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茎基腐病是百香果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结合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等手段,确定了病原种类,进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以期筛选出高效防控药剂。结果表明:病原菌有典型的镰刀菌特征,其ITS序列与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多条序列聚在同一分支上,相似性达100%,说明百香果茎腐病的病原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室内毒力测定的6种药剂中,250g/L升苯醚甲环唑乳油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明显,EC50为0.3372 mg/L,其次是450g/L咪鲜胺水乳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分别为0.4749 mg/L和0.7172mg/L;但镰刀菌孢子萌发测试表明, 450g/L咪鲜胺水乳剂浓度为9mg/L时的抑制效果最好,为74.78%,其次是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400mg/L和250g/L苯醚甲环唑乳油250mg/L,分别为58.89%和33.67%,30%噁霉灵水剂效果最差,浓度为600mg/L时,抑制率接近于0。  相似文献   

2.
为鉴定青海省民和地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var.mongholicus)根腐病病原菌及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rDNA-ITS,TEF-1α和RPB2序列分析对蒙古黄芪根腐病病原进行鉴定,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引起黄芪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ani)、逗号镰刀菌(F.virguliforme)、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室内药剂试验表明硅唑·咪鲜胺对4种镰刀菌的抑制作用最好,EC50在0.195~0.588 mg·L-1之间;多菌灵对腐皮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在0.113~0.869 mg·L-1之间;咯菌腈对逗号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在0.153~0.390 mg·L-1之间;甲基硫菌灵、噁霉灵、溴菌腈和石硫合剂对4种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在1.018~4.360 mg·L-1之间。试验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选用杀菌剂防治黄芪根腐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镰刀菌及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对饲料的污染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镰刀菌的特点镰刀菌 (Fusarium)属霉菌的一个种属 ,它和青霉、曲霉一样分布极广 ,种类繁多 ,比较常见的有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拟枝镰刀菌、茄病镰刀菌等。镰刀菌菌落一般呈白色绒毛状 ,菌丝发达 ,内含大量分生孢子 ,常产生可溶性色素。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 ,大型分生孢子大多呈镰刀形、多隔 ;小型分生孢子有卵形、梨形、圆形、柱形等。镰刀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为玉米赤霉烯酮 (ZEN)、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丁烯酸内酯等。镰刀菌是一种所谓的…  相似文献   

4.
四种杀菌剂对苜蓿根和根颈腐烂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室内平皿生长速率法,研究四种杀菌剂对苜蓿根和根颈腐烂病的病原、尖孢镰刀菌、锐顶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四种药剂对三种病原菌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枯腐宁和枯萎绝四种药剂对锐顶镰刀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84.93、221.00、53.74和7.90μg/mL,对尖孢镰刀菌EC50分别为70.12、125.76、35.75和5.87μg/mL,对半裸镰刀菌分别为49.55、126.61和221μg/mL。以枯萎绝的抑菌作用最为突出,对三种镰刀菌的EC50都在10μg/mL以下,枯腐宁次之,甲基硫菌灵最差。四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礼县种植的二年生掌叶大黄根腐病发病部位分离纯化,然后利用根部离体接种法致病性测定,旨在明确导致掌叶大黄根腐病的病原物,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掌叶大黄根腐病株中共获得8种分离物,主要致病菌分别为粉红单端孢霉、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其分离频率随病原菌种类和植株发育进程而异,粉红单端孢霉和立枯丝核菌在不同生长期发病部位均可分离获得,分离频率分别为41.18%~55.56%和3.03%~44.44%,尖孢镰刀菌仅在生长后期获得,分离频率为9.09%。刺伤大黄幼根接种致病菌后,根腐病发病率均较无刺伤接种显著提高。尖孢镰刀菌潜育期最短,病斑面积最大,致病力最强,而粉红单端孢霉和立枯丝核菌潜育期长,病斑面积小,致病力相对较弱。以上说明伤口有助于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菌的侵染,建议掌叶大黄定植和栽培管理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植株的完整性,严防伤口产生。另外,利用根部离体接种法进行根腐病致病性测定操作简单,回接时间短,再分离率高,结果可靠,可在植物根部病害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腐霉利是桑椹菌核病防治的常用药剂。为了评价3种杀菌剂在果桑生产中应用的安全性并指导生产上科学合理用药,利用气相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大田条件下桑树喷施3种杀菌剂后在桑椹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检测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在桑椹中的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速率由高至低依次是甲基硫菌灵、多菌灵、腐霉利,其中:甲基硫菌灵消解动态方程为C=2.650e~(-0.217t),R~2=0.850,半衰期为3.194 d;多菌灵消解动态方程为C=27.457e~(-0.076t),R~2=0.789,半衰期为9.120 d;腐霉利消解动态方程为C=16.476e-0.055t,R~2=0.795,半衰期为12.603 d。设置3种杀菌剂不同施用剂量(0.70 g/L和1.40 g/L甲基硫菌灵,0.63 g/L和1.26 g/L多菌灵,0.33 g/L和0.66 g/L腐霉利)和不同施药次数(喷施2次、喷施3次)试验组,至桑椹盛熟期(最后一次施药后30 d)采样,检测桑椹中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腐霉利的残留量分别在0.27~0.39 mg/kg、0.16~0.45 mg/kg、0.13~0.50 mg/kg之间,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浆果类水果的农药残留量限制标准。依据上述检测结果认为,3种杀菌剂均可用于桑椹菌核病的防治,田间施药在保证防效的前提下,可适当提前施药时间和控制药液浓度,并尽量采收成熟桑椹。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对西南大学后山实习草场种植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植株根腐病进行了研究。实验按照柯赫氏法则对所取样本根部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发现,该草场人工栽培紫花苜蓿根部带菌率平均为49%。该草场苜蓿根部真菌主要有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镰刀菌1(Fusarium sp1.)、镰刀菌2(Fusarium sp2.)、粉红胶帚霉(Gliocladiumroseum)和无孢菌丝体6种。此外还自样本根部分离到黑根霉(Rhizopusstolonifer)、青霉(Penicilliumsp.)两种腐生真菌。未产孢真菌,有待进一步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8.
比较4种常规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并检测各种农药在桑果上的残留情况.试验结果显示5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的田间防治效果依次分别为94.79%、96.23%、81.18%和82.77%,各种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防效较好;经过检测,各种农药用药后在桑果上的残留量依次分别为3.90 mg/kg、1.34 mg/kg、2.10 mg/kg和0.98 mg/kg,其中50%多菌灵WP的残留量比国家标准(0.5 mg/kg)超标7.8倍,70%甲基硫菌灵的残留量比国家标准(0.5 mg/kg)超标2.68倍,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的残留量都远低于国家残留标准(5 mg/kg).综合田间防治效果和药物残留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分析,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比较适用于果桑园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也称F-2毒素,最早是从感染了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的。ZEN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高温低湿环境下易产生,产生ZEN最常见的是禾谷镰刀菌,此外还有粉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ZEN具有类似于雌激素的毒性作用,具有很强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感染ZEN的家畜、家禽主要表现为阴道和子宫颈黏膜水肿、卵巢  相似文献   

10.
饲料中霉菌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主要产毒霉菌现在已明确能产生对人体毒害作用的霉菌有300多种,主要是曲霉菌属(aspergillus)、青霉菌属(pe 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的霉菌产生。1.1曲霉菌属包括黄曲霉、杂色曲霉、构巢曲霉、棕曲毒、寄生曲霉、棒曲霉等。表面一般是绒毛状,开始为灰白色或白色,长出孢子后因菌种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它们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赫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等多种毒菌毒素。1.2镰刀菌属包括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孢镰刀菌、梨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前病镰刀菌、粉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等。一般呈白色绒…  相似文献   

11.
目前,柑橘砂皮病在国内发病面积逐渐增大,其引起的砂皮、褐色蒂腐和树干流胶大大降低了柑橘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更有效的防治柑橘砂皮病,提高柑橘果品质量和产量。本试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4种杀菌剂对柑橘砂皮病菌Diaporthe citri 的毒力。结果表明,百可得效果最好,EC50为0.0112 ug/ml。EC50在1.0000 ug/ml以下的有氟硅唑、多菌灵、咪鲜胺锰盐、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唑醚﹒代森联、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戊唑醇。甲基硫菌灵、丙环唑、克菌利果、腐霉利、腈菌唑、病菌清和抑霉唑的EC50在1.0000~10.0000ug/ml之间。EC50在10.0000~100.0000ug/ml的为喹啉铜、烯唑醇、异菌脲、丙森锌、二氯异氰尿酸钠、嘧菌酯、井冈霉素、代森锌和醚菌酯。田间防控杀菌剂以氟硅唑和多菌灵为主,果实贮藏以百可得为主。本研究为田间防控砂皮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免疫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少青  董斌 《广东饲料》2009,18(7):43-4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粉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镰刀菌产生,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故又名呕吐毒素(vomitoxin,VT)。DON纯品1970年首先从日本香川县感染赤霉病的大麦中分离到并命名。这种毒素广泛存在于霉变的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谷类作物、发霉的饲料以及被污染的肉、奶等动物性食品中,人畜摄入了被DON污染的食物后,会导致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和反应迟钝等中毒症状,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Plattneretal,2003;敖志刚和陈代文,2008)。  相似文献   

13.
霉稻草中毒又称蹄腿肿烂病、烂蹄坏履病、苇状羊茅草(酥油草)烂蹄病等。本病是由于牛采食或饲喂了被多种镰刀菌污染的稻草和苇状羊茅草引起的真菌毒素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多以耳尖、肢端和尾梢干性坏死、蹄和腿肿烂以及蹄匣和趾(指)骨腐烂脱落为主征。1病因由于稻草贮存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如温度过高、湿度过大、缺乏光照等)污染了镰刀菌(包括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梨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如丁烯酸内酯和T-2毒素等,一旦被牛误食便发生中毒。本病的发生有着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前者是指每年11月份至…  相似文献   

14.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较为复杂,因此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和优势菌株,对于苜蓿根腐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三个不同地点苜蓿田中疑似根腐病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从供试病样中共分离得到6个不同种的镰刀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产黄色镰孢菌(F.thapsinum)、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其中,木贼镰刀菌是上述三个供试地点苜蓿根腐病的优势致病菌。在室内条件下,利用优势菌株木贼镰刀菌以及三线镰刀菌对32个苜蓿品种的抗根腐病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品种间对根腐病的抗性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品种康赛对两种不同的镰刀菌种表现出最高的抗性水平,其病情指数分别为26.07和26.81;按照抗性水平的划分标准,32份供试材料中对三线镰刀菌呈现中抗水平的品种18份,占供试品种的56.25%;表现为中感水平的品种14份,占43.75%,未见高感品种。对木贼镰刀菌而言,呈现中抗水平的苜蓿品种9份,占28.13%;呈现中感品种14份,占43.74%;呈现高感水平的苜蓿品种9份,占28.13%。本研究中未发现针对上述两种根腐病病原菌呈现免疫和高抗水平的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15.
采用7种药剂对引起白菜型冬油菜根腐病的半裸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甲·丙环唑、十三吗啉、苯醚甲环唑、恶霉灵4种药剂对半裸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EC50均较小,毒力较强,对半裸镰刀菌的EC50分别为0.15、15.67、22.61、67.45μg/mL,对尖孢镰刀菌的EC50分别为2.11、11.78、8.56、62.41μg/mL。采用7种药剂对冬油菜种子拌种,进行了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苯甲·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十三吗啉、恶霉灵4种供试药剂对半裸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防效显著高于其他3种药剂,平均防效达60%。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与兽医》2014,(10):96-99
用豆腐渣、酱渣、米酒糟、橙皮、茶叶渣等非常规饲料配制奶牛全混合日粮(TMR),藉UHPLC/UHPLC-MS/MS法检测其中的38种霉菌毒素。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G2(28.66±8.87)μg/kg,呕吐毒素(264.68±128.82)μg/kg,HT-2(37.80±21.15)μg/kg,伏马菌素B2(16.71±5.14)μg/kg,神经毒素C(0.47±0.13)μg/kg,青霉酸(56.80±5.20)μg/kg;麦角新素(麦角酯醇)2.57±0.84μg/kg,均未超出国家饲料卫生标准;其他31种霉菌毒素未检出,它们分别是:黄曲霉毒素类的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赭曲霉毒素类的赭曲霉毒素A、赭曲霉毒素B;单端孢霉烯毒素B类的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去氧瓜萎镰菌醇-3-葡萄糖苷、雪腐镰刀菌烯醇、镰刀菌烯酮-X;单端孢霉烯毒素A类的T-2毒素、二醋酸麃草镰刀菌烯醇(蛇形菌素)、Diacetoxyscirpenol、新茄病镰刀菌烯醇;伏马菌素类(烟曲霉毒素)的伏马菌素B1、伏马菌素B3;玉米赤霉烯酮类的玉米赤霉烯酮、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烯醇;青贮(青霉菌属)毒素类的展青霉毒素、霉酚酸、杂色曲霉毒素、胶粘毒素、渥曼青霉素、交链孢霉酚、疣孢漆斑菌;麦角碱毒素类的2-溴基-a-麦角新碱、麦角胺、麦角醇、甲基麦角新碱。用本日粮饲喂泌乳牛,在上海及江苏境内17个牧场采集牛奶样品109件,检测其中残留的黄曲霉毒素M1(AFM1)含量,结果显示,其平均值为(81.75±87.28)ng/kg,变动范围为0367.27 ng/kg,都低于国家标准500 ng/kg的上限,说明本试验配制的TMR所生产的牛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根腐病是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中的重要限制性病害,应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防治对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不同地区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95株真菌中筛选出了2株对根腐病病原菌抑菌率较高的菌株,经鉴定,2株拮抗真菌ZY56和GY37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对2株菌株的拮抗能力及盆栽防效的测定结果表明:2株菌株对4种镰刀菌(Fusarium spp.)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7 d抑菌率在54.9%~75.3%之间,其中ZY56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的抑菌率较高,而GY37对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和腐皮镰刀菌(F.solani)的抑菌效果更好;ZY56对盆栽苜蓿根腐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多菌灵,达到66.4%,且促进生根效果明显,GY37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55.1%。  相似文献   

18.
杀菌剂拌种防治草坪草病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用杀菌剂拌种防治草坪草病害的研究进展.现已报道,早熟禾、黑麦草和高羊茅3属草坪草常见的种带与土传真菌病害14类,病原真菌54种;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立枯丝核菌、德氏霉、腐霉、镰刀菌、细交链孢和壳针孢等.常用杀菌剂福美双、甲基硫菌灵、三唑酮和甲霜灵等对草坪草主要病原真菌的室内防效明显,其中对福美双反应极敏感的病原真菌有禾谷德氏霉,对甲基硫菌灵反应极度敏感的病原真菌有禾顶囊壳、粉红粘帚霉和瓶霉菌等,对三唑酮反应敏感的真菌有串珠镰孢、禾顶囊壳、结缕草锈菌、颖枯壳针孢和立枯丝核菌,甲霜灵主要对腐霉有效.田间条件下杀菌剂拌种可提高草坪草种子发芽率和田间出苗.杀菌剂拌种时要尽量避免在防治一种病害的同时,可能会导致另一种原本不重要病害的大发生.杀菌剂应向着在植物体内、土壤、大气和水体中无残留或有微量残留也可以在短期内降解,生成无毒天然物质而向完全融入大自然的方向发展,这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海南省菠萝蜜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菠萝蜜发病严重,症状表现为果柄表皮呈水渍状腐烂但不脱落,有时能看到明显的白色霉层,后逐渐向果实部位蔓延,果蒂逐渐变褐色,在田间,常可发现感染该病的病果果蒂脱水干枯而悬挂于树枝上, 这与已经报道的可可球色单隔孢(Botryodiplodiatheobromae Pat)引起木菠萝球二孢叶斑病及果腐病有明显不同,故命名为蒂腐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该病样中分离出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后,通过形态学鉴定和通过形态学鉴定、ITS、 GAPDH、ACT、CHS-1和TubG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菠萝蜜蒂腐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Colletotrichum siamense,尚未见由Colletotrichum siamense胶孢炭疽菌引起菠萝蜜蒂腐病的系统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根际土壤中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积累与连作障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缓解和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建立了以马铃薯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的干腐病病原菌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体系。结果显示,研究建立优化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茄病镰孢菌和接骨木镰孢菌进行快速检测和绝对定量,主要优化参数为:上下游引物各0.4 μL(10 mmol/L),DNA模板3 μL,退火温度60℃。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茄病镰孢菌和接骨木镰孢菌随连作年限的动态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呈现上升趋势,其中CP5的累积量最大,为1.45×104拷贝/g,比CK增加了27.8倍。CP4、CP3、CP2、CP1根际病原菌累积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0.5,16.31,8.32,3.51倍。由此可见,茄病镰孢菌和接骨木镰孢菌的数量均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呈上升趋势。根际镰刀菌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因病原菌种类而异,茄病镰孢菌以收获期累积量最大,平均为1.2×104拷贝/g,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上升趋势。而接骨木镰刀菌是播前累积量最大,平均为1.55×104 拷贝/g,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因此,研究区马铃薯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的大量积累可能是导致马铃薯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