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菇 V_(35)是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张树庭教授赠送给河北省科学院的草菇优良菌株。为了解其栽培特性,以便在生产中应用,我们于85年7—8月间进行了栽培观察,现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试供菌株草菇 V_(35),以 V_(04)和V_(02)菌株(系筛选出的生产菌株)作对照。母种为 PDA 培养基,原种与栽培种为麦秸棉籽壳混合料。(二)栽培原科用麦秸,棉籽壳和废棉。麦秸压碎、石灰水浸泡和堆积发酵3天,添加5%麦麸作氮素辅料;棉籽壳和废棉  相似文献   

2.
草菇V91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而成的新菌株.三年来,我们对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和栽培试验,初步认为V91产量与当前生产上的主要品种V23相近.但商品性状和质量却优于V23,如开伞慢,菇形中等,粗蛋白含量高出3.92%等.现将V91的种性及栽培要点简介如下.(一)菌株基本特征子实体黑色,椭圆形,菇形中等,单菇平均重27.17g,菇高5.235cm,菌盖直径3.725cm,不易开伞;子实体中水溶蛋白为94.99mg/g干重;粗蛋白含量为27.285%.在PDA培养基上,菌  相似文献   

3.
收集广西现主栽的8个草菇菌株,对各菌株的菌丝长势,厚垣孢子产生时间和数量,原基形成时间,头潮菇采收时间、抗逆性、开伞难易程度、单菇重量、VC含量,生物学效率方面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V广和V广B农艺性状好且生物学效率较高,可作为广西推广栽培的草菇优良菌株。V越产量高,开伞慢,适合离销售市场远的栽培地。而V木的出菇时间早,VC含量高,可作为品种改良的亲本菌株。  相似文献   

4.
高爱华  宫志远 《食用菌》1994,16(2):23-24
为开发利用农村中丰富的麦秸资源,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麦秸栽培草菇的研究,每百公斤麦秸平均产鲜菇在30kg左右,高者达37kg。现将高产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一)菌种及菌龄 经引种试验,台湾草菇、V_(35)及GV_(34)三个菌株均为适合麦秸栽培的良种,尤以GV_(34)表现最好,适应性广,出菇快,产量高。由于草菇菌丝生长快,易衰老和自溶,所以栽培时一定要选用菌丝健壮、菌龄较短(略带少量砖红色厚垣孢子)的优质栽培种,掌握菌龄在20天以内,超过20天的老菌种尽量不用。 (二)培养料配方及原料处理 原种及栽培种配方选用棉子壳100kg,麸皮5~10kg,尿素200g,磷肥500g,糖1Kg,石灰2kg,水140kg左右,装瓶或装袋  相似文献   

5.
以整棒玉米芯生料为栽培基质,在北方寒地条件下棚室内对7个草菇菌株进行栽培品比试验,通过比较菌丝长势、原基形成时期、子实体性状及其生物转化率,筛选出适于我省推广的草菇菌株2株:V26、V35,进行小试栽培取得良好效果,确认在北方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无需配备升温设施栽培草菇这一高温菇种可行。  相似文献   

6.
用种过平菇的废料地沟栽草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树原 《食用菌》1993,15(6):21-22
传统的草菇栽培,是以稻草和麦秸为原料,因产量低,处理方法麻烦,在北方很多菇农都已改用棉子壳为原料.笔者从1989年开始,用种过平菇的废料,经过发酵后在地沟内种草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生物效率稳定在30%~35%.现将具体技术介绍如下.(一)培养料的准备将种过平菇的废棉子壳料从菇房里搬到室外场地上捣碎,摊开曝晒2~3天,直至干燥后备用.(二)栽培季节的选择草菇属高温菇,要求栽培场内日平均气温在25℃以上.气温太低不易出菇,因  相似文献   

7.
包水明  陈光星 《食用菌》1998,20(3):18-19
我区黎川县栽培草菇已有2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均采用自然留种法粗放栽培管理,结果造成菌株品系杂乱,性状不稳,产量低下,商品率不高.V_(531)是笔者1996年5月31日在黎川大型野生真菌资源调查时,在一山坳梯田腐稻草堆上采集到的一簇重达750g的草菇子实体,经组织分离选育而成的新菌株.经1996年小面积试种和1997年的大面积栽培表明,性状稳定,菇大肉厚,口感好,颜色鲜亮,抗杂性强,是一个优良菌株.现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鬼伞系腐生真菌,喜高温、高湿,是草菇栽培中最常见的竞争性真菌。鬼伞一般在草菇出菇前期或后期出现,一旦严重发生,会大量消耗培养料中的养分,影响草菇菌丝正常生长发育,造成草菇减产。因此,防止鬼伞发生是提高草菇产量不可忽视的技术措施。两年来,我们在麦秸栽培草菇试验中,对鬼伞的发生进行了初步观察,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裕清 《食用菌》1993,15(2):37-37
近两年来,我们在柑桔园里套栽草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柑桔比对照平均增产20%,草菇转化率达30%~35%,平均亩产增收1000元。现将套栽技术介绍如下: (一)供试品种草菇菌株为V_(23),引自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原种、栽培种按常规方法制作,栽培种菌龄25~27天。  相似文献   

10.
栽培草菇材料来源广泛,技术要求不高。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难题是产量低而不稳。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草菇产量,筛选优良品种是一个方面,其主要是改善栽培方式。为此,我们摸索了薄层波浪式铺料栽培草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于后。一、菌种供试菌株引自广东省微生物所V_(23)号。二三级菌种采用同一配方:棉籽壳95%,麸皮4%,磷肥1%,另按总重量加入2%石灰。常规制种。二级种菌龄为15天,三级种菌龄为10天。二、栽培季节草菇是一种高温型腐生  相似文献   

11.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是夏令菌菜,原产亚热带,用稻草栽培。80年代以来,河南省利用棉籽壳开始商业性生产,但单产较低,经济效益差。为选育适合棉籽壳栽培的高产菌株,我们于1985年7—8月,对保藏的5个草菇菌株,进行了栽培试验,现总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菌种 V_1、V_4、V_5引自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原编号分别是 V_(95)、V_(8301)、V_(8302);V_3引自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原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草菇不同菌株和栽培工艺对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对6个不同的草菇菌株,设计不同的发酵工艺和覆土材料进行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草菇菌株V1296、V733、V35可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抗病性和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首选品种。采取轻简化发酵技术和新型覆土材料通过优化基料的理化性状和微生态环境,能有效防控草菇病虫害的发生。发菌期杂菌污染率、出菇期病害发生率可分别控制在1.5%和2.5%以下,出菇期抗虫率达95%。  相似文献   

13.
墨汁鬼伞、膜鬼伞是草菇栽培过程中最常见的竞争性杂菌,它们喜高温、高湿,一般在草菇播种后一周或出菇后出现,一旦发生,会污染料面并大量消耗培养料中的养分和水分,从而影响草菇菌丝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致使草菇减产,因此,控制鬼伞的发生及发生后如何防治,是提高草菇产量的?..  相似文献   

14.
麦壳来源广泛,质地松散,直接用来栽培草菇易生鬼伞菌,产量低。为此,我们采用了合适的配方和发酵处理等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栽培效果。(一)供试菌株草菇 V_(23),引自华中农大,母种用 PSA 培养基扩接,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为棉子壳92%、石灰2%、石膏1%、麦麸5%,栽培种菌龄为15天。  相似文献   

15.
草菇V23原生质体再生菌丝经过0 ℃低温胁迫处理108 h后,筛选出菌丝较耐低温的菌株V23a,获得V23a的孢子分离菌株(Spore Isolation Strains, SIS),经栽培后,筛选生物学效率高的菌株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组织分离菌株(Tissue Isolation Strains, TIS),选出其中生物学效率最高的Va2作为草菇高产新菌种,其生物学效率比对照V23高14.27%.选育过程中分析了SIS菌株的气生菌丝密度、厚垣孢子数量和出菇率,比较了SIS和TIS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原基数、生产周期、单菇平均质量和生物学效率等主要性状.结果表明,可出菇的SIS菌株其子实体产量差异较大,但均低于对照菌株V23.TIS菌株的产量比SIS的提高了0~87.18%.  相似文献   

16.
草菇周年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12个草菇栽培菌株及其栽培过程中环境条件的调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V17和SV18的产量较高,头潮菇产量约占总产量的80%左右,且上层床架的产量高于下层床架。适当加强菇房内的空气循环,减少菇房上下层空间的温湿度差异,有利于提高草菇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以强碱处理的稻草(生料)栽培18个草菇菌株,考察草菇菌株菌丝生长、出菇能力和子实体性状。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2号、5号、11号和23号菌株的子实体鼠黑色,产量较高,可在寒区推广试用;6号、13号和18号菌株子实体颜色浅,商品性好,可以需求选用。  相似文献   

18.
方菊莲  范雷法 《食用菌》1993,15(2):11-11
目前,国内适宜夏季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主要是草菇,但因产量不稳定,鲜菇易开伞,贮运困难等原因,发展不快。此外,高温香菇和高温平菇近年来也有栽培的报道。但适合于夏季栽培的高温蘑菇至今还尚未见有报道。浙江农科院园艺所培育出的高温蘑菇浙Ag-H_1,能在28~30℃下出菇,填补了国内高温季节栽培蘑菇的空白。经我们栽培结果表明,该菌株的菇形、菇质、产  相似文献   

19.
草菇是人工栽培生长最快的高温型菇类,但产量低且不稳定.以稻草、棉籽壳为原料的,生物效率分别为10~15%和25%左右.为探索草菇的增产潜力,我们自1984年以来,用棉籽壳作原料,以筛选菌种入手,改进栽培技术,平均生物效率达40%.一、材料和方法(一)菌种与配料菌种有V_(23)、V_(20),引自广州微生物所;北京种,引自北农大;武昌种,引自武昌县微生物站.母种用PDA 培养  相似文献   

20.
我们摸索了生料制栽培种应用于草菇生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于后。一、菌种的制备草菇菌株V_(23)引自武昌微生物所。 (一)一级种(母种):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苹果汁、pH值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