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危晴  王晓杰  陈亮  邱博涵  彭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16-5217,5393
[目的]采用GC-MS分析法测定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霞草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含量。[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霞草中的挥发油,然后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萃取物,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挥发性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霞草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1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乙基异丙基醚(12.446 5%)、3-甲基-2-环氧基甲醇(11.878 5%)和2-甲基萘(9.358 6%)是构成霞草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结论]该研究为霞草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鲜荔枝果挥发性成分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新鲜荔枝果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HS-SPME)萃取新鲜荔枝果的挥发性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对其进行检测.[结果]从新鲜荔枝果挥发性成分中总共检测出25种成分,主要是由倍半萜烯和烷烃类组成.占总峰面积达3;以上的有8种,占总峰面积73.85;.其中主要是反式石竹烯(Trans-caryophyllene)(23.75;).[结论]检测出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1;以上的有16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方法提取柑橘皮中挥发性成分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SD)和超声萃取-水蒸气蒸馏(UESD)从柑橘皮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比较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SD法共分离出30个色谱峰,鉴定出21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93.89%,主要是邻苯二甲酸(51.93%);UESD法共分离出45个色谱峰,鉴定出38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98.07%,主要是D-苎烯(25.90%)等。[结论]2种方法提取柑橘皮中挥发油主要共有成分为有机酸和烷烃类化合物,但组成和含量有差异,SD法提取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白车轴草不同花期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白车轴草为原料,提取其花蕾、盛花和衰花中的精油,应用GC/MS/DS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花蕾精油中检出并鉴定39种物质(主要成分为烷、醇、酸、醚),其相对峰面积为82.25%;从盛花精油中检出并鉴定52种物质(主要成分为醇、烷、醚),其相对峰面积为68.23%;从衰花精油中检出并鉴定44种物质(主要成分为醇、醛),其相对峰面积为69.72%。  相似文献   

5.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73-18774,18776
[目的]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柳蒿芽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柳蒿芽挥发性物质中共分离出了69种成分,其中62种成分被鉴定清楚,并测定了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β-月桂烯(7.60%)、(顺)-1,8-萜二醇内醚(9.29%)、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7.02%)、(S)-顺马鞭烯醇(7.05%)、蒿醇(2.64%)、2,6,6-三甲基-双环[3,1,1]-2-庚烯-4醇-乙酸酯(5.72%)、石竹烯(4.11%)、(Z)-β-法呢烯(10.61%)、大=牛儿烯D(8.07%)、α-佛手柑油烯(10.62%)等。[结论]通过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柳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优良食味米水稻品种圣稻2620蒸煮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优良食味大米圣稻2620蒸煮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酮类成分10种,占总含量的37.52%,主成分为2-庚酮(11.59%)和2-癸酮(8.64%);醛类成分7种,占总含量的32.89%,主成分为苯甲醛(15.28%)和正己醛(7.60%);检测到烷类成分3种,占总含量的10.64%,主成分为正十四烷(7.20%);鉴定醇类、醚类、苯类、酚类、吲哚类9种,占总含量的18.96%。[结论]该研究为稻米优良食味品质机理的解析、培育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剑  刘纳纳  杨虹傑  杨敬国  满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284-19286
[目的]分析刺楸[Kalopanaxseptemlobus(Thunb.)Koidz.]树根和根皮中挥发性成分,以期为刺楸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刺楸根和根皮中的挥发性成分,用GC-MS分析确定各组分的名称及其相对含量。[结果]从刺楸树根和根皮中分别鉴定出81种和76种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7.47%和96.17%,其主要成分均为γ-榄香烯、反式-β-金合欢烯、α-愈创烯和2-(1-甲基乙基)-5-甲基-苯酚等,且在2种材料中的相对含量差异不大。[结论]该试验确定了刺楸根和根皮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为开发刺楸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长年份巴戟天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并比较不同生长年份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并比较其组分及含量。[结果]15年生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46种,已鉴定化学成分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89.98% 10年生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19种,已鉴定化学成分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70.01% 6~8年生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14种,已鉴定化学成分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63.23%。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酸类、醛类、醇类和烯烃类等。其中,有机酸类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5.28%,十六酸占总挥发性成分的45.75%。[结论]从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的物质随生长年份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十六酸、油酸等主要成分的含量与巴戟天的生长年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GC-MS法鉴定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寅珊  刘光明  李冬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77-15278
[目的]研究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漾濞泡核桃壳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确定了其中20个组分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含量。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及脂肪烃类物质,占总挥发油的50.41%。其中,含量最高的棕榈酸占总挥发油的25.46%。含量较高的物质还有蒽(4.41%)、亚油酸(4.37%)、二苯并呋喃(2.50%)和二十七烷(2.27%)。[结论]漾濞泡核桃壳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及脂肪烃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腊梅花精油的香气成分。[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对腊梅花精油的香气成分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合谱库检索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在腊梅花精油中共鉴定出27种香气成分,占总含量的98.85%。其中香气化合物主要由烯烃类、醛类、酯类、醇类和烷烃类组成。相对百分含量在5%以上的主要成分有大香叶烯 D (占25.62%)、醋酸冰片酯(占16.71%)、石竹烯(占10.51%)、顺-α-罗勒烯(占5.18%)、γ-榄香烯(占8.05%)、β-芳樟醇(5.01%)、1-乙基-1-甲基-2,4-二-(1-异丙基)环己烷(占7.18%)、2,3,4,4α,5,6-六氢化-1,4α-二甲基-7-异丙基萘(占5.20%)。[结论]该研究为腊梅花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蒸气蒸馏及乙醚浸提法提取蓑衣草挥发油,采用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得各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并对不同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如下:乙醚浸提法分离出61个峰,鉴定出47个组分,含量占挥发油的77.37%,主要成分为烷烃类、酰胺类、醛类、有机酸及醇类等化合物;水蒸气蒸馏法分离出31个峰,鉴定出20个组分,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80.70%,主要成分为醇类、有机酸类、酚类及烷烃类等化合物。经比较,乙醚浸提法较水蒸气蒸馏法能提取出更多的成分和获得更高的提取率,提取的化学成分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瑞丽市种植的椒样薄荷鲜样中提取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精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各挥发性化学成分经质谱扫描后得到的色谱图通过质谱工作站Xcalibur3.0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NIST08标准质谱图数据库对比检索,并对图谱进行综合分析,鉴定出43种主要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在精油中的相对质量分数。43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30%,其中含量较高的7个成分分别是薄荷酮(14.01%)、薄荷醇(53.80%)、月桂醛(4.83%)、肉豆蔻醇(3.05﹪)、α-甲基戊醛(2.66%)、红樟油(2.54%)和4-乙酸基-1-萜品烯(2.58%),占挥发油总量的83.47%。这些主要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因地域和种植条件的不同,决定了椒样薄荷精油的香气品质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瑞丽本地种植的椒样薄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金钱松叶片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金钱松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以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挥发油中检测出4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3.35%。其主要成分是:(+)-α-蒎烯(31.72%),石竹烯(18.57%),β-瑟林烯(6.16%),α-衣兰油烯(5.71%),β-榄香烯(5.64%),α-愈创木烯(5.28%),β-桉叶烯(3.36%)等,占挥发油总量的82.92%。可为金钱松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e essential oil from the leaves of yacon grown in China was isolated by hydrodistillation and distillation-extracti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were separated and identified by means of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each constituent was determined by area normalization. Twenty-on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ir amounts accounted for 96.2% of the total compositio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were β-phellandrene (26.3%), β-cubebene (17.7%), β-caryophyllene (14.0%) and β-bourbonene (10.2%). Therefore, in the volatile oil from the leaves of yacon, sesquiterpenes are major compounds, accounting for 52.2%.  相似文献   

15.
尹文清  冯华芬  段少卿  李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38-12140
[目的]研究毛冬青叶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及其利用价值,探讨不同溶剂回流提取毛冬青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分别用石油醚、氯仿提取毛冬青叶挥发性成分,以GC-MS联用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毛冬青叶挥发油主要含有烃类、内酯类、脂肪酸、烯醇、苯丙素类等成分。其中相对含量较高为:异丁香油酚(28.967%)、二十烷(8.735%)、十九烷(8.225%)、二十四烷(7.929%)、邻苯二酸-(2-乙基)己酯(7.161%)、十八烷(6.380%)。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苯丙素类成分优于氯仿,而提取饱和烃及脂肪酸时,以氯仿为溶剂效果更佳。[结论]毛冬青叶挥发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研究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为毛冬青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枇杷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枇杷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具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已经鉴定组分共47个,占流出组分总量的86.33%。含量较高的组分有β-倍半水芹烯(4.14%)、异桉叶油(5.07%)、环己酮(5.25%)、顺-3-己烯-1-醇(5.30%)、香叶烯D(5.35%)、10,10-二甲基-2,6二(亚甲基)-双环[7.2.0]十一烷(7.95%)、水杨酸甲酯(11.72%)等。[结论]GC-MS法分析、鉴定枇杷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技术简单易行,操作简便,为枇杷叶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基础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小叶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叶丁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以采自河南嵩县车村镇的小叶丁香花为试材,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小叶丁香挥发油,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小叶丁香挥发油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29种化合物,占总量的85.332%。小叶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4-羟基-苯乙醇、油酸、棕榈酸、己内酰胺、苯乙醇、顺-氧化芳樟醇等,其中醇类化合物占所鉴定化合物含量的54.533%,酸类占21.413%,酚类占3.560%,酮类占6.346%。[结论]小叶丁香挥发油中含有大量的醇、酸类化合物,而没有其他挥发油中常见的萜类及萜的含氧化合物,表明其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蝟实叶片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蝟实叶经过水蒸气蒸馏得到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离鉴定了蝟实叶挥发油中4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4.00%。蝟实叶挥发油中含量在3.00%以上的组分有:苯甲醛(10.57%)、苯甲醇(9.34%)、环己基乙醇(4.97%)、β-芳樟醇(6.58%)、苯乙醇(3.01%)、β-突厥酮(6.50%)、苯甲酸-3-己烯-1-醇酯(3.64%)。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入侵杂草藿香蓟叶挥发油的成分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水蒸气冷凝法提取华南地区入侵杂草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叶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离、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藿香蓟新鲜叶片提取8h的挥发油得率为0.545%。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02个峰,共鉴定出102种化合物,其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00%。藿香蓟叶挥发油的化合物种类丰富,包括烯、醇、萘、烷、酯及醛类等,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石竹烯(23.40%)、早熟素Ⅰ(17.66%)、(Z)-乙酸-3-己烯-1-醇酯(12.14%)、早熟素Ⅱ(9.51%)、1-乙烯基-1-甲基-2-(1-甲基乙烯基)-4-(1-乙缩醛甲基)环己烷(4.53%)、倍半水芹烯(4.24%)、(z)-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3.86%)、莰烯(3.10%)、反式-2-己烯醛(2.11%)、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萘(1.93%)、1-己醇(1.32%)、3,7,7-三甲基双环-[4.1.0]-二庚烯(1.01%)等,这些成分占总挥发油质量的87.91%,其中含量最高的石竹烯是一类双环倍半萜类化合物,是被允许使用的食品香料。  相似文献   

20.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以及用石油醚为溶剂的索氏提取法提取香榧假种皮中的挥发油,并以GC-MS对挥发油中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在水蒸气提取物中鉴定出57个化合物,占其化学成分总含量的96.65%;石油醚提取物中鉴定出32个化合物,占其化学成分总含量的84.70%.两者共有成分有18种.结果表明,提取方法对于获得香榧假种皮挥发油中的化合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