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制定了清晰量化的碳减排方案。但宏观的碳减排目标最终需要在区域层次上落实,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分配区域碳排放权份额成为当下碳排放研究的重点。通过构建碳排放公平性3E评价模型(Ecology-Equity-Efficiency),对长江经济带各省2000—2013年碳排放公平性进行具体的量化计算,并借助Arc GIS平台分析代表年份各省碳排放公平值的空间差异及可能原因,同时,将公平值结果与国家"十二五"减排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公平值基本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上游递增的规律,这与"十二五"省级碳减排分配原理基本吻合,但国家在中部地区的碳减排分配上存在模糊化和一刀切的问题,因此,最后针对区域碳减排一体化和协调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灌溉、翻耕、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中6个方面,测算了河南省1993—2014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按环比增速可分为"高速-中速-低速"3个演化阶段。河南省各地市碳排放差异明显,周口市、新乡市、商丘市、安阳市属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高-高"型地区;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属于高碳排放量、低排放强度"高-低"型地区;平顶山市、焦作市、濮阳市则属于低碳排放量、高排放强度"低-高"型地区,郑州市等8市属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低-低"型地区。运用Tapio脱钩模型计算了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弹性系数,结果显示,2004年前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呈现弱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强负脱钩和弱负脱钩5种弹性特征并存,2004年后以弱脱钩为主导,仅在2011年出现扩张负脱钩,脱钩状态较为理想,说明近年来河南省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3.
基于种植业和畜牧业2个方面的12类碳源,计算出安徽省2004—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LMDI模型对影响安徽省农业碳排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来自种植业方面的物资投入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加,来自畜牧业方面的碳排放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因素拉动了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和农业结构因素则抑制了碳排放量的增加.为促进安徽省农业碳减排,应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积极研发和推广农业碳减排的应用技术,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6~2015年河南省相关数据,对河南省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采用LMDI方法对河南省碳排放强度进行区域分解。按照分解的结果,将河南省分为低贡献区、中贡献区、高贡献区3种类型区。其中低贡献区中的地级市碳排放强度下降不大,中贡献区中的地级市碳排放强度变化类型丰富,高贡献区中碳排放下降幅度较大的地级市数量居多。针对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特点及区域自贡献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趋势及机理的了解,也为河南省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对陕西省1997—2012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及二者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选取建设用地、人均GDP和单位GDP能耗为驱动因素构建建设用地碳排放模型。结果表明,1997—2012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两阶段特征,总体上与建设用地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模型分析显示建设用地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较高,表明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此外,人均GDP和单位GDP能耗也都是主要的驱动因素;控制建设用地扩张趋势是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对于碳减排意义重大,进而提出了一些控制建设用地扩张及碳减排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LMDI的兰州市农业碳排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构建碳排放研究指标体系,测算各县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并分析其演变规律;以碳排放量测算结果为基础,采用LMDI分析方法分析兰州市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近13年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土地翻耕产生的碳排放最大,占比超过40%;2015年兰州市各县农业碳排放差异较大,呈现边缘增长的结构,其中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三县农业碳排放总量占总排放量83.55%;农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量增加呈现正效应,是导致农业碳排放增加的关键因素,而农业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增加有负向影响。本研究建议未来兰州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提倡土地轮作休耕,适当减少农药、化肥等使用量,推广种植绿肥作物;加大推进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兰州农业碳减排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农业碳排放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对农业碳排放进行概念性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国内外农业碳排放问题的研究论点及其进展进行归纳、比较和述评,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少必要的宏观统筹;未能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探讨农业碳减排的政策手段以及相关的实证检验.列举了4个值得今后探讨的研究视角:1)科学编制广度、精度俱佳的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2)探讨我国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与经济间的关系;3)基于微观层面分析农户农业碳行为方式;4)减排技术与经济政策紧密衔接,构建适宜于我国的农业碳减排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8.
王珧  张永强  田媛  王荣 《南方农业学报》2019,50(7):1632-1639
[目的]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度,明晰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为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4—2016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省际数据,在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量测度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性.[结果]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特征,即粮食主产区各地区农业碳排放量不仅受到来自本地区农业碳排放的直接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考虑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均对农业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下同),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开放度对农业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P>0.1).[建议]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减排,政府应强化农技推广和投入,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实现碳减排;制定合理政策适度推动城镇化发展,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碳减排的正向作用;鼓励农业资源调整和重组,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加强地区间合作交流,推进低碳农业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长江经济带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从基于农业物资投入的农药、农膜、柴油、化肥、翻耕和灌溉等6个方面构建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体系,分析1996-2015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时序特征和2015年该区域11个省市农业碳排放量的空间特征,并利用改进的Kaya模型对1996—2015年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5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呈中速-高速-低速的阶段性上涨趋势;各地区间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差异悬殊,从碳排放总量角度看,上海市最低,安徽省最高;从碳排放强度看,贵州省最低,上海市最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推动了农业碳减排。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农业碳排放量占据了我国平均碳排放量的1/5,加大农业碳减排力度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措施。本文根据农业生产过程的碳源层面,测算了中国粮食主产区2011—2019年农业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进一步分析影响粮食主产区碳排放的关键因素,为碳减排提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年、"十三五"的规划年,也是国家全面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年。面对新形势,科学编制研究所"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是在新常态下谋求跨越发展的必然需要。文章就做好科技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相关分析,探讨如何能够制订一个科学且行之有效的科技发展规划,为实现研究所跨越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曾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12-20014
在总结安徽省"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思路;针对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与方法;对保障"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提出了对策建议。可为全省各县(区)在近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圣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6):122-125
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对安徽省池州市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基于环境压力随机模型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城镇化进程中GDP、城镇人口、第三产业产值及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土地利用碳排放将增加0.147%、0.499%、0.428%、0.657%;第二产业产值每增加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将减少0.489%。2池州市能源消费及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不断增加。3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推行低碳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可提升低碳水平。为实现安徽省池州市低碳经济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若干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GM(1,1)模型的我国水产品产量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渔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根据1997~2010年我国水产品产量指标数据,利用GM(1,1)模型对“十二五”期间我国水产品产量进行预测。【结果】按照“生产方式”预测的结果为:在2013年水产品总产量将达6000万t,同年养殖产量在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将达到75%;按照“生产水域”预测的结果为:2013年我国淡水产品产量将首次超过海水产品产量,同时在2014年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6000万t。按“生产方式”预测的水产品产量略高于按照“生产水域”预测的结果。【建议】“十二五”期间,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监测,制定相应的渔业发展规划,协调不同水域下的生产增长水平,实现海淡水生产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遥感技术评价"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功能。[方法]利用2011~2015年安徽省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和统计资料,依据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系统对安徽省"十二五"期间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2015年潜山县、太湖县、岳西县、金寨县、霍山县、石台县的生态环境功能指数为75.34~81.83,生态功能等级均为优。"十二五"始末相比,岳西县的生态功能变化度为略微变好,其余5个县均为无明显变化。[结论]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县域自然生态优越,生态系统承载力高,生态功能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蕊  路正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620-5621,5652
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1~200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了全国“八五”“九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42.01%和44.72%,指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现状,提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总结"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内虾蟹类养殖概况,展望"十三五"时期及未来省内虾蟹类的发展。[方法]采用调查和搜集数据方法,通过对"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主要虾蟹养殖种类的产量、面积及经济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掌握近年虾蟹类养殖规律和趋势。[结果]"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量整体稳中有增,养殖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养殖积极性有提高,其中南美白对虾是山东省虾蟹类主导品种。海水虾蟹类养殖产量呈现增长趋势,而淡水产量浮动较大。分地区来看,虾类的主产区是滨州市,蟹类养殖分布广泛,但产量呈现下降趋势。[结论]研究结果对未来山东省虾蟹类养殖长期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安徽省5个基础碳源数据,结合LMDI模型,测算其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了2006-2015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总量逐渐增加,从2006年的356.53万t增长至2015年的449.03万t;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与总量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从2006年的87.28 t/km2增长至2015年的107.37 t/km2;从市域空间来看,2015年安徽省北部地区的城市碳排放总量高于南方地区;LMDI模型的因素分解表明,与2006年相比,效率因素和劳动力因素累计实现减排527.90万t,其中效率因素影响力度较强,而结构因素、经济因素总体上对累积CO2排放量变动存在正向影响,其中经济因素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海洋捕捞业是我国渔业能耗和CO2排放的主要领域,捕捞渔船的节能减排水平低,潜力大。总结了我国海洋捕捞渔船能耗及排放现状,分析了生物柴油的特性及作为渔船代用燃料的优缺点,根据海洋捕捞渔船动力装置的特点提出了掺混生物柴油需对柴油机做出的改进措施,对捕捞渔船柴油机掺混5%体积分数的生物柴油的节能减排效果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海洋捕捞渔船柴油机掺混5%的生物柴油将导致每船每年平均减少1 371元左右的燃料费用和2 000元左右的维修费用,但需付出较高的船舶改造成本;若我国所有的海洋捕捞渔船柴油机都添加5%的生物柴油,每年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近13.4万吨,按目前国际上的碳交易价格计算,每年将产生400多万元的社会环境效益。生物柴油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环保性能显著,具有良好的减排效果,可以促进我国海洋捕捞渔船的节能减排和国家减排目标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参考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方法,从产业、来源、土地承载三个方面分析湖北省2001-2010年碳排放结构,测算其碳排放总量,探讨碳排放的时序特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第二产业碳排放较高,且产出效率低,第三产业单位碳排放效益最高;能源消费碳排放占总量的90%以上,占比远高于IPCC给出的参考值;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排放占总量的74.98%,碳排放强度为229.92 t/hm2。十年间湖北省碳排放量由3705.66万t增长到7740.47万t,年平均增加9.65%。能源消费增长率高于碳排放增长率,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畜牧业碳排放减少7.78%。湖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以弱脱钩和扩张连接为主,2009年后出现由弱脱钩向扩张连接的状态转移,近些年经济发展质量有所下降。因此,湖北省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契机,提高碳排放利用效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促进经济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