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华东、东北地区疫霉种的分布及交配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84~1988年采集了华东、东北的20种植物疫病标本,共获得85个疫霉菌株,11个疫霉种。樟疫霉、掘氏疫霉、隐地疫霉、棕榈疫霉、苎麻疫霉、簇囊疫霉。蜜色疫霉等7种分布在华东地区;辣椒疫霉、恶疫霉分布在东北地区;烟草疫霉。柑桔褐腐疫霉在华东和东北均有分布。分离到的17个樟疫霉菌株,有11个属 A_2交配型,在南京地区占绝对优势。分离到的26个烟草疫霉菌株,A_1交配型11个,A_2交配型15个,属均等优势,但 A_2交配型主要分布在南京、上海,A_1交配型主要分布在大连。研究表明,存在多种疫霉菌侵染同一种寄主植物引起相似症状的复杂性,研究中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2.
广东柑橘疫霉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广东省柑橘栽培老区的苗圃和果园采集的罹病柑橘组织样本中分离获得36个疫霉菌株,鉴定出6个种,其中柑橘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11株,烟草疫霉P.nicotianae 9株,棕榈疫霉P.palmivora 7株,辣椒疫霉P.capsici和掘氏疫霉P.drechsleri各4株,柑橘生疫霉P.citricola 1株.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区茄疫病的发生及疫霉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9年,从广州地区茄的果实、茎、叶及根上分离得到疫霉菌,根据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生理特性等方面研究结果,鉴定出4个种,其中以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较为普遍,烟草疫霉P.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次之, 掘氏疫霉P.drechsleri Tucker较少出现,致病疫霉P.infestans (Montagne) de Bary 仅见于春季;此外,种群分布与前作及不同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掘氏疫霉有性生殖后代交配型和致病力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规定了掘氏疫霉有性后代单卵孢株的交配型及其遗传稳定性和致病力分化.结果表明,A2和A1A2;型在遗传上不稳定,在单卵孢株保藏过程中可以发生变异,部分A2菌株改变为A1A2型,而A1A2菌株改变为A2交配型,但有部分A1A2菌株可以稳定保持其自孕能力.掘氏疫霉有性生殖后代发生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来自同一亲本的单卵孢后代对黄瓜、瓠子、笋瓜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说明有性生殖对掘氏疫霉致病力变异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峙培养在RSA和RTA上对重庆地区主要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致病疫霉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分离自重庆地区8个县(区)的186个致病疫霉菌株均为A1交配型,没有检测到A2交配型。这一结果表明该地区的致病疫霉仍以A1交配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异宗配合疫霉同宗配合形成卵孢子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株存放6-24个月、菌丝损伤、土壤浸出液和绿色木霉可诱导槐生疫霉、掘氏疫霉和烟草疫霉部分A2交配型菌株产生卵孢子,表现同宗配合特性,而A1交配型菌株一般较稳定,樟疫霉仅在土壤浸出液和绿色木霉的刺激下,部分A2交配型菌株才形成卵孢子,但是,根据Zentmyer方法制备的刺槐和雪松的根浸液对上述4种疫霉的卵孢子产生均无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理来源辣椒疫霉菌株的菌丝线性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和异宗配合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结果表明,生长速率和菌落形态在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均能稳定遗传,在自交S1代均发生变异,认为上述两性状可能是由细胞核杂合基因控制;交配型在辣椒疫霉的单游动孢子后代中能稳定遗传,但在自交S1代出现无规律分离,认为辣椒疫霉交配型可能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马铃薯致病疫霉交配型组成及其对甲霜灵的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致病疫霉交配型组成与对甲霜灵的抗药性,采用生长速率法对2007-2012年采集标样中分离到186株致病疫霉菌进行甲霜灵抗药性测定,利用对峙培养法对147株代表性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甘肃省马铃薯致病疫霉交配型由A1、A2、A1A2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组成,分别占被测菌株的61.20%、20.40%、2.10%、16.30%;186株致病疫霉中28.50%的菌株对甲霜灵表现敏感,15.60%表现中抗,55.90%表现高抗。甘肃省马铃薯致病疫霉交配型组成复杂,各采集地组成差异较大,对甲霜灵表现抗药性的菌株普遍存在各采集地。  相似文献   

9.
菌株存放6~24个月、菌丝损伤、土壤浸出液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可诱导槐生疫霉(Phylophthorarobinicola)、掘氏疫霉(P.drechsleri)和烟草疫霉(P.nicolianae)部分A_2交配型菌株产生卵孢子,表现同宗配合特性,而A_1交配型菌株一般较稳定。樟疫霉(P.cinnamomi)仅在土壤浸出液和绿色木霉的刺激下,部分A_2交配型菌株才形成卵孢子。但是,根据Zentmyer方法制备的刺槐和雪松的根浸液对上述4种疫霉的卵孢子产生均无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97~2000年,从广州及其周边地区的菠萝心腐植株上分离得到疫霉菌8株,鉴定出3个种,即柑桔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1株,烟草疫霉(P.nicotianae)5株和棕榈疫霉(P.palmivora)2株。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单孢菌落直接配对法对来自安徽合肥、淮南、和县、潜山、岳西等县市的发病辣椒上分离鉴定获得22个辣椒疫霉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了辣椒疫霉不同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安徽省辣椒疫霉菌存在A1和A2两种交配型,以A2占优势,均有分布,发生频率达81.8%。不同来源菌株对2个辣椒品种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各菌株对艳阳离体叶的平均病级范围为1.0~4.8,对合丰天瑞离体叶的平均病级范围为1.5~4.5。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有强弱之分,同一地区中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辣椒疫霉菌的致病力与品种之间存在互作关系,菌株的交配型与致病力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采集自四川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及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结果】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为主,占测定菌株的62.5%,A1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8.8%和18.4%,A1交配型菌株集中在九龙县和普格县。192个菌株中共测定出55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99.48%的供试菌株含有多个毒力基因。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发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包含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63.0%、22.0%和15.0%,敏感菌株分布于普格县、道孚县和九龙县。检测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有Ⅰa和Ⅱa两种单倍型,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7.4%和2.6%,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单倍型马铃薯晚疫病菌广泛分布于四川各马铃薯产区,其中存在A1交配型、A2交配型、自育型和未知交配型菌株。【结论】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亟待发掘新抗源和培育水平抗病品种,以及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和利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科学防控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15.
接德雷痊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游动艳子于甜瓜(Cucumis mel L.)叶片上,24℃下培养,住入前形成静止胞,萌发产生压力胞,经由气孔保卫细胞问隙任入.使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问和细胞内扩展,也有从气孔神出在叶面更延的.菌丝状饱于t梗由气孔神出或在神出的菌丝上长出抱子囊使,在顶端形成饱子囊.24℃下袍交直接萌发出芽管.用德雷疫霉A1型和辣椒疫霉A2型的游动饱子悬浮液等贡混合,接于白兰瓜叶片上能产生大蚤藏印容、印袍于.接菌后72h整个叶片呈水浸状暗褐色病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研究了中国马铃薯的主产省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的发生和分布情况。本试验在白云豆培养基上测试了1995-198年采自河北、内蒙、云南、四川、重庆和北京的142个菌株的交配型。结果表明,其中28个菌析为A2交配型,占被测菌株的19.7%。同时发现不同省份A2交配型的发生频率明显不同,河北、山西和内蒙的A2交配型菌株的比例明显高于云南、四川和重庆,并发现2个自育菌株,占测试菌株的1.4%。  相似文献   

17.
A total of 104 isolates including two Korean isolates and three Japanese isolate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collected from Heilongjiang and Jilin Provinces from 2006 to 2008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ir mating types,metalaxyl resistance,and RAPD genotypes.All the isolates of P.infestans collected from Heilongjiang and Jilin Provinces belonged to A 1 mating type,and no A 2 mating type was detected.Frequencies of metalaxyl resistant isolates were 94.4%,47.8% and 75.0% in 2006,2007 and 2008,respectively.Acco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