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士炎 《茶叶科学》1986,6(1):61-64
开展茶树多倍体诱导和利用的研究,在茶树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印度、日本和斯里兰卡等,已有三倍体茶树品种应用于生产,并均在开展人工诱导茶树多倍体的研究,而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的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人 《中国茶叶》2000,22(4):3-5
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茶叶竞争是质量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种竞争。用优良的品种去调整茶树种植结构是当今茶界一项重要工作。回顾和了解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工作,展望新世纪茶树育种和繁育的趋向,对发展21世纪茶业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近代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 20世纪初,一批留学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将我国千百年以来的经验茶学融入近代科学,开创了我国近代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近代茶叶科学奠基人吴觉农在1922年发表的《中国茶业…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历史悠久,茶树分布范围很广,茶区自然条件复杂,茶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建国以来在党和毛主席制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经过茶树育种科技人员和广大茶区群众共同努力,进行资源调查,分离选种,杂交育种、引种,在茶树育种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发展我国茶叶生产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今年3月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会议指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  相似文献   

4.
安化县茶树育种工作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安化县解放前茶树育种工作的历程,重点总结了解放后茶树育种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并且展望了今后跨世纪茶树育种工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茶树为多年生经济作物,按常规育种程序,育成一个茶树新品种约需20年左右,为了缩短育种年限,加快有种步伐,提高育种效果,各国茶树科研工作者对品种选育中的早期鉴定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从茶树形态、生化及分子水平就茶树产量、品质、抗性等早期鉴定技术研究概况作一粗浅论述,以供茶树育种工作者参考。二、茶树产量早期鉴定技术以高产为主的丰产性育种是茶树育种的目标之一。所以,茶树产量早期鉴定一直是各国茶树育种工作者所重视的工作。国内外已在茶树产量性状等与产量相关方面作了深入研究。骆耀…  相似文献   

6.
日本茶树良种普及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现有茶园面积82万多亩.民间育种工作始于1868年(明治初期)。1919年(大政8年),设立农林省茶业试验场。这是日本茶树育种事业的起点。其后,奈良、静岗等县分别设立试验场.开始了有组织的茶树育种事业。1953年,农林省实施茶树品种登记制度。迄今为止,日本除农林省登记的32个茶树品种外,各县还育成了一部份良种.目前,日本茶树良种普及进度较快,已占全国茶园面积的48.4%.有的县达到了90%以上。现将日本主产茶县茶园面积、良种普及概况搜集整理如表一、二,供各地茶树育种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茶树育种早期鉴定技术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茶树为多年生经济作物,按常规育种程序,育成一个茶树新品种约需20年左右,为了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步伐,提高育种效果,各国茶树科研工作者对品种选育中的早期鉴定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从茶树形态、生化及分子水平就茶树产量、品质、抗性等早期鉴定技术研究概况作一粗浅论述,以供茶树育种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是发展“二高一优”农业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据测算,我国茶叶生产增值的技术因素中,良种的贡献率要占20%以上.随着茶叶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茶叶的用途也在不断拓展,茶已不仅仅是解渴生津的饮料.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则要求茶叶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茶叶产品结构.茶树育种工作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调整育种目标,更好地为茶叶生产服务.本文从我国茶树育种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就我国茶树育种工作的方向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茶树遗传资源研究、茶树品种选育研究、育种鉴定和诱变技术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研究以及良种良法技术研究等方面综述了2013年中国茶树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从茶树再生系统构建、茶树育种鉴定技术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外茶树育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间茶树育种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以前,甚至西晋。茶树专业育种,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起,我国应用现代育种技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茶树育种和良种繁育的研究工作,使越来越多的茶树良种在生产上得以应用。三十多年来,我国茶树育种与良种繁育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先后开展了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和研究,引种驯化,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新技术在茶树育种上的应用,茶树良种  相似文献   

11.
七月九日至十一日,浙江省茶树良种工作会议在新昌县召开。来自全省科研、教育、农业生产系统的茶树育种专家和育种工作者四十五名,其中有浙农大茶学系茶树育种专家刘祖生教授和中国茶科所副研究员陈炳环、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胡坪、吴银娥等。省农业厅经作局何子明副局长主持了会议并讲了话,毛祖法同志介绍了日本茶树良种工作的现状和茶叶生产见闻,并放了录像。会  相似文献   

12.
花药培养提高了育种效率、缩短了育种年限,同时也为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新的育种技术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材料,加速了相关育种进程。本文概述了花药培养的育种意义及茶树花药培养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花药培养在茶树育种中的意义及目前茶树花药培养育种的不足,为茶树花药培养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外文摘译     
▲86.052某些主要产茶国家茶树育种工作进展 [英]/Cyrus.K.Njuguna∥Tea vol.5,No.2,Dec.1984,P.18—27 作者把茶树育种方法分为常规育种和非常规育种两类方法。在常规育种中,集团选种和单株选种的历史最悠久,各国茶叶工作者运用该两方法,曾在一定时期内从群体茶树中选育出了一些高产品种,无性选种法和  相似文献   

14.
从事茶树育种工作不觉25年,二十多年经历虽多坎坷,但偶尔回顾,觉得也有不少值得追寻和总结的东西。五十年代后期,参加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筹建工作,接着又主持茶树育种研究。茶树育种的过程,从收集原始材料,到新品种的繁育推广,有  相似文献   

15.
茶树遗传学研究的现状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遗传学是研究茶树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茶树育种学的理论基础。陈兴琰教授曾指出:研究茶树性状的遗传现象,从而模索它们的遗传和变异规律,这对于提高茶树育种理论,加速新品种的育成和指导茶树育种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物技术在茶树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徐永恒  杨阳 《茶叶通讯》2009,36(3):43-45,48
本文从生物技术成为茶树育种的一条新途径,包括加速茶树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聚合不同品种的优良特性和创造茶树新特性等方面综述了生物技术对茶树遗传育种的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梁月荣  李娜娜 《茶叶》2011,37(4):207-212
本文重点总结了2010年国内外茶树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包括茶树育种资源研究、基因克隆与分子育种、茶树品种化学成分与适制性研究、茶树品种生理和抗性育种、茶树品种繁育与栽培以及茶树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茶树抗寒性育种、抗旱性育种、抗病虫性育种等3个方面对茶树抗性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对茶树抗性育种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茶树不同品种叶片的解剖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叶片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主要营养器官.叶片的解剖结构是茶树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基础,与茶树品种的产量,品质、茶类适制性、抗逆性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观察研究茶树各品种叶片的解剖结构,可以为茶树引种、育种及茶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作为茶树品种资源研究的一部分,笔者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我国主要茶树品种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整理于后,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前言目前国内外作物高光效育种,主要通过“株型育种”和“低 CO_2补偿点及低光呼吸育种”两种途径,但据邦得、C.T.吴及G.R.罗伯兹等人从生理生化角度对茶树进行研究认为:茶树是 C_3植物。要在属三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