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对浙江省4种雀梅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分析表明:雀梅所含的生物碱以大麦碱为主;雀梅中的总生物碱含量以及大麦碱含量均以刺藤子为最高,以钩刺雀梅藤为最低。它们的含量次序都是刺藤子、雀梅藤、梗花雀梅藤和钩刺雀梅藤,而且种间差异极显著。4种雀梅所含大麦碱和其他生物碱都主要存在于地下部分,其中须根中含量最高,主根中次之,而地上部分所含的量很少。经检验,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两者间也存在着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浙江省4种雀梅的繁殖试验表明:雀梅藤种子的发芽率95%,扦插繁殖的生根率92%,用压条和埋茎繁殖生根率100%,刺藤子扦插生根率42%,梗花雀梅藤和钩刺雀梅藤扦插生根率分别是45%和48%。  相似文献   

3.
对浙江省4种雀梅的繁殖试验表明:雀梅藤种子的发芽率95%;扦插繁殖的生根率92%;用压条和理茎繁殖生根率100%。刺藤子扦插生根率42%;梗花雀梅藤和钩刺雀梅藤扦插生根率分别是45%和48%。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桂产钩吻的根、茎、叶和花中11种生物碱的含量,分析该植株有效成分在各个部位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集广西梧州地区钩吻的四个部位:根、茎、叶和花,通过液质联用法检测钩吻各部分中钩吻素甲、钩吻素子、钩吻素戊、(Z)-阿枯米定碱、钩吻素己、钩吻绿碱、N-甲氧基无水老刺木碱二醇、常绿钩吻碱、胡蔓藤碱丁、兰金断肠草碱和胡蔓藤碱乙的含量。结果 四个部位钩吻生物碱含量从高到低依次顺序是根>叶>花>茎;从根的钩吻生物碱含量来看,11种生物碱的检出量从高到低依次顺序为钩吻素甲>钩吻素子>钩吻绿碱>钩吻素己>胡蔓藤碱丁>胡蔓藤碱乙>(Z)-阿枯米定碱>钩吻素戊>N-甲氧基无水老刺木碱二醇>兰金断肠草碱>常绿钩吻碱。结论 钩吻的根部的钩吻生物碱含量最高,是获取钩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部位;根部含量较高的生物碱钩吻素甲、钩吻素子和钩吻素己可能是主要的药理和毒性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研究白屈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育期内主要活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为确定适宜采收期及品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HPLC测定白屈菜生育期内地上、地下部分6种生物碱(原阿片碱、白屈菜碱、黄连碱、血根碱、小檗碱、白屈菜红碱)的含量。白屈菜的地上、地下部分在一年的生长周期内,各单体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除了黄连碱外,其他生物碱的含量地下部分均高于地上部分。白屈菜地上部分最适宜采收期为盛花期后,种子逐渐成熟的7月份;地下部分适宜采收时期为茎叶枯萎后的10月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西南与ICARDA大麦品种类型间籽粒功能成分含量差异。【方法】对79个大麦品种籽粒4种功能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进行研究。【结果】大麦品种间籽粒功能成分含量变幅较大,即黄酮为16.39~108.39mg/100g、抗性淀粉为0.35%~4.17%、生物碱为6.36~44.63 mg/100g、γ-氨基丁酸为3.56~30.29 mg/100g;大麦不同品种类型间4种功能成分含量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差异较大。籽粒抗性淀粉含量中国西南大麦高于ICARDA大麦、二棱大麦高于多棱大麦、皮大麦高于裸大麦,其类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籽粒黄酮、生物碱、γ-氨基丁酸含量均为ICARDA大麦极显著高于中国西南大麦、裸大麦极显著高于皮大麦;籽粒黄酮及γ-氨基丁酸含量均为多棱大麦极显著高于二棱大麦,但生物碱含量多棱大麦与二棱大麦差异不显著。以大麦籽粒4种功能成分含量为指标将79个大麦品种聚类分为2类,第Ⅰ类50个品种,其中中国西南大麦35个和ICARDA 15个,分别约占该类品种的70%和30%;第Ⅱ类有29个品种,全部为ICARDA引进的大麦品种。【结论】ICARDA品种功能成分含量多样性丰富,可作为功能大麦育种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7.
湖南烤烟生物碱含量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集湖南省主产烟区B2F,C3F,X2F共3个等级烟叶样本559个,通过测定烟叶生物碱含量,研究了湖南烤烟生物碱含量的地理分布特征及与生物碱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湖南烤烟总生物碱和烟碱含量偏高,降烟碱、假木贼碱、新烟草碱和总微量生物碱含量较低;生物碱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烟碱、新烟草碱、降烟碱、假木贼碱;烟碱转化率B2F最高,C3F次之,X2F最低;烟叶等级间生物碱含量差异极显著,从大到小依次为B2F,C3F,X2F;3大生态区烤烟的生物碱含量只有C3F烟叶的烟碱差异极显暑和新烟草碱差异显著;3个等级烤烟的烟碱、降烟碱、假木贼碱、新草烟碱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对烤烟生物碱含量进行趋势面分析,所建立的趋势模型拟合适度的显著性F检验,差异不显著,但具有一定的拟合优度,其3阶趋势面分析图基本能够揭示湖南烤烟生物碱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烟碱、降烟碱、假木贼碱以中部最高,向四周递减,新烟草碱是西北、东南部较低.  相似文献   

8.
秦岭林区主要乔、灌木种类能量背景值测定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秦岭林区11种乔木树种各器官、21种灌木的地上、地下部分及4种林分类型地被物的总干重热值测定表明:针叶树各器官的热值普遍高于阔叶树,尤以树干最为明显。同一树种不同器官的热值差异较大,硬阔叶树各器官中树干热值最高,而软阔叶树则以皮和枝条热值最高。灌木地上部分热值高于地下部分,不同种间地下部分差异小于地上部分,同属种间热值基本相同;林分类型(针叶林或阔叶林)与地被物热值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石蒜属不同种间生物碱含量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梯度洗脱程序对花谢后2周的石蒜属植物和中国水仙17份样品鳞茎中石蒜碱、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3种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并对生物碱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相关分析,探讨石蒜属生物碱含量的种间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测3种生物碱的含量在石蒜属种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种间加兰他敏的含量为0.18~5.15 mg/g,力可拉敏为0.20~2.94 mg/g,石蒜碱为1.84~8.36 mg/g.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同一物种石蒜碱与力可拉敏、力可拉敏与加兰他敏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6 7和0.172 6,但石蒜碱与加兰他敏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被测石蒜属植物3种生物碱含量种间差异悬殊,同种不同产地间也存在差异,可作为石蒜属药用种质资源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区位于海南岛西线的东方市月亮湾景区,选择了5种典型的沙生地被植物沙参、单叶蔓荆、红茅草、鬼针草和马鞍藤等,分别比较其植株地上、地下部分的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马鞍藤的地上部分氮含量最高,为8.10 g/kg;沙参地上部分磷含量为1.14 g/kg,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品种;而沙参、苇草和单叶蔓荆的地下部分钾含量高于地上部分;单叶蔓荆的地下部分N/P和K/P比值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植物;5种植物地上部分的氮、磷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11.
雀梅藤属植物是优良的药用和观赏植物,本文总结报道了浙江省4种雀梅植物的分布,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根系的解剖结构和果实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要藿香植株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差异,评鉴品种的适生性状和入药部位质量,为科学制定高要藿香种植技术规程及提升其药用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年生高要藿香为研究对象,观察并记录植株根、茎、叶等主要营养器官的植物学形态特性;测定不同叶龄和年份茎段、不同营养器官的含水量、总黄酮含量及对DPPH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综合分析其各部位的入药品质。【结果】高要藿香的茎分为直立茎和匍匐茎,通常第4~10节的节部气生根或根凸明显;主茎匍匐,被栓皮,皮孔密集;直立茎节部的对生叶、腋芽和气生根三者一般协同生长。全叶被密集细绒状表皮毛或腺毛,部分匍匐茎长有1~2条大于90o分支的直立茎,植株丛生状。不同叶龄含水量为嫩叶>成熟叶>老叶,不同年份茎段含水量为1年生茎段>2年生茎段>3年生茎段,植株各营养器官含水量依次为叶>茎>根。高要藿香植株各部位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各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嫩叶>成熟叶>老叶>1年生茎段>2年生茎段>3年生茎段>根。其中,叶部的总黄酮含量达6.86±0.034mg/g,为根的8.07倍和茎的2.36倍。植株叶和茎对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90.71%和37.53%,而根仅为15.61%,表明广藿香植株的抗氧化活性表现为叶>茎>根。【结论】肇庆高要藿香的植物学特性更有利于其繁茂生长。根据植株不同叶龄和年份茎段的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高要藿香的入药部位以叶为优,茎次之,根最差。结合广藿香以全草或地上部分采收的传统,建议以采收当年种植的植株较合适,同时去除根系和老茎段,取其嫩叶、成熟叶和1年生茎段入药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TTl是C2H2-ZFP(WIP型锌指结构)类转录因子调控蛋白,核桃JrTT1-1基因启动子含有干旱响应元件,具有调控干旱胁迫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分离JrTT1-1基因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并对其受干旱胁迫后的表达活性进行分析,探讨JrTT1-1基因响应干旱胁迫的机制。  方法  根据WRKY顺式作用元件的分布,将JrTT1-1基因启动子分为1 002 bp(?1 ~ ?1 002)、720 bp(?1 ~ ?720)、448 bp(?1 ~ ?448)、174 bp(?1 ~ ?174)、149 bp(?1 ~ ?149)5个片段,分别记为S1、S2、S3、S4、S5。用S1、S2、S3、S4、S5分别替换pCAMBIA1301载体的CaMV35S启动子构建重组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蘸花法转化拟南芥,经潮霉素筛选、PCR验证及GUS基因表达分析确定后培养至T3代。对不同生长期不同组织进行GUS酶活性测定,评价不同片段的时空表达活性。将S1、S2、S3、S4、S5转基因植株种子萌发生长30 d进行干旱处理(50 mmol/L甘露醇),未干旱处理的设为对照(CK),分析整株、根及地上部分GUS酶活性,评价不同片段响应干旱的差异。  结果  正常生长条件下,S1、S2、S3、S4、S5转基因拟南芥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组织器官中均能检测出GUS酶活性,但不同片段GUS活性具有差异,且随着片段变短,活性降低;但S1和S2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比较成熟种子、鲜种子、35 d根、茎、叶、花的GUS活性,发现不同组织之间也有区别,体现了5个片段的组织表达特异性。与CK相比,干旱胁迫下,5个片段整株、根和地上部分的GUS活性均显著提高,其中干旱胁迫后S1、S2、S3、S4、S5全株的GUS活性分别为CK的1.50、1.46、1.47、1.46、2.23倍,根GUS活性分别为CK的1.29、1.29、1.28、1.53、1.36倍,地上部分GUS活性分别为CK的1.62、1.59、1.57、1.59、2.30倍。  结论  JrTT1-1基因启动子片段的表达活性与其长度呈正相关,每个长度启动子片段活性具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组织特异性;WRKY元件及其数量可能与干旱胁迫调节作用相关,且JrTT1-1启动子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也具有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甘草植株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甘草优良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采用HPLC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甘草植株根及地上部分药用成分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多糖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甘草植株根及地上部分3种药用成分含量差异显著。根中甘草酸含量最高为最低的13倍以上,甘草黄酮含量最高为最低的1.6倍以上,甘草多糖含量最高为最低的2.5倍以上。认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多糖含量均较高的3个植株可作为优良类型培育优质的甘草栽培品种;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多糖含量的高低与甘草植株高矮和茎表皮颜色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许金蓉  王清章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680-13681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莲藕中总酚的含量和分布。[方法]以鄂莲系列莲藕为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酚含量并分析总酚含量分布。[结果]荷叶的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莲不同部位的总酚含量顺序为:荷叶〉荷花〉荷梗〉地下茎。荷叶中总酚含量是地下茎的12倍左右。12个品种荷叶中的总酚含量差异显著,其荷梗中的总酚含量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花蕾中的总酚含量差异不显著。莲藕藕节中的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其不同部位的总酚含量依次为:藕节〉藕尾〉藕头〉藕中。鄂莲一号、鄂莲二号、鄂莲三号、鄂莲四号和鄂莲五号的莲藕总酚含量差异显著。同一品种莲藕不同部位的总酚含量差异显著。[结论]该研究为莲藕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苦参药材中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不同产地苦参药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苦参总生物碱的浓度50%乙醇溶液,加一定pH值的缓冲溶液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振摇后,氯仿萃取,萃取液于一定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结果]氧化苦参碱检测浓度在0.013~0.026mg/m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7 1)。用氧化苦参碱作为对照品,在pH值7.0的条件下加入2.0 ml的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在417 nm处有最大吸光度,该条件下可准确地测定苦参药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试验测得不同产地苦参药材中总生物碱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所购得的陕西、甘肃苦参药材中总生物碱含量较高,分别为1.801、1.778 mg/kg。[结论]该试验所采用的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通过总生物碱的含量客观全面地评价苦参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定曼(Datura stramonium L.)陀罗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质量分数、光合参数、Na+和K+质量摩尔浓度、脂肪酸质量分数、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抗氧化酶的活性,研究曼陀...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间套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泽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98-14900,14906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套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玉米适时早套,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于5月15、20、25、30日和6月5日采用5个播期处理,麦套采用畦埂与套种行2种不同间距的套种方式,观察和测定不同播期玉米的展开叶数、可见叶、种子根数、次生根数、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干重以及产量。[结果]共生期间,不同播期玉米的展开叶数、可见叶、种子根数、次生根数播期早的均多于播期晚的,地上部鲜重和干重播期早的均重于播期晚的,株高播期早的高于播期晚的;同期播种的麦套玉米畦埂的多(或重或高)于套种行的;整个生育期,不同播期种子根和次生根无差异;而播期越晚叶片数越多、株高越高,产量5月25日套种最高,与单作玉米最高产量差异显著,但不极显著。[结论]玉米适时早套,麦收后立即中耕灭茬,适时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能够取得较好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