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木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先容  尚进  江波  刘玉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837-1839,1847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中国植被》的划分方法,该区自然植被有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草甸共8个植被型,计23个群系,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其群落结构和组成具亚热带森林植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就保护区植被的恢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万佛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大别山区东南部,植被类型和区系种类丰富。植被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区系属于华东区系范围。本文简单分析了万佛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植被和植物区系,为当地植物区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昌团山地区植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团山地区的植被研究,统计出该区有维管植物140科,约900种.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替代明显,以热带一亚热带成分最高(25.8%),次之是亚热带一温带成分(18.8%)。植被复杂。主要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及落叶树组成的混交林、亚热带人工针叶林、亚热带竹林、荒山灌木草丛、荒山草丛、亚高山荒山草甸、沼泽群落和地衣群落等9种类型。同时对植被演替及研究价值,科学管理本区林木、本区林木对南昌的影响等从生态学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广东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植被和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的原生植被种类丰富,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区内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组成以热带-亚热带和热带成分为主,热带性分布的植物类群甚多。使得区内沟谷常绿阔叶林具有某些雨林特征。小型板根、茎花现象、附生植物、藤萝密布等随处可见。而在其它中亚热带地区这种现象很少见;保护区内的植被有8个类型,包括具有雨林特征的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山顶常绿阔叶矮林、崖壁常绿矮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竹丛、亚热带灌丛草坡等,以及假苹婆、榕树林等18个群系;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多样性植被类型具有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金光寺自然保护区位于永平县西南部,东经99°27′26″~99°36′07″,北纬25°7′18″~25°13′44″,面积为101km~2,植被可分为半常绿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稀树灌木草丛、灌丛6个植被型,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植被类型。本区植物区系有下列几个基本特征:①是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一部分,但过渡性质明显,与云南高原地区和属于古热带植物区的云南南部、东南部的联系十分密切。②地理成分复杂,有13个分布类型15个变型;热带成分占优势(59.00%),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温带成分(39.77%)。③有较多古老科属和单少型属,单少型属达56属。④种类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34科443属911种。特有种多,本区有中国特有种355种,占本区总种数的39%。  相似文献   

6.
舟山群岛因面积变化、地理隔离和人类高强度干扰而蕴育着丰富的植被和海岛特有植物群落。基于洛迦山岛30个植被样地划分其植被类型,分析特有植物群落的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1)洛迦山岛植被可划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灌丛和灌草丛;按优势种和植物区系特征划分出10种群丛或群落类型;按群落年龄和外貌划分出10种演替阶段的群落类型。2)红楠-普陀樟群落和滨柃-海桐灌丛的胸径级结构均呈“L”形分布,胸径在0~5 cm的个体占比最高。3)红楠-普陀樟群落的平均密度显著低于滨柃-海桐灌丛(P<0.05),其他物种多样性在2种群落间无显著差异(P>0.05);仅红楠-普陀樟群落的功能离散度和Rao二次熵指数显著大于滨柃-海桐灌丛(P<0.05)。综合发现洛迦山岛植被类型丰富,海岛特有植物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和功能多样性高。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陆桥型海岛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和提升海岛特有植物群落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宁夏大罗山植被垂直带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垂直变化对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不仅提供了一个定性的指标,也提供了一个定量的指标。本文以植物区系成分的垂直变化和植物群落原则将大罗山东大口子沟山地植物分为5个植被垂直带,即荒漠平原带、落叶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纯林带。其结果与土壤的垂直分带和主要依据水、热因子和群落特征划分的植被垂直分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对河北省秦皇岛市老岭暖温带中山落叶阔叶次生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概况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该区地处华北植物区系与东北植物区系的接壤地带,共有种子植物675种,隶属100科372属。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陆良县植被类型进行调查研究,将该县的植被分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灌丛、竹林5种类型.根据海拔范围、植被类型的主要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各植被类型在陆良县的分布情况,并对陆良县植被类型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铜鼓县的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山顶矮林,亚热带针叶林,竹林,灌丛和灌草丛。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地带性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11.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图为基础,利用GIS软件将其数字化,并提取各植被景观斑块信息,从植被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和周长等方面对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及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灌丛是该保护区的3个主要景观类型;植被景观斑块数量、面积和周长的分布差异较大;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人工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低,而暖性针叶林、农田、撂荒地和灌草丛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湿地植被分类系统及主要植被类型与分布特点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基本查清了组成浙江省湿地植被的主要类型。报道了浙江省的主要湿地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将浙江省的湿地植被划分为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红树林及半红树林,竹林,落叶单身汉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盐生灌丛,高草,低草和水域植被等11个植被型,及水杉林,秋茄树林,温州水竹林,枫杨林,柽柳灌丛,芦苇群落,狗牙根群落及槐叶萍群落等129个群系(其中含17个栽培群系),并分析了浙江省5类湿地(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库塘湿地和山地沼泽湿地)中的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3.
白龙江干旱河谷木本植物多样性及其区系地理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历年植物区系调查和补点采集,对白龙江流域干旱河谷地带木本植物区系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统计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干旱河谷地带木本植物计有59科、138属、269种、1亚种、26变种、2变型.组成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约有50余种.世界分布属、热带分布属和温带分布属分别占本区木本植物总属数的5.1%、31.3%和66.4%,植物区系整体具有明显的温带属性,在起源上也与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木本植物的个体和营养器官对干暖河谷生境具有多样化的适应形式,以落叶、植株矮化、减少叶面积、阻滞蒸散、枝叶刺化为主要适应途径.主要生长型为落叶阔叶小乔木和低矮落叶阔叶灌木,落叶树种占总种数的90.33%.叶级以小型叶为主,占总种数的57.99%,其次是微型叶和中型叶,分别占26.77%和10.78%.叶片质地多半为中生形态草质叶和以坚纸质叶和薄革质为主的旱生形态硬叶.很多种以叶片被毛或鳞片和枝叶刺化适应干旱生境.依据优势种原则将干旱河谷木本植物群落大致划分为38个群系,其中落叶阔叶灌丛有28个群系,是构成干旱河谷植被的主体,其次为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半灌木灌丛.  相似文献   

14.
对嵩山植被的植物生活型谱及区系成分详细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表明:由栎属(Quercus)、化香(Pla-tycaarya stobilacea)、山杨(Populus davidiana)、鹅耳枥、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等组成的南暖温带落叶阔林为该区的地带性植被:组成植被的区系成分,特别是优势种或建群种,以温带地理成分和华北植物区系为主,不同热带地理成分和华中、东北、西南等植物区系相交汇。根据以上分析,作者提出:该区植被具有明显的温性特点、与华北植被有较大的相似性,并与华中、东北、西南植被保持一定的联系,反映了该区植被从南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从而与该区土壤、气侯条件相吻合。结合实际,作者还提出了发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浙江海岛天然砂生植被可划分为落叶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和砂生草甸5个植被型、11个群系组、21个群系和5个1年生植物群落。本文详细阐述了各主要群系的生态环境、分布、外貌、结构与种类组成,最后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市周边荒山植物群落类型及其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周边雅玛里克山、乌拉泊群山、焦化山、骑马山和雪莲山的自然植被类型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植被总体可划分为荒漠、灌丛、草原、草甸、沼泽、落叶阔叶林6大植被型组。植物群落类型有19种;其中荒漠、灌丛、草原植被的Shannon-wiener指数(H)为(0.92002~2.51113),与温带植被相比,相对较低,反映了荒山植被不稳定性和所处生态环境的严酷性。均匀度高的植物群落.其多样性指数也越高,群落也越稳定。不同荒山的小蓬(Nanophyton Prinaceum)单优势荒漠的盖度越大,其重要值往往也大。但其均匀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H)却小。  相似文献   

17.
浙江海岛砂生植被研究:(Ⅱ)天然植被类型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江海岛天然砂生植被可划分为落叶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和砂生草甸5个植被型,11个群系组,21个群系和5个1年生植物群落,本文详细阐述了各主要群系的生态环境、分布,外貌,结构与种类组成,最后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进步,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修复已成为科研热点问题。通过对北京市4座乡镇平原型和1座山区沟谷型填埋场植被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封场时长对乡镇平原型垃圾填埋场垃圾堆体恢复植被的形式有重要影响,浅根性灌丛和乔木覆盖面积随着封场时间增加而增加,地被层自然化。山区沟谷型填埋场以人工抚育的半自然林占优势,如以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优势种的针叶林,以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榆(Ulmus pumila)等乡土树种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以荆条(Vitex negundo)、蚂蚱腿子(Myripnois dioica)等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灌丛;地被均为野生。进行植被恢复时,平原型垃圾填埋场应遵循"草-灌-乔"的顺序落实低维护、自然演替的植被恢复理念;山区型应结合植被调查选择和配置,尤其可选用自然起源的物种,加快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19.
梁国军  彭明春  程方平  朱先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44-18646,18667
[目的]分析云南怒江流域植被的季节变化规律。[方法]在大量野外调查和影像分析的基础上,参照《云南植被》将云南怒江流域植被划分为19种自然植被和1种人工林。以2009年TM影像为数据源对保护区植被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利用MODIS NDVI数据提取各类型的MODIS NDVI季节变化信息,构建5个光谱特征季节变化指标来对研究区植被进行了全年分析。[结果]NDVIjmax:常绿类型大于落叶,森林大于灌丛及灌草丛,草甸类型最小。NDVIjmin:森林类型大于灌丛及灌草丛,草甸类型最小。NDVIjm:常绿阔叶林类型处于较高水平,其次为针叶林类型以及落叶阔叶林、人工林和竹林,灌草丛及草甸类型相对较低,2种草甸类型最小。NDVIjr:一般是落叶大于常绿,灌丛及灌草丛类型大于其他类型,水热好的大于其他区域类型。NDVIja:基本上是森林类型大于灌丛及灌草丛,草甸类型最小。[结论]构建的5个光谱特征季节变化指标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植被的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戴月  吴瑞云  崔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03-15307,15340
采用典型样地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模型法调查和分析了二妃山的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样地中共有植物88科243属329种,以灌木和草本物种的多样性较高,乔木物种尤其是常绿乔木的多样性偏低。山体植被主要分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8个群系、21个群丛,包括零散分布在下坡的落叶阔叶林,较大面积分布于中上坡的常绿针叶林,以及大面积连通或点缀其间的灌丛和灌草丛。山上缺乏自然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等植被。由于垃圾填埋、挖方、修路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都较简单,具有"乔-灌-草"3层结构的复层林甚少,物种多样性水平总体不高。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D和均匀度指数Jsw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草丛群落。群落内各层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常绿针叶林(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落叶阔叶林(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皆以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低。为提升二妃山作为城市生态绿楔的价值,促进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保护和优化其现状植被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