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滑舌鳎不同家系肌肉中脂肪酸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不同家系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并选育出高营养品系的半滑舌鳎家系,用气相色谱法对同一养殖环境中的半滑舌鳎15个不同家系(164个样本)肌肉中的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同时对高EPA、DHA、EPA+DHA含量的家系进行筛选,并研究了半滑舌鳎性别与EPA、DHA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15个家系肌肉中脂肪酸种类没有区别,但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存在若干差异。其特征均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PUFA以ω-3系脂肪酸为主,且ω-3系脂肪酸与ω-6系脂肪酸比值达到4.16~5.03,其中的2种重要ω-3系脂肪酸EPA和DHA在15个家系中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DHA含量远大于EPA含量;筛选出了3个高EPA、DHA、EPA+DHA含量家系,分别为F13012、F13023及F13031。(2)EPA的含量与半滑舌鳎性别不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本研究对于选育半滑舌鳎优良品种家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浙江南部近海常见海洋生物脂肪酸的特点, 采集 31 种海洋生物, 包括海鱼类 20 种, 甲壳类 9 种, 头足类 2 种, 每种 3 份样品, 共 93 个样本, 采用 Folch 法提取脂肪酸, 以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脂肪酸构成及含量。 分析不同海洋生物间总脂(TFA)、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6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n-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 DHA)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n3, EPA)含量的差异。结果显示, 海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总脂含量范围分别为 18.74~153.90, 24.65~62.81, 37.23~92.18 mg/g; DHA+EPA 含量范围分别为 4.32~38.31, 7.22~22.86, 12.48~49.61 mg/g。浙江南部近海 31 种海洋生物的 n-3 PUFA、EPA 和 DHA 含量均与总脂含量呈正相关(P<0.01), 主要脂肪酸构成具有种属差异, PUFA 和 n-3 PUFA 百分含量与物种食性有关, 摄食浮游植物、底栖藻类的物种高于摄食鱼类等游泳动物的物种。  相似文献   

3.
东海三个海鞘优势种的油脂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类成分。海鞘是一类典型的海洋污损生物,对东海3个海鞘优势种皱瘤海鞘、乳突皮海鞘和长纹海鞘的油脂类成分进行相对含量分析比较,发现乳突皮海鞘油脂中含有EPA一种ω-3 PUFA,含量为5.20%;长纹海鞘油脂中含有EPA一种ω-3PUFA和二十碳四烯酸一种ω-6 PUFA,含量分别为12.7%和3.17%;皱瘤海鞘油脂中含有EPA、DHA两种ω-3 PUFAs,含量分别为10.9%和5.74%,以及亚油酸和二十碳四烯酸两种ω-6 PUFAs,含量分别为11.6%和5.94%。与磷虾油文献数据相比较,皱瘤海鞘油脂总体质量与磷虾油相近,显示了ω-3/ω-6 PUFAs较为均衡的特点。表明皱瘤海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正>一、鱼类与人类健康水产品的提质增效是现今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知道,鱼肉蛋白质含量高、易消化,而且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种类丰富,鱼油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EPA和DHA是益智、提高视力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活性物质,陆生动物含量极少。现代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与大量食用陆生动物关系密切,而爱斯基摩人和日本渔村的居民寿命很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低,这与他们的饮食主要是水产品有关,而其中起作用的活性物质就是EPA和DHA。分析发现养殖鱼类和天然鱼类相比,养殖鱼类中EPA和DHA的含量很低,  相似文献   

5.
菊黄东方鲀发育早期的脂肪酸组成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菊黄东方鲀的未受精卵、胚胎(出膜前,受精后80~85 h)、初孵仔鱼(0日龄)、开口前仔鱼(3日龄)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菊黄东方鲀卵和鱼苗的水分含量随着个体发育出现升高趋势,而鱼苗总脂含量随着个体发育显著下降。各发育阶段的干样中检出8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菊黄东方鲀未受精卵脂肪酸组成与其亲本卵巢非常相似;胚胎期的脂肪酸利用率高低顺序为SFA(15.08%)、MUFA(14.46%)、n6PUFA(10.20%)和n3PUFA(0.19%),以C16:0、C16:1、C18:1n9c和C18:2n6c为主要能量来源,n3PUFA被优先保存,特别是DHA得到完全保留;孵化后,在内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对n3PUFA利用迅速上升,仔鱼开口前的脂肪酸利用率高低顺序与胚胎期正好相反:n3PUFA(19.60%)、n6PUFA(16.98%)、SFA(13.50%)和MUFA(13.01%),以C18:2n6c、C22:5n3(DPA)、C20:5n3(EPA)、C22:6n3(DHA)、C18:1n9c和C16:0为主要能量来源,其中仔鱼对DHA实际利用量为最高(14.44 mg/g),仔鱼在开口前期n3PUFA(特别是DHA)被大量利用消耗。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仔鱼发育需要消耗大量的n3PUFA(特别是DHA和EPA),并建议在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开口阶段及时增加富含EPA和DHA饵料的投喂量,如海水的轮虫、藻类强化过的卤虫幼体,缓解苗种开口阶段成活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隆线溞营养成分分析及高温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作为饵料生物的价值和其在不同温度下抗氧化损伤能力的情况,测定了重庆荣昌境内隆线溞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同时研究了温度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7种氨基酸含量占干重29.82%,9种必需氨基酸占18.91%,组氨酸含量最高(7.83%),蛋氨酸含量最低,未能检测到色氨酸;主要脂肪酸为C20∶5ω3(EPA)、C16∶0、C16∶1和C18∶1,必需脂肪酸高达38.88%,不饱和脂肪酸高达70.54%,ω-3高不饱和脂肪酸(ω-3 HUFA)高达27.41%,同时含有C20∶4ω6(AA)和C22∶6ω3(DHA)。温度20~35℃对隆线溞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25℃以上的高温使SOD与CAT酶活显著下降,35℃的高温胁迫导致二者抗氧化能力急剧减弱。  相似文献   

7.
邢君霞  吉红  李汉东  肖芬芬  袁想通 《水产学报》2021,45(10):1642-1656
摄食含有裂殖壶藻硬脂油日粮的草鱼可能通过节省DHA合成所需的能量和促进脂解作用供应能量以减少蛋白质分解的共同作用下,刺激蛋白质沉积,获得比摄食鱼油更好的生长效果。为探究草鱼日粮中应用富含DHA的裂殖壶藻硬脂油后是否需要配伍EPA及其可能机制,实验配制5组等氮等能日粮饲养草鱼[(22.70 g±0.80) g]49 d,分别以鱼油(F-O);藻油硬脂(S-O);藻油硬脂(DHA)∶EPA=3∶2(SE1-O);藻油硬脂(DHA)∶EPA=1∶1(SE2-O);EPA(E-O)提供5组饲料中的0.52%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 PUFA)。结果显示:(1)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系数(FCR)在各组间均无差异;(2) S-O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E-O组;(3) S-O组肌肉DHA含量显著高于F-O组、SE1-O组和E-O组;(4)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SE2-O组血栓形成指数显著高于F-O组,S-O组和SE2-O组胆固醇血症指数显著低于F-O组;(5) E-O组的腹腔脂肪细胞显著大于F-O组和SE1-O组,且甘油三酯水解酶(ATGL)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转录水平显著下调;肌肉中的脂肪酸去饱和酶(FAD)转录水平在E-O组显著高于S-O组,脂肪酸延长酶(ELO)转录水平在S-O组显著下调。研究表明,裂殖壶藻油单独或配伍EPA使用对草鱼生长、n-3 LC PUFA含量及脂肪组织水解无显著影响。仅以EPA为n-3LC PUFA来源时,会减弱脂肪组织的水解并降低肌肉粗蛋白的含量。日粮中高水平的DHA会减弱机体合成LC PUFA的能力。相对于EPA,草鱼可能更需要DHA,生产中可以单独使用裂殖壶藻油,而无需配伍EPA。  相似文献   

8.
冬、春季黄海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分析了2015年冬季1月和春末5月黄海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脂肪酸组成,旨在对不同粒级网采浮游生物营养价值进行评价,为海洋鱼类营养补充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冬、春两季,ω3多不饱合脂肪酸(ω3PUFA)、二十碳五稀酸(EPA)、二十二碳六稀酸(DHA)、20:1+22:1的相对含量以较大粒级浮游生物(500~2000μm)较高;而16:0、18:0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以500μm粒级浮游生物较高。冬季各粒级浮游生物的总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均高于春季相应值,但MUFA、PUFA、16:1ω7、EPA、DHA、20:1+22:1的相对含量却低于春季。多元对应分析显示,环境因子中海水温度与100~1000μm粒级浮游生物的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对比冬、春季浮游生物脂肪酸组成与黄海主要经济鱼类的脂肪酸营养组成,初步认为,在冬季,可为鱼类生长提供足够营养的浮游生物的粒级范围相对较窄,主要是500μm粒级的较大型的浮游生物,而在春季,该类浮游生物的粒级范围较广,100~2000μm的浮游动物都可作为鱼类早期生长的有效饵料来源。由此初步推论,浮游生物食性仔稚鱼食物来源的粒级范围在春季比冬季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9.
两种复海鞘油脂中的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类营养成分。对海鞘(Aplidium constellatum)和大洋纵列海鞘(Symplegma oceania)两种复海鞘的油脂类成分进行相对含量分析,发现海鞘(A.constellatum)油脂中含有EPA、DHA两种ω-3 PUFAs,含量分别为19.5%和12.7%,大洋纵列海鞘油脂中EPA、DHA的含量分别为18.2%和7.73%。结果表明,两种海鞘油脂均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野生与人工养殖牙鲆亲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脂肪酸对牙鲆繁育性能的影响,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 对野生和养殖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及卵中脂肪酸组成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1) 牙鲆肌肉、肝脏和卵中脂肪含量大小关系为肝脏>卵>肌肉。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脂肪含量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2) 牙鲆亲鱼3种组织中均检测出21种脂肪酸。野生亲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肝脏和卵中SF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MU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3) 野生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 尤其是肝脏和卵中C20:5n-3(EPA)、C22:6n-3(DH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但肌肉和卵中的C20:4n-6(ARA)含量明显高于养殖亲鱼(P<0.05); (4) 野生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n-3/n-6 PUFA及EPA/AR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中DHA/EP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但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的DHA/EP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比较结果说明, DHA、EPA和ARA等PUFA是与牙鲆繁殖性能密切相关的重要脂肪酸。在牙鲆亲鱼养殖过程中, 除了提供牙鲆亲鱼足够的脂肪酸营养外, 也应注意各种脂肪酸, 尤其是PUFA中各种脂肪酸之间的添加比例, 从而保证亲鱼的繁殖性能及卵和仔鱼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何万红 《畜禽业》2000,(9):30-31
1 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概况 PUFAPo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即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根据PUFA第一个双键位于碳链甲基端的位置将其分为ω-3、ω-6、ω-7、ω-9四组。其中ω-3和ω-6族是人类和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Α-亚麻酸是ω-3族的前体,亚油酸是ω-6族的前体。Α-亚麻酸C18∶3ω3、亚油酸C18∶2ω6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日粮直接供给,对动物机能和健康有重要作用。在动物营养上,亚油酸是一种重要PUFA。当亚油酸摄入量不足时,动物出现一种病态。而当α-亚麻酸不足时,动物不易出现病态。当家禽饲料中绝对不含亚油酸和α-亚麻酸时,家禽出现缺乏症,雏鸡生长不良,成年鸡产蛋少,孵化率低。  相似文献   

12.
以野生日本鬼鲉人工催产获得的受精卵为实验材料,定量检测了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组成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总脂肪含量为13.85%~ 11.66%,极性脂肪占总脂肪含量为75.39%~ 72.20%.总脂肪及极性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无显著变化,在卵黄囊仔鱼阶段随发育而显著下降.中性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有显著变化,在卵黄囊仔鱼阶段其含量相对稳定.野生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总脂肪的主要脂肪酸为DHA(22∶6n-3),16∶0,ARA(20∶4n-6),EPA(20∶5n-3),18∶0和18∶1n-9.总脂肪及极性脂肪的DHA,ARA,EPA含量(mg/gDW)均随胚胎和卵黄囊仔鱼的发育而显著下降,且DHA和ARA含量均在胚胎囊胚期至尾芽期大幅降低.中性脂EPA和DHA含量随发育呈先升后降,其峰值分别出现在初孵仔鱼和2日龄(2DPH)卵黄囊仔鱼.中性脂ARA含量随发育逐步升高,峰值出现在3日龄(3DPH)卵黄囊仔鱼.在胚胎发育前期,总脂肪DHA和ARA相对EPA被选择性消耗,饱和脂肪酸(S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相对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被机体选择性消耗,N-6PUFA相对N-3 PUFA被选择性消耗;在胚胎发育后期及卵黄囊仔鱼阶段,总脂肪EPA相对DH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在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SFAs中16∶0相对18∶0被选择性消耗.胚胎发育后期阶段和卵黄囊仔鱼阶段,总脂肪MUFAs中16∶1相对18∶1被选择性消耗.实验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阶段极性脂肪中DHA、ARA和EPA可以向中性脂肪中转移,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对不同类别脂肪中的重要脂肪酸的消耗具有选择性,且其选择性与发育阶段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七种甲壳类水产品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产动物食品中富含ω—3型多稀酸,其中尤其是C_(20:5)(EPA)和C_(22:6)(DHA)对人体有特殊保健功能。本文对七种常见的甲壳类水产品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它们是中国对虾、日本沼虾、安氏白虾、克氏原螫虾、葛氏长臂虾、中华绒螯蟹和三寺疣梭子蟹。测定主要采用黄志斌、李淡秋(1990)的“快速制备脂肪酸甲酯用于气相色谱分析”一文所提供的方法。结果显示,被测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而不饱和脂肪酸中多烯酸含量高达60%,且以长碳链(C_(20)、C_(22))ω—3型为特征,表明甲壳类水产品体脂中EPA和DHA含量甚高,超过淡水鱼的一倍,但略逊于海水鱼。值得注意的是,甲壳类水产品中EPA的含量高于DHA的含量,这与鱼类中的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4.
<正>冷水性鱼类属于高蛋白、低热量的健康食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及钙、铁、锌、镁、磷等矿物质,其中鱼肉中的ω-3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远高于其他鱼类,DHA、EPA(俗称脑白金)含量也是其他鱼类的数倍。据有关研究报道,ω-3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发病率,对关节炎、乳腺癌等慢性病及胎儿和儿童的生长发育有调节和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有效防止冷水性鱼类死亡后发生腐败变质,最大程度维持鱼肉中特有的营养优势,如何保持其新鲜度便成为冷水鱼加工贮运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脂类的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随着胚胎和仔鱼的发育,其总脂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在胚胎期保持稳定、在仔鱼期下降,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整个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平均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依次是C16∶0、C18∶1n-9、C18∶0、C16∶1、C22∶6n-3(DHA)和C20∶5n-3(EPA)。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在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有消耗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而保存n-3系列和n-6系列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趋势,饱和脂肪酸被作为胚胎期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单不饱和脂肪酸被作为仔鱼期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而C18∶3n-3(亚麻酸)和C18∶2n-6(亚油酸)被用于合成DHA、EPA和C20∶4n-6(AA)。  相似文献   

16.
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友卿  张海柱  丁兆坤 《水产科学》2007,26(10):580-583
二十二碳六烯酸(Decosahexaenoic acid,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是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的必需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s)。自Dyerberg等[1]指出EPA有益于人类健康以来,EPA和DHA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对EPA和DHA的功能进行的许多研究表明,适宜的EPA、DHA绝对量和比例在人、动物的正常繁殖、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2-7];而不同动物、个体和时期对EPA和DHA的需求量及适宜比例均不相同。由于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EPA和DHA生理作用方面,而且主要以哺乳动物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不同产地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肌肉脂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6个不同产地(分别为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和大丰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崇明县、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福建省厦门市)的瘤背石磺肌肉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瘤背石磺肌肉磷脂/总脂(PL/TL)崇明产高达(74.84±1.38)%,显著高于其它产地的瘤背石磺(P0.05);各产地瘤背石磺肌肉中胆固醇/总脂(Cho/TL)和甘油三酯/总脂(TG/TL)含量差异不明显;苍南产瘤背石磺游离脂肪酸/总脂(FFA/TL)含量最高;(2)苍南产瘤背石磺的总饱和脂肪酸(ΣSF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产地石磺(P0.05),总单不饱和脂肪酸(ΣMUFA)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ΣPUFA(≥18∶2n)]显著低于其它产地石磺,其它5个产地ΣMUFA含量差异较小,各产地ΣPUFA和总高不饱和脂肪酸[ΣHUFA(≥20∶3n)]含量差异较大。浦东产瘤背石磺肌肉的C20∶5n3(EPA)、C22∶6n3(DHA)、ΣPUFA、ΣHUFA均显著高于其它产地石磺(P0.05)。研究表明,6个产地瘤背石磺肌肉中脂质及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上海和盐城两地的瘤背石磺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脂肪酸,且DHA+EPA含量较高,营养价值丰富;苍南和厦门两产地的瘤背石磺具有含量较高且有特殊生理活性的脂肪酸。  相似文献   

18.
正金枪鱼也称鲔鱼、吞拿鱼,是硬骨鱼纲、鲈形目、鲭科鱼类,属大洋性高度洄游鱼类,肉质受近海和沿岸海域的污染程度较低,其肉质柔嫩、鲜美,蛋白质含量很高,生物价高达90,富含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等n-3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甲硫氨酸、牛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是国际营养学会推荐的绿色无污染健康美食。调味金枪鱼罐头是以金枪鱼和香菇为原料制作  相似文献   

19.
大黄鱼鱼种阶段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培育的90-180日龄的大黄鱼鱼种,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其肌肉和肝脏的脂肪酸组成,肌肉和肝脏分别检出脂肪酸25种和42种.试验结果表明,7-10月,肌肉中的脂肪不断积累,而肝脏中则保持相对恒定,且是肌肉的1.7~3倍;2种组织中均以C16∶0(棕榈酸)含量最高,其次为C18∶1(油酸);肝脏中脂肪酸以饱和脂肪酸(SFA)为主,SFA的平均含量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4倍,而肌肉中的SFA平均含量则与PUFA基本相当;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亚油酸(C18∶2)等n-3和n-6系列的PUFA在肌肉中含量更高;大黄鱼鱼种首先利用肌肉组织中以C16∶0为主的十八碳以下的SFA作为能量来源,而不轻易动用肝脏贮藏的能量.通过与幼鱼和成鱼比较可知,随着鱼体的成长,其脂肪酸种类不断丰富,组成也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20.
杂色蛤软体部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测定分析了杂色蛤软体部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杂色蛤软体部(鲜样)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2.70%、2.63%、9.63%和0.54%。杂色蛤软体部(干样)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52.86%,其中必需氨基酸(EAA)总量为21.58%,占氨基酸总量的40.8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WEAA/WNEAA)为88.23%,构成比例符合FAO/WHO规定的优质蛋白质标准,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18.89%,占氨基酸总量的35.74%。杂色蛤软体部的限制性氨基酸为(甲硫氨酸+胱氨酸)、异亮氨酸和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3.83。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29.74%,其中EPA和DHA共占PUFA的67.82%,ω-3PUFA的含量丰富且明显高于ω-6 PUFA的含量。矿物元素比例合理,微量元素中Fe和Se含量较丰富,维生素中VA、VB2和VB5含量较丰富。表明杂色蛤软体部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