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不灌水处理的春小麦籽粒产量、WUE和IWUE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结论】不同灌水条件下,适量施氮可以提高春小麦的WUE和IWUE;春小麦成熟期不灌水、施纯氮180 kg/hm2,为甘肃河西绿洲地区较适宜的灌水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6.
选取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和‘新春37号’,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0∶0、2∶8、3∶7、4∶6、5∶5共5个氮肥基追比处理,比较分析两个小麦品种的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以及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氮肥不同基追比处理下,‘新春6号’和‘新春37号’的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均在3∶7处理下最优,且呈现3∶74∶65∶52∶80∶0趋势;两个品种茎鞘和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0∶0处理,而对籽粒贡献率则表现相反。在3∶7处理下,‘新春6号’和‘新春37号’的产量分别为7 304.45和7 546.17 kg·hm~(-2)。最优氮肥基追比例为3∶7。  相似文献   

7.
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磷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春小麦新春26号(A1)、新春34号(A2)为主区,施磷量为副区,共五个水平,分别为0(P0)、45(P1)、90(P2)、135(P3)、180(P4)kg/hm2。【结果】施磷量对春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总量、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率、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及花前干物质转移率、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极显著(P<0.01);品种间花期、成熟期干重、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茎和颖壳干物质分配率、总干物质、籽粒产量、主穗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施磷量的增加,小麦总干物质积累表现为先快后慢的递增趋势;而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一定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则反之;且施磷量与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0.969,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总量间也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1;各器官花后干物质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茎>颖壳>叶片>叶鞘。【结论】在一定范围(0~135 kg/hm2)内增施磷肥可提高春小麦籽粒分配率及后期的光合能力,实现增产,且磷肥最佳施用量为135 kg/hm2。  相似文献   

8.
氮肥运筹对连麦2号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中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优质高产国审小麦品种连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基追比对其籽粒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播期密度下,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以施氮量为300 kg/hm~2和氮肥基追比为6:4处理的产量、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连麦2号小麦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转运率随施氮量增加则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黑小麦籽粒硒含量,达到富硒标准,于2017—2018年在天然富硒区山西省洪洞县马三村开展大田试验,以黑小麦为供试材料,依据研究区域黑小麦的籽粒硒含量范围,研究增补硒肥(开花期叶面喷施有机硒肥)对3个品种黑小麦植株硒积累、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富硒区黑小麦籽粒硒含量在159~175μg/kg之间,但仅达富硒标准的最低水平(150~300μg/kg)。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后,黑小麦成熟期各营养器官的硒含量、硒积累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提高,茎秆硒积累量占比降低,籽粒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氨酸含量显著提高,且‘冀紫496’和‘临黑131’2品种籽粒硒酸盐含量降低,最终黑小麦籽粒硒含量达246~258μg/kg,不超人体吸收籽粒硒含量的推荐量。富硒区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较不喷施硒肥黑小麦产量提高6%~8%,主要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以‘冀紫496’表现较好。总之,富硒区开花期补有机硒肥有利于促进黑小麦植株吸收积累硒元素,促进茎秆硒运转,提高籽粒硒含量,同时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籽粒产量,以‘冀紫496’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以春小麦"津强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立体匀播技术对春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立体匀播技术可增加春小麦拔节期的叶面积指数11.52%,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80%~6.35%,收获穗数提高3.51%,穗粒数增加4.88%,千粒重增加1.9 g,单产达到500.5 kg·(667m~2)~(-1),比对照增产13.82%。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图书馆学刊》(2006年)载文、作者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总结一些规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周秋霞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11):163-165,168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6年《西安邮电学院擘报》所载的学术论文、作者及引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归纳出该刊一些特点。该刊通信、计算机科学载文较高,这体现了本校科研方向和专业特色。而所载文章作者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本省。篇均引文量偏低。  相似文献   

13.
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2006年)为研究对象,从载文来源分布、栽文选题分布、引文教量分布、引文类型分布及作者合作情况多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从中总结一些规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在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指标体系中对测定指标的评价、排序及简约,实现对多指标体系的降维.[方法]举例将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引入主成分分析中.[结果]测定指标对主成分逐步回归分析保留了对主成分影响显著的指标,剔除了对主成分作用较小或存在共线性的指标;通径分析揭示了测定指标对主成分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体现了指标间的相互作用.通径分析中测定指标对主成分决定系数的分解结合主成分特征值的百分贡献率可对测定指标进行评价,提取反映总体主要信息,真正实现测定指标的简约.[结论]主成分分析结合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可对多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评价,实现测定指标的真正降维.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G9分册《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8年所载论文的载文、作者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揭示该刊载文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16.
依据文献计量学原理,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2007年《光学技术》杂志刊载的论文数量、发表时滞、作者群及引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出该刊的载文、作者群特点及引文特点,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了相关参考数据,并对得出光学领域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作出贡献,为总结科技期刊载文、作者及引文特点提供了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7.
蛙病毒属是一群大型的胞浆型DNA 病毒属虹彩病毒科能导致包括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冷血动 物产生严重疾病,蛙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是阐明病毒复制,疾病产生各种相关因子作用机制的基础,微阵列分析技 术,蛋白和DNA 复制抑制下的转录产物分析,质谱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分析蛙病毒的基 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多种蛙病毒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使人们能够了解这一类病毒基因的转录产物转录时相病 毒蛋白表达的整体状态功能结构和可能的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2006年)为研究对象,从载文来源分布、载文选题分布、引文数量分布、引文类型分布及作者合作情况多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从中总结一些规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Correlation and path coefficient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for 10 characteristics of 24 pure lines of flue-cured tobacco such as plant height, knot distance, leaf number, the central leaf length and width, ratio of the length to width, stem girth, dates of budding, leaf yield and ratio of the prime-medium tobacco. The leaf number and the central leaf length showed a positive or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yield per plant. And the leaf number and leaf yield per plant showed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ratio of prime-medium tobacc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f yield per plant among these characteristic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ratio of prime-medium tobacco while the others were less related with the ratio. Square sum of deviation method cluster analyses showed that 24 pure lines of flue-cured tobacco were clustered into two groups. Of the pure lines, Line T1706 and Line T1245 had a far relationship with all other lines, and also had a heterosis when crossed with the other lines. Lines Guangdonghuang 1 and R72(3)B-2-1 were closely relat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芝麻选育和生产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对芝麻产量的相对重要性。[方法]以2008和2009年参加全国芝麻品种区域试验的17个品种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芝麻品种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在芝麻各农艺性状中,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6),茎点枯发病率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7);单株蒴数对产量形成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达0.8309。[结论]该研究为芝麻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